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宗教雜談
-
2 # 首控cool
就我而言,我認為聽書最適合在夜晚
白天工作累了,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這時我會選擇聽一節書然後再去睡覺。聽書的優點就是:第一,聽書比讀書節省視力,眼睛是靈魂的窗子,當然要盡全力去保護,此外也可以當做一種緩解疲勞的方式,當你看書看累了時,聽聽書,這樣緩解了視力疲勞也充分呼叫的大腦的感官神經。第二,有助於睡眠,前些日子我聽了一本地心歷險記,真心不錯,睡覺前彷彿把我帶到了地心去探險,去發現地心裡的小河流,去看看地心裡面的海洋,去挑戰地心裡的雷電,就在我聽完了耐心回味的時候,往往我就已經睡著了。第三,可以學習發音,並且聽讀者有感情的來給你講述書中的故事,讀的時候往往還會根據故事的內容來加入一些音效,更加的生動有趣,有聲書本的專業讀者,他們的發音當然比較正確,聽他們的讀音,總錯不到哪去。
讀書表示你處於主動讀書是你自己在一字一字的讀看,聽書則是在接受別人所給你講的故事,所以在讀書上表現出你正處於主動,你為了自己的進步或者愛好在尋求知識。讀書的好處就是你能透過閱讀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在閱讀中可能會發現一些好詞好句,最關鍵的是讀書能帶來的是視覺上的體驗,有些書會配上一些精美的小插圖,賞心悅目,這是聽書所不能替代的。好的書讀的多了,會從內到外改變一個人涵養,這是亙古不變的。
-
3 # 楓林晚愛寫作
我認為讀書是用眼睛來接收資訊,聽書是用耳朵來接收資訊,顯然還是有區別的,看相對聽來說,注意力更加集中,所以看適合細讀,聽適合粗讀。
在網路科技特別發達的今天,我們不管是讀也好聽也好都是有不同的方式不同裝置器材,為我們提供了好多便利,現在也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時代了,讀書讓我們增長知識和見解,但是我們只能專注於書本文字,不能做其他的不能三心二意,不然你也不理解裡面的意思,而聽書的同時可以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也不那麼全面,其中的影片啊圖片啊我們都看不到,所以也有一些侷限的,總之喜歡讀書還是聽書都是好的,中國幾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永垂不朽,不斷更新,不斷創新,與時具進,願我們華夏兒女都是心靈美好的優秀的,為社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謝謝邀請
-
4 # 陳章魚
很多職場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職場人,每天都要花費不少時間在上下班的路上,不論是自己開車,還是在人擠人的地鐵,拿出一本書來閱讀似乎都不太現實,所以「聽書」變成了更多人的選擇。
聽的多了,有人就會問,那聽書和看書相比,有什麼區別呢?能不能用聽書,代替讀書呢?
在我看來,有聲書更多的是一種增加興趣的過程,或是不能讀書時的替代物,而真正想要實現沉浸式的閱讀,還是更需要的是紙質的書籍,主要是因為這麼四點原因:
首先第一點,科學研究證明,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會比聽的時候的吸收率要高出不少,所以閱讀本身就比聽有聲讀物是一個更有效率的過程。
第二點是,單位時間內吸收資訊的速度不同,一般人閱讀的速度,在每分鐘400字以上,經過一定教育和訓練的人,甚至可以達到每分鐘一千字。而人的語速在每分鐘250字左右,如果也按照每分鐘400字的速度,那幾乎就很難跟得上了。
第三點是,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其實可以很個性化地按照我們的理解程度,比如說一行甚至是一個字的來調整自己的閱讀速度,而有聲讀物可能很難達到這樣的一種個性化的調整。
第四點就是我們在閱讀書籍的時候,往往還是比較全神貫注的。而我們在聽有聲讀物的時候,很多時候手邊還要去做其他的事情。這本身對於注意力就是一種影響。
所以,比起聽書,閱讀是更有效率的。建議大家追求更高效的資訊攝入,還是應該選擇讀書。最好是讀書為主,聽書為輔。
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
5 # 蓮心居士
讀書是主動學習,是“我要學”,聽書是被動學習,為“要我學”。我要學和要我學有什麼不同顯而易見吧!
看書適合任何書籍, 聽書適合有“韻味”,帶著某種情懷,適合慢慢體會的,比如唐詩宋詞,散文,以及某些小說。
任何型別的書都適合看,但是聽書只在某些型別有超過看書的優勢。相對而言,有幾類書更適合聽。一是有“韻味”,帶著某種情懷,適合慢慢體會的,比如唐詩宋詞,散文,以及某些小說。我不知道這些小說該怎麼總結,我能想到的代表就是《追風箏的人》。眼睛不足以品味這些書頁之間瀰漫的香氣,閉上眼睛聽書,讓大腦沉浸在書的情境裡更能體會。二是有趣而又要動點腦子的。比如《比如明朝那些事兒》,有趣是保證不會睡著,動點腦子是防止太簡單聽的不耐煩。時不時冒出一句看書可能忽略掉的妙語,還有種種小懸念勾引你往下聽。三是情結類小說。小說要好,讀的更要好。兩者缺一不可。我曾聽過《六指琴魔》,一邊聽一邊腦子裡吐槽,這情節,這語氣……簡直像我和說書的一起演相聲。
第二,耗時
聽書耗時是看書的幾十倍或者更多。謹慎選擇書籍。
第三,適用場合
韻味書籍最好安靜的時候聽,二三類隨時聽,比如坐地鐵等公交等零碎時間。放手機裡比帶本書省勁。反正你坐地鐵也看不進去一些知識類的
-
6 # 顯示錯誤82395041
我覺得:第一,適用書籍不同。 任何型別的書都適合看,但是聽書只在某些型別有超過看書的優勢。相對而言,有幾類書更適合聽。一是有“韻味”,帶著某種情懷,適合慢慢體會的,比如唐詩宋詞,散文,以及某些小說。我不知道這些小說該怎麼總結,我能想到的代表就是《追風箏的人》。眼睛不足以品味這些書頁之間瀰漫的香氣,閉上眼睛聽書,讓大腦沉浸在書的情境裡更能體會。二是有趣而又要動點腦子的。比如《比如明朝那些事兒》,有趣是保證不會睡著,動點腦子是防止太簡單聽的不耐煩。時不時冒出一句看書可能忽略掉的妙語,還有種種小懸念勾引你往下聽。三是情結類小說。小說要好,讀的更要好。兩者缺一不可。我曾聽過《六指琴魔》,一邊聽一邊腦子裡吐槽,這情節,這語氣……簡直像我和說書的一起演相聲。 第二,耗時 聽書耗時是看書的幾十倍或者更多。謹慎選擇書籍。 第三,適用場合 韻味書籍最好安靜的時候聽,二三類隨時聽,比如坐地鐵等公交等零碎時間。放手機裡比帶本書省勁。反正你坐地鐵也看不進去C++程式設計。
-
7 # 把書讀薄
聽書得來的收穫是粗枝大葉的,書畢竟是用書面語寫成的,聽書不利於語感的養成。雖說聽書也自有其優勢,但是不能將聽書代替看書。
聽書,現在已成為人們看書的有益補充,為很多人所喜愛。因為它能解放雙眼,利用一下耳朵,讓眼睛休息一下。不能讀書的時候,可以聽書,比如鍛鍊身體時、幹活時、開車或坐車時。聽書,甚至還能釋放大腦,我覺得,聽書時比看書時思考的更多。
不過,聽書也有其顯而易見的弱勢。比如,它是線性傳播的,不宜反覆咀嚼,不像看書遇到看不懂之處時,可以停下來,翻閱上下文思考一會。聽書,是粗略的,很多文字中的細節會被忽略掉。所以說,聽書一般也就能收穫個大概,不是很真切。尤其是,對於不總讀書的人,聽書的缺陷就更加明顯了。尤其是學生,不宜總用聽書,更不宜將聽書頂替看書。因為他們見得少,對於書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差。另外,聽書效率比較低,因為不能跳躍著讀,聽書往往會花費數倍於看書的時間。
以上所說的聽書,是指聽原著的播讀。
當下,還有一種聽書比較流行,那就是聽別人講書,別人用半個小時的時間講述一本書的精華內容。這種聽書與看原著差距有多大,人們在心裡大致還是有數的。我想說的是,聽書肯定有益,但是它絕對不能代替看書。不要投機取巧,不要以為聽了多少本書就相當於自己已讀了多少本書。這裡,就無需多論證了,世上哪有什麼多快好省的事兒呀!
-
8 # 弓長小初
各平臺對聽書作者有一個共性的要求,先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從一本書提取出最精華的內容,口語化的解釋出來。
所以聽書收穫到的是提純後的內容。
但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好的聽書作者可以從一本書中選出3個角度,分別寫成聽書稿、拆書稿和書評,而且要保證內容不同。也就是說他提供的並不一定是你需要的。
但如果你一年自己讀不了幾本書,或者說拿起書走馬觀花似的看完了,看完就忘了,那聽說是你的不二之選。
如果,你自己很喜歡看書,有一套自己的讀書方式,可以將書中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而且可以保證持續的輸入。那自己看的收穫大於聽書。
我的習慣是,將兩者相集合。一般不會看的書我會選擇聽,聽完了覺得好,再看實體書。幾年前讀過的書也會再找來聽,權當複習和交流,看看大家角度是不是一樣。
另外,我喜歡聽人物傳記,排隊途中,地鐵裡,聽聽別人的故事,有趣有漲知識。
偏聽者暗兼聽則明,別盲目崇拜聽書,也別跟風反對聽書,怎麼對自己有益怎麼來。
-
9 # 媽媽充電屋
聽書和看書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聽書有兩種形式:
二是聽講書人對書的解讀,現在有很多的APP都有講書音訊,一本幾十萬字的書,由撰稿人寫成6000-9000字的講書搞,用20-3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聽完。
這兩種聽書形式的區別也是很大的。
這兩種聽書形式我都使用過,結合我的體會談談區別。
第一種聽書,聽書的原文。這種情況比較適合走路的時候,幹家務的時候。可以和一些不用費腦子的事情同步進行。但這種聽書,不如自己讀書的速度快。一頁書,自己看的話,可能掃兩眼就過去了,但聽書,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耗時會比較長。這種聽書形式可以作為看書的補充,打發無法看書的時間。
第二種聽書,聽講書稿。這類聽書,對講書稿撰寫人的要求比較高,不同的人,解讀出來的稿子也是不一樣的。聽講書稿,肯定無法和自己看書相媲美。這種聽書對我來說,有兩個作用:
1.作為涉獵不同行業不同書籍的一個渠道。
可能有些書,是你一輩子也不會想去讀的。比如,我是理科生,對藝術一竅不通,我肯定不會想去讀《西方美術史》《梵高傳》之類的書。但透過聽書,可以在短短的30分鐘時間內,對這些書有個大致的瞭解。
2.一些讀不下去讀不懂的書,可以透過聽書,對書的脈絡有大致瞭解,幫助自己閱讀。
比如一些專業性稍強的書,脈絡複雜人物繁多的世界名著,可以先聽聽別人的解讀,然後再自己讀,更容易讀進去。
相比聽書,看書會需要更多的專注度。同樣的一頁書,主動思考的時候閱讀,效率會很高,隻眼睛看不動腦的話,看過去就跟沒看一樣。環境安靜的時候更適合看書,稍微嘈雜或心情不佳的時候,就聽聽書調劑一下。
-
10 # 飛天蘿莉想
我是一名閱讀愛好者,我覺得自己讀書和聽書區別很大。讀書的目的是超越個人經驗的限制,沒有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的。我的書法老師跟我們說,人的生命有兩個層次,身體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身體的生命需要優質的食物、代謝消化、轉化成能量。智慧的生命跟身體的生命一樣需要滋養。
智慧的食物有兩個層次,一是獲取新知、二是需要安靜。關於安靜我們以後再說,獲取新知,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讀書。好的書籍經典的書籍就好比是給智慧的生命提供優質的食物,那有人說,聽好的書籍經典的書籍不也一樣嗎?
聽書那是別人幫你讀書,是拾人牙慧。別人從書中獲取的知識經驗見解經過自己的消化再輸送給你,你想想這其中區別是不是很大。
不過聽說作為導讀的性質是好的,讓自己產生興趣,然後找來書籍自己看。但如果是取巧和用別人的觀點來代替自己獨立思考,一定會營養不良。
-
11 # 小築文心
眼下越來越多的人放棄看書,選擇聽書,把聽書做為知識補充的一種方式。
但是,看書有著聽書無法取代的地位。
看書時的思考過程,是真正可以帶來思維、認知和能力的提升。
一本書籍,就是作者的思想結晶。當你親自開啟書冊,和作者筆下的文字進行思想上的交流,邊看邊思考,在此過程中,獲得閱讀體驗,培養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升級自己的大腦作業系統。
看書時獲得的一些資訊、方法和作者的觀點,唯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內化,才能真正成為可以為我所用的知識。
這就是看書時思考過程的重要性。
但是,當你聽書時,聽書服務提供商們已經把書中內容濃縮提煉,把一些要點透過聽眾喜歡的、舒服的方式,直接喂到聽者耳邊,略去了需要聽者思考的過程。
聽書弱化了思考能力,讓大腦停留在舒適區中。長此以往,大腦就會逐漸習慣這種狀態,變得沒有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只能靠他人投餵的碎片化資訊,獲得虛假的學習體驗。
每個人看一本書,都帶著自身的經驗、認知和理解判斷,那麼也就會存在一定偏見。聽他人解讀的一本書籍,只是一種觀點,未必適合自己消化,唯有自己親自看過書,才能對書有感性和理性上的雙重認知。
其實,看書和聽書並不互相孤立,也不排斥,是學習的兩種不同方式。關鍵是你得學會把從看書和聽書中的所得,不斷踐行,讓平面的資訊,成為立體的知識,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有所成長。
-
12 # 玉洪說人文
書要自己看,飯要自己吃
二者的區別有以下幾點:
1、從感官上不同,看書是用眼睛,聽書是用耳朵;
2、介質不同,看書看得是書,聽書是聽得聲音。聽書無法獲得圖文並茂的生動畫面和觸控紙質書本的真實感覺;
3、最關鍵的本質,看書才是真正的去享受讀書的樂趣。可以邊看邊想邊整理筆記。而且讀書讀得是原汁原味沒有任何刪減的內容;聽書聽的則是經過別人理解整理的內容,好比在咀嚼別人吃過的飯。好像是大人給不能吃飯的寶貝一樣。
4、讀書可以標記圖書在旁邊寫心得和疑問,可以停下了思考,聽書就只能一直聽下去。
當時現在是快餐流行的時代,對於很多忙忙碌碌的人,缺乏打斷的讀書時間的人,可以利用開車、等人、做飯等碎片時間來學習,總不不讀書學習的人好。而且聽書的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快速的聽很多書,如果感覺那本書特別好,值得仔細研讀,可以拿來實體書再精讀。聽書對於時間繁忙的人來說,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總之,如果你時間充裕,我們還是建議大家都來讀書。在週末在晚飯後,沏上一杯好茶,在書中慢慢品味生活,也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啊。
祝福大家都能多讀書,讀好書。
-
13 # 東方國學
所謂的聽書,不過是當代人為了賺錢做出來的一個噱頭而已,那麼聽書本身跟看書有什麼區別呢?聽書本身有沒有什麼好處呢?
聽書當然有好處,但是分對什麼樣的人。
從本質上來看,聽書與聽相聲、聽評書沒什麼實質的區別,只是聽相聲、聽評書還能自己從中分析分析其中的道理,雖然這些道理是別人想讓你知道的,也就是你自己能獨立發現的比較有限。至於聽書,連相聲中、評書中的細節都被省略了,完全是被別人解讀過的書籍,其中作者本人的意圖與邏輯經過了中間人過了一手,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原味就不好說了。而且聽書是以聽的方式體現出來,留給你仔細品味的空間與時間進一步變小。
就是說那些沒什麼分辨能力與分析能力、感知能力的人,可以去聽書,因為能被推出來的中間人至少水平不會太差,就是說雖然不會讓你變得太好,至少不會讓你變得太差。至於自身有讀書能力的人,還是建議去自己讀書。
在讀書中,是讀者獨自與作者的心靈溝通的過程,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如果這個作者足夠厲害的話,字裡行間表達的意思是極其豐富的,讀者透過花費時間與精力,就可以慢慢感知到作者本人想表達的意圖,久而久之,讀書能力提高了,能從書中把握到的東西也豐富起來,最重要的是,這種經過時間與精力淬鍊的讀書,可以把作者的意思慢慢的學到自己身上。這是聽書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有讀書能力的人還是建議自己去讀書。
-
14 # 可樂必可樂
【不停讀書】與你分享:
聽書是隨著知識付費而興起的一款產品,分為文稿的寫作和音訊的製作。很多人喜歡在坐地鐵時、下班路上戴著耳機聽那麼一會兒,意在獲取更多的資訊。
我從去年開始寫書評,也接觸過聽書稿寫作。在我看來,聽書與看書有以下區別:
1.精力的分配。白紙鉛字,看書需要很大的耐性,往往還意味著獨行。按照二八法則,一本書真正重點的地方在20%左右,閱讀者要穿越80%,吸收那20%,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做到的。以一本二三百頁的書為例,我的閱讀時間在三小時左右。
聽書恰恰相反,文稿中彙集了全書的精華,濃縮到30分鐘左右,可以說是乾貨盡在耳邊。
2.資訊的加工方式。閱讀是依託於文字的加工,聯想是主要方式。有些書籍影視化後常常會引來原著粉的吐槽,就是因為與自己的聯想不同。對大多數人而言,讀書需要一個不被打擾的、安靜的環境。
聽書恰恰相反,安靜不是必要因素,基於被分割的、碎片化的時間之上,或者是睡前。不僅有主播抑揚頓挫的解讀聲,還有生動應景的背景音樂,大腦更容易被調動起來。
3.個人的見解。去年我讀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這本書早在中學就已聽說過,讀完去豆瓣標記。看到一個網友說,大家都喜歡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我卻喜歡“我們有什麼權利指責別人的過去”。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本書,相信很多人也聽說過“為你,千千萬萬遍”,同時也相信很少人注意到那句“我們有什麼權利指責別人的過去”。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一本書的感覺千人千樣。而聽書建立在作者本人的看法上,這是好處,也是弊端。聽書能帶來看問題的新角度,卻不能代替思考,閱讀才是思考的主場。
總而言之,聽書獲取知識時間短,場景更生動,但始終是別人的見解。讀書要花很長時間,要耐得住寂寞,但這也正是閱讀的價值所在。
-END-
回覆列表
1.書籍型別不同。任何型別的書都適合看,但是聽書只有某些型別。反之,有幾類書更適合聽。情節性,故事性比較強的小說,以及唐詩宋詞,讀起來更有味道。
2.看書需要的時間長,聽書則比較快。
3. 看書應該在一個安靜的場合,聽書則可以在零碎時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