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善如來

    “酉”為何改為“酒”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個造酒的故事!說來大家聽聽哈!相傳中國進入農耕時代,糧食產量高了吃不完不好儲存,有個叫杜康的人,就想怎麼才能使糧食還有別的使用方法,他就想到能不能把糧食做成水一樣的讓人喝下去,杜康在造酒時不得要領夜不能寐,有天晚上有個仙人給他指點說然他第二天去樹林,就有人教他,於是他第二天起個大早,就跑去樹林。

    等了一上午碰到一個文質彬彬的書生,手持搖扇,好不清新脫俗,杜康就以為他就是觀音說的貴人,於是問到釀酒要領,書生謙虛表示不知。

    這是過來一個騎馬誇刀的武將,威風凜凜,渾身是膽,聲如銅鐘,杜康就虛心想他請教武將呵斥他是在嘲笑他沒文化,差點給杜康一頓毒打。

    這時的杜康還是沒有放棄,在小樹林裡轉悠,轉過一棵樹,看到個靠樹熟睡的乞丐,衣不遮體,毫不知廉恥。眼看天也黑了,杜康就回家,在思索仙人是不是在玩弄他,他為何一天毫無收穫,回家妻子問他如何,杜康如實回答,這時妻子說,仙人的說的貴人是不是就那三個心態,於是杜康忽然開悟,造出了“酉”“酒”。

    三個人的形態就是,人在喝酒前,中,後的三種狀態。“謙讓”“吹牛逼”“喝斷片”

  • 2 # 字言字語吧

    酉在甲骨文中是個象形字,它描摹的是一個圓口、尖底、斜肩、大腹的陶器,有時上端圓口處那一橫會畫得稍微長一點,或者乾脆在原來的形狀上再畫一個上端的圓口,或者把上端的筆畫向下延伸,並在中部增加一個裝飾性的筆畫,這個裝飾性的筆畫可能是指示其中水或者酒的高度,也可能純粹是為了書寫上的美觀。

    金文的酉仍然和甲骨文中的酉寫法一致,所以它在金文中仍然是個象形字,只是整個字寫得比甲骨文更加對稱。

    到了小篆 ,為了適應更對稱書寫的要求,酉的器身部分變成了近似四方形,器蓋變成了一條橫線,頸部向下延伸並向兩邊呈八字形對稱彎曲,器身中部的橫畫飾筆也變成一個兩頭下垂中間凸起的曲線形,小篆的這種寫法已經和今天酉字的寫法基本一致。

    隸書和楷書只是在小篆的基礎上把曲線拉直,整體也寫得更加方正而已。

    從字形可以看到酉應該是一個尖底的陶器,尖底陶器站立是個大問題,那麼我們的古人真會造出這樣的陶器嗎?造這樣的陶器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還別說,這樣的尖底陶器我們中國出土了很多。 距現在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遠古文化遺址都出土過不少這樣的陶器,這也說明這個器物一定有它的特別用途,有人認為它是裝水的,有人認為它是裝靈魂的瓶子,有人認為它是一個裝酒的器皿,我們傾向於最後一種意見。 因為中國是個餐飲大國,飲食結構裡就包括餐和飲兩大類,即使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苦生活, 也是有水這個最基本的飲料的。

    用酒來取代寡淡無味的水作為一種飲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那麼中國的早期的酒為什麼裝在酉這個器皿中呢?而不是裝在盆、罐、甕等大口的容器裡面呢? 我們知道,酒是比較容易揮發的物質,酉這樣的形體設計比較有利於酒的儲存。酉是小圓口、大肚子,大肚子可以擴大容量,透過斜肩向上形成聚攏的小圓口,把瓶體收束起來, 能夠防止酒的醇味的逸失,並且在斟酒的時候不至於撒得到處都是。在糧食產量不高、生產力不發達的的年代,大碗喝酒從來都只能是普通人的奢望,因為大的碗口容易潑撒形成浪費,還會導致人無節制地飲酒,酉設計成又長又高的形狀,有利於酒的儲存與傾倒,也便於裝運。

    酉本來是裝酒的瓶子,但是在甲骨卜辭和金文中卻經常用來表示酒,這是為什麼呢? 這實際上是以器象物,就是拿盛裝的容器來表示裡面的內容。 因為酒雖然是具體的,但是不好描摹,只好借用盛裝它的器物來表示它,後來酉又被借走表示十二地支中的一支,它表示酒的意思就又造了一個酒字。

  • 3 # 春城草木生

    傳說,遠古時期有個人會釀酒,但總是不好喝。有一天,他夢到一位老神仙,老神仙告訴他:“九天以後的酉時,你到馬路上取三個人的三滴血放進酒窖裡,釀出來的酒就好喝了。”

    九天以後,他如約按照老神仙的指示去了。在路邊分別等到一位趕考的書生和一位剛打勝仗回來的將軍路過,在說明原因後,書生和將軍都很豪爽的給了他一滴血。眼看就差最後一滴血了,卻遲遲等不到最後一個人的出現,就在酉時將至時,他突然看到遠處樹下好像躺了個瘋子,無奈便取了他的一滴血,此時正好是酉時。

    回家後,他把三滴血放進酒窖,隨後釀出來的酒果然很香,可是,這東西叫什麼好呢?他想到取了三個人的血就用三點水吧,神仙不是讓他酉時去的嗎,就再加個酉吧,這樣就組成了“酒”字,怎麼讀呢?對了,神仙讓他九天以後去的,就唸“九”音吧。

    這就是傳說中“酒”字的由來!至此以後,飲酒的人因此也分為三種境界即:書生、將軍、瘋子。

    書生:舉杯文雅,斯斯文文。

    將軍:酒過三旬,豪放興起。

    瘋子:來者不拒,不知何處。

    傳說總歸是傳說,事實上,中國最早的“酒”字出現在商代後期甲骨文中。

    後經過: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 (漢)→ 楷書(魏晉)的演變,最終形成現代“酒”字。

  • 4 # 今古雜壇

    酒字的來歷------相傳過去沒酒前,有一年,糧食豐收,一農民沒有地方放糧,就在屋外用草蓆庶糧,糧食被日曬雨露,流下不少白色粘稠液體,嘗之,味道難吃,他很心疼,日思夜想,要是這白色液體能吃該多好,有一夜,他夢見一白鬍子老人對他說,看你這麼心誠,就教你一方法,讓你不浪費糧食,在明天酉時,你到村頭去等,但不能過酉時,看到三個人,向他們要一滴血,加入白色液體中,就不會再浪費糧食了。

    第二天,這農民依夢在村頭等人,第一個來了一私熟先生,農民說了來意,私熟先生認為這是好事,給了一滴血,第二個來的是一得勝回朝的將軍,農民說了來意,將軍也認為這是好事,也給了一滴血,農民又等,可就沒人來,眼看就到酉時,又不見人來,農很急,一看本村的傻子在村頭大樹下睡覺,想算了,沒人來,就用傻子的一滴血試試吧,哪知道三滴血加入白色液體後,香美無比,一時又起不出名子,就想用酉時的酉加三點水就有了“酒”字。

    後來人們在喝酒時,開始就如先生一樣禮讓,文質彬彬,三杯過後,像將軍一樣豪氣沖天,喝高了如傻瓜一樣,爛醉如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乳跟血有什麼關係?是不是哺乳動物就是喝母親血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