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雅室雕龍

    △李白

    首先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李白作為唐代大詩人,盛唐時期的大詩人是唐詩的代表作家,他寫的都是舊體詩,從來沒有寫,也沒有可能寫現當代的新體詩!舊體詩是古代的詩歌樣式,包括:詩、詞、散曲等幾種樣式。其中詩又包括古體、近體(或今體)。古體詩形成於唐以前,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形成於唐代;而詞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散曲形成於元代。李白傳世的詩歌有:古體詩、近體詩(也稱今體詩,有律詩和絕句之分)和詞。散曲是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的一種,李白不可能穿越到元代寫散曲!

    △李白

    其次,說李白搞文壇變革則有點誇大。李白寫古體詩沿用樂府舊題,舊瓶裝新酒;寫近體詩對近體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寫詞為詞的發展做出過貢獻。只能說李白對詩、詞等舊體詩的發展變革做出一定貢獻,雖然詩名遠播與創作成就極高,對後世影響也很大,但說文壇變革是他搞則有些誇大,似言過其實。

    例如:在對詩的變革上李白遠不及詩的集大成者詩聖杜甫,同樣是古體詩杜甫不但能沿用樂府舊題,舊瓶裝新酒,他還創制樂府新題,新瓶裝新酒。而中唐的詩魔白居易則發起“新樂府運動”,其力度也遠超李白!

    △李白

    ☞圖自網路,涉權請刪!

  • 2 # 老街味道

    問題:李白早期寫舊體詩如《將進酒》, 後面寫新體詩,文壇變革他搞的?

    前言

    我感覺題主可能沒有表達清楚,舊體詩與新體詩的定義很容易混淆。

    我們說的舊體詩是指傳統的古詩詞,其中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

    另外,李白雖然有大量的不同詩體優秀作品,但是在詩歌的變革中,他的作用沒有那麼大。

    一、近體詩

    近體詩又叫做近體詩、新體詩,即講究平仄格律的詩體。這種詩體發端於在齊梁時期的永明體。《南齊書·陸厥傳》說:

    “永明末,....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研王融以氣類相推毅,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例如沈約的《登玄暢樓》 :

    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岑。中有陵風榭,回望川之陰。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淺深。水流本三派,臺高乃四臨。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中潯。雲生嶺乍黑,日下溪半陰。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永明體是一種過渡的近體詩,在南北朝後期,就出現了標準的近體詩了。到了初唐,格律規則完善,近體詩甚至被納入了科舉考試中。

    二、含糊的新體詩

    近體詩是格律詩, 不過“新體詩”這個詞,應用比較廣泛,不同於以前形式的詩體常常被稱為新體。例如梁朝皇帝的這首《傷離新體詩》:

    傷離復傷離。別後情鬱紆。

    悽悽隱去棹。憫憫愴還途。

    慼慼意不申。轉顧獨沾襟。

    前驅經御宿。後騎歷河漘。

    胡香翼還幰。清笳送後塵。

    落日斜飛蓋。餘暉承畫輪。

    柳影長橫路。槐枝深隱人。

    桂宮夕掩銅龍扉。甲館宵垂雲母幃。

    朧朧月色上。的的的夜螢飛。

    草香襲餘袂。露灑沾人衣。

    帶堞凌城雲亂聚。排枝度葉鳥爭歸。

    碗中浮蟻不能酌。琴間玉徽調別鶴。

    別鶴千里別離聲。弦調軫急心自驚。

    試起登南樓。還向華池遊。

    前時筱生今欲合。近日栽荷尚不抽。

    猶是銜杯共賞處。今茲對此獨生愁。

    登樓望曖曖。山種自分態。

    偃師雖北連。轘轅已南背。

    遠聽寂無聞。遙瞻目有閡。

    含詫意不迷。長嘆情無賴 。

    這首詩的作者梁簡文帝蕭綱,這種“新體詩”其實是一種雜言詩,因此這首詩也有刻本的題目是《傷離雜體詩》

    又如民國林庚白《孑樓詩詞話》中說新體詩:

    新體詩人,每喜拾歐美牙慧,而不知其遠於創作。曩見徐志摩譯哈代所作《一個星期》,辭意並美,為之技癢,遂亦踵成一首,頗自矜以為突過哈代。茲以哈代所作,與拙作並錄於此,以質海內之嗜新體詩者。

    徐志摩翻譯哈代的這首詩,被林庚白稱為新體詩,《一 個 星 期》:

      星一那晚上我關上了我的門,  心想你滿不是我心裡的人,  此後見不見面都不關要緊。  到了星期二那晚上我又想到  你的思想,你的心腸,你的面貌,  到底不比得平常,有點兒妙。  星三那晚上我又想起了你,  想你我要合成一體總是不易,  就說機會又叫你我湊在一起。  星四中上我思想又換了樣;  我還是喜歡你,我倆正不妨  親近的住著,管它是短是長。  星五那天我感到一陣心震,  當我望著你住的那個鄉村,  說來你還是我親愛的,我自認,  到了星期六你充滿了我的思想,  整個的你在我的心裡發亮,  女性的美哪樣不在你的身上?  像是隻順風的海鷗向著海飛,  到星期晚上我簡直的發了迷,  還做什麼人這輩子要沒有你!  

    三、李白的近體詩與古體詩

    李白的靜夜思、行路難、蜀道難等詩,不遵守格律的要求,所以是古體詩。例如《蜀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首詩很向梁簡文帝的那首詩,這是一首雜言古體詩,每句字數不固定。

    而靜夜思雖然是一首五絕,但是並不是近體詩,是一首五言古絕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仄平通平仄,平平平仄平。 

    而早發白帝城、送友人等遵守格律的規則,就是近體詩。例如這首五律《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 其二 》

    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全勝若耶好,莫道此行難。

    猿嘯千溪合,松風五月寒。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結束語

    從題主表達的意思來看,所謂的文壇變革應該是指近體詩(即格律詩)萌芽、演變、成熟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沈約等永明體詩人作用最大,從齊永明時期開始,經歷了齊、梁、陳、隋四個朝代,到初唐時近體詩才真正完善。

    其實在梁朝,已經出現了完全符合格律的詩作了。只是格律規則尚不明確和完善,詩人偶合而已。

    可以看出,這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李白時期,近體詩已經成熟了。

  • 3 # 梧桐樹邊羽

    李白早期寫舊體詩如《將進酒》, 後面寫新體詩,文壇變革他搞的?

    這種說法不對。

    就好像一個炒房者,長袖善舞,訊息靈通,跟隨著政策變動賺到了好多錢,成為炒房界的一把手,能不能說他制定了國家的房地產政策?

    當然不能。

    雖然他的成功和反饋對國家政策有表現作用,大家跟著他一起炒,可能也能賺點小錢。但是他代表不了國家政策決定。

    李白就是這個狀況。他是在盛唐詩歌浪潮中的頂尖選手,是弄潮兒,但是這股詩歌變革的熱潮,雖然因為他錦上添花,但是沒有他也沒關係。

    還有杜甫、王維、高適、王昌齡等等,同樣可以打造盛唐的詩歌高峰。同樣會有張白、趙白、王白的出現,填補浪漫狂放的李白在古體詩和近體詩中的地位空缺。

    李白只有一個,但是如果沒有他,還是會有另外一個站到“詩仙”的位置上來。

    因為詩文革新隨著盛唐意象上揚的潮流大勢已至,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

    我們只看到詩歌在初唐的扭轉,在盛唐的怒放,在中唐的突圍,在晚唐的沉淪,以為詩的興盛就是唐朝一代的事情。其實,唐詩能夠有如此的成就,是從春秋時期,一千年來中國文人的共同努力結果,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的詩人為唐詩打好了爆發前的基礎。

    盛唐的綻放,只是恰逢其時罷了。

    而李白其實算得上是一個頑固派,他雖然在後期有格律詩的寫作,但是即便到死,寫的《臨路歌》(《臨終歌》),也還是不符合格律的古體詩。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

    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他的詩風是一以貫之的,不排斥格律,但是自己並不喜歡用,甚至因為杜甫的過於講究而嘲笑他。

    李白是一個完全憑文采和靈感的選手,他對詩歌音律的認知早已經在格律之上。正因為這種曠世文采,才會有他的汪洋恣肆。

    不過人家是格律之上逍遙——那些拿詩仙寫詩不按格律來自證的朋友,不要再犯這種錯了。你沒有李白的文采,就別拿李白的寫作方法來自我標榜——即便李白寫古體詩,他也是按照樂府曲制而來。他只是不喜歡遵守新出的規則而已。

    詩文千年以來,人人都知道李白好,有誰能稱為第二個李白?

    要想真正學好詩歌,還是得從杜甫等人的路子開始。李白和杜甫都在上層,但是李白的舞臺,他把樓梯抽走了。而杜甫則畢恭畢敬地指導著後人的寫作,雖然被稱為“聖”,卻永遠屈居“詩仙”之下。

    這世界就是如此,人人都望著達不到的目標崇拜。

    但是現在很多人崇拜李白,還真以為李白就是瞎寫成名。

    朋友,瞎寫和瞎寫是不一樣的。

    人家寫出來上天入地,你寫出來不過是田頭泥溝——這就叫做本心的“雲泥之別”。要學會承認自己的差距,老老實實從詩聖或者其他詩人學起,再慢慢鍛化文字,融入自己的風格,說不定能夠自成一家。

    動輒以李白不合律來自誇的,其實不過是為自己的無知和懶於學習找藉口罷了。

    但是,詩寫得好和對詩文改革作出巨大貢獻完全是兩回事。

    就好像我們知道宋詞中融會貫通各種風格,集大成的第一高手辛棄疾,其實對宋詞的推動作用有限。

    他只是在其他文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達到了別人達不到的高度。但是他踩著前人的肩膀,那些人才是真正對宋詞形成、發展、變化做出真正貢獻的人:柳永、蘇軾、周邦彥。

    同樣,李白是詩寫得最好的人。他對詩歌各種體裁格式、內容意象也是有貢獻的,除了在浪漫文風之外。

    但是他對詩文改革的貢獻並沒有其他一些詩人大。

    為永明體,宮體詩,到唐詩的格律體做出貢獻的其實是宮廷詩人,如上官儀、沈佺期、杜審言、宋之問。他們集合歸納了格律詩的特色,在許敬宗提出平仄蓋四聲之後,創造了四種基礎格律詩形式,並逐漸固化下來。

    這其中,李白是起了作用的。他的作用主要就是和王昌齡一起發展、規範了七絕這種格式,使它成為盛唐之後最流行的格律詩格式。

    不過李白對詩歌改革的貢獻也就是這些了。

    這還是因為他喜歡這種短小的,意猶未盡的寫詩方式。

    他的律詩和杜甫等其他詩人比起來,就不能起到代表作用。

    除了格式,唐詩的意象改革在詩文改革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畢竟無論使用什麼格式,內容和反映什麼才是詩文最重要的地方。

    在初唐,做出詩文改革探路的就是初唐四傑,他們猛烈抨擊空洞浮華的“齊梁體”,將詩風往務實、向上的路子上靠攏。到了陳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正式提出了要恢復“漢魏風骨”的主張,為詩文革新舉起了一面大旗。

    那麼真正將格式和詩風完美結合,並大昌其世的詩人是哪些呢?

    李白?杜甫?王維?都不是。

    還是那些精研格律體的宮廷詩人。這一朝的宮廷詩人既享受用了大唐的繁華,又體驗到了仕途的險惡。他們在武周王朝得寵,意味著李唐王朝復位後的清算。

    大批宮廷詩人被流放,淪落民間。所謂“世事坎坷詩者興”,這些在宮殿里老是唱著華美應制詩的詩人們終於接了地氣,而格式精良對他們來說已經深入骨髓。

    於是一大批優美而又內容充實的詩歌被創作出來,蔚然成風。

    唐詩之盛,由此而來。所以我們說李白是唐詩的代表人物,就好像我們今天說誰誰誰是奧運冠軍,是中國某個體育界的代表人物,他是最優秀的,但是他與體育專案的改革、體育制度的改革,可能也會起著作用,但是相對來說並不重要。

    冠軍,我們只看表現,而不看他的訓練過程。

    我們只看到李白的詩風從古風入格律,又從格律出古風,進出自如,笑傲詩壇。

    我們同樣要看到大量的詩人、文人奠定了詩歌盛世的到來。這種改革前進的潮流,從來不是一個人能夠帶來的。

    李白也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深得雍正寵信的年羹堯,為何短短14個月就被抄家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