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鬱離

    這個問題太好了,思想有深度。這是所有邀約問題裡,我最想要回答的一個。

    為什麼一邊強調保持真我,一邊又鼓勵改變自己呢?其實,這裡面有一個預設條件,你必須要先明白,那就是,在當下。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只能在當下社會環境下問,才有意義。當下是個什麼環境?和平,穩定,繁榮,開放。所以完整的問題就要再加一個條件,在和平穩定的當下。

    為什麼要加這個條件,因為如果在混亂年代,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混亂時代只有強橫野蠻的人才能生活的好,所以那種時代下不強調改善自己。

    時間條件滿足了,還要提一個說明一個空間限制,那就是你是在和平社會(地區)生活。我們用樹來比喻,大森林裡的樹木從來不需要修剪,但是城市裡的樹木就要定期修剪,因為空間環境不同,對樹木的要求就不同,叢林法則下強調野蠻生長,城市裡強調秩序。

    所以明白了嗎,為什麼強調真實自我的同時,還要求你改變自己呢?其實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和平年代,繁榮地區,人與人之間的和善交往最重要,也就是秩序最重要。這種情況下,你就不能野蠻生長,一些個不適合溫和環境體系的野蠻心態就得改變,這是生存環境的要求,不是你的個人意志。

    那麼,強調改變和保持真我矛盾嗎?不矛盾。還是用樹木比喻,真實的你可能是灌木如冬青、春藤等;你也可能是喬木如法桐洋槐柳樹白楊等等。你是什麼就是什麼,是什麼就要待在該呆的地方,不能亂來。同樣的,你是什麼樣的人,就要認清自己然後找準定位。例如你是個銷售之才,就不要去做文員等。無論是路邊的法桐還是隔離欄裡的冬青,都是需要修剪的,因為城市裡強調美觀。

    所以說,強調真我和改善個性並不衝突,認識自己找準定位很重要;但是同時,調整心態改善性格,同樣很重要。

  • 2 # 安慰記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什麼是真實的自我。心理學上,自我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也稱自我意識、自我概念。真實的自我就是自己的言行與自我意識一致,能夠真實地表達自我意識、真實地依從自我意識行事,而不違背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

    保持真實的自我,有三個內涵:(1)維持自身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即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係,能夠恰當地對客觀世界做出相應的反應,開心就笑、悲傷就哭是最常見的協調一致的心理過程;(2)維持自我認知的準確性,即人對自身狀態的正確反應和認知,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現實的,什麼是虛幻的;(3)維持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徵,尤其是在遇到應激事件時,還能夠有清醒的自我意識,而不因衝動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這三個方面也是心理正常的前提和要素,換句話說,如果在這些方面出現問題,很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病性問題。

    鼓勵改變自己則往往是在自身與環境適應不夠順暢時,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從而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如果改變是積極的,自身也認同這種改變,那麼改變並不會影響自我的真實性,反而會促進自我的成長。

    舉個例子,假如有一個人總是很直接地表達他的想法,“你這件衣服太土了”,“你長得真醜”,看上去他是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事實上,他的言行是對客觀世界的不恰當反應,因為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感受,且不能為他帶來良好的人際關係,違背了他最初想要與人交流的初衷,所以真實的自我沒能得以實現。如果他能在表達時委婉一些,或者多表達觀察到的對方的優點,那才是對自我真實性的保持。

    自我的成長(改變)和真實性並不是對立的,恰當的改變是為了追求更真實的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知道是被利用,確一次次的甘心被利用,總感覺這種心理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