-
1 # 朱鐵平
-
2 # 俞敏洪
對於上大學的學生來說,心裡都有一個清晰的夢想——希望自己能夠進入更好的大學。不僅是因為大學的名氣,更是因為大學四年(或者研究生三年)的學習確實能帶來一些非常優質的經歷,奠定人生的發展基礎。具體可以從五方面來講解進名校學習的好處。
第一,近朱者赤,身邊人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走進名校,無論我們自身是否聰明,機率上一定會和一大批聰慧人士交往。這樣的人主要分成兩批:一是老師,因為在名校中教學的老師,通常教學水平和經歷都會更加豐富。很多名牌學校常常不乏諾貝爾獎獲得者,或者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企業家、思想家。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如果跟隨這樣的老師學習,學生就會得到普通高校學生難得的知識。
第二,是自己周圍的同學。比如進入北大清華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極其聰明、反應速度極快,知識豐富的。和這些聰明的人處於同一環境,不那麼聰明的人慢慢也會變得聰明。就好比“寧為牛後,不為雞頭”,你在聰明的人背後,即使當牛屁股你也是很牛的;但如果你在普通高校即使是老大當“雞頭”,久而久之也會難改“雞”的本質。所以跟聰明的人交往非常重要。當然和他們交往也會帶來一種壓力,會感覺到自卑或者自己不如別人。我在北大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但是即使這樣也依然值得。因為你與聰明的人交往,學到的東西會更多。
第三,校園氛圍,這對個人的性格和品格會有重大的影響。我們知道大量的名校都有著悠久歷史,比如牛津、劍橋都有800年以上的歷史;哈佛、耶魯也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北大、清華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種校園氛圍有著非常深厚的傳統和文化基因,並且它滲透到了每一個人、每一棟建築、每一條路甚至每一棵樹上面,你進入這種校園環境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我不是在北大泡了十年,無形之中北大的精神氣質一定程度傳授到了我身上,我絕對做不了這麼多的事。清華更加務實,北大更加務虛,也正是受校園氛圍影響,你會看到北大人和清華人個性不太一樣。我們嚮往優秀校園,實際上就是因為從人到環境,包括學校的圖書館、建築物、走廊裡所掛的畫、校園裡的植物都會對我們的性格、品格帶來某種影響,使我們成為更加厚重、有學術氣,或者說擁有綜合氣質的人。
第四,在名校中更加容易建立更好的人脈關係,方便為未來搭建更好的平臺。大家都知道,原則上名校畢業生的發展空間會更大。從政治上來講,中國曆任國家主席、總理,大部分都是北大清華的,部長級的幹部則可能有幾百位,從中可以看出名校巨大的影響力;從學術上來講,全國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著名的作家,不少也是來自於各大名校。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是名校畢業,那麼他走到全國各地,不管認識與否,只要對方也是同一學校的畢業生,自然就生出一份親近感,因而可能更加願意幫助你。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普通高校就沒有人脈關係,但是人脈關係是有層次的,高層次和相對來說一般的人脈關係,對我們未來事業的發展有比較巨大的影響。
由於身處名校,你搭建未來發展平臺會更加容易。比如,別人聽說你是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名校的畢業生,會非常自然願意把機會給你,如果你在創業他們也會很願意做你的合夥人。當然,最終你還是要靠自己的真實本領來確定自己的地位,但有了敲門磚就變得相對容易。
第五,名校畢業生個人的職業發展通道和機會更多、更暢通。譬如華為,中國最好的公司之一,他們一般都是去北大、清華、武大等著名的學府招聘員工,而不會去一個二三本的學校。顯而易見,當你進入名牌大學時,即使在大學成績差,依然會有更好的職業發展通道,因為大量的公司更願意到名校去尋找人才。
第六,有名校的背景,即使聽起來比較世俗,卻能夠給你個人帶來做事情的自信和勇氣。例如,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因為成績差在大學同學面前是比較自卑的,但當我走到校園外,有人問我在哪個大學讀書,我會自豪地說我是北大的。而對方也並不會在意你在校成績如何。所以,北大的光環為我在外面做事情以及後來創立新東方還是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的。
當然,最終還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比如馬雲,他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也不能算是一個頂級好學校,但是馬雲用他的能力向全世界證明了自己。所以,我認為有一個很好的名校背景,你做事情的時候會增加一份從容、自信甚至向別人請求資源的勇氣。但名校的資格並不能夠使你必然成功,能讓你成功的,是你身上的能力、智慧和精神。
儘管我們講名校、講名校的好處似乎很俗氣,卻又不可否認名校的畢業生好像更容易取得成功。總之,人生中有個名校的經歷是不壞的。這也就意味著大量的中學生在高考之前,應該竭盡全力努力學習,使自己達到更高的分數進入名校。儘管我們不否認普通高校的價值,但名校給你帶來的收穫原則上會更多。
-
3 # 黃帥
為何大家都想讀名校?
法國思想家布林迪厄在《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中認為,教育機構被資本和權力劃分為一個個場域,學生在名校中也直接受到社會精英的垂青和賞識,學習能力與文化資本、社會資本正相關。儘管他分析的是法國教育的問題,但在今日中國,這些觀點及其背後的現實依然深刻而殘酷。
說白了,“名校—精英群體—上流階層”構成了一個清晰的邏輯鏈條。這也是從中學時代,老師、家長們就要求學生“削尖了腦袋往名校鑽”的道理,即使考不上名牌本科,也要透過考研、考博來實現名校夢,這似乎是很多上進青年的共同心理。
但是,這只是最現實層面上的意義。具體來說,讀名校能帶來更前沿的知識和思想,更多的良師益友,甚至美好的愛情,尋找到終生伴侶。
以找工作為例,現實中,名校畢業生基本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學校(校友)能提供的資源和人脈支援相當可觀。
比如,人大、復旦等學校新聞專業的學生,自然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多很多機會。因為有很多業界的中堅人物、優秀前輩都是自己的校友,進了這樣的“圈子”,實習、求職就變得相對容易。而在每年求職季,非“211”“985”學校的學生,比名校生面臨更大的壓力;所謂“就業難”也主要發生在二本、三本群體身上。這讓人感到遺憾,但也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往大里說,讀名校更有助於自我價值的實現。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一生到底要追尋什麼,名校的好處就是讓人能在年輕的時候確立人生的目標和信念,併為之奮鬥。其實,尋找到個體生命的價值感和幸福感,就會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美好。在一個相對自由、寬鬆和博大的校園文化裡,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顯然更小。
回覆列表
我讀的學校是華東師範大學,985和211,雖然跟世界一流大學相距甚遠,甚至在中國也擠不進TOP20,但是在我心中,她永遠是NO.1。
我覺得有這樣幾點,最吸引我。
首先,人文環境。
好大學一定有非常棒的人文環境,身處其中自然會被薰陶。有時候,你坐在某個教室上課,後來突然發現某某商業大佬就是這個教室走出去的。比如倪每天都要路過的一個小樓,後來發現原來魯迅、徐志摩都在那裡當過老師,上過課。這種人文環境會讓人體會歷史是更有畫面感,厚重的底蘊也更能讓人的思維變得寬廣。
其次,廣闊而高大的平臺。
一流大學有更多的經費和政策支援,能給學生更多的平臺展示自己,也有更多機會給學生留學或遊學。我們當年有30多個同學在學校爭取到遊學美國的機會,我沒能參加。他們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遊歷很多名校,感受西方世界的生活和學習方式,親身體驗書上和電視上的那些故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個經歷給他們帶來很多觀念上的變化,也有更寬闊的視野。青春年少的時候,眼界決定高度。
最後,與世界的距離。
一流大學大多分佈在大城市,比如國內的北京、上海。都是區域內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在這樣的城市裡生活,你會發覺世界上最先進的事情都正在發生,世界真的就在你眼前。這樣的感受,會在我回到老家之後感受更加明顯。比如在哈爾濱,可能艾薇兒、泰勒永遠也不會來開個演唱會,就算是Eason也幾乎不回來,萬一你再小眾地喜歡個藍調啥的,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幾個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