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看了嗎?梵高的死亡之謎解了嗎?
8
回覆列表
  • 1 # 哈哈不套路

    今天去看了《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其實怎麼講,不論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子的,它的完成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開始決定去看的時候還在抱怨場次太少,後來我明白了,整個場次就只有我和朋友三人加上一對情侶。沒錯,這幾年沒有那些搞笑的情節,沒有那些刺激的場面,但我覺得為了致敬一下梵高,為了致敬一下歷時七年畫了65000張油畫的125位畫家,為了致敬一下為這部影片付出的所有人都應該去看一下這個作品。

    我覺得這是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以12楨/秒的速度播放出來讓人們更深刻地瞭解梵高認識梵高就是一個創舉。

    這個影片以送信為線索貫穿著整個影片,探索梵高的死亡之謎。沒有多麼強烈的情感爆發,沒有多麼刺激的情景,但每一幕也都牽扯著我們的心,不由得跟隨著影片前行。

    看了這部影片我也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梵高真的是一個天才,然而天妒英才,天才總是早早的隕滅。梵高他28歲才開始畫畫,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短短几年的時間他創作出來的畫就得到了後世的肯定,誰能說他不是個天才呢!

    我更是不得不感慨,畫作連成的動畫都比演員們的演技好很多,所以演員們都努力吧!

  • 2 # 韓松落

    在人們看來,梵·高留下太多不解之謎,所以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Loving Vincent)就用了一個懸疑的模式,來替人們解開這些謎底。

    故事開始的時候,梵·高去世已經有些時日了,阿爾勒小鎮上,給他送信的郵差的兒子Armand Roulin,發現了一封梵·高寫給弟弟提奧·梵高,但卻沒有寄出去的信,他藉著送信,想見見提奧,卻發現提奧在哥哥去世半年後,也離開了人世。他於是遍訪在梵·高去世前那幾周,和他有過接觸的人,想要幫他自己,也幫我們,解開梵·高留下的謎。

    這些謎包括,他到底生活得怎麼樣?他周圍的人都是怎麼對待他的?他們知道他是了不起的畫家嗎?他是怎麼死的,是自殺還是他殺?如果是他殺,兇手是誰?如果是自殺,為什麼?他的死,對周圍的人都有什麼影響?

    ▲電影《至愛梵高》中出現的人物。由真人演出,然後由畫家和電影人,把他們的演出變成油畫和電影畫面。

    他就像一個深度調查記者,奔走在巴黎和阿爾勒小鎮,去訪問提奧的遺孀,賣顏料的唐吉老爹,加歇醫生,還有警察,頑童,路人。和梵·高生前生活有關的細節,慢慢浮上水面,那些細節,都瑣碎而難堪,不被理解,賣不出畫,欠房租,被小鎮上的人當做瘋子,被流言蜚語困擾,被流氓和頑童騷擾。

    所以,如果是他殺,我們可能還好受點,至少有個具體的兇手,有個能讓所有人置身之外的理由。但事實上,殺掉梵·高的,是所有人,是生活裡的所有細節,每個人都是兇手,每個人都沒法置身事外,包括一百多年後,在電影院裡看電影的我們。

    因為,我們都受惠於梵·高,卻沒有辦法回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逃不開梵·高,到處都是梵·高的星空、向日葵和絲柏樹,到處都是他的顏色、筆觸,從書本、明信片、文創產品、奢侈品、傢俱,到電影、漫畫、懸疑小說。

    豆瓣上的丹鯊寫了篇《梵高電影宇宙指南——“但你有多瞭解他的人生”》,就列舉了無數與梵·高有關的電影,讓我們看到,人們對他有多感興趣,又有多缺乏瞭解。

    ▲丹鯊彙總的,講述梵·高生平的電影。

    我們沒有辦法付版稅,沒有辦法把買他畫的錢交到他手裡,更不可能打賞,輕鬆籌,只有看著他在一百多年前,在煎熬中變得不喜歡自己,最後倒在金色的麥田裡。

    打個比方,他就像一個來自更高文明的外星人,落到了古代的地球上,他想告訴周圍的人,有種藥叫抗生素,有種通訊工具叫電話,石油可以利用,礦石可以提煉出金屬,或者普及一些現代生活裡的最普通的觀念,例如人有童年少年青年的分期,女性地位不應該這麼低,城市衛生系統非常重要,恐怕都會引起周圍人的不適。人們更不會支援他把這些事務變成現實,他會被當成瘋子、病人、破壞小鎮寧靜生活的人。

    身為藝術家,生活在梵·高的年代,的確面臨獲得理解困難,變現困難的問題。但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會不會好一點?如果梵高還活著,或者,我們時代產生了一個梵·高,結果會怎樣?

    也許會紅吧,在世的時候,作品就售出高價,享受到名利的好處。不過,我們時代的藝術家,尤其是能夠出頭的藝術家,同時也得是社交狗,不知他能否勝任,因為,他的生平故事裡,到處都在透露一個資訊,他是一個孤僻、古怪、瘋狂的人,遺世獨立,不善於社交。

    不過,社交這件事呢,是要建立在社交自信基礎上的,而社交自信,是可以透過優越的生活,人際關係的順暢培養起來的。他的孤僻古怪,不是困苦的原因,而很可能是困苦的結果,只要有稍微舒適點的生活,這種孤僻古怪,是會被消除的。

    ▲電影的主角,其實是這個穿黃衣的郵差之子。

    所以,有科學家分析了人類歷史上的知名藝術家和作家、作曲家後,得出結論,以前的藝術家,患有精神疾患的機率很高,現在的藝術家,有這個問題的機率大大下降。我想,問題的關鍵還是,以前的藝術家,太少出口,太少轉化的可能,而現在的藝術家,畢竟多了很多可能。

    也許沒紅。因為,紅是個太偶然的事,人們的讚賞,並不是天然的,需要引導,需要催眠式培育,需要傳奇故事作為支點。梵·高之所以在我們的時代獲得毫無保留的讚賞,恰恰是因為他的死,他的死是所有一切的起點,是撬起地球的那個撬槓。因為他的死,他有了一個絕色驚豔的故事,成了某種精神的代言,他不想這樣,但現實就是這樣。

    比如,我很喜歡的畫家黃秋園,他的作品價格、漲幅,在媒體上的曝光率,在拍賣會上的成交率,遠遠低於同時代同水平的畫家,是他的畫不好嗎?不是,是因為他沒有傳奇,他一輩子在銀行裡當小職員,沒有四方交遊的經歷,沒有和名媛的愛恨糾纏,更沒有官方認定的業內頭銜。

    還有第三種可能,如果梵·高生活在現代的話,他的才華,已經被稀釋掉了。

    梵高的作品,最出色的地方,在於那種驚人的感受力,他在寫給弟弟的信裡,這樣描繪他看到的世界: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

    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放努力。

    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

    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不再眷戀人間。”

    ▲這幾張是梵·高的原作。

    而現代生活的一切,都是排斥、反對感受力的,感受力越來越像一種古代的能力。現代生活,必須破除個人特質,稀釋感受力,儘量以量取勝。如果梵·高生活在這個時代,或許已經在跟甲方的磨合,在大量的設計稿和行畫中,在社交媒體上和群眾們的短兵相接中(他們的殘忍愚蠢,絕對不亞於一百多年前阿爾勒小鎮上的村民,而且還有網路力量的加持,更加恐怖。不信你可以看看阿乙是怎麼被網民批鬥的,以及,藝術自媒體大V是怎麼嘲笑當代藝術的),慢慢稀釋掉了才華。

    不過,這一切都沒有發生,真正發生的,是《至愛梵高》裡的故事,他在心力交瘁中,以一種混亂的方式,把自己了結在了創作力最盛的時候。

    既然是講述梵·高,那必然少不了對他畫作的展示,過去那些講述梵·高生平的電影,都是這麼做的。但這個電影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把梵·高的畫風,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展示了出來——整部電影,是邀請了125位畫家,用了四年多時間,畫出的65000幅梵·高畫風的油畫組成的,這些油畫中的人物、場景,都來自梵·高的原作,人物的生平、對白,都來自梵·高的書信,和同時代藝術家的文字和口述。

    用一種瘋子(褒義)的方式,去講述了一個瘋子的生平。

    美不勝收,瑰麗到讓人窒息。

    ▲電影《至愛梵高》的官網上公佈的一些和製作有關的畫面。

    在片尾,梵·高留下背影,轉身離去,《Vincent》唱起來的時候,在場的人,沒有一個提前離去,老老實實看到了最後一行字幕結束。

    因為,它的極端,讓所有人仿似進行了一場夢遊,不太容易醒來,不太能夠輕易離去。

    《至愛梵高》又讓我懷疑,我們生活裡,是不是也有很多梵·高式的人物,正在被我們蔑視著,糟踐著,忽略著,我們沒有好好去愛護,去理解,我想起了我身邊的某某,某某,我覆盤了一下他們的藝術和他們的生平。

    ▲電影結束時,梵·高的回眸。

    但也就是想想而已,我必然不準備去理解他們,去為他們犧牲點什麼,哪怕是一個週末,一點睡眠,在我的時代裡,在我的當下,我能做到的,也只有這麼多。

  • 3 # 人間是劇場

    對於梵高迷來說,他們期待《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這部電影太久,也因此,影片剛定下12月8日在內地上映的訊息,人們的情緒便已醞釀充沛,各種對梵高情深意長的文章,介紹這部電影的文章,在自媒體上鋪天蓋地,因此,影片上映兩日,票房順利過了1500萬,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影片票房前景令人看好。

    而這對於熱愛梵高的我們,和對於藝術片來說,都是莫大的好事。《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是一部粉絲電影,其導演、以及125位參與的畫家都是梵高粉絲,可喜的是,這份愛沒有被市場的商業味浸染,所以你不會在影片中看到與藝術格格不入的地方,而是滿滿的對梵高的愛,對天才早逝的遺憾。

    於是,這部傳記片就成了一個“偵探故事”,發生在梵高去世一年後,因為一封信,梵高生前好友郵差約瑟夫·魯林的兒子阿爾芒·魯林試圖探求到梵高的死亡之謎,於是,梵高畫作中的人都復活起來,他們分別向阿爾芒講述了自己與梵高的故事。

    在不同人的講述中,梵高的形象變得生動立體起來,他是不世出的天才,他畫八年,別人畫兩輩子也望塵莫及,他又是孤獨而潦倒,他被人欺凌嘲笑,卻又愛所有事物,不分美醜貴賤。

    而更能體現對梵高的愛的,是125位畫家用3年時間以純手繪油畫的形式製作了,這是世界上首部手繪油畫動畫長片,6.5萬幅油畫,以每秒鐘12幅油畫的頻次,讓梵高美學成為一場專屬視覺的“流動的盛宴”。

    雖然電影不完美,但是它是獨一無二的,感謝這些藝術家,創作出了這部電影,《至愛梵高》,人人都愛文森特·梵高。

  • 4 # 社會丶雜談丶電影

    一幀幀油畫的展現,將人帶回了十九世紀末的歐洲,這些油畫皆由當今世上的一百多位藝術家所繪,力圖還原梵高的人生軌跡,並且透過他生前關係最為緊密的數人,透過他們的對話去揭秘梵高之死的真相。

    線索開始於一封無法投遞的信,將所有相關人員串聯起來,最終揭示了那一天,在那片烏鴉哀嚎的麥田裡發生的慘劇背後的真相,震撼而又如星辰般瑰麗。

    可以說,導演幾乎不想展示他的執導才藝,他做的事情很簡單,還原真實歷史,電影沒有絲毫商業作品該有的高潮,敘述方式相當平緩,因為生活就是如此的平淡無奇,如果對於梵高不是很好奇的人,去看了這部影片,絕對會昏昏欲睡,如果是衝著梵高的油畫作品而去,也沒有那種必要,直接手機百度就可以滿足你的需求。

    這部作品一定是定位極少數人群的,排片極少,所以我認為去看的人應該是真的熱愛著梵高才會甘願買票的,人應該不會多,結果踏進影廳時看到幾乎座無虛席,確實出乎了我的意料,更讓我吃驚的是,當我沉浸在油畫呈現而出的浩瀚無垠星辰之時,黑暗中響起了抽泣般的哭聲,這聲音聽上去並不遙遠,似乎離我很接近,我以為聽錯了起初,直到電影在不捨中結束時,燈光照射下,看見了身旁和我一樣獨自來看這部影片的陌生姑娘,她抑制不住那種情緒,站了起來衝了出去。

    我望著她遠去的背影,腦海中浮現出梵高最後回眸的瞬間,那眼神是那麼的憂鬱卻又不失溫柔,以及響徹起他最後寫給弟弟提奧的信,裡面有句話: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 Iwant them to say:he feels deeply,he feels tenderly”—Vincent van Gogh

    “我以為世人會說我這個人,所思至深,所感至柔。”

    他生前,從來就沒奢望過自己的畫作,會得到世人的喜歡,他想要的只是別人善意的理解,需要的只是別人的關懷,以及不希望自己的古怪給別人帶去麻煩,當他從加歇醫生口中得知,弟弟提奧身懷重病,還要分神擔心自己的時候,他本就脆弱不堪的神經徹底崩潰了,他不想再給任何人帶去麻煩,他不想再活在這個不被接受的世界,他想要去星辰漫步。

    正如李白那樣,浪漫地認為躍入河中便能撈到那輪倒映的明月,梵高在這點也很像,他們都是真正的藝術家,梵高天真爛漫地以為,死亡才是人們唯一能觸控那浩瀚星辰的通道。

    我輕輕地對自己,或許也是對梵高說,現在有這麼多人喜歡你的畫,有這麼多人同情你理解你,他們如此無比的熱愛著你,應該能給你帶去一些慰藉吧?

    我不知道他能不能聽得見,我閉上眼,回想起那片油畫上的星辰,我不知道哪顆星是他,我只知道他在最該璀璨的時候,選擇隕滅自己,卻把最為熾熱的Sunny灑向了世間。

  • 5 # 二拐衚衕

    看了95分鐘的傳記電影《至愛梵高》,卻有點眼暈。可最先要向製作團隊致敬,用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去解讀梵高的生活,和梵高的死。接下來,我想說的是,梵高的畫,其實本身就能動。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一生中有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早期作品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後期作品則多為明亮色系。

    如果說梵高最著名的畫作,當屬星空,為何它能動,有這樣三點:

    第一,從網上可找到這幅畫的高畫質版本,你會發現,梵高所有的畫法多為線條,有粗線條和細線條。線條長短不一,且落筆於不同的方向。當所有的線條不斷匯聚時,我就能看到它似乎在動。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好的作品,我們都能看到,甚至感受到它的在“動”,而一般的作品則較為平整,呆板。

    第二,天空佔據了整幅畫的三分之二,下面三分之一的部分村莊顯得尤為安靜,更反襯出上面天空的流動性。

    第三,該作品雖然是冷色調,但是每一處顏色,都有其不同的層次,並且不斷向上、捲曲,最終呈現出了對抗向上的特徵。

    所以,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梵高的星空,其實是能動起來的。

    在聖馬迪拉莫海邊的漁船

    該畫同樣如此,該畫有三重視角,最遠處的帆,中間的兩艘帆船,以及岸上的船隻,並利用擴大空間的方法,讓人更為嚮往遠方。而整個畫面給人的視覺感受,也是略微向左下方傾斜的,因此海水才能更進一步的沖刷到海岸,讓整個畫面能動起來。

    最後來說說向日葵,向日葵用色大膽,現如今的人同樣視為最經典。並且梵高喜歡用色塊來描繪,所以更能顯示出強烈的對比與衝撞,而這種感受,同樣是有感情流動,並透過畫面得意呈現的。

    最後再來說說電影,其實把它當成一部純粹的動畫電影,並未有太多驚喜,但從致敬角度講,所有對於藝術的致敬,都是美好而偉大的。

    雖然,個人感覺這部影片的劇情遠沒有技術出彩,但影片結尾,姑娘因為梵高終生未嫁,竟然有些動容。一個人存在過的最好證明,就是在他死後別人對他的態度,一個能夠願意瞭解他,願意懂他的人是多麼的值得。

    其實,梵高也並非所有人想象的如此神經和不堪。他不過是一個想要沉迷於畫作,有些鬱郁不得志的人而已,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掙脫出困境牢籠過的瀟灑且自我呢,人們越是愛這瘋子,偏偏心中也有因想過瘋子般不顧一切生活的執念,而梵高所經歷的苦楚,並非他人所不明白,而是他人不敢承擔那樣的苦楚。

    摯愛梵高,為我們生生不息的自由與瀟灑舉杯,為我們永在追求的自我與癲狂喝彩吧~

  • 6 # 使用者10631572303

    第一次知道有梵高這麼一個畫家,是在初中的美術課堂上。那時13歲的我,方才第一次見著到他的畫,我的魂一下就被勾走了。他作畫的主題,他下筆的色彩、他勾勒的風格……這眩暈感太濃烈,我招架不住。而這熾熱的愛,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一下課,我就急不可耐飛奔著跑去書店買了梵高的傳記和他的畫冊。當我瞭解梵高一生的經歷之後,那感覺,可以用四個字概括。

    用弘一法師的話來說便是:悲欣交集。

    梵高生前唯一賣出畫作《紅色的葡萄園》

    這個生前窮困潦倒,被周遭人唾棄、排擠、欺負,甚至被當成“怪人、變態”的梵高,這個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並且只是區區400法郎的梵高,這個從小連父母都不給予愛,長大後靠弟弟提奧接濟過活,28歲才拿起畫筆每日只管瘋狂作畫的梵高,到頭來終究是精神失了常。吃顏料、喝煤油,甚至割了自己一隻耳朵(不是全耳,割掉的是左耳耳垂),並於割耳19個月後,提槍射腹自盡了。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這句出自《論語》的話語,用在梵高身上再適合不過。每個人都有他的命。而梵高,終其一生,便是為畫而生,為畫而亡。這麼一想,對梵高的種種際遇,我於是看開得多,寬慰得多。

    時至今日,我還會常常翻看掃描版梵高畫作。心情不好時,我就看看梵高的畫。心情大好時,我也一樣看梵高的畫。

    最近,我開心壞了,興奮極了。

    因為製作多年的《Loving Vincent》(中文譯名《至愛梵高》),終於在12月8日內地上映了。

    我第一時間買了票,當進入到電影院,熒幕亮起,音樂響起,電影緩緩開始……曾想我會抵不住這份感動,身體不禁微顫起來,眼淚緊跟著滾落而下。

    看著眼前這一幕幕真切而又熟悉的畫面,一瞬間思緒萬千,這些年來自己經歷的種種跟隨者電影中的情節,在腦海一浪接一浪翻湧而來。萬分感恩 導演Dorota Kobiela 如此用心的為梵高,為所有愛梵高的人,做了這麼一件大好事,拍了一部這麼美好至極的電影。

    這是世界第一部手繪油畫電影

    整部電影時長95分鐘,製作週期更是長達7年之久。製作團隊在全世界找了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深入調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書信,一共畫了65000張油畫,然後以12幅/秒的速度疊加成這部油畫電影作品。

    《至愛梵高》是對梵高一生、尤其是他那充滿爭議的死亡的一次探索,透過重構可能導致他死亡的那些事件,一步一步揭曉謎底……

    電影從阿爾芒送信說起,這是梵高生前寫給弟弟的最後一封信。在送信過程中阿爾芒意外得知,提奧在梵高過世的6個月後也死了。帶著種種困惑,阿爾芒獨自一人開啟了探尋梵高死亡真相之旅。

    阿爾芒一路探尋,故事隨之展開,梵高的作品,也逐一在電影中呈現開來 。

    上圖電影/下圖梵高原作

    上圖電影/下圖梵高原作

    上圖電影/下圖梵高原作

    上圖電影/下圖梵高原作

    單單寫劇本這一項,前後就花了三四年時間。導演用了各種路徑跟渠道,以求最全面還原最真實的梵高。

    影片的色彩畫面切換也頗有意味,回憶梵高生前細節用的是黑白,而敘述當下則都用的彩色,故事飽滿,情節緊湊。

    全片由65000幅油畫組成,是125位畫師共同完成的。他們是從來自全球5000名申請者中,嚴格篩選而出的。

    他們先用3年時間,創作出影片需要的所有作品。然後又花1年時間,把這些靜態畫面轉變為動態,用以匹配電影格式。

    在電影中出現的20多位相關人物,全部高度還原了梵高原作。

    導演先請來真人演員,讓他們在綠幕拍攝,然後轉換成CG動畫,最後再由畫家們一筆一畫創作出來。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佝僂著身軀的梵高抿著嘴默默回頭的一瞥。這真是個點睛之筆。

    最後我再來說說關於梵高的自殺。這位謎一樣的男子,37歲那年拿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面這幅《Wheat Field with Crows》烏鴉群飛過麥田為梵高生前最後的畫作。畫面中的緊張情緒,被視作梵高在宣告著自己生命的終結。而且在畫完這幅作品的7個月後,他在奧維爾附近一片麥田裡飲彈自殺。人們都認為畫面中已經預示了他的死亡。

    關於他的死亡,我不想過多的去猜想,也沒有能力去解釋,只想引用川端康成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死亡或許是最高的藝術」。

  • 7 # 除夕盛

    感謝《至愛梵高》,以大眾媒體的方式糾正了“梵高在麥田裡用槍自殺”這個流傳了一個多世紀的習見。其實這部電影展示的是奈菲和史密斯的鉅著《梵高傳》中關於梵高之死的研究成果。電影的內容和觀點由於有這樣一部紮實作品作底色,而必然更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電影《至愛梵高》的特色和看點非常明顯:

    1. 油畫動畫。

    我們看過中國風的動畫電影,人物線條流暢、意蘊豐富;我們熟悉好萊塢式的動畫電影,形象誇張又立體;我們瞭解日本的動畫電影,色彩豔麗又溫和。然而對於一部意圖表現梵高的電影,如果選擇動畫的形式,那油畫必然是最適宜的畫風。在大螢幕上你可以欣賞厚塗的油彩鋪陳在螢幕的邊邊角角,那些畫中熟悉的場景動起來了,每一個新人物的出現都是從梵高給他們作的肖像畫切入,然後讓他們講述自己眼中的梵高。

    油畫風格是電影的新嘗試,製作團隊傾注的心血不容忽視,他們集結了100多位藝術家對電影中出現的作品進行臨摹,以將那些經典畫作搬上熒幕。但是,由於“梵高”的獨一無二,似乎可以預判,在近幾年內油畫電影不會再有可出其右的好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講,《至愛梵高》在動畫電影中開創了油畫風格,卻未必可以迅速聚攏起油畫電影的門派。

    2. 懸疑推理形式下的人物傳記。

    電影的核心主題是“梵高之死”,這個切入點非常好。以破解梵高之死的謎題為主線,展現了不同朋友對梵高的看法,通篇都在講梵高,但從沒有正面將梵高直接擺在觀眾面前,甚至沒有直接出現梵高親愛的弟弟提奧。不同角色對同一場景的不同描述,同一場景不同視角的呈現,都有點羅生門的意思。這樣的敘事方式有它的優點:使電影更能被普通觀眾所接受——即使你對梵高所知甚微,也不妨礙你看懂這部電影要講的故事。

    當然,劇情的推動上比較呆板單調,情節起伏不大,如果單純作為一部推理電影,顯然它的懸疑色彩不夠強,沒有什麼驚險刺激的情節設定。這是歷史人物傳記電影的侷限。因為你要表現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而他的死本身又並沒有那麼驚心動魄時,如果電影為了渲染情緒而誇大或虛構,太過違背史實,那麼必然招致更多詬病。

    3.電影的情感共鳴點。

    首先是梵高的孤獨。都說孤獨是現代城市的通病,如果你曾深切感受過自己的孤獨,那麼你一定能在這位19世紀的天才藝術家身上找到共鳴。他如此孤獨,以至於每天都給弟弟寫信——弟弟是世界上唯一真正關心他的人。他如此孤獨,以至於忍受著那些下流少年的惡作劇而拒絕離開。他如此孤獨,以至於畫布上的繁星下盡是看不到邊際的深色漩渦。

    其次是梵高昂揚的生命力。這是梵高畫作的力量,也是電影試圖傳遞出來的價值。梵高貧困,一直在靠著弟弟的救濟生活和創作,而他的畫作幾乎無法為他和弟弟帶來任何經濟上的回饋。梵高與弟弟提奧深密又緊張的關係,是梵高迴應這個社會的情感之源。敏感又痛苦的靈魂下,卻是對生命的欣賞和讚揚。無論是向日葵還是鳶尾花,無論是卷絲柏還是橄欖樹,無論是艾爾的露天咖啡屋還是歐韋的鄉間茅草房,1886年以後,梵高一直在“盡力渲染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顏色,而不再是灰色的協調感”,彷彿是在用極致的張揚來表達他對生命的熱愛和讚美。

    最後再多說一點。拿掉我本人的粉絲濾鏡,客觀來講,《至愛梵高》的油畫形式可能會招致對油畫無感、對梵高無感的普通觀眾的微詞,認為“油畫”的形式喧賓奪主,而且觀感並非驚豔。在某種意義上說,《至愛梵高》更像是製作團隊獻給全世界梵高迷的一部誠意之作,也算是搭上了“粉絲經濟”的順風車吧!哈哈!

    剛剛突發奇想:這部電影的內容,如果結合了李安《半場無戰事》120幀的技術,那就真的牛逼了!

  • 8 # 壹條電影

    當這部電影上映時日敲定之時,對於藝術界和梵高畫迷們無疑是個巨大的禮物。一幅幅傳世名畫以這樣的形式被記錄了下來,靈動到大螢幕之上,一幀一幀過眼球,想必,坐在黑暗之中的觀眾的心,從螢幕上投下來的光,也是絢爛的。

    《至愛梵高》是由多洛塔.科別拉、休.韋爾什曼執導的傳記類動畫影片,是電影史上第一部啟用全球15個國家125位頂級油畫家,透過手繪65000幀油畫誕生於世。

    這些資料,配得上的片名中的“至愛”了。梵高的才華自不用多說,世界名畫比比皆是,哪怕到了21世紀的如今,梵高也時時刻刻在影響著各界人士對於藝術、心理等等等等方面的研究探討。這是一部帶給梵高的禮物,對於他的人生的一份解讀答案。

    不論你是否能收到,不敢說喜歡,卻望你笑納。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即便有如此多的梵高電影,唯獨這一部以油畫形式展現,因為團隊的用心,使這些畫添上了煙火氣息,一下子把遙遠的梵高形象拉近到了眾人眼前,透過你的畫來了解你,試圖來了解你,這是世人的貪念,卻配得上對你的至愛。

    此片以梵高死後,一位年輕的郵差,以為他送信為由,回到他生前住過的奧維爾裡的拉烏旅店,以不同的與他接觸過的村民交談,試圖找出梵高死亡的真相。在本片中,即便未有梵高形象出現,卻以各類人交談出的評論,梵高形象躍然眼前。是了,是人們記憶深處的他。

    孤獨又神秘,無解又嚮往。

    你口中曾提到的“火”,我想我們看到了。

  • 9 # 你好哇姑娘

    作為一個在荷蘭梵高博物館、庫勒幕勒美術館、奧賽博物館等看過很多梵高真跡的小粉絲,激動想答這一題。

    我覺得總體而言,電影給我們塑造了動態的梵高畫中世界。

    1. 讓梵高的畫充滿故事感,引起對畫作的情感共鳴

    在博物館裡,看到梵高的畫,只是靜態的一幅一幅的,但是,這個電影能夠讓其中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場景賦予它意義,就好像你參與到了梵高的生活。

    庫勒幕勒美術館裡的郵遞員大叔

    比如,那個郵遞員之前我在庫勒幕勒美術館見過這幅畫,覺得很漂亮,配色我尤其喜歡。但是,這個電影,讓我感受到了他不單只是畫家筆下的一種審美的物件,而是一個和畫家有感情牽絆的活生生的人。我相信,如果看過這個電影,再去看這些畫,會加入一些情感的共鳴。

    2. 走進梵高的畫作世界

    梵高對現代繪畫藝術影響很大,在於其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審美風格。色彩和筆觸是我欣賞梵高畫的重點,很驚喜的是,電影將這些得到很好的展現。

    色彩上,梵高的畫最吸引人的就是用色大膽,這一點,電影色彩還原非常好。同時,梵高常用的補色技巧在電影得到很好展現。補色是色彩對比最強烈的兩種顏色,電影裡,可以看到人物,透過補色產生的陰影,對人物的表情,有著很好的塑造。

    梵高臉上用藍色和綠色作為陰影的顏色,和整體橙黃對比

    在筆觸上,梵高喜歡用短線的筆觸,來描繪動態,欣賞他的畫作時,需要貼很近,看到他每一筆的力量。電影中對筆觸的厚度沒有過多展現,但是對筆觸所表達的力量和動態,表現淋漓盡致。印象中電影對樹的動態描摹尤為精彩。

    樹的動態

    其實梵高用明豔的色彩,和有力的筆觸,創造了一個他的世界,本電影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

    3. 敏感而孤獨的靈魂

    當然,這個電影也普及了很多梵高生平的故事,去除了一些誤解。比如梵高其實並不是貧苦出生,梵高有一個非常支援他的弟弟,當然,還有他可能並非自殺。

    記得離開荷蘭前一天,我又去了一次梵高博物館,站在烏鴉麥田那副畫面前,不由想哭。

    這副畫現藏於荷蘭梵高博物館

    這是他生前最後的幾幅畫之一,那一刻,你可以感受到,畫作裡生命的燦爛和死亡交織在一起,這是貫穿梵高畫作永恆的主題。他敏感的天才成就了輝煌的畫作,但也因此承受了更多的苦痛。他的畫作和這個電影,讓人不由悲憫世界敏感而孤獨的靈魂,電影存在的意義也許能讓他們看到彼此,因而互相安慰。

    彩蛋:

    一些著名博物館,目前已經加入開放計劃,可以透過網站去觀看和下載梵高畫作高畫質大圖,有些博物館還支援直接開發商用(比如荷蘭國立)

    1.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https://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q=van%20gogh&perPage=20&sortBy=Relevance&sortOrder=asc&offset=0&pageSize=0

    2.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locale=en&utf8=%E2%9C%93&q=van+gogh&classifications=any&date\_begin=Pre-1850&date\_end=2017&with\_images=1

    3.荷蘭國立博物館

    https://www.rijksmuseum.nl/en/search?q=van%20gogh&v=&s=&ii=0&p=1

    參考資料:

    1.本文所有圖片,都是來自維基百科,標明公共領域的圖片。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works\_by\_Vincent\_van\_Gogh

    3.http://lovingvincent.com/

  • 10 # 俊俊電影

    所有人都在捧至愛梵高,我卻憤怒了

    也因此,在看完《至愛梵高》後,我憤怒了。忍不住的失望。我失望不是它不好,而是它明明可以更好!整部電影的故事線,居然如此簡單,就是想從多個旁觀者的角度來還原梵高的形象和為人,而主角的內心活動和第一次爆發的戲就是,查明梵高的死因,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從而整部電影的主題就產生了重心的偏移,甚至有一半的時間給人感覺像是一個懸疑片!我他媽柯南的變聲器和麻醉手錶都掏出來了,隨時準備射倒坐在我旁邊的小哥——雖然整個電影院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就沒弄明白,梵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追求藝術和真實,即便不被人理解也一直堅持,表面善良隨和,不強求別人欣賞,卻一直在不停的努力,創造。幾乎沒有人幫他,理解他,甚至還有很多人故意整他,排擠他。他整個人一直都在燃燒,一直在努力,寧死都在追求真實絕不做絲毫的妥協,可惜卻沒人看見,麻木的,嘻嘻哈哈的人群冷漠的愚蠢的看不見那團火,他的天才創作,那些畫生前只賣出去了一副,最終他的血肉都燒乾淨了,於是就只有死了。這樣一個形象,在電影中並沒有完整舒暢的展現出來,相反給人一種隔靴搔癢的不痛快的失望感。注意,我說的是電影,而不是梵高。很多人捧這部電影,是因為太喜歡梵高了,所以沒有著重的把故事缺陷拿出來講,但是誰也否認不了,作為一部電影,這個故事講的實在一般。是啊,電影裡也有很多點睛之筆,比如一開始的多個角色對梵高相反的評價造成的衝突,比如那句:為什麼如此在意他是怎麼死的,而不關心他是怎麼活的。可是一邊說著這樣的話,一邊把整個電影弄成懸疑氣氛推動劇情,是在打自己的臉嗎?還是想教育我們?所以,這麼好的製作,這麼好的題材,這麼好的人物和天才,為什麼不能做一個更好的敘事呢?千萬別和我說其實電影已經表達了,只是比較剋制,《勇往直前》那個才叫剋制,但分寸拿捏的非常完美,only brave,沒有煽情沒有套路,卻深深的打動觀眾。《至愛梵高》真的不是剋制,而是欠缺,是故事重心偏移和失敗。我作為梵高鐵粉,就是感到失望,明明可以更好的。

  • 11 # 後浪後浪

    最近,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獲得了極好的口碑,人們被美輪美奐的電影畫面所折服,這部影片的製作過程的確令人震撼:接近7年時間,來自15個國家的125位畫師,65000幀油畫,全手工繪製,構成了一部95分鐘的動畫長片。

    而電影背後的125位畫師,是從全世界5000名申請者中遴選出來的,他們都有深厚的油畫功底,有的還參與過藝術品修復工作,可謂是優中選優、精益求精。

    這部電影製作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技術?可以說,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黑科技,無非是演員綠幕(或藍幕)拍攝,然後轉化成CG動畫,最後由畫家們畫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視覺特效部分主要運用MoCo系統(高科技互動式攝影控制系統)配合綠幕(或藍幕)完成,MoCo系統可以同時同步控制攝像機、拍攝物、燈光等運動動線及拍攝底片速度,定位精準、速度可控,能達到攝像機、道具、演員的完美匹配。這種系統也已經得到廣泛運用。

    當然,這套機器成本也很高,據說,《唐山大地震》時的拍攝記錄說是MoCo一天的租金是3萬多。國外很多好萊塢大片中都有這個系統的身影。

    另外,《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還廣泛應用了Rotoscoping(動作影描製作技術),透過該技術,可以把真人扮演的影片片段加工成類似最佳化的效果,它是與MoCo系統配合完成的。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並不是投入特別大的影片,但是能給人動人心魄的感受,更多的原因是,影片體現出導演和創作人員的工匠精神,以及向梵高致敬的赤誠之心。

  • 12 # 曾念群

    這是一劑文藝的迷藥,很多文藝青年都上當了,其實不過是八卦梵高消費觀眾而已,完全不尊重人物的真實還原。

    【《至愛梵高》海報】

    如果創作者真心懷敬畏,就應該努力修正人們以訛傳訛的偽梵高形象。哪怕影片以史蒂芬•奈菲2012版《梵高傳》為基礎,對梵高的傳奇人生做上部分還原,畢竟那才是最接近真相的文字。不過那樣做的結果是,你會張口結舌地發現,你所認識的梵高人設全面崩塌,一個渣男、屌絲、廢柴、神經、腦殘、無賴、敗家……的梵高將聳立在眼前。《至愛梵高》的創作者不會不知道《梵高傳》對梵高真實人生的考證與還原,但同時也顯然意識到這樣做的風險,轉而繼續在背離梵高真實的傳奇路徑上繼續異化怪胎。說白了,它只能拍一個大多數人滿意的梵高,非真實的梵高,而大多數人,寧可沉睡在1934年虛構小說《渴望生活》裡,也不願去冒險去探索2012版更加接近真相的《梵高傳》。

    另外,《至愛梵高》令部分人痴迷的迷幻畫風,也談不上美感。看預告片時確實讓我怦然心動,可當片頭背景介紹匯入正片,酒館外的畫面一拉開,我就失落了。有那麼幾個瞬間我嘗想,要是梵高穿越看到後人這般蹂躪它的筆下世界,估計左輪手槍對準的就不是自己的腹部了。以《星空》為代表,梵高印象畫作的魅力,是於靜態中的無窮動,是賞玩者想象力和內心世界的無窮動,現在梵高的畫機械而刻意地動起來了,不僅繪畫的張力沒了,視覺也不美妙。

    【片中的回憶部分畫風】

    油畫風格的電影不是沒有過,《美夢成真》裡男主人公死後的天堂,就是妻子筆下的油畫世界,人進入油畫天堂的通感與神奇,從視覺一直延伸到觸覺。用油畫來創作的的故事,還有2000年奧斯卡獎獲獎短片《老人與海》,是畫面與故事和諧,以情動人的典範。這兩部油畫元素電影的優點,在《至愛梵高》裡都沒有。影片鼓吹的15個國家125個畫家4年65000副油畫的數字遊戲也毫無意義,有故事的電影絕不會把這個當做賣點,哪部手繪動畫長篇, 背後沒有驚人的數字沉澱?再說《至愛梵高》是由真人演繹,後期結合油畫筆觸進行動畫處理,並非純手繪。喜歡自拍美圖的人都知道,有一種神奇的工具叫做濾鏡,不僅能玩出油畫效果,還有素描、漫畫等海量選擇。

    【阿爾芒莫須有的調查】

    一位藝術家生前如果得不到尊重,那麼他死後獲得的再多傳說和追捧,不過是當世之人自我玩味,可說是時尚也可說是盲從,無論我們如何諂媚,死者已經無從感知。就像是華人給亡靈燒紙錢的習俗,高樓大廈香車美女全燒過去,對方收不收得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土豪們要燒給給自己或周邊人看。《至愛梵高》絕對不是拍給梵高看的,也沒有祭奠他在天之靈的意思,不過是一幫人關起門人的自嗨,以及假裝文藝的消遣。

    【梵高筆下的阿爾芒】

  • 13 # 6喜Mei

    週六的時候,作為一個死宅爬出了家門並踩著很難騎的小黃車騎了5公里到了一個非常古老的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剛進去的時候還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一個油畫風格的65000幅畫組成,一幀一幀畫出來的,只是看著電影院裡邊稀稀拉拉的人隨便找了個地方。

    視覺效果

    一直認為這樣的電影會是3D的呢,因為從是覺得體驗上來說,很完美的,隨便截一個圖都是桌布。在繪畫和色彩真是不敢瞎說,畢竟我真的不懂。但是這個形式的電影這個畫面的電影真的是在看過這麼多電影中非常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吧,不是動畫不是動漫不是純影像,就這個畫面就很革命。

  • 14 # 動畫學術趴

    結論:一部絕佳而獨具匠心的藝術動畫電影。

    要評價這部電影,需要先評價梵高其人。

    即使在世界範圍內回溯,梵高也是極為特別的。我們所熟知的藝術天才,往往是“天選之人”。例如達芬奇、莫扎特、米開朗琪羅、肖邦和貝多芬等等,都是從小天賦異稟,但像梵高這樣,作為印象派大師,他直到27、28歲才決定做一名畫家,在生前備受爭議,以至於一生做了八百幅畫只賣出一副。而逝後又在藝術史上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影響的人實在罕見。

    也正因此,世人確實需要走近梵高,該片也應運而生。

    《至愛梵高》的電影拍攝專案由英國著名的電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發起,2014年正式啟動,歷時三年拍攝完成。

    這部電影是使用“油畫動畫PAWS”技術拍攝的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電影製作組在世界範圍內招募了100多位油畫師繪製了56800幅油畫。

    影片的展開由一封信開始,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件串聯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後六週裡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物之間的秘密,帶觀眾穿越回十九世紀末的歐洲,並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後的人生。影片採用梵高原畫作品中的人物原型還原梵高的藝術人生,讓觀眾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視覺盛宴時,抽絲剝繭地發現隱藏了一個半世紀的秘密。

    目前豆瓣評分8.7

    對藝術的追求正因有這樣的電影主人公和這樣的電影,才得以孜孜不倦源遠流長。

  • 15 # 噓別說話是我啊

    大概是6月份在得到上聽了《梵高傳》那時候知道了這個電影,於是期待了小半年。這是全球首部手繪油畫電影,耗費七年時間,由100多位藝術家繪製了6.5萬副畫,可以說每一幀都是一幅畫,其中還穿插了120副梵高的作品。

    承認,剛開始確實是被形式所吸引了,想去看看油畫電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可是看完之後發現內容更棒啊!提到梵高可能大家都比較好奇他的死因,沒錯,影片就是圍繞著這個展開的,但是看完之後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真實、而又讓人心疼的梵高。也許我們不應該關注他是如何死的,而應該關注他是怎麼生活的。

    影片裡的他很安靜,很儒雅,也很寂寞。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他在作畫時,一個烏鴉偷吃了他的午餐,他沒有生氣,反而很開心,停下來看烏鴉吃,可見他是多麼的孤獨啊!住在一個“貧民窟”的小旅館裡,卻和周圍人都相處的很好,還會耐心的教小女孩畫畫,他不是瘋子!最後因為不想再拖累弟弟,才選擇了自殺(雖然他的死扔是個謎)

    電影結束連演員表都放完了,全場卻還沒有一個人起身,大家都在回味,有人還在抹眼淚。

    “我心藏瑰寶,燦爛如歌”。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卻用作品照亮了後人……

  • 16 # 木易電影

    還是想向大家推薦《至愛梵高》,不單單是因為它獨特的、富有藝術之美的表現形式,而是影片能讓我們更為深入地瞭解文森特·梵高,一位偉大的、天才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孤獨的、渴望被認同的、悲情的普通人。

    整部電影裡,有兩個人的訴說,讓我極為感動。

    一位是拉烏酒店的愛德琳小姐,她描述了梵高第一天到拉烏酒店時,最先做的是抱起一位小孩,那樣的溫柔;然後是在下起雨的天氣裡,所有人都躲雨,只有梵高穿著西裝、不顧風雨地作畫。那是一個藝術家投入創作時的樣子,令人肅然起敬。

    還有一位,則是那位船伕,他描述了梵高最高興的一個場景:在他作畫時,通常是沉默的、安靜的、只聽得到菸斗嘶嘶吸菸的聲音,但有一次,一隻烏鴉落在畫架旁邊的餐盤上,偷吃他的麵包。他不僅沒有趕走烏鴉,反而異常高興地蹲下來看了很久。船伕感慨道:“他是有多寂寞啊~”

    是啊,梵高的童年並沒有收穫太多的快樂,長大之後也一直沒能獲得太多的認可。終於決定開始畫畫,只用八年的時間,就創作了八百多幅作品,卻在生前沒能獲得相應的榮譽與經濟上的回報。

    他大多數時候都是孤獨的、寂寞的,沉浸在自己創作的藝術世界裡,卻常常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他短暫的一生充滿了悲情色彩,卻依舊靠畫作與留下的隻言片語,表達著對世界的熱愛。想想他所承受的寂寞與孤獨,就不禁感動與心疼。

    他說:“我想用我的作品感動世人,我希望聽到他們說,這位藝術家,所思至深,所感至柔。”

    他做到了,感謝梵高,感謝偉大的藝術。

  • 17 # 電影剪輯第一劇場

    至於梵高這部電影為什麼這麼火,作為一個畫畫的人我有以下幾點理解:

    1、這是一個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梵高是一個名人,但凡是以名人為題材拍的電影,前期的宣傳做的好,使觀眾的期望度增大,那必火!

    2、影視作品表現形式,梵高這部電影號集了眾多畫家根據梵高的作品進行再創作,全程全部都是梵高著名的畫作,尤其是他的一些經典作品在畫面中突然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嗷!!這副畫我見過~~,太不可思議了。這種感覺尤其對於美術生來說特別興奮。由此之後,會大力推薦給別人,甚至會在網上寫各種評論,在新媒體時代,很容易造成連鎖反應。

    3、對梵高畫作有一定認知度的人,梵高的畫作簡直是個奇蹟,剛才說到,沒有一個人真正的瞭解他,但是你可以從他的畫中看到他,這不是繞口令,如果你有看過他的生平簡介和有關他的一些故事,你再去看他的畫作,你會進入到他的畫中,去感受它。

    4、有性格的人,孤僻,或者說喜歡孤獨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般這種人他喜歡去研究叔本華的書,有一種孤獨叫叔本華的孤獨。但是你從文學方面上這樣去理解,但是你從更直觀的表達方式,藝術的表達方式上去理解孤獨的話,更多人喜歡去了解梵高,他的畫太美,因為他的故事太多。這也會給這部電影帶來大量流量,因為這種人太多,筆者,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 18 # 我是文三豐

    文森特·威廉·梵高,既是一位偉大藝術家,也是時代的犧牲品。去他的“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流芳百世”的鬼把戲,稍稍換位思考,就能體會其中的痛苦和絕望。因為生性敏感,言行格格不入,就被周遭看作“怪人”,傾注全部心血的畫作,換來的是冷嘲熱諷,在他眼中,整個社會佈滿冰霜和荊棘。如果他具有勇往直前的性格,倒能忍受這份折磨,可是他偏偏擁有一副善良脆弱的心腸,那麼人生對他來說,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磨難。同許多真正的藝術家一樣,他在創作中暢遊藝術的海洋,藉此逃避心靈的孤獨,但他終究要從迷夢中醒來,承受冷酷現實施加的重壓。所以,當他再也承擔不起這份痛苦,哪怕創作的激情也不能稍減分毫,他的生命便走到了盡頭。巨匠隕落,終於獲得本應生前享有的名望,這是何等的諷刺。他被困在那個逼仄隔音的黑箱子裡,與世永訣,外面的擁戴鋪天蓋地,震耳欲聾,同他又有什麼關係?不要再說“願地下有知”之類的蠢話,斯人已逝,那份灼人肺腑的痛苦便永遠刻印在他的精神裡。

    由此,就能理解《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傾注的熱情和成本。片頭便提及,這部動畫出自100多位畫家之手。再翻看搜狗百科,“本片由56800幅油畫構成,製作花了三年多時間”。影片敘事方面也有特點,故事發生在梵高去世一年後,人物的塑造完全透過旁人口述。不僅如此,影片還有懸疑元素,意圖通過幾段散碎的對話,拼湊出梵高去世的真相。現如今,梵高的故事早已無數次搬上銀幕,對於這樣一個已經講爛的題材,依然有無數人絞盡腦汁推陳出新,不惜耗費大量成本,其根源正是對梵高的熱愛。縱然無法告慰亡魂,也能稍許撫慰生者的遺憾。這就是人性,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從電影角色的對話透露出一個資訊:幾乎所有人都沒意識到,身邊曾生活著一個偉大的天才。因為“割耳”事件,梵高被趕出阿爾勒,最後遷居奧維爾。那裡的人對他同情有之,友善有之,捉弄有之,敵視有之,即使有一二人,譬如加歇醫生,欣賞他的才華,願意幫助他,也不過提供一個羊圈當作畫室。他像一輪光耀萬丈的太陽,卻被厚厚的烏雲遮住光芒。我認為梵高從未懷疑過自己的才華,為此不惜放棄大好前程,與家人決裂,過上四處流浪、靠人接濟的生活。他發現了不屬於人間的色彩,踏上無法回頭的追尋之路。這條道路沒有終點,只有死亡是唯一的歸宿。

    梵高是不幸的,飽受懷才不遇的痛苦。他也是幸運的,用畫筆開創一個新時代。他不堪內心的煎熬選擇自殺,卻依然是一位勇士,也曾一腔熱血地奮力抗爭,正如本片結尾他的自白——“我這種小人物也有一顆熾熱的心”。試問有多少人能始終貫徹夢想不動搖呢?大多數人大概都像那個加歇醫生一樣早早放棄,找個像樣的工作養家餬口,平淡一生。話又說回來,又怎能苛責這樣的選擇,因為有幾人具備梵高那樣的天賦呢?再看看梵高的故事吧,他為了追逐夢想犧牲了太多,最終懷著對弟弟的內疚之情撒手人寰。所以說,凡人有凡人的幸福,而非凡的人需要克服非凡的磨難。

    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梵高是一名殉道者。這份奮不顧身的意念透過本片出色地傳達出來,具備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們並非螻蟻,或者一成不變的泥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本就銘刻在心靈的最深處。生而為人,立足尚且不易,請給那些勇敢逐夢的人必要的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的未來是可以被規劃的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扮演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