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魚樓閣
-
2 # 中國靈鴿
從軍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國的地理格局就像一個不規則的圍棋盤。在這個不規則的圍棋盤上,關中、河北、東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東、湖北和漢中是其四邊,中原為其中央腹地。
華夏民族傳統的疆域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帶,禹貢九州圖裡,將天下分為九個州,豫州居中,就是這種棋盤佈局。
關中在中國棋盤式地理格局中,處於西北角位置。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沖積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
山川環抱,可以作為險阻,是為關中戰略上的優勢;農業發達,可以儲糧養兵,是為關中經濟上的優勢;人煙稠密,民尚耕戰,是為關中地位的社會基礎。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因此,西周,秦,西漢,唐選擇關中作為首都。
關中四周有函谷關、武關、散關和蕭關四座關口。這四座關口控制著關中地區幾個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
關中向東到中原稱為崤函古道,函谷關和潼關分別位於崤函古道的東端和西端,這是關中最重要的關隘。武關是關中東南門戶,連線河南南陽;散關是關中聯絡四川的門戶;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門戶。
除了四塞,還有一處渡口,亦為出入關中的重要通道,這就是蒲津。這裡是自山西進入關中的跳板,也是自關中進入山西的橋頭堡。
控制關中,擴充套件一步,武關方向當進取南陽盆地,蒲坂方向當進取晉西南之地,散關方向當進取漢中,蕭關方向當控制隴西,潼關方向,當進取河南三川河谷,盡控崤函之險。
長安沒落,有幾方面原因:
首先,關中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春秋戰國時期,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3%,《史記》曾記述了周天子在隴東的森林草原上追逐鹿群。漢代森林覆蓋率降至42%,唐代營建宮室,森林覆蓋率再降至32%。森林覆蓋率降低,導致環境也逐漸惡化。
其次,首都的人口增加《詩經·周頌》記載,周朝首都鎬京人口大約在5萬到8萬左右。
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漢書·地理志》記載長安人口大約為30萬人。
唐大曆九年(公元774年),長安人口約在70-75萬之間。這是古代長安人口的頂峰。
隋唐時期都城人口增加,平常生活用的木材都供應緊張,糧食關中平原更是已經難以自給,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來運糧供應長安。在唐朝,長安城的糧食更是供應不足,黃河三峽天險阻礙了糧食運輸。遇到災害年份,皇帝多次帶著大臣去洛陽解決吃飯問題。
綜合以上兩條,生態惡化導致農業供給能力降低,而社會發展又導致了都城人口增加,隋唐時期這一矛盾日益突出,長安城糧食供應成了國家的極大負擔,長安已經不適合再擔任首都。
唐末亂世以後,中國的經濟中心東移,洛陽一如既往成為中心城市,而連線大運河的汴梁也佔了地利之便,成為了北宋的都城。北宋時期汴梁為都城,洛陽為經濟文化中心。
金滅北宋以後,遊牧民族從氣候和靠近祖居地考慮,將首都定在北京,元明清延續至今。
而曾經的帝王之都長安從唐以後就成為了廢都。
-
3 # 鼕鼕講歷史
第一,唐代的長安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城市規模空前宏大,它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米,全城周長36.7公里,面積大約84平方公里,是明清時期北京城的1.4倍,是古羅馬城的7倍,幾乎相當於如今上海內環線內浦西部分的面積,即便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也絕對是一座大都市了。第二,長安在社會治安的管理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長安是唐朝最大的都市,流動人口多,情況複雜,社會治理難度很大,其舉措最能反映唐朝在社會治安管理方面的特點。
第三,長安城人員複雜,維護治安難度較大,但是他們採取了有力的措施。影響社會治安的因素同樣也比較複雜,其程度大大地超過了唐代其他城市。唐長安城負責治安的機構主要包括京兆府、長安縣與萬年縣、左右金吾衛、御史臺等,部門雖多,但職能各異,分工不同。其中京兆府為長安最高行政機構,以尹、少尹為正副長官,負責整個京畿地區行政管理與社會治安。由於京師人員構成複雜——王孫公主、權貴豪強、宦官禁軍、惡少宿奸,所謂“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所以自古以來號為難治。長安與萬年縣均為京縣,縣署就設在城內,兩縣以朱雀大街為界,東為萬年,西為長安所管,分別負責各自管區的行政與治安事務,《唐六典》卷30在記載京縣令的職責時說,“養鰥寡,恤孤窮,審察冤屈躬親獄訟,務知百姓之疾苦”。具體負責社會治安的官員是縣尉,京縣設定6名,史書往往將其稱之為捕盜吏。
第四,城內恢宏的建築群。位於北部正中的是宮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地方;宮城南面是皇城,面積比宮城稍大,是朝廷中樞三省六部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為居民區和商業區。公元7世紀和8世紀的唐朝。在當時,想要感受什麼叫做國際化大都市,那你必須來長安;要感受什麼叫做對外開放、與時俱進,你也要來長安;要了解當時的東西方和亞洲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交流盛況,你更要來長安。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長安,即使以現在的水準和標準去衡量,它依然會毫不遜色,最寬的街道比現在北京城的長安街都要寬廣,總之長安之大,大到你無法想象;長安之美,美到你脫離時空。整座長安城佈局嚴謹、規模宏大、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
-
4 # 大嘴哥自媒體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幾千年的的歷史長河中,都城的選擇,都城的建設,乃至於都城的遷移,都是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中舉足輕重的大事,不容忽視。 而對於王朝建都地址的選擇,封建統治者們也相當重視,這其中,長安、開封、洛陽等地均為做為封建王朝的都城地址最佳處,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所選擇。 首先,長安做為中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古城而聞名於世,早在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周武王繼位,又建設鎬京,合稱豐鎬。 長安做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千年之久。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定都於此,號稱十三朝古都。 當年漢高祖欲定都長安,張良就具體地闡述了定都長安地區的戰略意義和長遠意義,他說,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 所以,在漢朝、隋朝、唐朝時期,長安一直是王朝的都城,甚至長安城建設的典範都完全影響了周邊國家的都城建設形式。 一直到若干年後,明太祖朱元璋與太子朱標一起,研究遷都問題的第一首選就是古城長安。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 到了1900年慈禧與光緒皇帝西狩長安,竟然在此住了一年多時間,光緒帝與很多維新派都主張遷都西安,變法圖強。 河南開封做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有168年的時間做為北宋的國都展現在人們眼前。 北宋之所以選擇開封做為都城,主要考慮開封是一座歷史名城,做為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接下來的五代十國其間,開封都曾經做為都城存在。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取得政權之後,也算平穩傳承,順勢也就定都於此。 另外從地理位置上說,開封交通發達,能夠解決大批糧食的轉運問題。 至於說到洛陽,整個隋朝的政治中心就完全放在洛陽。 而到了唐朝,則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武周時期更是把洛陽定為神都。 相對於長安來說,洛陽位置居中,四通八達,交通上便利,每當關中地區經濟形勢逼人,東都洛陽就稱為皇帝就食的最佳去處。 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也使得洛陽成為這條大運河的中樞,隋唐期間,洛陽的地位極其重要。 至唐末延至五代時期,政治中心已經完全的由長安轉移到了洛陽。 綜上所述,這就是;“為什麼,長安是盛世都成了
-
5 # 追風竄天猴
唐朝,這個曾經讓所有華人都魂牽夢繞的朝代,一直用它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之巔屹立著。
它,曾是我們華人的驕傲,以致在異國他鄉都能有唐人街的蹤跡所存在。
它用它的胸懷包容著來至四面八方、異國他鄉的遊客,傳施佈道者、播撒學問者、一睹盛唐者、朝拜覲見者,各種各樣的人群絡繹不絕,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走在唐朝的都城長安,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的每一條大街上,你見到的絕不僅僅只是唐朝人。
你隨時會看見突厥人、西域人、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人、拂蔴(東羅馬)人、日本人、新羅人、天竺(印度)人、真臘(高棉)人、驃國(緬甸)人……
這些人中有元首、大臣、使節、士兵、商人、學者、留學生、還有僧侶、藝術家、工匠、歌姬,甚至有黑面板、紅嘴唇、白牙齒的黑色人種崑崙奴,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儘管如此,以我們現在人的水準和眼光去看待當時的唐朝,依然會有很多很多的人會對它嗤之以鼻—— 薄舊的城牆、狹窄的街道、艱難的生活條件、落後的民風民俗、日落西山後兩眼一抹黑的夜晚,這一切的一切,彷彿都在透露著落後,這種種的種種,彷彿跟我們心中的要求都相差甚遠。
有此想法者,那是因為還不夠了解公元7世紀和8世紀的唐朝。在當時,想要感受什麼叫做國際化大都市,那你必須來長安;要感受什麼叫做對外開放、與時俱進,你也要來長安;要了解當時的東西方和亞洲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交流盛況,你更要來長安。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長安,即使以現在的水準和標準去衡量,它依然會毫不遜色,最寬的街道比現在北京城的長安街都要寬廣,總之長安之大,大到你無法想象;長安之美,美到你脫離時空。
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都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達到百萬級人口的大城市。它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米,全城周長36.7公里,面積大約84平方公里,是明清時期北京城的1.4倍,是古羅馬城的7倍,幾乎相當於如今上海內環線內浦西部分的面積,即便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也絕對是一座大都市了。
城內共有三個建築群:位於北部正中的是宮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地方;宮城南面是皇城,面積比宮城稍大,是朝廷中樞三省六部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為居民區和商業區。
整座長安城佈局嚴謹、規模宏大、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
-
6 # 調侃歷史
一提到長安,我們就會想到漢、唐兩個朝代的威嚴,而長安作為13朝古都(如果算起義軍是17朝),其中最鼎盛時期就是唐長安城了。唐朝的都城長安是當時各國使者不畏生命危險都想到達的地方,毫無疑問,長安是一座壯麗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如果我們能夠穿越唐長安城,我們會看到數量最多的外華人,品嚐到各國的異域食物,接觸到最多的宗教信仰,這背後五疑是唐王朝興盛的表現,也因此,長安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最先進的城市。
長安城的影響力在介紹長安之前,答主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長安的影響力。首先,長安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城市,長安城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城池的雛形。長安共計3100多年的歷史,其中都城歷史有1100多年。
在唐以後,雖然長安不再被作為都城,但是長安卻成為了歷代都城的“別稱”,從這就可以看出長安的影響力。
唐長安的原型—大興公元581年,楊堅稱帝。這個時期的長安城飽受戰亂,規模狹小,官民雜處,不具備作為都城的條件。
楊堅在漢長安城的東南方向的龍首原上新建了一座都城,新城的地理位置極佳,地勢南高北低,北倚渭水,東瀕滻河和灞河,西臨灃水,南對終南山,水陸交通便捷。
僅僅過了九個月,一座規模宏大的新都就建成了,因為隋文帝楊堅早年被封為大興郡公,這座新都就被命為大興。
盛世都城:長安李淵稱帝后,將大興城進一步拓寬並重新改名為長安。
長安由京城、皇城、宮城組成,京城主要是居民居住的裡坊以及東市與西市,皇城主要是朝廷的政府機構,宮城就是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
長安城的設計還體現著中國古代宇宙論的觀點,太極殿正對著北極星,象徵皇帝對應天帝,太極殿外的大街稱為承天門大街,從承天門經過皇城正門朱雀門到京城正門明德門正好是長安城的中軸線。
長安城各功能區的區劃十分嚴格,坊、市、宮都有城牆包圍。唐代的長安城甚至成為了唐朝以後歷代都城設計的模型。
長安城將皇城與宮城放到了長安北部的正中央,然後東西南三面又環繞著裡坊,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市,實際上這也體現了古代圍繞皇權,以皇權為主的一個特點。
長安城東西長度達到了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總面積達到了84平方公里。這個數字是同時期的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君士坦丁堡的6倍,現在的伊斯坦布林的7倍,要知道君士坦丁堡在當時歐洲是最大城市,可想而知唐長安城的規模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長安城內南北向街道11條,東西街道14條,城內的主幹大街的寬度在100米以上,這個寬度在現代化都市中也是個驚人的數字。長安城的人口在當時達到了100萬,是同時期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長安城的每個裡坊內都建設有旅館、當鋪與青樓等各種娛樂設施,東市與西市的街道兩旁都建有各種型別的店鋪。
長安城是當時東方世界最重要的商業與貿易中心,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外國使者與商人,西域各國的商人長期居住在長安城內。
結論之所以長安被稱作盛世都城除了繁華,最重要的是唐朝在世界的影響力,可以說,強大的唐帝國成就了這個世界都會長安。
城市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雖然長安規模宏大,堅固無比,但卻沒有長存。從9世紀到10世紀初,長安受到了多次戰亂,在朱溫逼迫唐朝遷都洛陽後,長安城的受到了極大破壞,輝煌壯麗的長安城幾乎變成廢墟,原84平方公里的長安城縮小到了5.2平方公里。
曾經繁華無比的長安城僅剩下一座廢墟,留給後人懷念,懷念曾經的世界都會,懷念盛唐的輝煌。
-
7 # 百家宗祠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26歲的青年張騫帶領著一支一百多人的使團,開始了出使西域的征程。
前方是各種未知的兇險:山嶺連綿、沙漠浩瀚,以及兇悍的匈奴人。能支撐他們一路前行的,或許就是身後長安城的強盛雄偉。
而此時,連決策者漢武帝也沒想到的是,張騫一行人最終帶回的結果,超越了整個時代。
張騫通西域,開啟了西漢與西域各國廣泛的經濟文化的聯絡,發展了中西交通,對漢武帝開發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實現了漢族王朝對自己以外世界的大探求。
而漢代的長安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強盛帝國的首都,由此真正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平地而起成為盛世之都
和同時代的繁華都市羅馬不同,長安是平地起城,其選址經過縝密論證,考慮的是管轄遼闊疆域的安全需要。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定都初選洛陽。洛陽是東周古都,居天下之中,四方通達。但是有人提醒劉邦,項羽雖然新敗,但天下大勢還未定,洛陽在軍事安全方面比地險城固的關中差遠了。
依照這種“先政治軍事,後經濟文化”的思路,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將都城從櫟陽遷入長安,長安正式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漢初,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建起了長樂宮,長安城的修築由此開始。彼時社會凋敝,百廢待興,劉邦乘車出行連四匹毛色相同的馬都找不到,而朝中將相只好乘坐牛拉的車子。作為都城的長安城,除了宮殿區,其他地方還都是曠野,連個外城牆都沒有。
漢惠帝時,為了防護威脅迫近的匈奴軍隊,長安城開始修建城牆。其程序大概是從城的西邊起,先筑西牆,依次又築南、東、北牆,直到公元前190年,長安城城牆才基本修完。
漢長安城平面圖(網路圖)
高達十幾米的城牆,像是捍衛王朝根基的基石一般,圈出了當時世界上除了羅馬之外,最強大帝國的中心。漢王朝的文明與財富就匯聚到這裡,再散播天下。
漢武帝時,歷經了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四世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到司馬遷的落筆記載時,西漢已是國富民強:
“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
長安城的建設也在此時到達頂峰。漢武帝不僅大規模擴建城中宮殿,營建上林苑、明光宮、桂宮、修柏梁臺、擴建北宮,還在西城牆外修築建章宮,同時還完善了城市供水和漕運系統,穿漕渠,開昆明湖,並引昆明湖水入城,經未央、長樂二宮注入漕渠。同時,還在城郊建了許多遊樂設施。
國際商都匯聚天下財富
以統一帝國都城長安為中心,一個全國範圍的商業網建立起來。各地貨物得以大量流通,交易之風大興。
長安城裡有九個正方形的“市”,四周築有圍牆,市門東西相對,市內有隧,隧中央相交如十字形,兩旁夾以陳列商品的商鋪,商鋪皆分列成行,井然有序。各種商賈經營的品種不僅有地方特產,也有高階絲織品、毛皮織品、精美漆器等,還有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貨物,琳琅滿目,貨攤上的男男女女,衣飾華美甚至超過貴族。
張騫通西域後,長安城又多了一個稱謂——絲綢之路的起點。
西域五十餘國通使漢廷,不絕於路,各國商隊也將各自的土產、良馬、毛織物、樂器,各種奇禽異獸,經過絲綢之路輸送至此進行交易。漢長安城遂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商貿大都會。
在長安城,街市上胡人擦肩接踵,樂坊裡胡伎演奏的胡樂不絕於耳,在城內就可學習到西域各國語言。因為胡商頗多,西漢王朝在長安城設立大鴻臚專門管理外交事務,一些友好國家的國王,君長慕名而到長安的,往往被安置在長安南郊上林苑內的葡萄宮、平樂觀等國賓館處。不少國家還送年輕的王子到長安,學習先進的漢文化。
漢長安城中還應運而生了專門招待外賓的賓館。從長安南門進入,有一條名叫藁街的街道,街上有一座蠻夷邸,就專門負責接待工作,而胡人們也大多在藁街上活動。長安城的國際化可見一斑。
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元
隨著商業的繁盛,長安城的娛樂活動也異常活躍。
除了傳統的音樂歌舞外,蹴鞠、鬥雞、鬥狗等帶有彩頭的遊戲,總是會吸引一大群人參加,吐火、跳劍、倒立等雜技以及被稱為“幻術”的魔術表演,也時常可見。
為了顯示國家的繁榮強盛,朝廷多次用大規模樂舞百戲演出招待各國和周邊少數民族使者。漢武帝曾經於長安的"上林宛"設"酒池肉林",舉行了一場空前的魔術雜技大匯演,內容包括有最早記載的中國魔術節目"魚龍曼延"和"東海黃公"等等。
這次百戲大匯演的表演者還有安息國(古波斯)派來的“黎軒”魔術師,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等魔術節目,引得朝野傾動。
更大規模的演出就只能在廣場上進行了。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春天,長安城舉行過一次超大規模的百戲演出,號稱是“三百里內皆觀”。
音樂方面,《西都賦》有這樣的描述:“故令斯人揚樂和之聲,作畫一之歌。功德著於祖宗,膏澤恰於黎庶。”由西域傳來的箜篌、觱篥、琵琶、胡茄、胡笛等樂器,則使胡樂和胡舞風靡長安。
投壺也是一項當時流行的休閒娛樂活動。此時的投壺刪減了先秦時繁縟的禮節,還在技術和制度上進行了改進。
漢武帝就是一位狂熱的投壺發燒友,他還網羅了一批投壺高手供奉禁中。如《西京雜記》記載,武帝時,有郭舍人善投壺,以更有彈性的竹矢代替枳枝,又除去了壺中原本用於防止枳枝外彈的小豆。如此,投入壺中的竹矢便可反彈,反彈之後再接入手中,謂之“驍”。
郭舍人不僅革新了投壺的技法,而且技藝超群,可達“一矢百餘返”的程度,他也因此常常得到武帝的賞賜。投壺在漢代得到快速的推廣和普及,在孩子當中也受到追捧。
-
8 # 大秦鐵鷹劍士
因為代表盛世的漢朝、唐朝都城都在長安,因此長安成為了盛世都城。漢唐兩朝長安是正都,洛陽是陪都,漢唐兩朝皆武功赫赫,文治煊煊,國力威震四海,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巔峰存在。
-
9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長安則是世界四大京都之一!
長安地處中國西北,在秦朝時,又叫咸陽,是秦始皇的定都所在,成為第一個以“京”為名字的城市。八百里風波長安城,作為十三個王朝的都城所在,長安的“盛世都城”名不虛傳!
在中國古代史上,一直都有得長安者得天下的說法,蓋因長安位於關中要地,進可攻退可守得地理位置,給予了長安這座名城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在中國的四大古都裡,長安作為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政治影響最大的都城,遙居四大古都之首!
歷經滄桑的長安城在隋唐時期達到了巔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池,也是當時世界貿易的集散中心,更是世界的中心,無數遠來的旅人只為了目睹長安城的巨大和繁華,不遠萬里。即使到了今天,北京市長安街也是以古代長安的名字命名的,也是世界上天然的歷史博物城,無數的古蹟和典故依然博取著世人的眼球!
長安長安,因為在長安鄉,故取名長安城,也有“長治久安”之意!
長安在軍事,文化,經濟,政治上的意義十分巨大,也正因此,使得長安被無數帝王和政權看重,也讓很多的風水術士爭相追捧,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更成為古代軍事家的首選之地,作為第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巨大都城,商人在這裡所賺取的財富遠超世界其餘的城市,而屬於中國的老百姓,更是將長安當作了信仰!
-
10 # 戰艦百科
長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都城。它的影響所及,導致日後的明清人也往往在詩作裡用“長安”來指代北京城。選擇長安為都城的理由很多,最明顯的一個理由是它的地理位置。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就軍事關塞而言,長安周邊東有潼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座關口控制著進出長安的通道,都是易守難攻。就地理而言,長安有一個安全的地形。
安全固然重要。但作為首都,還必須有戰略上的考慮。長安並非是帝國的經濟中心。雖說關中過去比較富庶,但其實遠在漢朝,全國經濟中心就已轉移到河北河南一帶。隋唐後更是往江南轉移,總趨勢是離長安越來越遠。那麼是否應該放棄長安,將首都轉移到經濟中心呢?那也不見得。對於中國這樣的超大帝國,必須考慮全國的均衡,避免畸輕畸重。經濟中心最好和政治中心錯開,這樣能讓經濟和文化保持一定的流動性。這個道理就算放在今天的中國,也同樣成立。如果中國現在將首都定在上海或者南京,北方連一個一線城市都沒有,完全缺少輻射中心,整個國家的區域失調會更加嚴重。
此外還需要考慮敵人的位置。在漢唐時期,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尤其是西北。漢唐把首都定在長安,全國物資向西北大量湧入,確保了西北經濟的繁榮,使漢唐不僅能抵禦匈奴和突厥,還有餘力經營西域,打通絲綢之路。東漢放棄長安,間接導致西北經濟凋零,帶來羌族的動亂,更種下了董卓之亂的禍根。
但從唐朝中後期開始,外部威脅開始向東北方轉移。契丹、女真、後金相繼從東北崛起,西北方倒相對安全。中國的首都也由西向東神龍擺首,從長安變為北京,其間正呼應著這種變化。壓力所向,正是首都之所向。因為首都之所向,也就是全國物資財富之所向,也是全國注意力之所向。
隋朝的都城選擇
長安城不是一座。歷史上有兩座長安城。漢朝的第一長安在西安市的西北。隋唐的第二長安才坐落於西安市中心。它是隋文帝所建,當時不叫長安,而叫“大興城”。
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還有一個很現實的政治考慮。楊堅的力量建立在“關隴集團”身上。關隴集團這個概念最早是陳寅恪提出的,現在還有細節上的爭議,但大體已經得到史學界的公認。所謂關隴集團,要追溯到北魏分裂之際。當時一代梟雄高歡控制了大部分北中國。宇文泰走投無路,裹挾北方六鎮的餘卒,西入關中,建立一個關隴軍事集團。這個集團以關中為根本,東向和高家爭奪天下,歷經險阻最後終於獲勝。楊堅也是關隴集團的一份子。他是宇文家的岳父,奪了女婿的天下,但他依靠的還是關隴集團的力量。既然需要人家的支援,楊堅當然就不敢隨便離開關中,只能定都長安。
但是事情到了他兒子隋煬帝的時候,起了變化。他離開了關中,讓人造了一個新首都洛陽,又派人挖了一條大運河。按照傳統史書的說法,隋煬帝既然是個荒淫無恥的人,建造新都城、修建大運河當然也就是為了更好的荒淫無恥。這個說法難以讓人相信。隋煬帝畢竟不是個神經病,不會不惜代價修一條打通全國的大運河,就為了自己在上面坐船。我覺得他所作所為的背後,有著一種理想主義的矯情。他試圖把帝國凝結為牢固的整體,所以他才會選擇位於帝國中央的洛陽為新首都,也才會用一條運河把帝國連為一體。
理想主義從來害死人。大隋朝滅亡了。隋帝國的崩潰主要原因當然還是窮兵黷武濫用民力。但是背後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隋煬帝營造洛陽後,遠離了關中,也就疏離了自己的力量源頭,因此招致覆滅。事實上關隴集團的力量一直還在,所以李淵起兵後馬上急吼吼地地直奔關中,爭取這個集團的支援。也正是依靠他們的力量,李唐王朝才能撲滅王世充和竇建德,一統天下。
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鑑,李淵只能把首都定在長安。但這樣一來就馬上面臨一個問題:糧食。首都總要消耗大量糧食。光靠關中一帶不足以供給,唐朝不得不從外地輸入糧食。按說隋煬帝的大運河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事情不那麼簡單。
長安和洛陽
以江南糧食為例,它們要送到長安,需要走兩千多里的路程。這段路大致可以分成三段,從江南到洛陽一段問題可以走大運河;從陝州到長安一段,也有現成的廣通渠,問題都不大。真正的問題出在洛陽和陝州中間這段路上。這段路中間有三門峽的砥柱,船過不去,只能靠牛車走崎嶇的山路,非常艱險,運量也很有限。
開始的時候問題還不大。李世民統治時期,政府規模很小,軍隊也是軍農合一的“府兵制”,一年往長安運一二十萬石糧食就夠了。所以危險還沒暴露出來。到了唐高宗時代,政府規模急劇膨脹,長安城人口也跟著增加,糧食就成了大問題。最後竟然弄到了幾乎要斷頓的地步。這時,隋煬帝留下的東都洛陽又成了救命稻草。
唐帝國並不缺糧食。洛陽附近的洛口倉裡有的是糧食,堆積如山,只不過運不到長安城而已。好在糧食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糧食不能過來讓我們吃,那我們就過去吃糧食。在唐高宗時代,一遇到關中欠收,李治和武則天就帶著文武百官到洛陽吃洛口倉的糧食去。當然,長安還是首都。等到荒年過去,李治他們還回來。整個就是一副逃荒的樣子。有的時候逃荒還逃得間不容髮,狼狽不堪。永淳元年那次,跟隨皇上逃荒去洛陽的扈從之士,居然一路走一路餓死,沿途倒下了許多餓殍。堂堂的大唐天子,混得跟洪七公似的,這肯定說不過去。於是,洛陽城再度成為一個有誘惑力的選擇。
說到這裡,首先要對洛陽做個介紹。隋唐時期的洛陽論規模遠遠比不上長安。隋文帝的第二長安城有八十多平方公里,洛陽城只有它的一半。而且洛陽城不夠險要。它周圍也有一些天然屏障,北臨黃河,東臨洛水,周圍還有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等八個關口,也算是形勝之地。但黃河平原畢竟是個大平原,再怎麼形勝也沒法和關中相比。洛陽的防守難度要遠遠超過長安。
洛陽最大的優勢,是它位於帝國的中心,四通八達,交往方便。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職貢所均,水陸輻輳”。關於長安和洛陽,哪個更適合做首都,這是個很悠久的辯題了。總體來說,古代知識分子認為長安有山河之固,適合應付變亂;洛陽有中土之美,適合德化天下。換成現代的語言,就是如果你擔心變亂,最好還是定在關中比較安全。但是據說仁者無敵,如果你德行高超不怕變亂,定都洛陽就比較好。唐朝的帝王弒兄殺弟、扒灰通姦之餘,很聰明地拒絕把命運押在自己的高超德行上。他們選擇了長安。
當然,這是古代的話語邏輯。按照現代人的動機分析,隋唐定都長安背後的直接原因,還是他們需要依靠關中的軍事力量。關中不僅有關隴集團,還遍佈府兵,已高度軍事化,將首都遷離關中危險很大。但是話說回來,長安在經濟交通上的劣勢又擺在那裡。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唐朝帝王對首都定位都頗為猶豫。。
李治也許是厭倦了逃荒,他開始提升洛陽的地位,將它正式定為東都,營建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洛陽作為副都的法律地位也就此確定。到了武則天時期,她做出了更大膽的決定,將洛陽定位帝國的真正首都,改稱“神都”,地位超越了長安。從此她一直呆在洛陽,很少再回長安。政府機構也都轉移到了洛陽。
武則天這麼做,歷史上有很多解釋。有人說她害死了皇后和蕭妃,長安宮殿裡鬧鬼;有人說她喜歡洛陽的繁華富麗。從武則天害人殺人的勁頭看,她神經強健得很,應該不會太怕鬼。洛陽的繁華倒可能是個因素。當時長安以恢弘取勝,洛陽以奢麗見長。從個人審美而言,武則天無疑更偏愛洛陽。但武則天是個精明的政治家,不會如此膚淺。她更深層的動機還是擺脫關中的影響,抹掉唐朝的痕跡,以建立她的大周帝國。按照陳寅恪的說法,武則天一手策劃了關隴集團的破滅。
陳寅恪在學術上眼界獨到,氣象宏大。但像這種開創架構的一代宗師,在細節上往往 頗有可商榷之處。他對武則天和關隴集團的分析也是如此。不過洛陽確實是在武則天手裡迎來了黃金時代,此後它再沒有過這樣的輝煌日子。
長安的糧食
武則天垮臺後,韋后和中宗急於返都長安,那裡才是他們的權力基地。按理說,返回祖宗奠基之地,在法理上是義正言辭的。但大臣們幾乎是一片反對之聲。不少人上奏摺勸諫,奏摺裡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長安沒有吃的,回去不得呀皇上!韋后則反駁說:自古哪有逐糧天子?
從經濟上說,韋后的這個決定是不划算的,但是從全國戰略佈局看,選擇長安還是正確的。不過糧食問題不解決,就連唐玄宗也只能逃荒。根據全漢升的統計,唐玄宗執政頭二十五年裡,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呆在洛陽,而每次去洛陽都是因為糧食問題。
痛定思痛,唐玄宗決定大力整頓漕運。以前也不是沒做過努力。尤其是從洛陽到陝州這一段,很多人都曾設法改進。比如將作大匠楊務廉就想過一個辦法,他開鑿了砥柱旁邊的三門山。船過砥柱時不需要改牛車陸運,直接從開鑿的山路上用縴夫拉過去,繞開砥柱。但是代價非常慘重。這條山路極其危險,縴夫往往從山上墜落,動輒死亡數十人,“落棧著石,百無一存”,縴夫的哭聲震動山谷,罵楊務廉為“妖人”。
後來還是靠一個叫裴耀卿的人解決了漕運的問題。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特別有名,但對唐朝的貢獻,其實還在宰相姚崇、宋璟之上。他認識到了按照當時的技術手段,三門砥柱是克服不了的障礙,只能走陸路。既然克服不了,他就重點在其他環節上改進。美國有過一個著名的企業管理家泰勒,他創立了有名的“泰勒制”,將工作拆分成可量化的工序,然後將每一道工序設計得最合理最高效。裴耀卿就像唐朝的泰勒。他把漕運分成幾個環節,在每個節點上都建好轉運倉庫,設計好銜接時間,由不同的專業人員實施。運糧船什麼時候進入黃河,什麼時候到洛陽,什麼時候走陸路,什麼時候入渭水,什麼時候到長安,裴耀卿都精心設計,用一切手段把成本削減到骨頭裡。
這個方案沒有牽涉到工程技術上的革命,而只是程式上的改良。但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後幾個繼任者又做了進一步完善,結果到天寶年間,每年運往長安的漕糧高達四百萬石。四百萬石糧食可以供養差不多一百萬人,足夠大唐帝國政府運轉之用。有了這些糧食,大唐還可以在西北供養一支龐大邊防軍,拓西域,抗吐蕃,滅勃律,屠石堡。帝國的輝煌就奠基在這四百萬石糧食上。
長安的崇高地位從此牢不可破,洛陽則走向衰落。它繁華依舊,但再也不是帝國的軸心。唐玄宗也不必過逃荒的日子,他在晚年絕足洛陽,留在長安過著奢靡的日子。
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
兩都的末日
安史之亂是一個絕大的歷史關鍵點,影響的絕不僅是一個王朝的興衰。它幾乎徹底改變了中國,結束所謂的中古時代。這倒不單單因為它的破壞性。它確實破壞了整個北方的經濟,更將兩都弄得凋敝不堪。可這樣的破壞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次。北魏的崩潰也很殘酷,隋朝的崩潰也很殘酷,但每次長安和洛陽都能從廢墟中重建起來。
可安史之亂不同。這主要在於它發生的時機。從漢朝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就開始漸漸南移。但是直到隋末唐初,北方還是佔優勢。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當時差不多是三比二。但這個比例還在變化。安史之亂前夕,這個比例已到達了一個關鍵點:一比一。安史之亂的爆發驟然打破了平衡,南方在經濟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北方則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到了宋朝盛時,北方與南方的人口比例已經翻轉為二比三。
這背後當然有各種深層原因:戰亂、河渠失修、水土流失等等。不過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氣候的改變。傳統歷史學家對此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二十世紀的科學家研究了中國的氣候變化,他們發現唐朝的氣候要比今天高几度,而且要溼潤得多。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國氣候開始變冷,遊牧和農耕的分界線開始南移,這個趨勢一致持續到清朝初期。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遊牧民族的再度興起,這些現象背後都受這個力量的支配。這個力量也許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更加強大,更加無可抵禦。
在這個大背景下,長安和洛陽雙雙衰落了,這兩個失敗者再也不用辯論誰更優秀了。安史之亂後,唐朝依舊將首都定在長安。此時帝國內藩鎮割據,長安完全依靠江南的輸入。從地圖上看,這是非常怪異的形象。東南的身子伸著一個上千裡的細長脖子,供養著西北的一顆頭顱。
漕運萎縮到了每年幾十萬石,而且供應線岌岌可危。這條細長的脖子太容易被斬斷了。最大的威脅來自運河沿線的軍閥們,相比之下,三門砥柱倒不算什麼了。晚唐的歷史就是一部運河爭奪史。能控制住運河,能保持住漕運,帝國就能倖存,否則就會崩潰。有一次,在最危急的時候,揚州的三萬石大米終於運到,皇帝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活矣!” 長安還能苟延殘喘,至於洛陽,到唐末殘破已極,最糟糕的時候整個城市人口不滿百戶,恍若鬼城。
在爭奪運河的過程中,汴州(也就是開封)脫穎而出。它控制著汴河到黃河的入口,是運河的一個關鍵點。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運的財富。最終,軍閥朱溫以汴州為基地,滅亡了唐朝,建立了後梁。漕運至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來的漕運體系,從地圖上看是兩條大折線。第一條折線是從南到北,連線江南和黃河。第二條折線再從東至西,透過黃河將物資運往關中。現在第二條東西折線被斬斷,只留下了第一條南北方向的折線。這條折線後來又向北延伸到了北京。中國的東西大動脈,就此變成了南北大動脈。這個格局一直持續到了清朝。
長安和洛陽被放棄了。趙匡胤曾有過一度的猶豫,考慮將首都移到洛陽,並最終轉移到長安。但這個方案最終沒有實行。從長遠看也無法實行。沒有人能對抗緩慢的大趨勢。日漸寒冷的氣候、凋敝的西北、東北方敵人的崛起,以及黃河水文的惡化,使得帝國再也不可能透過大運河供養一個龐大的西北都城。長安也再沒能成為任何王朝的首都。
-
11 # 沐霖東
長安城的佔地面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最大的都城,從長安城的面積達到了近百平方公里,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這樣一個巨大的都城,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撐,是根本沒有辦法建設起來的。
長安城的人口,頂峰時期長安城的居住人口達到180多萬,要知道在當時是沒有什麼高樓大廈一說,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長安城的面積之大。當時的長安城,聚集了整個唐朝各式各樣的人物,上到朝廷大員,下到普通老百姓,還有許許多多的外華人都進入長安,可以說是當時最大的一個國際大都市!基本上每天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外華人來到唐朝學習文化和科學!在當時專門用來接納外國使者的鴻臚寺,最多的時候同時接待四千多名外使!
長安城還實行夜市,這在古代是非常少見的,大部分的朝代中,夜晚都是施行宵禁,夜晚是禁止一切商業活動的,而唐朝,由於社會開放,文化冗雜,很多的大城都是開放夜市,這一點在唐朝流傳下來的一些詩詞之中,都有所體現。夜市的出現,逐步打破了坊市和居民區的界限,對於商業的發展也是有著深遠的影響,雖然不知道長安城的夜市有多繁華,但是我們可以從當時的一首描寫揚州夜市的詩句中,可以可見一斑,唐詩人《夜看揚州市》詩云:“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
12 # 934282915
第一,長安城這個地理位置,它實際上在關中,也就是說它屬於一個易守難攻的這麼一個位置,是挺好的。
第二,劉邦有一個大臣叫婁敬,他給了劉邦這麼一個建議。
第三,長安是漢朝開始就由朝廷控制的核心地區,他有什麼好處?那就是易於統治天下,避免被諸侯操控!
-
13 # 辰哥嘚吧嘚
我來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吧!
首先,我們來統計一下中國歷史上主要的幾個都城,長安、洛陽、北京、南京!
我就先說這幾個了,別的也有,但是主要的,就這幾個。
我們中國的地圖,大家心裡都有個數,我們現在看地圖,一般分南北,例如,南方人、北方人。但是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呢,我們是分東西的,東都洛陽、西都長安!
我們知道,分南北的時候,中原王朝(我們歷史上帝都在哪,哪就是中原,不用糾結於具體位置)的主要威脅是北方遊牧民族!而分東西的時候,威脅是西方的遊牧民族,準確的說,是西北方!
明朝朱棣把都城放在北京,就是要離自己的敵人近,要盯著敵人,要正面剛!這也是一個鐵血帝國要有的氣勢!我說過,一個帝國的性格,也能決定他的盛衰!
長安的位置,也是如此,天子坐鎮戰略要地,一旦生變,直面硬剛!能以此地做都城的帝國,都是有著大抱負的,敢和最強敵人硬剛,這帝國能弱嗎?
每朝開國皇帝,莫不是大能者,自己沒那斤兩,也就不敢在長安建都!
所以,長安是盛世都城,不是因為都城在長安所以是盛世,而是因為能成盛世,才敢建都長安!
回覆列表
分享一點個人的看法,長安之所以是盛世都城主要是因為唐朝的繁華和強大。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向往長安,長安是大唐的象徵,也是古代文明達到鼎盛的標誌。詩人們思念長安,遊子們牽掛長安,今人懷念長安。比如盧照鄰的詩: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