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認為行書有行書的筆順
10
回覆列表
  • 1 # 奈何秋雨

    記得書法史中,行楷書的發展時期是交叉並進的,這兩種字型自然也是相互影響的相互促進的,許多大書法家是兼修行楷,甚至於諸體皆精。我想除了草書尤其自身的符號體系之外,楷書和行書的符號體系基本上是一致的。書法家在書寫的過程中自然不會將二者切割看來看待。這可以從一些字例中看出,一些字的筆畫,不論是從行書還是楷書順序都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不是用行書去要求楷書的筆順,而是二者本身就是相通的,很多字在行楷中的筆畫順序本身就是一致的。

  • 2 # 耽書施墨

    行書一定要用楷書的筆順嗎?

    一般理解,認為行書是楷書的快寫而已,行書多出一些牽絲和快速性是與楷書的區別。我想這裡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先有楷書,再有行書,故而筆順應是相同的(小學生開始學的是楷書,然後逐漸為了加快書寫速度,增加牽絲連帶,以為就是行書),若從中國書法字型的這個發展史上分析,我們就會釐清這個觀念,文物考古界與書法界的專家認為自漢代隸書定型化的同時也產生了楷書,行書和草書。近代出土的《威武醫簡》、《居延漢簡》、《流沙墜簡》中類似今日行書、楷書的字,比比皆是。《宣和書譜-正書緒論》講到“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是也”。正書也叫真書,也就是現在的楷書。現在資料證明楷書、行書,在西漢末年在民間就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了,不過它們的成熟還有待上升到官方認定推廣,經由士大夫、文人貴族的省改與整飾,從而使字型逐漸定型,也產生了名留書史的草聖張芝、行書大家劉德升、正書之祖鍾繇,書聖王羲之等名家。

    明白了字型產生的源流歷史,我們就該清楚楷書、行書,它們都孕育於漢代的隸書,可謂是孿生兄弟,書體定型中會有相互影響,另外一體可作為參照。在書家創作時,特別強呼叫筆結構上採取多變的“勢”。唐代張懷瓘《玉堂禁經》“夫書之為體,不可專執,用筆之勢,不可一概”,指出用筆取勢,其要在權變,臨時制宜,不能固定一個套路,行草書取勢尤其如此,同一個字可有不同的取勢裹束之法,以適應上下左右章法布白的需要,另一方面以避免字形雷同的弊端,因此筆順上,行書要靈活多變,生動多姿,非如楷書書寫筆順相對固定。

    舉個例子如“田”、“生”字,行書可先寫中間一豎最後帶出兩橫,楷書橫豎橫收筆。又如“承”字中間部分寫完後,行書一般可從左寫到右,而楷書則先寫三橫再寫左橫撇後再右邊撇捺收筆。

    綜上所述,行書追求取勢的多樣求結構變化的需要,運筆節奏的變化需要等原因,筆順可跟楷書不同,要複雜的多。

    個人觀點供參考。

    DsSm0523

  • 3 # 行書一點通

    一、行書中的很多字,並沒有筆畫上的精簡、就連筆順也是與楷書一樣的。

    這些字的結構,往往和楷書保持高度的一致,也就是留形。如:中、個,八、寫。這些字往往寫起來簡單,順勢,不需要調整行書的筆順。

    而還有些字,如:爽、器。像這類字,並沒有很好的行書寫法,書寫並不順勢,筆順也和楷書一樣,規規矩矩寫規範即可,這些字,確實很難寫流暢的。

    二、還有很多字,行書筆順和楷書筆順是不同的。調整行書筆順的目的,是為了寫起來更為順勢,這個需要我們去觀察,去學習!

    比如:鹹。

    我們知道,楷書中,“鹹”是先寫一橫,再寫一撇,然後再寫“廠”下面的結構。

    那麼,問題來了,在行書快寫狀下,按楷書的筆順,若是快寫是很不順勢,結構也易變形。

    所以,古人調整了一下,先寫一撇、再一橫,然後再寫裡面的結構,這樣就順勢多了!

    而且,若是先寫一撇,再寫橫的時候,這一橫的扛肩也很順勢,寫起來,流暢又有力度!

    總而言之,行書有行書的筆順,行書的筆順很多和楷書還是一樣的。

    而行書筆順有調整的字,要按照行書的筆順去臨寫,不然,是寫不出字貼上的神韻的。行書的筆順,很重要!

  • 4 # 千年蘭亭

    筆順是什麼?筆順是人們在書寫過程中,形成的筆畫書寫順序,其基本原則是,下一筆的起點是離一筆的收筆最近的筆畫。

    就楷書而言,其順序一般是橫、豎、撇、捺、折等。但行書丶草書的順序與楷書是有較大不同的。

    以“王”字為例,楷書的順序是:橫橫豎橫,但行書的順序是:橫豎橫橫。

    所以行書的筆順,既可按楷書的寫法,同時,它也有自己固定的筆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蒸元宵怎麼能不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