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軍一號飛啊飛

    他們已經達到了。哪怕拼了老命我也要說他們已經超過了。原諒我看起來有點迂腐,主要是這個問題真的讓我激情澎湃!

    非藝術家和業餘愛好者總是認為:作品呈現的細節越多,現實主義的程度越高。這其實是他們最大的一個誤解。

    細節不等於現實主義。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生活中充滿了各類照片和高畫質影片。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清晰度和解析度就等於現實主義,也從來不對媒體提供的各種錯誤的可視資訊提出質疑。我們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很短。我們只會花幾秒鐘的時間就決定一幅作品的好壞。如果某幅作品能夠透過“可以是一張照片”的2秒鐘測試,那我們就會認為它是一幅好作品。

    讓我們假設,你所認為的“現實主義”其實就是“生動逼真”,就像畫作會自己呼吸,要從牆上一躍而起。讓我們再假設,你已經習慣於看見照片上的雀斑和唇紋,心想:“哇!細節好清楚!好真實!”

    首先,以前那些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取材於生活,而不是照著相片複製。儘管有些現代藝術家已經清楚地展現出對材料的超強把控能力,但我還是能一眼看出他們是對著照片創作的。整幅畫看起來曝光過度,結構混亂,形體和比例無法讓人信服,尤其是耳輪和人中都沒有畫出來。看不出明確的光源,頭部到下巴的位置也有一些扭曲。根據其他部分來判斷,嘴唇的顏色實在是太深了。雖然我尊重他們願意花時間來畫這樣一幅畫,我也尊重他們運用畫筆的能力,但實在是很容易讓人把它看作是一幅做作的“細節”畫。一張照片的複製品。

    別誤會,喜歡複製照片本質上並沒有錯。過去許多著名的畫家,包括我下面將要提到的幾位,都曾運用照片來輔助創作。問題是,當代的藝術家們總是盲目地複製照片,卻根本不瞭解解剖學、透視以及光線的規律。大師們可都是掌握了一整套具像派藝術的基礎知識,包括結構、比例、解剖學、形體和光線。他們可以透過物體的細節抓住它的本質。是否栩栩如生並不體現在細節之中,而在細節之外。

    照片往往令透視扭曲。鏡頭的曲率會令物體的相對大小失真,同時還會扭曲線性透視。消失點往往距離像面太近,正交直線也常常是彎曲的。

    布魯內萊斯基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位頗有成就的建築師。他發現了線性透視,即所有逐漸消失的平面都會匯聚於某一個或兩個消失點。垂直線條仍然保持平行。舊時的藝術家在認識並理解了線性透視之後,將它發揚光大。

    照片會模糊深淺。

    數碼照片曝光沖印時,所有的陰影都消失了。以日落為例:

    幾乎可以肯定,如果對照片和照相機沒有真正的理解,對著照片畫日落的時候就會漏掉一部分光線,或者畫不出深色部分的全部內容。

    色調的深淺只侷限於黑白兩種顏色之間,也就是說,所有事物都必須用介於黑白之間的某種深淺調子來表示。下次你再用相機拍日落時,記得把照片和你真正看到的日落做下對比。山峰真的看起來像照片上那麼黑嗎?落日真的都暈開了嗎?

    儘管高畫質照片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但它仍然只是相機所做出的最好的推測。過去的藝術家會在作畫時分析每個場景的深淺色調,並讓深淺之間相互關聯。他們畫的畫就好像是你親眼所見,而不是透過相機鏡頭拍下的照片。

    上圖是朱理·布雷頓的《除草者》,創作於1860年。哪幅畫看起來更真實?布雷頓的《除草者》明顯有一種溫度。從他的畫中,你仍然可以看見前景中的所有內容,而照片或從照片複製而來的繪畫則可能完全丟失。他聰明地“定格”了畫作的深淺模式,讓落日看起來栩栩如生。不過,他從不在畫畫時使用純白。

    不僅如此,照片和從照片而來的畫作往往會將深淺的對比減到最小,最後只剩下對比強烈的明和暗。

    但是,光線並非如何簡單。在現實生活中,各種形體都呈現出深淺之間美麗的半色調。光線遇到物體之後,會根據物體平面與光源的角度不同以相對不同的強度反射回來。換句話說,正對光源的平面會反射最多的光線,背對光源的平面則幾乎不會反射光線。事實也正是如此,即使是黑色物體也不例外。利用照片創作時卻很少能呈現出這種變化。下面來欣賞埃米爾·弗裡安特的一幅作品:

    即使在分散的光源之下,我們仍然能從磨砂黑的大衣上看出光影的變化。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很多年的實踐訓練,以及對光線和形體的深入理解。

    弗裡安特的另外一幅作品。注意觀察黑色形狀部分和麵部光線的巧妙變化。

    許多對著照片畫畫的藝術家缺少對人體解剖學的正常理解。當藝術家過度依賴於照片,他們就會侷限於表面所見到的東西。如果他們不能用知識來補充眼睛所見到的東西,如人體解剖學的工作原理,那他們的作品就會出現各種解剖學錯誤,稍加訓練的人一眼就能看出。

    所羅門·約瑟夫·所羅門的作品《埃阿斯和卡桑德拉》。注意觀察他對人體解剖學的理解,如前鋸肌與胸腔的結合,以及當兩人的身體轉動時他對光影的處理。再看一下上文的示例畫作,就會發現藝術家忽略了嘴唇上的人中。

    當代的“現實主義”畫家為了節省一點點的時間,往往是利用快照來進行創作。這種做法怎麼就能被看成是現實主義或生動逼真呢?這不是我們感知生活的方式,不是隻靠那短暫的幾微秒。他們往往會錯過創作物件的整體特點和相似之處。我們的眼睛會過濾掉一些不必要的資訊,但真正的現實主義畫家卻會將它們著重突出。我還從來沒見過哪一幅從照片複製過來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能像以前的人物肖像畫那樣活靈活現。

    安東尼·範·戴克在1620年創作的《香料商人畫像》。

    範·戴克創作這幅畫時才20歲,距今已有近400年了。這幅作品掛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內。我向你保證,這幅畫十分真實,簡直讓人覺得渾身發麻,雞皮疙瘩掉一地。畫像中的科內利斯用他充滿意識的眼睛盯著你,讓你覺得自己好像能和他說話一樣。貌似他比許多去美術館的參觀者還要真實。

    倫勃朗·範·萊因63歲時的自畫像。

    我想強調一點,物件的本質和特性對錶現畫作的“現實主義”發揮著重要作用。倫勃朗是少數幾位可以為創作物件注入生氣的畫家之一。讓我們再把這幅版畫像和開頭的那幅畫做個對比。你們覺得誰看起來更真實?誰更能引起你情緒上的共鳴,就好像他有故事要講還有你能感受到的希望和恐懼?現實主義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但同時也是一種飄渺的、捉摸不定的技藝。複製毛孔是一回事,將整個人的一生都畫進一雙眼睛裡又是另一回事。

    舊時偉大的藝術家們都知道,沒有任何目的的細節不會讓自己的作品變得更加形象逼真。而你口中所說的“當代藝術家們”卻把細節當成是一種廉價的手法。複製臉上的毛孔不是藝術。在一定的練習之後,任何人都可以用一萬筆描出一隻眼睛。但真正的天才卻能用最少筆觸畫出最傳神的眼睛。藝術是關於構圖、線條和形狀的執行決策,是要創造出“視覺詩歌”。這些事情都是相機和機器無法做到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些約翰·辛格·沙金和安東尼·沃倫的作品。

    很傳神,對吧?仔細看一下他的手:

    下面是沃倫畫的黃油:

    今天,只有為數不同的幾個藝術家還在繼續這種傳統畫法,創作出真正令人驚豔和傳神的藝術作品。他們致力於用自己的正直創作出美麗的作品,用一些基本原則搭建出繪畫創作的基礎。約書亞·拉洛克的人物肖像畫就是其中的代表:

    約書亞對形體、人體解剖學、透視、光線和構圖有著充分的理解。他取材於生活,創作時極其耐心,從不偷懶。

    我強烈建議你再回過頭去重新開始學習欣賞藝術。現實主義真的不只是細節那麼簡單。

    我希望大家能從我的回答中得到的啟示就是:無論採用哪種創作方式,藉助照片也好不借助也好,理解藝術創作的基本原理才是最重要的。

  • 2 # Aeoluspower

    謝邀!這個問題對於我來講稍微陌生。就我自己的認知和感覺來看的話,不同時代造就不同的藝術,就過去來講,偉大的畫家們創造了古典主義等等流派和風格,隨著時代和思想變遷,風格當然會有所演變。就像今天你說古代為什麼沒有達到現在的科技高度,古代為什麼沒有現在的經濟水平,古代沒有現在如此繁雜的娛樂方式等等,諸如此類。不同時代,物質基礎不同,思想不同,相去甚遠,很難比較,或者說比較的意義不大。

  • 3 # Jiancehao

    什麼是現實主義高度呢?畫的像照片一樣?毛孔畫出來?睫毛一根根畫?

    絕大部分人只知道畫的和照片一樣就是好,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畫的太好了,和真的一樣!或者:畫的真像!以“像”來評斷一幅畫的好壞。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去美術館親眼感受大師的作品。雜誌上、電視裡、手機螢幕上顯示的內容是無法真實感受大師作品給人帶來的視覺、情感的衝擊力的!就現在很多超現實主義照片級畫作,真的和大師級作品放到一起的時候,當你親眼感受到那種衝擊力,就會明白了,為什麼毛孔甚至衣服針線都畫的逼真清晰,卻沒有一幅模模糊糊的油畫人像來的更讓人感動和共鳴。還是哪句話,說的再多,不如親眼目睹一次。再好的相機、再好的掃描器,也無法真實還原油畫原始的色彩變化!

  • 4 # cqdgwc

    過去的大師的高度是極高的,但和近代大師比,發現沒近代的寫實。據我個人觀點:時代不一樣。一,前人完善技法,後面的人才能更近一步。二,過去材料沒後來好,有些細點的東西畫不出來。三,過去畫模特,或者根據速寫創作,很多細節不易觀察,或者細節發生了變化。近代的畫家可以用照片作參考,所以可以畫得很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松石什麼樣的比較好?秦古礦山的料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