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非心理視界
-
2 # 薇拉Bepa
不知道你怎樣理解“高階”,我更看重的是“實用、有效”。我用的效果非常好的一個心理學方法叫做“共情式溝通。”
先來分享一個我用這個方法的案例:
我家小孩6歲,和他的好朋友玩了2天了,好朋友的媽媽來接自家孩子去上課,兩個孩子難捨難分,我兒子更是哇哇大哭。
我抱住兒子,說:媽媽看到寶貝和好朋友分開了,還沒有玩夠呢,不想分開所以現在就哭了。寶寶很難過是嗎?
兒子邊哭邊點頭。
我:和好朋友分開就是一件讓人不開心的事情,換成是媽媽,我也會難過的。你想哭就在哭一會吧。
然後他接著哭了一會,說:媽媽你哄哄我 吧。
我抱著他,然後我們一起開始編一個故事。(孩子說的哄,就是我們一起編一個能讓他開心起來的故事)
等他完全好了,我:寶寶現在好了,不難過了。如果下次你和SS(他的好朋友)要分開,你會怎麼辦啊?
兒子:我還是會難過的。不過,我想我們也可以影片聊一會的。
共情式溝通,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和行為,哪怕這些情緒是負面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就像孩子的情緒是難過,他的行為是哭鬧,我們也是理解和接受的。
有四個步驟:1停止評判2描述事實3承認感受4解決問題
分別說明一下:
1停止評判。當孩子和他的好朋友分開大哭的時候,我沒有訓他、沒有講道理。那些“哭有什麼用”“就知道哭”之類的話都是毫無用處的屁話,說了不如不說。
2描述事實。事實就是還沒玩夠就得分開了。
3承認感受。孩子此時的感受就是很難過。我說出來他的這些感受,就是他的難過媽媽看到了,然後他自己也能夠接受自己的難過。
4解決問題。這裡,我用編故事的方式幫孩子從難過的情緒裡平靜下來,等他的情緒完全平靜下來之後我問了“下次再有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這就是激發孩子在自己解決問題。
總結起來,就是我既沒有批評他不許哭,也可以說你哭鬧是不對的,而是接納了他的難過的情緒和哭鬧的行為。當人的情緒被接納之後,本身就會緩和很多了。最後我又問他下次怎麼辦,就是給了他一個改進表達情緒的機會。因為哭鬧是不好的,下次他自己就知道了,雖然很難過,但我們還是可以影片聊天的。整個過程中就是這樣,天長日久,孩子就會逐步學會了怎樣表達情緒,怎樣承擔起管理自我情緒的責任。
-
3 # 行者JXM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自已很傻!別說高階的心理知識,就連最低階的心理知識也聞所未聞!所以別人常說我,鬧不機密,傻逼一個。無可奈何,也只能認了。但凡事我準相信,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該死不得活。這句話。能不能算心理知識,不知道!可過去,現在,將來。假如真有心理知識或由這種知識伴隨的活動實踐,那麼,這句話與我始終不離不棄。OK,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喜勿噴。謝謝了。
回覆列表
我用過的是“俄羅斯方塊效應”。玩過俄羅斯方塊遊戲的人都知道,當你玩久了以後,你看什麼都像俄羅斯方塊,這是因為人的思維有慣性,會順著原有思路去思考。
如何運用呢?
在人際關係中這個理論可以被廣泛運用。比如,有的父母非常反感和看不起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學習不好,腦子又笨,行動遲緩,為人內向,在班集體活動中不活躍等等。這就是俄羅斯方塊效應,父母已經習慣於用負面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
如何打破?
我也曾經對自己的孩子有這種想法,所以我規定:每天晚飯後,大家在一起說出孩子的三個優點或表現很棒的地方。我說三個,我老公也說三個。越說越起勁,越說越多,孩子眾多優點都被髮掘出來。比如,她性格善良,事事為別人著想,畫畫很棒等等。
形成這種思維模式後,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變了,孩子的面貌也變了,變得活潑開朗敢於交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