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小明的vlog
-
2 # 軍機處留級生
科學家發現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2018年全球大地震的數量將大幅上升。和許多事情一樣,地球的自轉是週期性的,每天減速幾毫秒,然後又加速。
你和我永遠不會注意到地球旋轉速度的這種微小變化。然而,我們肯定會注意到結果,嚴重地震的數量增加。
地球物理學家能夠極其精確地測量地球的旋轉速度,計算出毫秒級的微小變化。現在,科學家認為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與觀察到的地震週期性增加有關。
首先,地質學家研究小組分析了自1900年以來發生的每一次7.0級以上的地震。他們在尋找大地震發生的趨勢。他們發現,大約每隔32年,全球重大地震的數量就會上升。
該團隊對地震率的這種週期性的根本原因感到困惑。他們將它與許多全球歷史資料集進行了比較,發現只有一個數據集顯示出與地震上升有很強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與地球自轉的減慢有關。具體來說,該小組注意到,大約每25-30年地球自轉就開始減速,而且減速發生在地震上升之前。從歷史上看,緩慢的自轉持續了5年,最後一年引發了地震的增加。
讓這個故事更有趣的是,2017年是地球自轉速度連續第四年放緩。這就是為什麼研究小組認為2018年會有更多的地震,這是地球自轉減緩5年的最後一次。
是什麼導致地球自轉變慢?
如同科學上的許多新發現一樣,這個故事開始於支援地球自轉週期性減速然後加速的資料。研究小組的任務是“為什麼”來解釋這一現象。雖然科學家不確定產生這種變異的機制,但有一些假設。
一種假說涉及地球的外核,一種在固體下地幔下迴圈的液態金屬層。這種觀點認為,外核有時會“粘”在地幔上,導致其流動中斷。這將改變地球磁場,並在地球自轉中產生暫時的停頓。
目前,資料只顯示了顯著的相關性,但沒有因果關係。因此,科學家仍然不確定地球自轉的這種變化是否是地震增加的原因。
雖然兩者之間沒有直接聯絡,但過去一個世紀的趨勢表明,2018年將是地震異常活躍的一年。通常會有15-20次大地震(7.0級或更高)。然而,在與地球自轉減速的第五年相一致的地震顯著上升期間,平均有25-30次大地震。
地震仍然是最難預測的自然災害。它們往往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發生,因此具有難以置信的破壞性。通常情況下,地質學家侷限於資料的歷史趨勢來預測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這項新研究提供了另一個數據集,讓社群瞭解他們面臨的近期風險。
回覆列表
宇宙中的星體基本都在旋轉中,無論是恆星和行星,比如我們的地球,這個直徑12750公里的大球不停的自轉中,每轉一圈就是一天。那麼行星的自轉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我們都見過旋轉的陀螺,它的自轉和行星的自轉就很相似,只是陀螺由於受到的摩擦力較大,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會漸漸的變慢和停下來,而行星在太空中執行,基本不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所以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行星將會一直以同樣的狀態永遠自轉下去。
那麼有辦法改變行星的自轉狀態嗎?其實我們還可以聯想到陀螺,當陀螺受到外力阻擋和摩擦作用的時候速度會變慢並停止,如果想讓它更快,可以拿鞭子抽打它。要讓行星自轉狀態改變,也可以想辦法對它施加外力作用。
其實行星在執行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的受到其他星體的撞擊的,較大規模的撞擊都可以改變行星的自轉狀態,比如有一種學說認為地球在剛形成的時期曾經經歷過一次大星體撞擊,有一個像火星那麼大的星體以較為傾斜的角度撞擊了地球,這次撞擊直接改變了地球的自轉狀態,今天地球的自轉時間就是從那一時刻開始演變的,那次撞擊飛濺出去的物質還在太空中形成了月球。
所以要想讓行星的自轉狀態改變,只需要用較大的星體撞擊它就可以了;比如我們的地球,改變地球上一天的時間,無論是讓一天時間變長或變短,只需要用這種方法來改變地球的自轉速度就可以了,然而這樣做勢必會造成地球生物的滅絕,肯定是不可以實施的。
如果是沒有大氣層的行星,直接用核彈轟擊它的表面,對星體施加外來作用力,也可以改變它的自轉狀態,不過這需要許多的大當量核彈才可以做到。
對於沒有大氣層的行星來說,星體內部物質的噴發活動也可以改變它的自轉狀態,這就像火箭噴發時會產生反作用力一樣,只是對星體來說,火山和地熱、水蒸氣等產生的反推力極小,對行星自轉狀態的改變作用十分有限。
不過無論是外力還是內力作用,目前我們人類的技術還都是無法去幹預行星的自轉狀態的,行星級別的天體質量都太大了,人類的科技力量對此還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