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孫思邈(約581~682)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藥費用幾乎蕩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蒐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藥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藥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幹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張仲景是中國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稱作醫聖,他所著作的《傷寒雜病論》對後世醫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張仲景除了具備精湛的醫術外,還有高尚的醫德醫風,他的醫德對後世醫德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張仲景以濟世救人、普同一等、仁愛為懷的事業準則。他以戰國名醫扁鵲為榜樣,主張繼承發揚古代醫學家德高藝精的優良傳統。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鵲,他制定了醫家"驕恣不論於理"、"信巫不信醫"等六不治行為準則,並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的技術要求。在"舉世昏迷"的社會里,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張揚著仁術濟世的主張。"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對於病人,他一視同仁。從傳說中可以看出,他給皇帝和達官看病,也給凍壞耳朵的窮苦百姓治病。他看病態度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力求保證醫療質量,反對"相對斯須,便處湯藥"的草率態度。

    他具有淡泊名利、廉潔正直、遵紀守法的醫德品質。張仲景批判那些"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的勢利之徒。在他眼中,"醫相無二",醫國與活人一樣重要。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第一》中講病因時,曾把"養慎",即小心謹慎地保養身體和"無犯王法"作為防病健身的重要手段之一。這是對患者的要求,也是對醫生的要求,醫務工作者要帶頭遵紀守法。

    中醫講究傳承。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業務上進步很快。早年間,他跟隨同鄉名醫張伯祖學醫,伯祖要求他兩年內將幾十本醫書全部讀完。為專心讀書,張仲景閉門謝客,把自己關在屋內,讓人將門窗堵死,只留下一個遞飯送水的小洞。就這樣,他讀完了《難經》、《黃帝內經》、《胎臚藥錄》等醫學名著,並背熟數千條湯頭歌。張仲景在內科醫技已相當有名的情況下,聽說襄陽有名王姓外科醫生治療瘡癰有絕招,人稱"王神仙",他便背上行囊,跋涉數百里,前往拜師。恭敬的態度,懇切的言辭,令"王神仙"疑慮盡消,傾心教授。張仲景也曾為弄清斷腸草的毒性,細品毒草,幾乎死去。張仲景精研攻學,後來醫者贊曰:"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神醫也。"

  • 2 # 唐明國亮

    我的觀點如下:

    張仲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張仲景以濟世救人、普同一等、仁愛為懷的事業準則。他以戰國名醫扁鵲為榜樣,主張繼承發揚古代醫學家德高藝精的優良傳統。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鵲,他制定了醫家"驕恣不論於理"、"信巫不信醫"等六不治行為準則,並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的技術要求。在"舉世昏迷"的社會里,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張揚著仁術濟世的主張。"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對於病人,他一視同仁。從傳說中可以看出,他給皇帝和達官看病,也給凍壞耳朵的窮苦百姓治病。他看病態度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力求保證醫療質量,反對"相對斯須,便處湯藥"的草率態度。

    孫思邈:患者如至親,同行勿相輕

    唐代名醫藥王孫思邈不但熱愛中醫,而且喜好經史佛老之學。他認為“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冤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這是何等高尚的醫德,何等景仰的修為。在孫思邈所言中,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他視患者如至親的接診態度。我想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醫學是一門救人的學問,醫生是一個救人的職業,如果你不把患者視為至親,那麼你何以會竭盡全力地去進行救治而心底無私呢?其二,我們的收入來源於患者,從這個層面上理解,患者無疑堪稱我們醫務工作者的衣食父母。與至親又有多少差別呢?試想,如果我們的醫患關係昇華為“至親”關係,那麼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還是件難事嗎?雖然造成如今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醫務人員的一些作風確實亟需轉變,要樹立“服務型”理念,不要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拉遠了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在對待同行之間關係的問題上,孫思邈認為:“夫為醫之法,不得…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詆譭諸醫。”由此不難看出,他雖然在他所處的時代是首屈一指的名醫,但是他在同行面前仍然是謙恭的典範。與其相比,我們的一些醫務工作者是否感到汗顏呢?正因為孫思邈有如此高尚的情操,所以才能心如止水地精研醫學,不斷到達一個又一個醫學高峰。而我們如果取得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動輒道同行之短長,同室操戈,如何潛心醫學,又何談造福於患者呢?所以,我們在搞好醫患關係之前把“醫醫關係”處理好是很有必要的!

  • 3 # 使用者愛學中醫的董芳

    他們醫德相同,書裡內容目的相同,真實讓病人健康,沒錢人和有錢人一樣治病,古人都是醫德醫術讓當代人遵敬。救病人首要責任,病人都心裡知道他們是救命善人。今天西醫從西方學習醫術醫德,倪海廈在美國住幾十年,他全明白,他講西醫是破壞,西華中醫迷失方向,病人呼救吶喊心願都不明白。病人和醫生的目的是療效病好。讓病人花最少的錢治好病。醫院開頭二百不斷交費化驗檢查,變來變去幾十萬錢沒了,病人死了藥還留下多少萬的沒用了。牛頭不對馬嘴,白鼠的藥用人身上,張冠李戴,治療濫竽充數現在癌才多。我幾十年把治病希望放在醫生身上治不好。六年前多個要死病在身上了。家窮沒錢去醫院自己學中醫了。這不都沒死還越來越好。漢朝張仲景孫思邀他們醫術醫德,永遠流傳世界,他們思想指引醫生走入正確軌道。西醫破壞當然沒醫術醫德,但是崇洋西醫的人不明白。有權有錢出名利。中醫張仲景是太守,孫思邈李世民給他總理他不幹,心甘情願做布衣。沒德之人別學醫害人。

  • 4 # 使用者7008958119

    知而為知知

    不知為知

    我是個業餘求學中醫中草藥學的

    同一個病人

    兩個醫師的判斷力

    下藥

    藥量不同

    就現實看按舊方的藥量

    只能多吃幾天

    藥性退化

    人的病毒比從前人強大

    醫德傷失

    不只是醫療

    一切失衡嘍

    一切向錢看

    誰之過?

    十個人難說有一個

    而且他們的方法理論很高的吸引患者

    醫師重在醫德心

    的出發點

    治病救人

    於現實都不符合

    一面提倡製造有病

    一面大喊救死扶傷

    把醫療當做產業支援

    天理何在

    良心何在

    也就傷失了人道

    人道主義

  • 5 # 水晶之戀G

    醫德,是一個醫療系統的標準配置之一;每一個醫務工作者,在入學時都會拿到一本關於學校的簡介,其中就有醫學生的“道德思修”的內容。

    醫聖張仲景和醫神孫思邈的醫德思想,外在的表現方式上看起來不一樣,其實最初的本心是“醫者仁心”。在我的理解認為:也就是說“思想要端正,態度要誠懇”。

  • 6 # 廷暖

    孫恩邈是神醫,百歲才開始造寫醫書傳方至今,錢多錢少,有錢無錢都醫人為先。他們不論人之身份高低,錢財多少,以治病救人仁醫之心。

  • 7 # 新文藝復興oK

    博大精深的中醫中藥代表中華民族繁衍強勝之一。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生成了草木本綱,本綱草木精湛又生成了萬物生靈,生靈萬物生成了最高階人類,因此人類的生生息息與萬事萬物的聯絡,與草木本綱的聯絡,這是感應,人與自然的感應。多災多難中華民族的古代繁衍發展到如今,離不開中醫中藥的救治與貢獻。本民間美術雕塑畫家創作的雕塑畫《好藥藏深山,國醫甚精彩》自去年即己亥年十月開始,到如今,己完成大半,估計再化半個月完成了,希望各位多多指正。

  • 8 # 懶貓天明

    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那麼他肯定是一位醫德非常高尚的人,從古至今凡是那些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名醫他們非常注重品德的修養,這其中就有被後人尊成為醫聖的張仲景和藥王孫思邈,他們用平生所學治病救人、著書立說,他們都能心懷仁義、以治病救人為己任,對待病人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他們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為後來的醫務工作者做出了榜樣,堪稱典範。

    時至今日,我們眾多的現代醫務工作者依然傳承發揚高尚的醫德醫風、治病救人,為保證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貢獻。當前面對新冠疫情來襲,我們的廣大醫務工作者不顧個人安危,積極主動投入到了抗疫一線,為全面打贏疫情防控戰做出了貢獻,這也充分體現了現代醫務工作者高尚的醫德,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 9 # 投條說

    中國中醫的靈魂思想就是醫德,所以古時管中醫大夫又叫做德醫。稱讚中醫大夫,鄉間郎中多用懸壺濟世,德醫雙馨。記得,小時候去中醫大夫家裡看病,五十年代的中醫大夫都是慈祥憨面,笑容可親。沒有今天的市儈嘴臉與面目猙獰……

    一 張仲景是東漢人。孫思邈是唐代人。倆人年代各異,治病救人的醫德思想卻是仁愛救人,觀點不盡相同。

    二 張仲景的醫學著作中的醫德思想,體現於懷仁濟世,人人平等。他強調的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不管是當官的皇帝還是親屬,不管是有錢沒錢的平民百姓,在看病治病方面一律對待,人人平等。

    三 孫思邈的醫學著作中的醫德思想是“醫乃仁術,大醫精誠,”。具體體現的就是“施仁德,精醫技,去名利,尊同道”。不但要有好的德行,還要具有精湛的技術和治好病的實誠。

    四 張仲景更側重於自己親手看病治病,採藥熬藥。並創作了《傷寒論》等中醫著作多篇;所以人送“醫聖”之美譽。孫思邈則更側重於醫學理論的研究,站在更高的思想境界來俯瞰醫學。他最著名的醫學理論既是“上醫以德治國,中醫以禮齊人,下醫以刑治病”。中醫大夫,上、中、下三個級別。最有趣的是說,下等的醫生給人治病像給人上刑,刀劈斧跺,破肚開膛(今天不全是這樣子嗎)。孫思邈對中草藥的理論也頗具研究。所以有“藥王”之美稱。

    五 張仲景側重於臨床的看病治病,屬於治已病。孫思邈更側重於看病治病的醫學理論指導;提倡提前預防,既是今天提倡的養生保健,屬於治未病。例如,他創作的用於平時養生保健用的《床上八段錦》和床下《八段錦》,既屬於預防保健的氣功養生方法。

    看慣了今天醫院裡的刀光劍影,聽慣了病房裡的病人哼哼——多希望,眼前閃爍出更多的孫思邈和張仲景……

  • 10 # 老徐60160858

    中醫世家,醫德醫風,

    傳統中醫,以德為先!

    當今西醫,醫得醫風,

    機械看病,以利為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暢行碼”上由本人填寫的資訊真的安全可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