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中居士
-
2 # 慢成長小方法
知識回顧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能,一般分為三個方面:
一,學會做筆記,碎片化的摘抄沒用在學習或者讀書時,做筆記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它能幫助我們提煉重點,方便後期回顧,學生時代我們都有做筆記的習慣和經歷,但正如不同年齡段的人,需要承擔的責任不同,不同時期的筆記,需要承擔的“責任”也會不同。
學生時代的筆記,多是跟隨老師課堂重點或書本重點,做摘抄和記錄,這種碎片化的摘抄,對考高分有用,對需要自學某種技能或讀書提升自己就失效了。
工作後做筆記,我推薦這幾個方法:
(1)系統化整理。比如你想自學ps,那麼就需要把ps方面經典書籍或熱門課程整理一下,瞭解你需要學習哪些東西,然後一項一項掃除知識盲點,可以幾本書結合起來讀,然後根據整個知識線做筆記。
(2)多記思路,少純抄寫。你是否有這種感覺呢?不久前抄的段落或句子,現在回看已經想不起來當時為什麼要抄這段。
所以,建議讀書時先快速讀一遍,在自己覺得需要做筆記的地方做個標記,全書讀完後再回過頭來細讀標記的內容,覺得仍需要做筆記的地方再記,做筆記時,也不建議做大量摘抄內容,寫重點內容即可。
二,定期回顧,回顧時可以先回憶再對照我一般是一個月回顧一次筆記。平時做得筆記按照類別放好,需要大量摘抄的內容只記下框架,然後標出原文的位置,回顧知識點時,先根據記錄的框架回憶,把回憶不起來的部分記下,再開啟筆記來看。
三,每回顧一遍,都需要補充一些近期新的想法思路回顧知識點,不要怕麻煩。實際上,重要的知識點多回顧幾遍,比你一直接收新知識更重要,“慢即是快”。
而且在回顧知識點時,根據最近的實踐,又產生了哪些新的啟發?可以把它補充到這一章筆記的後面。經常這樣做,你不但會覺得記憶力加強了,理解知識的能力也會增強。
-
3 # 速讀G先生
對於回顧知識的方法,我還是比較建議用思維導圖的,麻煩一次,受用一輩子(至少也是一陣子)。
因為思維導圖對於回顧知識的好處在於:
思維導圖不是把知識全盤的、密密麻麻的一股腦給你,而是“知識的關鍵詞索引”。首先,你可以很快速地把握知識的整個架構、全貌;其次,你可以快速找到你需要的內容;其三,知識關鍵詞是引導你去回憶、思考、提取的,而不是直接告訴你知識,這更有助於你記住整個知識點。
對於平時閱讀、學習積累的一些知識點,建議以“資料夾”的形式來先做第一遍的整理收藏。具體方法就是,根據你知識的類別(可以按照包含關係細分)建立一個個的“資料夾”,然後把你平時看到的知識分門別類的放進這些資料夾中。可以是你複製的一段話、一篇文章、或者一個連結(需要注意的是連結容易失效,要及時處理)。
一段時間之後再結合思維導圖(或者知識架構圖)進行一次梳理。如果你學習頻率高、積累的知識多,建議“以日或者周為單位”來梳理;如果學習頻率低,則可以“以周或者月為單位”來梳理。【怎麼用思維導圖來梳理知識,可以參考下面“以一本書為例的梳理方法”】
拿一本書來說,你完全可以透過一個或幾個思維導圖來回憶整本書:首先,梳理書籍的脈絡,構建思維導圖。
一開始如果你不會梳理,可以先參考作者的目錄來梳理,你需要做的就是對目錄進行一些潤色和增減(對你重要的內容適當的增添,不重要的內容適當刪減或一筆帶過)。
更好一點的方式是自己梳理,畢竟章節目錄是作者希望表達的邏輯內容,而你應該有自己的思維邏輯。也就是透過閱讀、理解、思考之後,根據你的實際理解情況對內容進行拆分、重組,梳理出一份適合你的邏輯架構。
對於致用類的書籍,一般就以知識結構來梳理;對於文學、故事類的書籍,一般可以以“時間為主線、人物為主線、事件為主線”來梳理。重點在於讓自己一目瞭然,能夠促進自己的理解、記憶和思考。
梳理出主線、脈絡,有了基本的架構,知道哪些是重點,就可以根據你的架構畫一個思維導圖(當然可以用工具製作,不過大多時候手畫更好,一是靈活,二是方便,同時也有助於你思維清晰、印象深刻)。
其次、提取或凝練文章書籍中的關鍵詞或短句
提取關鍵詞可以在閱讀中進行,也可以在閱讀後進行。我自己通常是在閱讀中進行,快速閱讀的過程中會勾畫關鍵詞句、或者快速寫下閱讀時腦海中浮現出來的詞;沒有也不糾結,在二遍或者三遍閱讀的時候再說。
識別、選取和凝練關鍵詞,可以採用標題、開頭或結合等地方用的關鍵詞句,一般帶有概述性、目標性。另外,還可以採用“出題”的方式提煉關鍵詞,比如閱讀完一個段落後,問問自己,這個段落講了什麼,用一個詞語或一個短句來回答,這個答案就是你要的關鍵詞。(對於不同內容形式,可以用不同的提問方式來問自己)
如果想鍛鍊自己提取關鍵詞的能力,可以參考一下“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軟體中的快速閱讀法既可以讓你的閱讀更高效,也非常有助於你快速的抓取文章書籍中的重點、關鍵;其中思維導圖的訓練,會專門的教你如何抓取關鍵詞、並給出示範和參考。
其三、用關鍵詞來延伸記憶、標註內容的對應位置
提取關鍵詞之後,就把這些關鍵詞填入你畫的思維導圖中。
為了方便以後更好的回憶內容,建議你把關鍵詞對應內容所在的書中的位置,標記或備註在關鍵詞的旁邊。比如書中的頁碼(用P表示),如果你不是手動畫,而是用工具來製作,則可以直接備註內容(如果你整理了內容的話)。
其四、合起書本,憑藉做好的思維導圖進行檢索記憶
相比於單純回憶,如果給予越多的相關的關鍵詞,你就越容易檢索出你所需要的資訊。舉個例子,當你看過一篇文章後,根據這篇文章給你出一道選擇題和一道填空題。相比之下,選擇題你更容易做對,原因就是正確答案就在裡面,它給予了提示讓你更容易回憶。思維導圖裡的關鍵詞就有這個作用,助你更好的回憶出關鍵詞背後的內容。
前面步驟都做好後,你就可以憑藉思維導圖中的關鍵詞,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一一回憶延伸。
其五、針對回憶不起來的地方,進行最佳化
如果根據關鍵詞,無法回憶起來相關內容,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關鍵詞的選擇問題,沒有選出合適的關鍵詞,不能很好地激發聯想;二是對關鍵詞背後內容的不熟悉、不理解。
針對不能很好引發聯想的關鍵詞,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回到關鍵詞對應的書籍內容中,進行再次閱讀和思考,進一步的熟悉和理解內容。然後透過你的再次閱讀,確定你選擇的這個關鍵詞是否合適,不合適的話就再換一個。
這樣,對知識做了思維導圖之後,你就可以參考遺忘曲線,進行知識回顧了。雖然第一次麻煩了一些,但以後的複習鞏固或者查閱,就會輕鬆且高效很多。
-
4 # 職場效率手冊
我們從外界攝取的資訊,需要經過蒐集、整理、內化、分享的過程,才會轉變成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這個問題我從三個方面來分享一下自己進行知識回顧的一些經驗。
以我自己為例(一名中職教師),現在獲取知識的渠道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書本,一個是網路。
1、對於書本上的值得記錄的內容,比如觀點、小故事、金句等,我會採用紙質的筆記本在閱讀的時候邊摘抄下來,推薦你使用康奈爾本,一種能幫助你喚醒記憶的筆記本。
要學會整理和內化資訊1、對於書本上的內容,我們可以在上圖的筆記欄記錄下學習、摘抄的內容,線上索欄把學習內容進行一定的梳理,轉變成問題或者觀點,最後在總結欄寫下這一頁筆記的主題。
經過不斷的練習,你的每一頁紙質筆記在後期翻看回顧時,都會變得非常有價值,當然後期你還可以藉助資訊化工具來進行二次整理。
2、對於網路上攝取的資訊,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整理和內化方式。
關於整理,我使用的是幕布,把標題作為一個學習主題,然後列出在書本或者網路上學到的一些框架內容,下面是我整理一個演講音訊的結構。
積極分享創造價值
回覆列表
兩千四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經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了:學而時習之!另外《禮記》也告訴我們一年當中應當按什麼規律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