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莓哈比
-
2 # 歷史檔案館
陣型當然重要!但不見得比戰爭中的以下要素更重要:
人數:少勝多固然不少,但更多的是以多欺少。士兵素質: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紀律程度,身體素質,訓練程度。裝備:當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只靠169人就征服了超過5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火器加馬匹成就這一神話。兵種相剋:雖然不會有帝國時代裡設定得那麼變態(騎兵克步兵,步兵克戟兵,戟兵克騎兵,投矛克弓手,法師克步兵(這是什麼鬼!),駱駝兵克騎兵),但這一切確實都還是有原型的。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個不用解釋了吧。後勤補給:漢尼拔牛不牛?隆美爾牛不牛?再牛沒補給還是不行。地形:溫泉關(300勇士)也好,赤壁也好,聖盔谷也好,地形才是主角。運氣:是的!真打起來,運氣可能真的也會比陣型重要。這個不能多說,多說拿破崙都是淚。&&&&&&&&&&&&&&&&&&&&&&&
@孟德爾 的回答很全面了。我來補充點我知道的冷兵器時代相關的內容。
西方
西方冷兵器時代的陣形基礎是方陣。若干個方陣再組合成真正的戰陣。
最早的方陣當然就是希臘方陣了。重型圓盾加長槍(一般長2米多吧)。但因為早期的城邦戰的戰士都不是職業軍人,所以陣型比較隨意,一個方陣多少人得看這個城邦有多少人了,但通常會盡量排到8人的縱深。
希臘方陣的進化版當然就是馬其頓方陣("syntagma")了。士兵的配製基本上是小圓盾,長槍(可達6米多),再加劍或匕首。基礎方陣是16X16的配置。若干個Syntagma可進一步組成更大的方陣。
長槍方陣雖好,但它實在是太過死板,缺乏變化,如果缺少側翼的保護,很快就被對手割韭菜了。所以羅馬人喜歡用較大的方盾和短劍,再配合標槍,然後可以用來組成烏龜陣,比如這樣。
被包圍後,方陣可以變化這樣的圓陣。
陣地戰,投標槍時是這樣子的(順帶提一句,羅馬的標槍桿會投完一次後就折斷,以防對方把標槍返投回來)。
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基本上就是騎兵對砍為主了,方陣逐漸變成防守騎兵的一種戰術兵種,陣形會變得相對鬆散,矛變得更長(7米以上)更重,一矛一盾變化了兩手持矛,輕甲或者無甲。長槍兵的單獨生存能力是比較差的,必須和己方騎兵和弓射手共同配合。這個時期比較牛B的是瑞士方陣,保衛教皇的瑞士近衛隊(至今仍可在梵蒂岡見到)尤其出名。PS:江湖傳說,這身衣服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
戰陣方面,簡言之就是小方陣組成大方陣,左右兩翼配合散兵,騎兵。馬其頓方陣雖然出名,但亞歷山大老兄比較重視的還是騎兵,自己都是呆在騎兵部隊裡的。下面這張戰陣圖出自亞力山大和大流士三世這對好基友最出名的一戰,高加米拉戰役。
羅馬人的戰陣也大同小異,下圖是典型的羅馬軍團戰陣。
再放一張wikipedia上取來的非常規陣型圖。
上左就是中國的錐行陣。
上中類似於長蛇中,透過犧牲方陣的縱深以換取第一線攻擊面的增加。
上右是弱化中路而強化兩側。 和中國的偃月陣是近似。
下左是對付象兵的特殊戰陣,由於方陣比較稀疏,容易被各個擊破。
下中的思路是透過加強己方側翼以達到快速對潰敵人一翼並完成包圍或半包圍。
右下是利用天然屏障(圖中左側)的保護,以便集中所有的騎兵和散兵在另一側。
再補充張Battle of Zama的動圖(看不到的去這裡看File:Battle of Zama.gif)。戰鬥雙方是羅馬人和迦太基人。 雙方都是步兵方陣中置(按方陣實力又分成三條橫線)兩側有騎兵。然後迦太基人還前置一部分象兵用來衝散對方的方陣。
中國
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家比較喜歡用的是戰車,所以基本上就是把戰車排成幾排,然後把步兵用來填補空隙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戰國以後,戰車基本是淘汰了,各國開始以拼步兵為主,騎兵雖已出現,但不是主力。從這時開始,中國的陣形基礎是“伍”, 五人為伍,分持五種兵器:殳,戈,戟,矛,弩。後又去殳加入大盾,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戰時撤至最後)持盾兵站第二排(兩軍對射時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長兵器,戈在最前,以橫掃為主; 戟,可掃可刺; 矛以刺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戈,戟,矛這三件兵器的長度是不一的(大致在1人半長到3人長之間),一般來說戈最短(較重),矛最長(輕),戟用法靈活,長度居中。 伍作為作戰單位,各伍之間成縱列前進。四伍為一兩、五兩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各伍之間成縱列向前推進。
戚繼光的鴛鴦陣實際上就是“伍”的升級版,從5人升級到12人。 所謂的狼筅其實是長毛竹,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鴛鴦陣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
戰陣方面雖然各種小說家的演繹玄之又玄。但其實最基礎的,基本是《孫臏兵法》中提到的八種陣型,後世的種種陣法也都是這幾種陣為基礎再做變化,即:
“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後兩種是特殊戰法情況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圓,錐為主.這三種是在打堂堂之陣時用,依兵力,兵士的戰鬥力,戰車的數量不同而定,並沒有多少玄機可言,只要佇列整齊既可.錐行陣主攻,將最精銳的車兵放置前沿作衝擊用,圓陣主守,車兵置於陣中央.方陣攻守兼備,車兵置於後,保證陣型有足夠的厚度和反衝擊的力度. 疏陣,數陣是以步兵打車兵的戰法,類似於以後的散兵陣,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獨自作戰,尤以吳,楚用得多(戰車少,倒不是裝備不起,是用處不大,水網密集,不適合車兵馳騁).雁行陣是弩兵的特殊戰術,長處在於加大弩兵的正面遠端火力密度,玄襄,鉤行則較複雜,除非訓練有素,才能運用自如,威力也大,相當於大兵團的兵種配合,以玄襄為例,弩兵在前陣,射完後後撤,車兵在兩側,長戟在中陣,長矛在後陣,講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擊,當時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兩國能列此陣迎敵.(<;荊柯刺秦>;中有一段秦軍攻韓的一段列玄襄陣陣勢的場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戰場上一片死寂,各兵種依次出擊,很有氣勢).鉤行陣則是標準的車兵終極陣法,預先將車兵排在鉤的兩頭,中間放置弩,戟,矛諸兵種,由中間先出動攻擊,兩側縱列的車兵出擊,戟兵等叢集兵種再跟上
-
3 # 碼農波波
非也,戰鬥陣型只是在兩軍實力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可透過計策和陣型獲取戰術上的優勢。在其他打仗的場景中其實戰鬥陣型基本上沒什麼作用。舉個例子:比如敵軍有10萬人,你只有1千人,那麼你擺個陣型就能取勝嗎?同樣的如果是地勢險要的地方,你擺陣型對行軍也是非常不利的。多看看孫子兵法,謀雖勝於伐但是也要根據兩軍交戰的具體情況進行恰當的安排,戰爭不是靠單純的陣型取勝的。
-
4 # 鍛刀煉心
古代戰爭的對陣士兵排列-------陣型有著無比重要的作用!
冷兵器時代,攻擊手段很少,但是單人力量在戰陣面前分分鐘被絞殺。不同於街市混戰的你來我往,兩軍交戰追求的是把傷亡帶給敵人,生存的機會留給本方。刀君為了簡短點只對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的配置做一點說明,用來說明陣型的優點。
首先是對兵器的加長,馬其頓的方陣就是這樣的典範。
為了給接敵面上帶來重大傷亡所以士兵們先要進行重要訓練是-----佇列前進(走道)保持密集隊形前進、後退、橫移。之後攜帶馬其頓長矛,這種矛長3米5以上,雙手操作前刺、端平等動作,末端會有配重節省士兵體力(長矛折斷時反過來做備用武器)。還有一個直徑60釐米的圓盾護衛自己左側同時護衛相鄰隊友的右側,這是長矛兵。在長矛兵陣的後方和兩側是輔助兵配備標槍或者弓箭保護第一線士兵的兩側和身後。還有珍貴的騎兵部隊等待戰線膠著時進行一次橫向收割或者機動援護。
防守時三排成列組成防禦線,一排長矛端平瞄準對手胸腹,盾牌護胸;二排透過前排空隙,長矛前伸稍微上揚瞄準對手頭部,盾牌斜舉護住自己和前排頭部;三排將長矛後端插地以45°防守對方騎兵或者躍起攻擊,盾牌高舉過頭,防備箭矢,必要時還會再加上兩排士兵。這樣看上去,就是一個“龜殼”加“刺蝟”的“牆”!進攻時方陣變化成16人的縱深,橫向64人一排的整體,前五列平矛奔跑形成一面矛牆刺向敵人。這時前三排和最後一排計程車兵屬於關鍵位置是隊伍長。這種情況下單個士兵的生存就是隻想著如何不讓敵人衝進“矛陣”,而不用去想著如何躲避或蹦跳對方的攻擊。士兵戰場恐懼緊張就會大大減少,從而提升攻擊效率。綜上,戰陣戰陣,有戰就有陣。只有陣型才能使戰爭取得勝利。
-
5 # 猛哥V
小時候我們讀《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等小說,應該對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陣型,印象深刻,什麼“一字長蛇陣”、“錐形陣”,“方形陣”,“雁形陣”等,都是最常見的。
那怕是《封神榜》,神魔鬼怪層出不窮,個個法力無邊,但是一旦有厲害的陣型,也能克敵制勝,姜子牙就曾被困在陣中不能動。
當然這是神話,在實際交戰中,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明朝的戚家軍。
之前明朝的軍隊無法對抗倭寇。幾十人的倭寇總能將成千上萬的正規軍打的落花流水,除了倭寇的武器,主要就是長刀厲害,還有就是他們的技戰法非常熟練。
後來,戚繼光抗倭,訓練戚家軍,最重要就是利用陣型,幾個人一小隊,各司其職,團隊戰戰,最後取得抗倭大捷。
關於陣型,在古代兵書《孫子兵法》中其實早就有所提及,只是後人更多看重其中的計策謀略而已。
歸根結底,冷兵器時代,沒有高科技武器裝備,個人力量顯得微不足道,兵戎相見時就只能講求陣法。陣型搭配得當,往往能以寡敵眾,克敵制勝。
古代軍隊行軍打仗,除了有陣型的講究,還要注意兵器兵種的排列位置。軍隊的速度與地形的影響同樣是重要的考慮因素,甚至連指揮官的位置都要仔細安排。
指揮官通常需要處於一個可以觀察全場戰局、便於指揮軍隊、不易受到攻擊的位置。弓箭手、火槍手等無法近身肉搏,就要靠步兵和槍兵等保護。
軍隊行進時,各個兵種陣列既要能夠互相掩護,又要互相保證行動暢通無阻。譬如,騎兵通常位於主陣的兩翼,一旦進攻,才不會被步兵阻擋。
所以,古代名將都是熟讀兵書且多著述兵書,對排兵佈陣有創見。
-
6 # 經略幽燕我童貫
我們以一部電影為例來說明問題吧。
這部電影叫《斯巴達克斯》,描寫的是羅馬共和國時期,在義大利發生的斯巴達克斯起義的故事。
這次作戰是斯巴達克斯率領起義軍主力,與羅馬獨裁者克拉蘇的主力部隊(以及龐培的援軍)進行的會戰。
在這次會戰中,克拉蘇在電影中採用了與以往不同的陣型部署。
他第一波派出十個小方陣成魚鱗狀(M型)推進,臨敵時靠前的兩個又變成長條陣了。後面的八個則組成一個大號的空心方陣。再後面則是魚鱗狀部署的方陣。
他這個陣型的意圖,就是兩翼決勝的思路。
這種思路,就是以中央的空心方陣來拖住起義軍的主力,消耗他們的精力,並把他們的兵力分散到空心方陣的三個方面。
等到起義軍的兵力分散以後,再發動後面預備的預備隊,從左邊或者右邊一路平推過去,把起義軍逐個擊潰。
其實根本思路就是這個。
這個電影裡的這個部分,就充分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陣型的重要性。
陣型就是作戰部署的體現,就是你的作戰意圖的表達,就是你兵力投入的順序和起點。克拉蘇的這個陣型,就是主力步兵當肉盾,騎兵決勝。
這種戰術的好處是騎兵步兵分別作戰,兵種間互相不配合,指揮方法簡單。或者甚至可以說戰前下好作戰決心後,進入戰場基本就是按計劃執行就可以了。
缺點在於實際上等於指揮官(無論親自指揮騎兵還是步兵)對整個戰役失去了控制,降低成了(兵種)戰役編組指揮官。而且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其中一方崩潰,另一方就也只能是失敗的命運了。
-
7 # 古今注
陣型直接影響戰爭的勝負,沒有陣型士兵就是流氓,將帥就是莽夫。陣型實現戰術
古代通訊手段非常落後,命令不能在同一時間下達到每一位士兵,所以古代軍隊的戰術主要就是依靠陣型實現的。
古代模式都是冷兵器的交鋒,大多數戰爭以人為主,所以在指揮作戰時都是帥統將,將統兵,兵變陣。對於將領來說,你不用同時指揮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你只需要判斷戰場的形勢,做出正確的應對方法。而對於士兵來說,你不用操心其他事情,你只需要記住你的旁邊是誰,你應該站在什麼位置,是和別人站成橫線還是斜線。
團結合作陣型的運用說白了就是士兵之間的配合,他考驗的是將帥的指揮能力與士兵個人素質的相互結合。
相信大家都看過一些有關戰爭的作品,雙方對陣之前,都會派出大將單挑,而這種方式雖然能振奮人心,甚至影響勝負,但陣型才是決定戰爭的關鍵因素。
打仗需要各種兵種的配合,他不像單挑,你只要擁有呂布之勇,便可以打遍天下。而各個兵種都有長處和短處,陣型就是透過合作,透過不同兵種的協同作戰避免兵種自身缺陷。此圖為戰爭電影《勇敢的心》,他其中就有著最為典型的多兵種聯合作戰陣型,前鋒弓兵射完後,讓出通道,騎兵隨後出擊殺敵。
千變萬化陣型是區分精銳之師和烏合之眾的最佳方式,他直接反應了將帥的指揮能力,因為戰場瞬息而變,那麼陣型也就要根據戰爭情況而隨時變化,所以單一的陣型已經無法滿足戰爭的需求。
在《孫臏兵法》中,孫臏把陣型系統的分為八種: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這其中,最後兩種是在特殊戰術中使用的,比如周瑜火燒赤壁,關羽水淹七軍。而前三種陣型在戰爭中最為常用,錐行主進攻,圓形主防禦,方形攻守兼備。而其他幾種陣型的佈置和使用就顯得比較複雜相信一些朋友都應該知道聽過一些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驅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子連環陣、十面埋伏陣等等。古代陣法千萬種,其實質就是對人力的極致運用,極致的發揮士兵戰鬥力的一種科學管理方式,一種較為高階的戰爭技巧。
與時俱進時代不同了,陣型也就不同,陣法不能食古,他需要不斷創新。早在最為原始的部落戰爭中,就已經出現所謂的陣型雛形,即索敵,前鋒,中堅,兩翼騷擾,遠端輸出,物資保管等基本配合。
然而時代不斷變化,戰爭手段也在變化,隨著火器的不斷改進,槍械最終取代了冷兵器,成為了戰爭的主流。當年我在觀看外國電影中,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英國的排隊槍斃戰術。士兵全部端著槍,排成排的相互對射,這種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非常搞笑的戰術,卻是當時最為先進,最有有效的經典戰術。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武器水平的不足,因為打出子彈之後,沒有人知道子彈會怎麼飛,那時的槍支命中率低到我們無法想象,所以這就出現了,無數士兵的排隊互射的槍斃行為。
陣型從古到今不斷創新,不斷髮展,從最初的戰車合作,到了現代的步坦協同作戰,這些都是需要因地適宜,根據不同情況使用不同陣型。現代戰爭手段不斷髮展,人們已經不在侷限在陸地與海洋中進行戰鬥,飛機的出現再次把戰爭推向了高潮。現代化機械戰爭,海軍和空軍的數量遠比陸戰計程車兵要少許多,這就需要更為精準和有效的配合。
因為飛機速度的不斷提高,所以維持編隊也越來越難,飛機陣型基本都是2機或者3機編隊。而海軍在這一塊也是非常嚴格,即使你身邊的艦隊船隻全部被擊沉,你也必須待在原來的位置上,因為你要是亂跑,容易造成己方的火力分散,導致誤傷,被對手抓住機會,而且可能會造成一個嚴重的問題,撞船事故。
總結一下,陣型是古人在戰鬥中總結出的一套富有科學原理的戰爭智慧,是一種比較高階的戰爭技巧。陣型他不能食古,需要不斷的改革與創新,陣型與軍事技術水平嚴格對應,可能理論上完美的陣型,因為缺少關鍵部分和發明變得無用。最後我想留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別人詢問過我的,“現代戰爭不斷髮展,尖端武器不斷問世,核武器更具有威懾性,那麼我們所謂的陣型陣法會不會在將來某一天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呢?”
-
8 # 薛白袍
戰陣必須與當時的環境相契合,不然也是個卵。
當年安祿山起兵反唐,發動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出逃,茫茫似喪家之犬。
到了馬嵬驛,士兵發生了譁變,殺死了宰相楊國忠,更進一步要求玄宗皇帝處死貴妃楊玉環。
玄宗不愧是大政治家,思索片刻,說:整!
據說動手的還是大太監高力士。
陳凱歌拍的《妖貓傳》,說的就是這個故事,但是他把這個故事解構的更加複雜而已。
楊貴妃的死,更被各種傳說故事包圍,疑點重重,更有一派說法,當時死的是她的侍女,楊貴妃逃到了日本。
然後又做了日本的貴妃,還生了一堆,大郎,二郎,三郎姿三四郎之類的。當然這只是傳說,是人們美好的願望而已。
唐玄宗勒死楊貴妃,草草埋葬,安撫了將士,第二天還得跑啊。
不過這時候太子李亨和玄宗說:爸,我不跟你去四川了,我吃不慣辣火鍋,我想留下來抗擊安祿山。
太子黨也想李亨留下來,目的是為了讓他趁亂繼承皇帝位。
玄宗走了,李亨也如願以償的成了唐肅宗。
他當皇帝算正逢亂世,首要任務就是抗擊叛軍,於是他招募裡一幫人,開始要和叛軍開戰了,這時候他手下都是一幫文官,後來的名將像郭子儀李光弼這時候還在萬里之外,遠水不解近渴。
這幫文人湊一塊商量,咱怎麼打。
有人提議應該按照古法去打,像《史記》《左傳》中提到的戰車據說威力很大,咱用戰車排個雁行陣,圓陣等等,那幫大老粗的胡人保準沒見過我天朝上國先進的陣法,肯定能一舉殲敵。
但是有人提出質疑,說:戰車雖然好,但是咱沒有那麼多車,主要的是沒有拉車的馬。
提出車戰的官員說,沒馬還不好解決嗎,咱可以用牛車啊。牛是神仙,當年大唐皇帝的老祖宗老子就是騎青牛出函谷的,用牛車一定也會一戰克敵的。
於是這幫飽讀詩書的大唐宿儒們,駕著春秋時候的戰車,擺著古籍上記載的黃帝滅蚩尤,姜太公伐紂王的經典戰陣就去應戰安祿山的精銳騎兵去者。
靈活的騎兵對上笨重的戰車,還一多半是牛車的李唐大軍,結果可想而知,數萬李唐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那些對古代戰陣瞭然於胸的大儒們也死傷慘重。
血的教訓讓他們領悟了,書上和現實是不一樣的。
所以戰陣真的重要嗎?
有時候也許,比方你碰上宋襄公,或者碰到一戰那個缺心眼的戰法,一排人站好,火繩槍亂突突,類似於集體自殺,誰的人多。誰勝。
但是更多時候,戰場上的戰爭是要靈活掌握的,同樣的人馬,同樣的陣型,在項羽手上就能戰無不勝,在趙括手裡就只有被坑死的命運。
所以誰說的,戰爭其實是門藝術。
————
-
9 # 人生充滿了悖論
我認為很重要的,陣型反應的是組織能力,而組織能力在戰場上最不好保持的。再就是陣型能有效的對抗對方的優勢兵種,比如騎兵。
-
10 # 趣史妙文
中國古代戰爭中對戰陣的重視由來已久,戰陣的演進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左傳》載春秋初期周鄭之戰,鄭國用“魚麗之陳”,也就是魚鱗陣,以戰車和甲士排列配合,戰車強攻,步戰甲士充塞戰車間的罅隙,並負責對戰車未殺死的敵人補刀,這是一種非常綿密和有效率的陣型,絕非花架子。
在春秋後期,戰車以其笨重難馭漸漸被拋棄,經常受戎狄騷擾的晉國採敵之長,推出純步兵戰陣,當時以方陣為主,另外吳越等國的步兵陣型在實戰中也發揮過很大的威力。
其後歷朝歷代兵書,涉戰陣者眾多,如《衛公兵法》就詳細介紹了變化多端的六花陣法,還開創性地提出了護送輜重給養的陣法及撤退陣法,使陣法的適用範圍不再僅限於面對面作戰中的攻防。
中國古代戰爭中的陣法,多以強調各兵種的配合,同時發揮各兵種的特性,增大對敵殺傷力,提高自身防禦力為主要目的。
-
11 # 己齋論史
陣型當然重要!打仗沒陣型,等於耍流氓,古今概莫能外。
古代軍隊的戰術主要就是靠陣型實現的。因為通訊手段基本為0,聲音傳不遠,旗子看不到,煙火和樂器比較單調,傳令兵跑的慢還會被殺傷,機械化的陣型是唯一能實現將領意圖的。對於士兵來說,你只要記住你旁邊是誰,是應該和別人站橫線還是斜線,至於其他的有士官把握,軍官管一大片。將領管得管不到軍官,那還真不一定,祈禱大家正常發揮吧。
就不說古代軍隊了,你去看原始部落戰爭,就十幾個人,照樣有索敵,前鋒,中堅,兩翼騷擾,遠端輸出,物資保管。那可是幾萬年前就有的了。
兩邊包抄這是最簡單最通用的陣型了,傻子都會用,用的好不好就看將領的控制能力和士兵素質了。漢尼拔兩邊包抄以少打多,但是包抄前那幾個小時的陣型對抗才是真本事,所以人家是戰略之父。腓烈特大帝靠斜線陣打遍歐洲無敵手,在當時傳的比諸葛亮八卦陣還神,阿貓阿狗都用斜線陣,全都東施效顰了。有人問運動戰有沒有陣型,如果說是追討逃兵,那只有小隊陣型。如果是行軍,知道押糧隊吧,如果亂排一氣,可能別人突然襲擊的時候你無法轉換成防禦陣型。
古代部隊非常強調士氣的作用,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個不用解釋了吧。一旦被衝散,士兵就無法關注正前方,會被敵人從側面幹掉,10個人排好,100個人都衝不散,10個人分散開,對方只要10個人就可以對付你。
其實陣型根本的意義在於發揮部隊火力和防禦力。羅馬軍隊的盾牌陣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好理解的。最極端也是最難理解的就是19世紀火槍的排隊槍斃了,你可能覺得當時的人傻透了,但是當時的火槍打中的全是目標隔壁的人,不是大家一起射,可能一場戰爭下來一個人都不會死,不要笑,這種事很正常,因為當時的火槍誤差非常之大。這也說明陣型是和科技水平密切相關的。
回覆列表
橫衝直撞的將領一旦進入,比較厲害的陣裡頭,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要明白古代戰爭將領的“重要性”!)曹操的軍隊為什麼會戰勝袁紹的軍隊?一.有武藝高強的將領(為什麼關羽如此受曹操看重?因他是上將之才。)。二.有嚴明的紀律(如果沒有紀律,再精明的陣法都是廢物。)。三.有足智多謀的謀士(有的謀士比金山銀山還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