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磊1983

    蘇軾,關於石鐘山解釋不正確,石鐘山記最早出於《水經注》,了了幾筆,沒有根據。蘇軾本人經過實地考察也做了一番論述,最終站在自己的角度論述石鐘山,寫出自己的傳世佳作《石鐘山記》,但他對石鐘山的得名也是錯誤的,清代學者透過實地考察,石鐘山山形如鍾,故得鍾名,取名石鐘山。

  • 2 # 曹宗國

    石鐘山的得名,究竟是因為山形似鍾還是因為發聲如鍾,應該是兩者皆可取的。蘇軾關於發聲如鐘的原因說法顯然是正確的。他親歷其景親聞其聲,得出結論是“(石山)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蘇軾不滿足於酈道元的簡單解釋,也不信李渤的輕易方法,而是親歷其景調查,他的結論當然是可信的。蘇軾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出來,也是很有意義的。

  • 3 # 司馬情1

    按照蘇軾的說法,是兩山之間有塊大石頭,中間是空的,並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就會發出鍾一樣的聲音,石鐘山因此而得名。明清時就有人認為蘇軾關於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是錯誤的,而正確的說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鍾覆地,故得鍾名。”今人經過實地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具有鍾之“聲”,又具有鍾之“形”的緣故。

  • 4 # 木山文

    石鐘山在現在的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的東岸。這座山包括兩個部分,一在縣城的南邊,叫作"上鐘山",一在縣城的北邊,叫作"下鐘山"。各離縣城約一里。皆高五,六百尺,周圍十里左右。

    蘇軾這篇文章,重點在辨明"石鐘山"這個名稱到底是怎樣來的,為什麼這座山獨以"鍾"名。他先提出酈道元,李渤兩人的說法,認為他們的說法皆可懷疑,並提出辯駁。然後寫他月夜遊石鐘山,作實地觀察,發現石鐘山附近水中多石穴縫,中流又有"空中而多竅"的大石,波浪衝進石穴中,就象鐘響似的。他認為這才是這山獨以"鍾"名的原因,並且藉此發議論。

    從這篇文章來看,酈,李,蘇三人解釋"石鐘山"這個名稱儘管不完全一樣,但是都認為由於聲音的關係。後來又有人觀察石鐘山,說上鐘山,下鐘山都有洞,洞中可容數百人,山形象覆蓋著的鐘,所以叫石鐘山。認為這個名稱與聲音並無關係。後一種說法也許比較合理。但是蘇軾這篇遊記所發的議論,強調對任何事物做判斷,必須經過"眼見耳間",必須作深入的調查,這種意見還是很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煮玉米可以放酵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