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吃肉的鋒哥哥
-
2 # 不昧不語v向群
你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問題來看,首先這個人對人際關係是沒有安全感的,他無法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付出和流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裡,以利益或者交易的心態面對人際關係的居多。
我們猜測,這樣的心理機制的形成,有多種可能。一是原生家庭的價值傳導,父母或監護人的教育,傳達的價值觀就是如此,不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而是強調價值交換,所以使他的認知形成有偏差。第二個可能性是他自身曾經受到過創傷,使他對人際關係的信任度極低,例如曾經被遺棄,或者情感受挫折,等等。
當有人對他好的時候,他會覺得不應該,或者自己不配擁有這樣的好,進而合理化為他一定對我有所圖。
從另一個角度看,付出的一方是否真的是無所求的,因為有一種可能是對方比較敏感,能夠洞察付出者的動念。所以要雙向判斷了。或許付出者會覺得我不圖什麼利益,只是想要結交這個朋友,而對於另一方來,或許他最不願意付出的就是感情,所以也會有排斥的情緒。
所以交人交心,如果無法敞開心扉,那麼抱持距離也是不錯的選擇。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對別人好體現了你的人格和素質。但是對方往往不買賬或者總感覺你是帶有目的的對他好。其實這種人缺乏的是一種心性,往往這些人喜歡把自己的一面當成你來對待,讓他感覺和你相處會有危機感。同時這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和猜忌。你對他好,而他並沒有對你付出,所以他才有這種想法,他想的是,他對你一般,而你對他好,他感覺付出的沒你多,心裡不舒服,只能用這個藉口來掩飾。俗話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概就是說的這種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