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圳鄭海洲
-
2 # 心靈旅途木木夕
我覺得這兩句詩可以理解為借物傷懷,也就不用太在意平仄對仗,言不盡而意盡,表現了作者的一種灑脫、自在的心理狀態。一般詩作都將雲朵擬作青山的兩袖,體現出一種相互映襯、交織,相得益彰的感覺,如今青山不沾雲,便也就沒有糾纏,沒有關係,因而沒有愛恨,自在瀟灑。
青山在很多詩歌中被用作詠懷的意象,比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裡青山就是自己喜歡的事物的代寫。因此,本句詩中青山也是一種意象,代指作者自己。
-
3 # 雅室雕龍
通不通順
第一問,可以肯定地告訴您“青山無餘恨,兩袖不沾雲”是通順的。如果你覺得不通順那是因為理解有偏差。
怎麼理解先從字面上講“青山無餘恨,兩袖不沾雲”中的“餘”是有歧義的,因為是簡體字無法判斷其為“餘”還是“餘(餘)”。那麼“餘”就會有兩種解釋:1.第一人代詞,我,我的。2.剩下的,餘(餘)下的,留下的。不過這兩種都能解釋得通。
那麼“青山無餘恨,兩袖不沾雲”可以解釋為:青山沒有我的遺憾,兩袖沒有沾到雲彩。或:青山沒留下遺憾,兩袖沒沾到雲彩。無論那一種都解釋得通,都是通順的。為什麼不沾雲,因為山間有清風,風吹雲散,兩袖何以沾雲!
其次,“青山無餘恨,兩袖不沾雲”運用比擬的手法,把青山擬人化了。因為沒有上下文,所以也可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作者自比青山,是說:青山(我)沒有遺憾,清風吹過兩袖不沾雲彩。就是我沒有遺憾,兩袖清風毫無掛礙。第二種是作者與青山對話,是說青山你沒有遺憾,清風吹過兩袖不沾雲彩。其實也是表達作者沒有遺憾,兩袖清風!
結語總之,“青山無餘恨,兩袖不沾雲”是通順。因為沒有上下文及“餘”的歧義,理解會有點兒差異。但無論那種解讀,都是表現了作者:對過往了無遺憾,及自己兩袖清風,毫無掛礙的清高節操。
這兩句如果當作詩來解,不合詩律,“餘”字位置該用仄聲,如果不當詩解,又很象詩。這還罷了,又說“兩袖不沾雲”。本來雲可為山戴帽,為山作袖,可是“不沾雲”了,哪來的袖?除了雲,何為山這袖?顯然是不合邏輯的,讓人無法想象什麼東西是那“兩袖",擬人失敗。
我將其補改為一首完整的五絕,你看是否通順些?
四季迎風立,陰陽南北分。
青山無俗恨,片石不沾雲。
這兩句表達的是一種超然高潔的情懷。山不言高而自高,不言潔而自潔。我如青山巍峨,自然挺拔,沒有遺憾。雖然終日雲霧繚繞,但云歸雲山歸山,任你纏繞,我自清高,不為雲霧所\。文如其人,這樣的句子表達了一種不俗的胸襟,應該出自一個正氣人之手,
起句青山無餘恨是客觀描述,用的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比興手法,借物喻人,借雲喻世,借用山這一高峻挺拔的自然客體,表達人物主體一種傲然屹立,不與世俗同流的卓越之姿,任憑雲纏腰霧蓋,我自巋然不動,金錢女色利益誘惑,一概不能使我動搖,氣節凜然。
對句兩袖不沾雲是主觀感情的抒發,嚴格說來成句不理想,沒能繼續運用擬人手法來表達,不能不說是個缺憾。這裡說“兩袖”,而山是沒有袖的,兩句擱一起是擬人不成功,因為前句以山擬人,後句又以人擬山,顯得混亂。後句如果改成“片石不沾雲”就成功地將山擬人了。這句表達的是一種清廉之風,任你雲纏,我自不沾,保持著我的氣節。
我補兩句,改三字,使意境完整。“四季迎風立”,是山的客觀存在,山體是自然形成的,這裡擬人化,說是它自己站立,迎頭世俗的風,表現著自己的個性。“陰陽南北分”是自然形態變化,這裡也擬人化,說它自己陰陽分明,公是公,私是私,情歸情,怨歸怨,不假公濟私,不以怨報德,公私分明,恩怨分明。“青山無俗恨”,它沒有世俗的功利之心。“片石不沾雲”,它從不沾便宜,沒有一塊石頭沾惹隱藏過流雲,有無私之心,是無慾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