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嶺影視周世平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北上迎接瓦剌軍的入侵。作為皇帝,親征是一件轟動朝野的事情,只因戰場上瞬息萬變,如果皇帝沒有戰爭的指揮能力,這會給手下的將軍帶來無窮的壓力,導致將軍顧手顧腳,最終導致戰爭失敗。而如果皇帝戰死,就會出現整個帝國不穩的局面,如果無功而返,皇帝的權威受到藐視,這是一個帝國都不能承受的,畢竟出現這種情況,改朝換代還是常有的。

    公元1439年,掌握瓦剌實權的大師脫歡去世(明朝封他為大師)。其子也先繼位,後來經過他一系列的征伐,征服了漠南諸部,統一了整個蒙古。也先每年也向明朝貢獻無數馬匹,換取許多賞賜。開始不過五十人,後來因為貪圖明朝的厚賞,人數增加到了兩千多人,來的人越多,明朝給的越多。1449年二月,大師也先,照常來朝貢,本來來了兩千多人,卻謊稱3000人。

    大圖模式

    由於宦官王振不願多給,按實際人數發放,還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此時王振深受明英宗的寵信,逐漸干政。由於沒能滿足也先的要求,1449年七月,瓦剌兵分四路,大舉入侵內地,明朝危機。面對敵人的來勢洶洶,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朱祁鎮欲要親征,兵部尚書鄺埜,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勸阻也沒用,最終,明英宗朱祁鎮克服群臣的勸阻,踏上親征的路上,一條不歸之路。

    大圖模式

    由於宦官王振的的存在,這一場戰爭註定明軍的失敗,明英宗本就不是行軍打仗的人,王振一手專斷,什麼事都是他說了算。隨徵的文武大臣不得參與軍政事務,全由他說了算,軍中也是相當驚慌。公元1449年七月十九日出居庸關,八月一號明軍達到大同。由於瓦剌北撤,鎮守太監郭敬報告,認為這是也先誘明軍深入,王振不聽,認為這是機會,堅持北進,深入草原的前鋒軍連連慘敗。王振驚慌的帶著明英宗撤退。

    大圖模式

    史料記載原本王振撤退時,是想路過他的家鄉蔚州,可以風光一把,卻擔心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於是改變了撤退的路線,由於多次的更改路線,士兵疲憊不堪,最終導致明軍3萬騎兵被殺殆盡。狼狽不堪的逃到土木堡,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退回居庸關內,王振不準。最後在土木堡被瓦剌軍包圍,在土木堡時,明軍飢渴難耐,那裡沒有水,也先假裝和談,主動撤離,等到明軍下來飲水時,被瓦剌軍突襲,倉促應戰,被殺的潰敗。至此,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王振被明英宗護衛將軍樊忠殺死。

    大圖模式

    而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呢?看看當時損失的東西你就知道了。損失的人物:每一次皇帝親征,肯定會帶著許多官員,而許多重要的官員在這場戰爭死去,如:四朝老臣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多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我們說的文武百官已經不見了一大半,明英宗復位時,又把于謙為首的眾多權臣相繼殺死,造成軍政上第二次斷層。可見這一時期明朝重要的官員損失相當大。

    大圖模式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官員,還是武將都是要時間培訓成長起來,兵力更是需要金錢與時間來組建的,這些明朝都沒有或者沒時間。因此,那段時期皇帝只能寵信宦官,來制衡其他文官,這就造就了其他官員的反對,兩者離心離德,景泰、天順年間,明朝皇權鬥爭愈發激烈,鬥爭也更加殘酷。這些都使明朝國力,從朱棣巔峰時期,慢慢衰落下來。好在,土木堡之變後,蒙古內部出現矛盾,最後兵戎相見,明朝得到時間恢復。

  • 2 # 浮生若淺

    電視劇中進行了加工,但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跟這幾位都沒太大關係。

    土木堡之變與是否遵從遺詔無關

    《大明風華》中孫若微的歷史原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孫氏。朱瞻基是否遵從朱棣遺詔讓孫若微殉葬,從根本上說是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而土木堡之變是明朝和當時的瓦拉部之間的外部矛盾,再加上土木堡之變發生時,已經是明英宗朱祁鎮統治時期,與朱瞻基和朱棣並未有太大關係。

    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

    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英宗統治的正統十四年。

    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前,瓦剌於永樂年間受封於明朝,每年會遣人去明朝進貢,而明朝也出手賞賜很大方,讓瓦剌也愈發貪心。待到明英宗登基之後,宦官王振不肯如之前那般給予瓦剌豐厚賞賜, 於是瓦剌開始製造事端,不斷騷擾。

    正統十四年,在王振等人的慫恿及蠱惑下,明英宗想效法宣宗御駕親征。由於王振的專斷和指揮不當,在土木堡附近,明軍慘敗,死傷過半,明英宗本人也背瓦剌軍擒獲。

    土木堡之變最大的影響,無疑是作為明朝統治者的明英宗被瓦剌俘獲。而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的根本因素說起來更多的是英宗自己本身的年少氣盛,心態的不端正,加上身邊重用了王振這樣的臣子,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發生。

  • 3 # 謝金澎

    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情,歷史上孫若微的原型即孫皇后,她並沒有子嗣,是將宮女之子據為己有才當上了皇后,她確實深得朱瞻基喜愛,所以最後以體弱多病、膝下無子的理由廢了賢良、顧全大局的胡皇后,改立她為皇后。

    但是孫皇后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多少痕跡,究其原因,應該是對政局影響不大,也可以說就是皇帝的一個普通女人而已。

    所以,在朱祁鎮的廢立上,她說了是不算數的。如果沒有刻意強調奪嫡之類的政治鬥爭的話,通常帝位的確立就是先皇帝早已在遺詔中明確了的。

    實際上,朱祁鎮在位前期朝廷政務主要是明朝最強內閣“三楊內閣”在處理。太皇太后張妍在監國,也就是說,皇帝廢立事是由張妍說了算。

    到了土木堡之變時,“三楊”內閣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三楊已經先後離世,死的最晚的也比土木堡之變早了三年多,倘若三楊內閣還在,恐怕想要發生土木堡之變恐怕也很難。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已經親政,按照明制,皇帝親政了太后是不能垂簾聽政的,所以土木堡之變完全是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一手造成。而力挽狂瀾的不是什麼孫皇后,而是兵部侍郎于謙。因為兵部尚書和滿朝部級以上文武官員大多數都跟隨御駕親征被瓦剌人斬殺於土木堡之役了。

    于謙反對遷都,力主據守北京城,抵抗瓦剌人南下。於是他與一些主戰派擁立了朱祁鈺為帝,臨危受命、力挽狂瀾。孫皇后的最大作用就是點頭同意了這一方案,當然,事急從權,那個時候,她不想落到徽欽二帝的女人們那種悲慘的結局,就只能同意。

    然後剩下的事情就是在朱祁鈺的旗幟下,于謙指揮了北京保衛戰。所以,《大明風華》屬於純粹的小說,與歷史有一定淵源,但是加工成分巨大。

    朱棣不可能留下遺詔命令朱瞻基把自己的皇后弄去殉葬,這不符合規制。朱祁鎮也不是孫皇后說立就立的了的,畢竟太皇太后張妍還在世時,輪不到她說話。朱瞻基一生只有兩個兒子,就是朱祁鎮和朱祁鈺,按照古制,立嫡立長,這是規制,所以確立朱祁鎮為皇帝,是朱瞻基的安排。

    孫皇后沒有力挽狂瀾那麼大的能力和功勞,也沒有誤立朱祁鎮那麼大的過錯。

  • 4 # 大秦鐵鷹劍士

    土木堡之變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大軍全軍覆沒,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明朝軍旅世家後代大部分沒於此役。明英宗朱祁鎮是朱瞻基的兒子,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孫若微是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同時也是朱祁鎮的生母。

    土木堡之變完全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信任宦官王振,瞎指揮導致的軍事失敗事件,這個鍋孫皇后背不了。孫皇后雖然生了朱祁鎮,但是她並沒有教育好這個兒子,此子貪玩好耍,跟他父親和爺爺相比,還是差得太遠了。孫皇后跟婆婆張太后不能比,張太后具備執政的能力,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倆的政事大部分是張太后在處理。孫皇后卻沒有執政能力,大權都在她兒子明英宗朱祁鎮手中。

    孫氏年幼時因貌美,被孝宗張皇后的母親彭城夫人看中推薦入宮,明成祖朱棣令養在宮中。後明宣宗(當時為皇太孫)到了結婚年齡,濟寧人胡氏被選為皇太孫妃,孫氏選為嬪。宣宗即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聰明妖嬈,極得寵愛,封為貴妃。胡皇后和孫貴妃都無子。孫氏用計,暗奪宮人兒子宣稱是自己的兒子,即明英宗朱祁鎮。宣宗被迷惑,於宣德三年(1428)以胡皇后無子為理由逼其上表、遜皇后位。三月,冊孫貴妃為皇后。

    朱棣死於1424年,那個時候朱瞻基還沒有當皇帝,孫氏也沒有成為皇后,因此不存在朱棣遺詔讓孫皇后殉葬的事。朱元璋恢復了人殉制度,皇帝死後,嬪妃要給皇帝殉葬,但並沒有要求皇后也要殉葬。比如朱高熾死後,張皇后並沒有被殉葬;朱瞻基死後,孫皇后並沒有殉葬。明英宗朱祁鎮後來直接廢除了后妃殉葬制度。

  • 5 # 畫素說

    別在以影視劇中的劇情當成正史了,畫素不止一次說過《大明風華》只是一部影視劇,有其必要的“藝術性裝飾需求”在,所以多多少少會偏離歷史。

    在真實的歷史中,朱棣從未留下遺照要讓孫若薇殉葬。而且土木堡之變和朱瞻基、孫若薇沒有任何關係!

    “土木堡之變”指的是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的一場大的動亂。時遇瓦剌侵犯大明,在王振等人的慫恿之下,朱祁鎮欲效仿太宗朱棣、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揚大明天威。

    但是,由於王振並無帶兵打戰的經驗,一頓瞎指揮,直接導致明朝二十萬精銳之師全軍覆沒,而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人所俘虜,至此盛極一時的大明王朝開始走向下坡路。但,這件事說白了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年輕氣盛,想效法祖先幹出一番大事業,和大太監王振無見識、亂指揮所致,這件事與明宣宗朱瞻基、孫若薇孫太后扯不上任何關係。

    因為真實歷史上的孫若薇並不像影視劇中的那樣執掌大權,相反的她在歷史上的存在感極低,因為在朱瞻基駕崩後,由張太皇太后監國、三楊內閣處理朝政。整個大明王朝欣欣向榮,延續著宣宗留下的盛世局面。而孫太后只是在後宮中負責“貌美如花”對朝政沒有產生任何的影響。

    其次,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已經親政,按照明朝的祖制所有的命令以皇帝為準。哪怕彼時張太皇太后已經薨逝,也沒有孫若薇什麼事了,因為她連“垂簾聽政”的權力都沒有。

    也就是說“土木堡之變”所有的一切,歸根結底也只能是朱祁鎮寵信王振所造成的。最後畫素再說一句,《大明風華》的確是一部良心的古裝劇,但其終歸是一部“藝術化”作品,雖與歷史有一定淵原,但,藝術化加工成分巨大,大家萬不可當成正史解讀!

  • 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大明風華電視劇中,有太多和歷史不相符的東西,例如土木堡之變,這種東西怎麼可能怪到孫太后身上呢?土木堡之變最直接的責任人,就是當時過於年輕氣盛的明英宗朱祁鎮了。

    再說朱棣也不可能下這種遺照呀,因為孫皇后好歹是朱瞻基的寵妃,一般情況下一個皇帝死後,哪些妃子殉葬是由他自己的遺詔決定的,所以朱棣應該決定不了朱瞻基死後陪葬的妃子。而且一般殉葬都是低等級的嬪妃,並且加上沒有生育過子女的嬪妃才會去殉葬,像孫皇后這樣地位非常高的,同時又生育過子女的嬪妃,是不會在殉葬之列的。

    雖然在電視劇中看到孫太后似乎非常的威風,但這主要是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的主角光環導致,在真正的歷史上,孫皇后恐怕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為在朱瞻基死後,當時還有他的婆婆張太皇太后主持大局,基本上朱祁鎮能夠當上皇帝,就是她一錘定音。等到張太皇太后死後,朱祁鎮已經年長親政,而孫太后也找不到理由去主持大局。

    所以孫太后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能夠主持大局,之前是太皇太后,之後是他的兒子主持大局,她已經沒有機會介入。孫太后所起的作用是因為她的地位尊貴,在土木堡之變之後被迫出來同意由朱祁鈺當上新的皇帝。事實上,朱祁鎮御駕親征前往迎戰的時候,孫太后也無法阻攔。所以土木堡之變和孫太后並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她也是被動接受的。

  • 7 # 漢史趣聞

    這種說法並不成立,朱元璋說過在皇帝駕崩之後,妃嬪是要殉葬的。但是,也並不是說所有的妃嬪都要被殺。

    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孫若微是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天下哪裡有讓皇后殉葬的呢?再說了朱棣活著的時候,也預料不到朱瞻基和孫若微之間的愛情故事呀。他不可能無緣無故說,在朱瞻基死的時候,要讓孫若微殉葬。因為他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

    因此說來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是不能怪罪在孫皇后的頭上的。

    事實上之所以會發生土木堡之變,是因為當時帶兵打仗的人根本不懂軍事,你說一個死太監王振,他那裡懂得打仗呀。

    讓他調令三軍,在敵人大軍壓境的時候,他早已被嚇到灰飛煙滅了,那裡還有打仗的心思。

    一個三軍的將領,若是出現了混亂,這個仗根本就沒辦法打了。

    皇帝是可以直接調兵遣將的,但是,皇帝朱祁鎮是一個熊孩子,他也沒有打過仗,更沒有見過如此多的騎兵大軍。

    他甚至在見到敵軍的時候,比王振都要慌張。

    這個戰役他也指揮不了,其餘的人中當然有會打仗的,但是,他們說了不算。正是因為存在這種及其混亂的關係,才導致了明朝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的。

    這還不算,最為主要的是明朝的皇帝,成為了人家的俘虜。比朱祁鎮更慘的是,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全部戰死。

    事實上大明的軍隊,他們都是不怕死的。之所以這一次對陣瓦刺會失敗,就是因為排程上出現了問題。

    一些沒有打仗的人,開始指揮打仗了,又是面臨著一個十分強悍的對手,這種情況下,他們只有打敗仗了。

    這樣的一場戰役的失敗,主要的負責人就是太監王振和皇帝朱祁鎮。

    當然了要說與孫若微有關,也能解釋過去,畢竟朱祁鎮是他的兒子,朱祁鎮之所無能,是和他的教育分不開的。

    這樣說朱祁鎮的失敗,是和孫若微有點關係,但是,並不是主要關係。

  • 8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劇情內容不必太認真,朱祁鎮是個好人,他廢除妃嬪殉葬制度,也是朱祁鎮做的唯一件好事,但是朱祁鎮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就是一個弱智皇帝,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但是好人當不了一個合格的皇帝,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重創大明王朝,致使大明王朝元氣大傷,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從根本上動搖了大明王朝的根基,要不是于謙等人共同努力,大明王朝從此終結,朱祁鎮這樣一個狗血皇帝,最後還得以善終,朱祁鎮根本就不配當皇帝,頑劣之心非常重,當時朱祁鎮九歲登基,其生母孫氏皇太后,並不掌握實權,實際掌握實權的是張氏太皇太后,張太皇太后死後,朱祁鎮才開始牛逼起來,非要御駕親征,在短時間內拼湊二十萬大軍,號稱50萬大軍,把年僅2歲朱見深立為太子,交給自己母親孫太皇,並自己同父異母弟朱祁鈺監國。朱祁鎮復辟後,拷打救命恩人于謙,並殺害於謙,朱祁鎮還為也先立廟,叫做當街廟,紀念他不打不成交的好朋友瓦刺太師也先,就是不知道土木堡事變陣亡十萬將士,還有幾十位明朝文武重臣為國犧牲殉國,瓦刺人入侵河北山西燒殺搶,慘死幾十萬老百姓,自家皇帝卻給仇敵元兇祭祀立廟,不知做何感想,怎不叫人寒心,感謝也先,懷念太監王振,從古至今還有為朱祁鎮竭盡全力洗白,朱祁鎮不是一個好人,也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無情無義的小人偽君子。

  • 9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土木堡之變有著深刻的原因,在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不僅與孫太后無關,而且在事變後,孫太后與于謙等大臣擁立景帝,共同穩定了局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土木堡事變的來龍去脈。

    蒙古瓦剌的強大

    在明初經過朱元璋的持續打擊,北元在逃到大漠後,陷入了四分五裂。這時蒙古各部之間常常發生內鬥,相互仇殺。同時,又經常侵擾明朝邊境。朱棣繼位後,先後五次率大軍征討,自己也病逝在北征途中。雖然經過征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明朝邊境安全。但後來,蒙古採取避戰策略,也導致朱棣沒有取得預期目的。到了洪熙、宣德時期,蒙古又有反彈,時有入侵,但因為當時各個部落沒有完成聯合,對明朝尚未形成更大威脅。到了正統初年,瓦剌部落逐漸崛起,開始不斷擴大勢力,對明朝北方壓力也越來越大。這是瓦剌和明朝一方面通好往來,一方面不斷髮生軍事衝突。明朝使臣出使瓦剌,瓦剌首領也先向明朝提出種種無理要求,使臣怕事一一答應,回來又不敢報告,也先看到使者答應的事情沒有了下文,認為明朝失信,極不高興。到正統十四年,也先派使臣三千人出使明朝,用來交換的馬匹也大多是劣馬。明朝按照實際給予相應物資,減了馬價,惹得也先大怒,於是發兵攻打明朝。

    太監王振的干涉

    提到土木堡之變,就不得不提太監王振。因為土木堡之變有很大偶然性。如果沒有王振即使前線軍隊失敗,也斷然不會導致後來皇帝被俘,死傷大半的慘劇發生。王振在入宮前是個儒生,後來自行閹割入宮。因為識文斷字,被朱瞻基選中給太子朱祁鎮當老師。後來,朱祁鎮做了皇帝,王振就做了司禮監太監。朱祁鎮什麼都聽他的,稱呼他為先生。王振在朝把持朝政、專權納賄,無惡不作。面對也先大軍入侵,明朝前線接二連三失利,大臣和將軍們都主張堅壁清野,慎固防禦,但是王振卻極力鼓動朱祁鎮御駕親征。這方面固然有王振的責任,但是蒼蠅不定無縫的蛋。畢竟決定權在朱祁鎮手裡,或許是他太想重現先祖的武功,於是決定御駕親征。這裡王振只不過起的是推波助瀾作用,但是出征後發生的一切,王振就難辭其咎。

    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朱祁鎮和王振指揮著五十萬大軍,先是大同守將宋瑛等人為王振所派監軍太監所制,胡亂指揮,全軍覆沒。前線失利,又連逢大雨,王振產生撤軍想法。本來,王振打算取道紫荊關經過他的家鄉蔚州,好衣錦還鄉。但走了四十多里後,又怕大軍過境,會糟蹋家鄉莊稼,又下令改道宣府。要知道這不是朱祁鎮、王振兩人結伴而行,他們後面還跟著五十萬大軍。這樣如此兒戲,行軍路線很快被也先知曉。最終,到宣府時,被也先追上,成國公朱勇帶領四萬人迎敵,結果中伏,全軍覆沒。等到了土木堡,諸將要求進入懷來縣城據守,王振有捨不得行李輜重,下令就地宿營。土木堡地形高,沒有遮蔽,無險可守,沒有水源。也先看到明軍停止行動,趁著晚上進行包圍。在第二天,也先假裝撤退,誘使明軍移營。王振不知是計,下令移營,誰知陣營一動,瓦剌騎兵就衝殺過來,此時已被朝令夕改折磨的疲憊不堪的明軍根本無力抵抗,最終死傷過半,隨軍大臣將軍五十多人被殺。而明英宗也被俘虜。至於王振,當時護軍將軍樊忠看到敗局已定,氣憤王振亂軍禍政,用鐵錘砸死了他。但可氣的是在多年後,朱祁鎮透過奪門之變重新登基,居然有給王振平反,可謂執迷不悟。至於在歷史上,沒有記載孫太后干預朝政的記載,但作為母親,應該不會贊成親生兒子親赴險境。

    太后作用不可忽視

    土木堡戰敗的訊息傳到了北京,舉城震驚。特別是孫太后、錢皇后哭得更是死去活來。她們先是準備大量金銀財寶,試圖贖回英宗。但卻無濟於事。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時孫太后發揮出了穩定大局的不可替代作用。她立刻召集百官進龔議事,讓英宗弟弟朱祁鈺監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任用於謙為兵部尚書,穩定朝局。兩天後,又答應百官請求,讓朱祁鈺繼位,遙遵朱祁鎮為太上皇,這樣把也先自認為奇貨可居的寶物,變成了一仗廢牌,對穩定明朝局勢,起著重要作用。但我們也要看到孫太后作出這個決定必定內心作了巨大斗爭。畢竟景帝朱祁鈺不是自己的親兒子。親生兒子朱祁鎮一旦退位,即使回來也必然再也不能登上帝位。從開始,讓朱見深作皇太子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母親的良苦用心,仍然想要把皇位留給自己的親孫子。但面對形勢,為了穩定朝局,她毅然決定讓朱祁鈺做了皇帝。應該說如果沒有孫太后答應,這是無論如何做不成的。正是在孫太后、朱祁鈺、于謙等君臣上下一心,最終打贏了北京保衛戰,讓明朝逃過了覆滅的命運。

  • 10 # 古曲古風

    土木堡之變在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確實是因為題主所說的原因造成的,而歷史上卻並非如此。

    成祖臨終曰:“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明楊榮《後北征記》

    眾所周知,明成祖駕崩於第五次北伐蒙古班師途中,臨終併為留下真正的遺照,所以不存在要求朱瞻基妃子孫貴妃殉葬一說,而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跟孫太后的關係也不大,我們來看一下。

    仁宣二帝的軍事收縮政策導致瓦刺逐漸強大

    仁宣二帝在位時,著重於國內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在軍事上採用的是軍事收縮政策,對北方蒙古採用的是經濟扶持朝貢關係等外交手段以換取和平。並且下令息兵養民,並停止建造寶船和下西洋活動。這雖然使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經濟發展迅速,卻為邊患埋下了伏筆。

    仁宣二帝廢止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延續的軍事擴張政策,給北方蒙古帶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造就了瓦刺的強大。英宗繼位後,同樣是延續仁宣二帝的軍事收縮政策,對於周邊國家依然是採用朝貢關係來維持和平。

    明宣宗還實行了軍隊屯田政策:“海內無事,軍士量留守備,餘悉屯種,所收足以給衣食,則國家可省養兵之費。”在戰力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在北方防禦上也僅僅是定期巡視和狩獵演練等展示肌肉的方式來震懾蒙古,並未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這讓北方逐漸強大的瓦刺看到了機會,他們藉機快速擴張,軍事勢力得到大幅提升,鑑於明朝的朝貢制度是按來訪人數給予賞賜的漏洞,瓦刺開始不斷的增加朝貢使者人數以獲取更多的賞賜。瓦刺的不斷索取,讓明朝高層統治者十分不滿,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激化。

    孫太后、三楊相繼去世,英宗朱祁鎮輕信宦官王振貿然出擊

    英宗少年即位,執政前期完全是處在孫太后和“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的控制下,雖然這段時間明朝延續了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但在軍事上依舊是沒有太大的動作。並且孫太后和“三楊”對權力的把控嚴重傷害了英宗的成長,使其沒有得到一個皇帝該應有的鍛鍊和培育,沒有多大作為的英宗只能與身邊的親信太監打得火熱,這就為後期的王振發跡專權埋下了隱患。

    王振專權,興風作浪

    隨著孫太后和“三楊”的相繼去世,失去制衡的宦官王振開始得勢,興風作浪。英宗親政後,年少氣盛的他頗想有一番作為,任用親信宦官王振總攬朝政,在南方諸省籌措糧餉,發兵雲南平叛麓川之亂,經過一番苦戰,麓川平復。

    英宗忙於平叛麓川時,卻無暇北顧蒙古,使得瓦刺利用機會趁機擴大勢力範圍。先是向西發展,收復了明朝西翼依附於明朝的各蒙古部落,緊接著揮兵東下奪取了兀良哈三衛。此時,瓦次的勢力範圍西起今日的新疆、陝甘地區,東至遼東。

    瓦刺的勢力空前強大,開始覬覦中原大明王朝。鑑於大明朝貢賞賜制度的漏洞,瓦刺首領也先以2000人的使團謊稱3000人出使大明,權力滔天的王振知曉後大為惱怒,未按實際人數給予賞賜,也先遂以此為藉口統兵南下,大舉進犯。

    英宗不聽勸諫,一意孤行,決定親征

    急於效仿祖先開創一番偉業的英宗這時候蠢蠢欲動,在親信王振的慫恿下決定親征。時任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極力反對英宗親征“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同時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也上疏勸諫,但英宗偏信宦官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隨後,英宗令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親率50萬大軍出征(實際也就25萬)迎敵,其中還有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一眾文武百官護駕從徵。

    王振飛揚跋扈,指揮不當

    大軍出征,一切軍務皆有王振一人專斷,隨行大臣不得參與,稍有不從即被王振處罰。在王振的指揮下,大軍直髮大同,到達大同卻沒有遇到也先的部隊,此時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奏報說,這是也先故意擺下的誘敵深入之計,建議英宗率軍南撤,此舉遭到了王振的強烈反對,執意命令大軍繼續北上追擊也先。

    不料,明軍先行部隊遭遇伏擊全軍覆滅,聞訊後,王振隨即命大軍倉忙南撤,並計劃讓大軍途徑自己家鄉蔚州進京,在鄉親面前顯示下威風,後來擔心大軍會毀壞自家的莊稼又令大軍匆忙改道,幾次三番變更行軍路線導致將士疲憊不堪,到宣府(宣化)時,也先先頭部隊追來,明軍的三萬騎兵被也先盡數殲滅,慌亂中大軍奪路而逃,行至土木堡。

    也先詐降,明軍中計全軍覆滅

    兵部尚書鄺埜建議大軍進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建議再次遭到王振的拒絕,並令大軍駐守土木堡。土木堡地勢偏高,附近又無水源,唯一的水源相距15裡地也早已被也先大軍佔領。隨行將士飢渴難耐,挖地三尺也不見水源。第二天,也先大軍將土木堡團團包圍。

    也先派使者詐降求和,英宗居然信了,令王振移營取水,結果中了也先埋伏,25萬大軍全軍覆沒,隨行大臣除了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幾個人僥倖逃出,其餘全部戰死,王振被英宗護衛樊忠錘死,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中央軍隊的第一次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明英宗寵信王振軍事指揮失誤;其次,與仁宣二帝長期以來的軍事收縮政策而導致的北方邊防被破壞有密切關係,是明朝北部邊防廢弛的必然結果,這與孫太后的存在與否並無太大關係。

  • 11 # 漫步史書

    把土木堡之變硬扣在一個女子身上,這真的好嗎?《大明風華》中,孫若微於正統年間執掌朝政,事實上如果就從故事情節來看,對大明的統治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如果放在歷史上,孫太后從未執政,執政的是張太皇太后,而土木堡之變前,張太皇太后已經去世七年了。劇情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就是朱瞻基臨死前要求孫皇后為他殉葬。殉葬這個制度,是來源於朱元璋,在他去世後,後宮有30多人為朱元璋殉葬。朱棣死後以後,也令麗妃韓氏一下16人殉葬。朱高熾去世後,也殉葬了5人。朱瞻基去世後,也殉葬了10人。殉葬這種制度,有人認為,後宮之中,主要是沒有生育子女的,一律予以殉葬。不過實際上在執行的過程中,有些時候並不侷限於此。朱高熾有10子7女,除了長子朱瞻基以外,還有9個兒子。其中為朱高熾生育三子的恭肅貴妃郭氏,也是殉葬的5人之一。照理來將,孫皇后被殉葬,幾乎也沒有什麼坎兒過不去,只要是皇帝想,臨終之前只要下一道旨意,孫皇后就算在不情願,也必須去殉葬。不過區別在於,孫皇后的兒子朱祁鎮,後來成為了皇帝,而恭肅貴妃郭氏的三個兒子只是親王。母憑子貴一直以來都是封建王朝獨有的,一旦兒子顯赫了,母親也必然受到追封。明代宗皇帝朱祁鈺登基以後,還曾升格母親吳賢妃為皇太后。顯然孫皇后在殉葬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不過歷史上孫皇后就算是不殉葬或者殉葬,對於歷史的走向也沒有什麼影響,因為正統年間主要攝政的是張太皇太后,孫太后的政治能力實際上很一般。也因為這樣,孫太后後來活的十分長久,一直活到了1462年才去世。孫太后如果正面的評價的話,她的確維護了大明王朝的統治,但是她也不過是在那個時間節點,做了該做的事情,如果沒有她,事情也同樣還是要辦下去。就算沒有孫太后的旨意,以當時朱祁鈺監國的地位,也能夠登基。孫太后在不在,對於大明王朝的局勢沒有影響,她就只是個路人而已,小說或者影視劇中只是把他人的戲份強加到她身上而已。

  • 12 # 魏青衣

    土木堡之變與朱瞻基的皇后,孫若微有何關係?

    孫若微是朱瞻基的皇后,也是明英宗朱祁鎮的母親,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正值朱祁鎮在位,之所以會發生土木堡之變這樣的惡性事件,非是孫若微之過,究其原因,還要數朱祁鎮。

    一場土木堡之變,直接讓巔峰時期的大明朝跌落到了塵埃裡,曾經的大明朝,歷經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明成祖朱棣的永樂盛世,以及朱棣的皇子,皇孫兩人共同構建的仁宣之治,雖說在朱棣時期,大明朝的國力達到了巔峰,但仁宣之治時期,大明朝也絕對是周邊無人敢挑釁的強大王朝。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正統十四年,彼時的大明朝,尚且還算是一個強大的王朝,瓦剌太師也先窺覷大明朝的富饒資源,多次率兵入侵明朝邊境,即使是弱小的王朝都經不起一次又一次的挑釁,更逞論強大的大明朝,明英宗朱祁鎮,聽信了奸宦王振的讒言,親自率兵五十萬進攻瓦剌大軍。

    計劃趕不上變化,由於遭到瓦剌的多次襲擊,五十萬大軍陸陸續續被打掉了一大半,包括明朝的精銳部隊,基本上全都覆滅在這一場戰役中,此後,明朝再也沒有過像樣的部隊。

    不僅是五十萬大軍損失慘重,兵部尚書鄺埜等人也都在後來的戰鬥中戰死,而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成為了也先威脅大明朝的底牌。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將曾經明朝的強盛完全覆,不是說後來的明朝不強大,後來的明朝雖然在周邊勢力中也算最強的存在,但比起曾經的永樂盛世,無疑是差了無數個檔次。

    孫若微是朱瞻基的皇后,但是,朱棣在世時,孫若微還只是一個妾室而已,由於皇后與孫氏都沒有誕下龍子,本來尚且無事,奈何孫氏卻假借宮女之子冒充自己的兒子,依靠著一手母憑子歸,逼迫皇后讓位,做了孫皇后。

    儘管朱元璋開了明朝殉葬制度的先河,但朱棣為何要讓孫若微為朱瞻基陪葬?這件事明顯是不可能的。

    為何要孫若微背鍋?或許在為人處事上,孫若菲卻有不足之處,但孫若微真的做錯過什麼嗎?並沒有,如果硬說孫若微做錯了什麼,想必也只能說,孫若微養了一個差點覆滅大明朝的兒子,朱祁鎮。

    但如果要說土木堡之變是朱祁鎮的過錯,也是部隊的,朱祁鎮不過是聽信了奸宦的讒言而已,即使是朱祁鎮被俘以後,于謙扶持朱祁鈺上臺,朱祁鈺的執政能力也不比朱祁鎮強多少,之所以朱祁鈺在位時期能夠抵禦瓦剌進攻,靠的還是一個于謙。

    因此,朱瞻基不遵從遺詔,沒有讓孫若微殉葬這件事其實並非是真實存在的,而土木堡之變的過錯也不在孫若微。

  • 13 # 歷史百家爭鳴

    電視劇中朱棣遺詔的內容是什麼呢?這段遺詔是由孫若微和朱瞻基一起讀出來的:太孫嬪孫氏若微,諳熟文字,于軍政之事,頗為用心,性子堅忍,氣度開闊,若為奸惡之人,必成禍患,彼乃我朱家仇人,若日後其得子,帝又早夭,當及早誅殺之,以防有女主篡位之事,此遺詔交付太子妃,為朕之親筆,凡我兒孫得見此詔,必力行之,違旨者不得入宗廟享受血食,欽此。

    從這個遺詔裡並沒有發現什麼,只是說孫若微是個很靈光的人,如果有兒子,皇帝又造死的早,那就是主少國疑,應該殺掉孫若微,防止武則天那樣的事情發生,但朱瞻基並沒有遵從朱棣的遺詔,最後也沒有讓孫若微殉葬,而是給了她一個機會,讓她能夠陪伴朱祁鎮長大,這實際上是違背了朱棣的遺詔。

    朱棣的遺詔按照史書的記載是有的,大多數明朝皇帝都有遺詔,那是由大臣們寫成的,不過朱棣即使有遺詔也不會涉及到孫若微,首先孫若微是有原型的,的確是歷史上的孫皇后,不過她的父親不是景清,她是山東鄒平人,父親孫忠是永城縣的主簿,跟朱高熾的張皇后是老鄉,而孫皇后能夠進宮也多虧了張皇后的大力舉薦,而張皇后也就是後來張太后也非常喜歡孫皇后,既然跟景清八竿子打不著,說孫皇后是朱家仇人也就不成立了。土木堡之變並不是孫皇后的過錯,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朱祁鈺跟朱祁鎮爭皇位一說,真正對朱祁鎮產生過威脅的是朱瞻基的五弟襄王朱瞻墡,朱瞻基駕崩的時候,朱祁鎮只有九歲,真正的主少國疑,當時宮中有流傳說要立襄王為帝,當時的張太后就召叢集臣百官,指著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天子,於是大臣們都山呼萬歲,朱祁鎮這才成為了皇帝。張太皇太后的確有處理過國事,但是卻不是親自處理,而是委託給了輔政大臣,但是對於朱祁鎮的管教還是非常嚴格的,當時的太監王振,也就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想幹政,都被張太皇太后及時制止,張太皇太后還經常把王振叫過來敲打一番,甚至想殺掉王振,但始終沒有下定決心,這才讓王振有可乘之機。其實土木堡之變是有王振和朱祁鎮共同引起的,朱祁鎮對王振特別信任,朝中有威望的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先後死去或者辭官,張太皇太后也去世了,這才讓王振有了擅權的可乘之機。而土木堡之變也是王振引起的,是王振剋扣的瓦剌的賞賜,這才導致瓦剌太師也先率軍來攻打明朝,而朱祁鎮則在王振的慫恿下親征,雖然于謙力勸,但依然沒什麼用,於是朱祁鎮命鋮王朱祁鈺監國,自己帶著王振率領20萬大軍倉促親征。朱祁鎮帶了不少能打的將軍,但是這一切都被王振給破壞了,王振比紙上談兵的趙括還不如,趙括至少還懂行軍打仗,而王振則一竅不通,比軍事演習還兒戲,尤其是撤退到了土木堡,當時大臣都建議朱祁鎮迅速撤回長城以內,這樣就安全了,但是王振卻不允許,因為還有1000餘輛輜重軍車沒能到達,王振害怕自己搜刮來的東西受損失,於是在這裡葬送了數十萬軍隊,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可見,雖然引起土木堡之變的直接原因是王振的擅權,但是給予王振權力的卻是朱祁鎮,朱祁鎮才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

  • 14 # 隔岸燈火

    請不要把電視演繹當作真實歷史!歷史上的孫皇后只是個平凡女子,她和胡皇后只有一個聯絡就是是老鄉,除此之外,再無半點聯絡!而且,宣宗死後,由於英宗年齡尚小,國家大事大多由張太皇太后決定!所以電視裡孫皇后大權在握甚至敢和張氏頂嘴也是不對的!雖然張氏於正統七年崩逝,但由於在攝政時期善用人才,三楊等一批名臣在其死後也能夠正確處理國家大事,所以這時候的孫太后在國家大事方面實在發揮不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英宗對瓦剌發動戰爭確實是受了王振的蠱惑,但王振屬於半路出家,是在宮外找不到出路,才進宮當了太監!所以,某些電視劇扯的有些過分了!王振這個人貪功冒進,愛好虛名,在取得英宗皇帝信任後,極力勸說英宗對瓦剌宣戰,不經過事前部署,也沒有計劃,直接召集了京師附近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要征討瓦剌,但由於缺乏統一有條理的指揮,在土木堡一戰,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王振被殺,英宗皇帝被俘!瓦剌長驅直入,直指京師,這個時候于謙等人為了不受脅迫,才向孫太后獻策立朱祁鈺為帝,孫太后力排眾議,才有了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這個時候的孫太后對明朝是有很大的貢獻的!

    綜上,我們不能用電視演義的角度看歷史人物,你必須依據史實,客觀看待!土木堡之差不能把它歸咎於某一個人身上!

  • 1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當然不是,歷史上真實的孫太后,並沒有《大明風華》裡那麼有政治才能,基本上沒有插手過朝政,所以她殉葬或不殉葬,不會影響到朝中局勢,該發生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明朝的人殉制度非常的落後、原始、野蠻、反人性。朱元璋、朱棣、朱高熾駕崩的時候都有多名后妃、宮人殉葬,但除了朱元璋,後面幾位殉葬的后妃多是位份較低的,皇后並不在殉葬之例。

    雖然朱元璋、朱棣的皇后都死在他們前面,但就算活著,也不會殉葬的,正如朱高熾的皇后張氏,沒人會提出讓她殉葬。

    因為殉葬這種制度,說白了是上層階級對底層階級的碾壓。哪怕是在殉葬制度興起、盛行的原始奴隸時代,給某位貴族殉葬的也只會是他的妾室和奴僕,正妻和他地位相等,除非自願,否則沒有殉葬之理。

    而且,朱棣也不會像電視劇裡那麼閒,專門留下讓孫若微為朱瞻基殉葬的遺詔。這只不過是作者的腦洞,大家看看就算了,別當真。

    可能有人認為,孫若微沒有殉葬,她對朱祁鎮的教匯出了問題,才會導致土木堡之變,這未免太高看她了。

    真實的孫氏對朱祁鎮的影響其實很小,因為朱祁鎮準備御駕親征的時候,她強烈反對,卻沒什麼用。

    朱祁鎮還是執意親政,只是為了安撫孫太后和朝臣,立了兩歲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朱祁鈺監國。可他的這種安排也沒用,因為大臣們最終擁立的是成年的朱祁鈺,孫氏唯一做的就是同意此事。

    這一切都說明,孫氏不是政治人物,她只是個普通的美貌后妃,有她沒她,也許會影響到朱瞻基父子的心情,卻影響不了朝政。

    要想避免土木堡之變,關鍵人物不是孫氏,而是《大明風華》裡已經黑化的太皇太后張氏,她才是真正主掌大明朝政的人。張氏如果活著,朱祁鎮不會這麼魯莽衝動。

    而如果不以結果論英雄的話,朱祁鎮御駕親征也算不上大錯。只是他光有雄心壯志,卻沒有相應的能力,最終落得一場慘敗,不但把自己摺進去了,還折了數十萬明軍,導致明朝的邊境政策由主動轉為被動,是明朝中央軍團自建立以來的首次大敗,極其恥辱。

    總之,不是活得夠長就算風雲人物。孫若微歷經六朝,史上關於她的記載卻寥寥無幾,因為實在是乏善可陳。

  • 16 # 歷史哨聲

    這是《大明風華》偽造歷史——歷史上的孫太后不可能是靖難遺孤

    《大明風華》中的孫太后:

    1、是建文帝廉潔大臣的女兒,父母在朱棣攻下南京時被殺;

    2、8歲起被養父孫愚撫養,闖蕩江湖;

    3、和朱瞻基是因為刺殺事件而認識;和徐濱是情人關係;

    4、和廢后胡善祥是親生姐妹,關係很好;

    5、明英宗是其所生;

    6、在明英宗幼時執政。

    歷史上真實的孫太后:

    1、父親是孫忠,是孫忠的第四個女兒;孫忠官職只是永城縣主簿——一個九品官,沒有資格成為靖難遺孤;

    2、朱瞻基目前張太后的母親是永城人,在入宮見張太后時推薦孫太后,於是孫太后在10歲多就入宮;

    3、10歲後孫太后是被朱瞻基母親張氏撫養,基本是在宮裡和朱瞻基一起長大,是青梅竹馬,不可能認識什麼徐濱;胡善祥才是在宮外長大的,因為被選為皇太孫妃而入宮,不存在選秀女的事情;

    4、孫太后和胡善祥關係並不好,相反胡善祥和張太后的關係很好,胡善祥被廢后,都是張太后照顧她;

    5、明英宗年幼時執政的是張太后;孫太后只是在明英宗被俘虜時才下來立朱見深為太子、讓朱祁鈺監國。但不久朱祁鈺即位,孫太后根本沒有機會執政;

    6、《明史》記錄明英宗並非孫太后親生,而是拿宮人和朱瞻基所生的兒子,孫太后只是偷偷拿來作為自己的兒子撫養。

    因此事實是:

    1、朱棣遺詔讓孫若薇殉葬,不可能發生;是否殉葬,是下任皇帝決定的事情,並非已經去世的皇帝決定;

    2、明朝皇帝的殉葬是讓後宮無子女的妃嬪殉葬,孫太后有子有女,不符合規定——朱棣的遺詔沒有朱元璋的家規大;

    3、土木堡之變和孫若薇沒有關係,土木堡之變時明軍發生軍潰,才讓明英宗成為俘虜。

  • 17 # 酒翁

    這個標題的由來,一看就是和現在正在播放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有關,在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確實有這一段,朱棣的遺詔也是由孫若微和朱瞻基一起讀出來的,遺詔內容為:

    “太孫嬪孫氏若微,諳熟文字,于軍政之事,頗為用心,性子堅忍,氣度開闊,若為奸惡之人,必成禍患,彼乃我朱家仇人,若日後其得子,帝又早夭,當及早誅殺之,以防有女主篡位之事,此遺詔交付太子妃,為朕之親筆,凡我兒孫得見此詔,必力行之,違旨者入宗廟享受血食,欽此。”

    在這個遺詔裡,朱棣確實提到了孫若微,並要求及早處死孫若微,以防孫若微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但從這個遺詔裡,卻無法看出土木堡之變與孫若微的關係,更無法判斷土木堡之變的引起,與孫若微的實際關係。這篇遺詔只能告訴我們,朱瞻基沒有按照遺詔,處死孫若微。

    無論是土木堡之變,還是孫若微,在歷史上確實都存在,歷史上的孫若微的原型則是孫皇后,但歷史上的孫皇后與電視劇裡還是存在非常大的差異的,歷史上的孫皇后的父親不是景清,她的父親是孫忠,是朱高熾的張皇后的老鄉,而且孫皇后能夠進入皇宮,也是經過張皇后的舉薦,既然孫皇后的父親不是景清,那也就不是朱棣遺詔裡說的,與朱家是仇人的說法。

    既然孫皇后不是仇人,那就不會對朱家產生威脅,更不會引起後來的土木堡之變,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的“關鍵人物”是朱祁鎮和太監王振,朱祁鎮這位正統皇帝,在朱瞻基去世時,才9歲,在張太皇太后的努力下,朱祁鎮最後當上了皇帝,張太皇太后一直以來對朱祁鎮的教育都很用心,張天皇太后對太監干政也一直存在防禦之心,所以,土木堡之變的關鍵人物王振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對朱祁鎮起到多麼大的作用,但後來之所以有了土木堡之變,以及王振之所以"發揮“了作用,與張太皇太后的去世,以及三楊的死去或辭官,有著直接關係,因為王振怕的人都不在了,王振終於得到了影響朱祁鎮的機會。

    土木堡的引起,則是因為王振剋扣瓦刺的賞賜,導致瓦刺率軍攻打明朝,而朱祁鎮又在王振的慫恿下,有了御駕親征的想法,雖然當時的于謙極力反對,但最後還是拗不過朱祁鎮和王振兩人,朱祁鎮將大明的江山交給了滴滴朱祁鈺,自己率軍出征了。

    皇帝御駕親征,勢必會帶不少能將,但可惜就可惜在,王振背後的搞鬼,導致朱祁鎮每一步都走錯,不僅幾十萬的大軍損失慘重,能人將士也死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朱祁鎮被俘了,瓦刺用朱祁鎮作為威脅大明的底牌。而朱祁鎮也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皇帝被俘的”人物“。而大太監王振在看到皇帝被俘後,心中開始害怕起來,當時的護軍將軍樊忠看到敗局已定,氣憤王振的禍害軍隊,用鐵錘砸死了他。

    所以說,土木堡之變引起和發生的關鍵,是當時的皇帝朱祁鎮親信太監王振所致,與孫若微幾乎沒啥關係。

  • 18 # 仁者厚德載物

    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並且被俘的事變。 瓦剌即漠西蒙古。

    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 19 # 娛樂百曉沈

    不是,是因為孫若微不是教導自己的孩子,或者說,想教導但是教的不好。因為這個朱祁鎮從小就是嬌生慣養,同時沒有父親爺爺教導,沒有經歷過生死和戰爭。他養尊處優,只想著自己有皇帝的身份,男孩子在叛逆期最聽不來母親的話,又有王振和自己的奶奶做靠山,才會導致這個小皇帝最後走上土木堡。總的來說,要沒有孫若微和朱祁鈺,這個明朝會覆滅的更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事實令你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