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家閆妞
-
2 # 唐僧談情
第一,這個種植規模,這會是中國農業面臨價格不穩定,最大的一個因素點,就在這裡。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國農業,不管做什麼?都是一窩蜂的,上了之後,導致今年暴漲,明年就暴跌,一定就是這種規律,因為市場供求,決定了產品的價格穩定性,當你市場供應量過大,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肯定就跌下來了。
第二個就是我們收的銷售渠道;
渠道也會導致你那個農產品的價格不穩定,為什麼這麼說呢?
現在還銷售渠道呢,有兩部分在控制,第1個就是商超,這一個板塊,因為這個板塊要來入場費,管理費條碼費,還有一些損壞的,這種費用哈都非常高,還有儲存費對不對?所以這麼高的門檻,導致一些小的農副產品沒法進去,也沒有必要進去,因為很多農產品都是季節性的,不是一年四季都在銷售,所以他們進去不划算。
第2就是我們說的社會上的炒貨的這些莊家,這是莊家就是囤貨為目的,低價進高價出,當他們控制了這個貨源的時候,也會導致這個農產品的價格不穩定。
-
3 # 桐廬永樂農莊黃青松
主要是供需關係不穩、種植資訊不清定造成的,我們國家農產品都是農戶分散型種植,如果哪樣產品價格上漲了,大家一哄而上都種哪種產品。典型的大蒜、生薑、馬鈴薯都發生過開始是價格高時,大家一起種,造成了生產過剩,最終導至農戶產品賣不出去。傳統分散型農業,向訂單農業,規模農業發展是必然趨勢。
-
4 # 西北鄉村妹
影響農產品價格不穩的因素太多了,要是單純的只是一兩個因素,價格也不會有大的變動,應該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正因為影響的因素太多,抓了這個丟那個,才導致農產品的價格大幅度變化,讓老百姓每年都不知道種什麼好。主要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天氣因素
種地自古都是靠天吃飯,老天給臉的時候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價格自然就會低。老天不給臉的時候霜凍、水澇、旱災等,導致農產品產量大幅度下降,物依稀為貴,價格也就自然會貴一些。
2、農資價格不穩定
農業種植自然會用到農資,在大市場中,農資的價格也是不穩定的,時常波動。農資價格的波動必然就會影響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這是一個連鎖反應。
3、市場不穩定
農產品價格的高低主要有市場決定,市場有俠義的市場也有廣義的市場,俠義的市場是我們自己的集市,廣義的市場是國際市場,不管哪個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農產品的價格也就跟著變化。
4、種植數量不穩定
世界那麼大,種什麼農產品的都用,今年種玉米的人多,玉米價格就可能會下降。明年種玉米的人少,玉米價格又可能會升高。每個品種的農產品產量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價格跟著波動再合適不過。
5、中間商因素
很多做農產品的中間商也會導致價格發生波動,比如今年他們追捧茶葉,那茶葉的價格就會上升,到了明年他們去追捧大蒜,大蒜的價格就可以上升。有些中間商為了謀取更大利益,會故意哄抬物價,很容易導致農產品價格虛高。
-
5 # 小葉三農創作者
品質、氣候、盲目投產、品牌力度、出口殘留等等...都導致每年有大部分農產品滯銷,帶來價格不穩定
農產品種植的選擇:
遠離工業區、工業汙染區域。
選擇土壤肥沃、無汙染的的區域。
選擇Sunny充足、空氣清新的區域。
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的區域
改良土壤:
合理輪作:透過合理輪作,改善土壤狀況,提高土壤肥力,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科學施肥:
土壤檢測後,針對性施肥,增加土壤肥力(農作物需要的營養元素)。
使用有機肥料。
收穫
不要耽誤農作物生理成熟期。
-
6 # 笑著原諒自己
其實這種情況不僅僅會發生在農產品領域,只要是這個行業存在規模化經營程度低,從業門檻低,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低,基本都會發生價格波動幅度大的問題,原因是:
1-規模化經營程度低,造成生產成本上升,抗風險能力下降,價格一旦波動幅度太大,行業立刻面臨嚴重虧損,進而為了生存,低價惡性競爭,又造成價格進一步下跌。
2-從業門檻低,造成農產品銷售情況好的時候,大家一哄而上,導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這時候又一鬨而散,過一段時間後又供不應求,惡性迴圈,造成價格波動增大。
3-農產品受自然災害影響嚴重, 需要從業人員必須掌握了充分的專業技能和經驗,才能更有效的避免受自然災害影響的程度,但目前絕大部分的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較低,無論是從經驗,技術,還是資金等方面來看,都是處於低水平狀態,造成農產品價格受季節性因素影響不可避免。
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中國農產品生產一定要走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驗的道路,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後面兩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從而保證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
-
7 # 田地糧
所謂農產品價格浮動。基本上有幾點,一,資本家的炒作。惡意囤貨,使其可隨意超控價格。二,道路運輸,如遇惡劣天氣,貨物不能及時到達,致使價格翻倍。三,意識觀,農作物豐收時供大於需,價格偏低。導致第二年願意種這種產品的人大幅度減少。導致價格偏上。四,蟲子的危害,自然環境導致農產品收成下跌。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國家實施承包制。規模化。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只有統一管理才可以更好的發展。
-
8 # 大柚哥
近幾年來農產品交易價格中不穩定的品種越來越多,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或是頻繁。究其什麼原因導致了農產品價格上的不穩定呢?
淺析一下有以下因素: 一、 天氣,近幾年來各種極端天氣頻頻發生,雪災、冰雹、春寒、幹悍、洪澇等等。天氣的不正常帶來了農產品種植週期的不正常,或是縮短或是延長,這樣帶來了各產地農產品銜接上的短時斷茬。斷茬就會出現農產品交易的忽高與忽低。天氣的好壞同時也帶來農產品種植上的產量多少不穩定。多時價低甚至滯銷,少時水漲船高。同時天氣的好壞也給農產品運輸上帶來諸多困難。久連連陰雨,就會使得蔬菜中的帶葉蔬菜交易忽高忽低。還有運輸上的困難將導致其它省市需求的短時供貨不足。各種農產品交易上的價格不穩定將造成大眾短時購買力下降等。這些都會影響農產品的交易價格。天氣的不正常又會帶來農產品交易高峰期時間的延長或提前,也會導致幾個產地的農產品齊上市的現象,齊上市貨源過量,農產品價格就會跌入低谷,這樣又傷了種植者。所以天氣的好壞,是影響農產品價格的一大主要因素。 二、 種植與養殖的不均衡導致供求不平衡,種植不均衡是影響中國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的一個長期的因素。盲目的跟風種植導致供大於求,造成種植者血本無歸。教訓慘痛,可是頻頻發生後,中國的種植者並沒有從中得到教訓。這說明種植缺乏種植上的導向,也缺乏市場需求上的資訊。什麼品種在近年賣上了高價就都峰擁加大種植面積,待此品種達到爛到地裡才發現市場上需求早就飽和的不能再飲和了,才肯轉向其它品種的種植。在轉向時又帶來眾多人傷的心寒全部跟風轉向,這樣又導致種植面積大面積的減少,惡性迴圈,這種情況在農產品種植上持有發生,只是品種不同罷了。大蒜種植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相對於種植,養殖業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大大好於種植業。養殖業只是成本上的不穩定帶來養殖品種的農產品也有一定的不穩定性,但相對要好的多。
三、 自然災害與病害,自然災害對種植業影響相當大,特別是糧食。大的自然災害直接導致糧食的價格。其次是對水果類,突如其來的冰雹與春寒或是洪澇對果品產量有著直接關係,當年果品是否減產與是否當年受災有著直接關係。此年果品減產,就會導致當年價格上的提高。而且自然災害也直接影響需求進貨渠道的改變。當去年南方洪水不斷時,南方禽蛋產量幾乎供自不足,長時間去北方產地進貨帶來北方產地貸源緊張,貨源短缺就會造成長時間的價位居高不下。再說去年的果品中的大桃,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市面上大桃未見到像往年的高峰情景,主要原因是在大桃結果時期遭遇災害,直接導致大桃減產。同時自然災害也帶來海產品捕撈上的困難,在去年冬季,發生的海面結冰就是一個自然災害給捕撈帶來的直接影響,深海野生海鮮價格受到影響。除了自然災害,還有病害。病害在養殖業中受到影響很大,也可以說給養殖者帶來慘重的損失。大面積的病害產生就會影響原有固定的貨源供應出現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可以影響全國,一地受病害,就會導致貨源供應異地的短缺現象,貨源一短缺就會直接影響此類農產品的價格持續長時間的居高不下,想平穩下來需要一定的時間。養殖業中承受的這種病害損失也需要一定時間的恢復,所以此類農產品價格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緩慢回落下來。 四、 農產品種植與養殖成本的加大,這種成本上的加大直影響農產品自出產地就價格上漲。其中的各種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費用上漲、水、電、油費、飼料費等等相關的費用,還有大環境物價的上漲都直接影響自產地出成品的價格。
五、 農產品流通環節過多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只要有流通就會產生費用,這些費用當然要從交易中的農產品價格提升上來解決。如今中國農產品自產地出成本後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流通環節過多,是影響中國農產品流通費用的最大因素。而每個流通環節都會產生:人工費、運費、攤位租賃費、交易費、進門費、水電費、商戶的住宿費、吃喝費等等所要發生的費用。在這一大堆的費用中,每個經營者都會把這些算成成本加入農產品中,然後再加上自己所獲得的利潤,才是最終到消費者手中的農產品價格。就拿今年所發生的圓白菜滯銷來說,就算除去其中許多流通環節,直接到產地去進貨到了北京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中銷售,幾分錢上的貨,也要賣到0.6元/斤,才能收回成本。更別提不從產地直接進貨,有些農產品到了農產品批發市場就已經經過幾個流通環節了,其中有產地經濟人——大的批發商——一級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各種銷售地的人員來批貨——超市、農貿、街邊門市、小商販、早市、餐飲業——消費者手中。這其中要經過多少環節,每個環節中就會產生以上的費用,這種費用哪樣不加在農產品中,才方可到達消費者手中。這些費用更是影響農產品交易中價格上的一大因素。所以要大力提倡或是必須推行“產地掛鉤、場廠掛鉤”的模式,才能產少不必要的流通環節的發生。 六、 種植者與養殖者亂用新增劑所產生的食品不安全的後果,這些後果直接影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或是是否能銷售的後果,這種後果也直接影響農產品價格上的不穩定。近年來國家質檢部門所檢查出農產品中含有什麼新增劑過量的事時有發生,如:瘦肉精、三聚氰胺、孔雀膽等等,還有前段時間發生的某產地西瓜亂用膨脹劑,導致上百畝西瓜爆裂的事。這些不科學亂用的結果是造成種植者與養殖上的直接損失,而且也給廣大消費者帶來身體上的危害!而在國家查出這些事後,在農產品某些品種供應上也直接帶來了供求的不平衡,因而導致農產品價格不穩定。同時大眾從新聞媒體的報導中得知此事後導致大眾對此產品的不信任,不信任就會造成合格的農產品也受到相關的連累,甚至造成某些農產品賣不出去,這樣直接就會影響到這些農產品的產易價格。如:中國的奶粉,這個奶粉事件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可是到現在中國品牌奶粉銷售還是不建好,為什麼?就是因為失去了百姓的信任,而大有人去澳門採購外國奶粉,難道現在中國的某些奶粉就不合格嗎?俗話說得好“一粒老鼠屢能壞一鍋湯!”。提高自身農產品質量尤為重要。
七、 媒體報導與“妖言惑眾”,這兩方面也是影響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的一大因素。媒體上的誤導甚至會造成某些農產品的滯銷。前幾年曾經有媒體報導香蕉加工上的報導,造成廣大消費者對香蕉質量的懷疑,其實香蕉加工一直是這種傳統方法,大眾看後不瞭解這種加工工藝,導致香蕉當年滯銷,給蕉農帶來很大損失,香蕉在那一年既價低而且產生的滯銷現象,可這種事的發生誰來買單?值得人們深思。“妖言惑眾”可以至一個人的生命消失,同樣在農產品中了足以可以導致農產品正常交易的正常進行。如前段時間日本發生地震後,中國卻發生了搶鹽風波,這些場景或許還停留在人們的印象裡吧。還有搶綠豆風波等等,“謠言”給農產品的銷售與交易價格帶來了了嚴重的後果。 八、 銷售環境與農產品的包裝,銷售環境也是影響農產品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樣的農產品在什麼樣的銷售地、經過什麼樣的規格包裝,銷售出的價格完全不同。一斤豆牙菜在產地批出是0.2元/斤;到了農產品批發市場批發是0.4元/斤,這其中加了人工費、進場費、和運輸費;到了批發市場零銷區要0.6元/斤,這其中又加了一道攤位費、人工費、運輸費;到了街邊門市、小農貿要0.8至1元/斤左右;到了普通超市、社群菜市廠,散賣要1元至1.2元/斤左右,這其中因為所處地理位置要好一些、繁華一些、地價高一些,所以攤位費、人工費、運輸都有所上漲;到了大型或是高階超市、或是繁華地帶超市,打成包裝銷售,不足一斤要1.8元至3元/袋左右。所以銷售環境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農產品的價格。農產品的包裝過的、未包裝的農產品與包裝好的農產品價格完合不同,因為要加上包裝費,包裝費的等級與檔次有著價格的不同,包裝越是精美農產品價格就會越高。中國的月餅銷售是最好的例子。這種走包裝銷售而提高農產品價格的辦法大多在傳統的節日期間,不但提高了農產品價格,也同時方便了採購者走親訪友的便利,雖然價高,但很受歡迎。國慶節、元旦與春節期間禽蛋經營者在春節禽蛋銷售走勢不好時,就採取了這種辦法,經濟又實惠。近年來乾果產品也逐步採取了這種方法。果品中在節日期間已經廣泛推行,特別是精品水果。散賣走薄利多銷路、包裝食品走利稍大一些、精美好銷路線。例:今年一大箱沙糖桔150元/箱(44斤),120元/箱(25斤),50/箱(10斤),30元/箱(5斤),25元/箱(4斤)。這足以證明包裝也影響農產品交易價格。
-
9 # 農產品期貨網
近幾年來農產品交易價格中不穩定的品種越來越多,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或是頻繁。究其什麼原因導致了農產品價格上的不穩定呢? 淺析一下有以下因素:
一、 天氣,近幾年來各種極端天氣頻頻發生,雪災、冰雹、春寒、幹悍、洪澇等等。天氣的不正常帶來了農產品種植週期的不正常,或是縮短或是延長,這樣帶來了各產地農產品銜接上的短時斷茬。天氣的好壞同時也帶來農產品種植上的產量多少不穩定。多時價低甚至滯銷,少時水漲船高。同時天氣的好壞也給農產品運輸上帶來諸多困難。天氣的不正常又會帶來農產品交易高峰期時間的延長或提前,也會導致幾個產地的農產品齊上市的現象,齊上市貨源過量,農產品價格就會跌入低谷,這樣又傷了種植者。所以天氣的好壞,是影響農產品價格的一大主要因素。
二、 種植與養殖的不均衡導致供求不平衡,種植不均衡是影響中國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的一個長期的因素。盲目的跟風種植導致供大於求,造成種植者血本無歸。大蒜種植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相對於種植,養殖業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大大好於種植業。養殖業只是成本上的不穩定帶來養殖品種的農產品也有一定的不穩定性,但相對要好的多。
三、 自然災害與病害,自然災害對種植業影響相當大,特別是糧食。大的自然災害直接導致糧食的價格。其次是對水果類,突如其來的冰雹與春寒或是洪澇對果品產量有著直接關係,當年果品是否減產與是否當年受災有著直接關係。
四、 農產品種植與養殖成本的加大,這種成本上的加大直影響農產品自出產地就價格上漲。其中的各種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費用上漲、水、電、油費、飼料費等等相關的費用,還有大環境物價的上漲都直接影響自產地出成品的價格。
五、 農產品流通環節過多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只要有流通就會產生費用,這些費用當然要從交易中的農產品價格提升上來解決。如今中國農產品自產地出成本後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流通環節過多,是影響中國農產品流通費用的最大因素。而每個流通環節都會產生:人工費、運費、攤位租賃費、交易費、進門費、水電費、商戶的住宿費、吃喝費等等所要發生的費用。在這一大堆的費用中,每個經營者都會把這些算成成本加入農產品中,然後再加上自己所獲得的利潤,才是最終到消費者手中的農產品價格。
六、 種植者與養殖者亂用新增劑所產生的食品不安全的後果,這些後果直接影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或是是否能銷售的後果,這種後果也直接影響農產品價格上的不穩定。
-
10 # 農奴創業
眾所周知的原因略談,不為人知的原因詳談
供求關係是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基礎因素,而能夠影響供求關係的因素主要是產量變化、交通運輸。人工成本等方便。農產品在去年遭受了大面積的自然災害,從南到北,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產量,尤其是春節後倒春寒的影響,又是雪上加霜,造成了目前農產品的價格不穩定。
消費升級造成的供應渠道多樣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對於農產品的價格難以把握。隨著健康消費理念的深入,對於高品質、有機農產品需求大幅上升。本來這類農產品的種植成本就在不斷上漲,尤其是土地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都在上漲。造成了農產品價格很不穩定,給消費者的感覺都在上漲,極不穩定。
農產品的產地也在尋求產業升級,推動價格的不穩定。農民為了提高單位土地內的農產品質量,提供農民的收入,不斷改良品種,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從而增加了種植成本,更何況市場上對於高品質的農產品給於極大熱情,確實可以提高農民的收益,這樣一來農產品的價格被供應方和需求方共同推高,造成了價格的變化較大。
農產品流通參與主體的不斷變化,對價格的變化造成了更多衝擊。傳統的農產品流通主體是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商等參與。而現在由於電子商務的發展,更多跨界的企業參與到農產品的流通環節。更重要的是電商企業可以採取為了網上流量,採取價格補貼,農產品的競爭更加激烈,從而進一步造成價格的不穩定。
季節性的上市規律以及集中的產地造成了農產品的價格不穩定。由於受氣候多樣性的因素,造成了中國農產品,不同類別,上市時間相當集中以及產品分佈相當集中。這樣就造成了供求量和銷售時間因素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衝擊較大。再加上消費者對於反季節農產品的需求,推高保藏成本,造成價格波動較大。
更詳細更科學的解答,請關注分享
-
11 # 原生態鄉村
分析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能夠有利於選擇農業產業的方向,增加農業生產的效益。
當然,最終對農產品價格產生干擾的隱性因素可能更多,還很難控制或覺察到,那麼這些偶然或無法左右的因素,就只有靠運氣或主動遠離了!
在此,我先分析兩個最關鍵的因素!
這樣的情況,在農產品中蔬果型別中比較常見。如現在正是蔬果價格攀高的時節,因為很多蔬果對於當地來說都是斷檔期,充斥市場的不是冷庫出庫的陳貨,就是他處長距離販運的甚至還是進口的!這樣必然價格高。
隨著溫度升高,夏季來到後,本地蔬果都會出現大量上市的情況,那供過於求的局面立馬來到!相信蔬果價格跳水時日無多,某些單品是否賤價、滯銷還不得而知!
而對於農產品生產者來說,主要就是選擇能夠在當地蔬果間隙期上市的品種,或採用大棚等先進種植方式提早蔬果上市的手段!相信前段時間就能有辣椒上市的賺得不少,幾十元一斤的辣椒!還有上百!幾百元一斤的辣椒!這簡直比高階葷菜類都貴,能上市、有量的話財富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個是進口的情況。很多農民對這個因素比較忽視或根本看不到!而對於像大米、大豆、玉米等大宗糧食類農產品來說,進口的影響可能至關重要!
這幾年,糧食價格一直在我們認為的地位徘徊,有的甚至跌破生產農戶能夠承受的成本價了!還有相當一部分出現滯銷壓倉的情況!
我們農村土地面積廣袤,生產這些傳統糧食作物的很多,以前這麼多人口要吃掉多少糧食呀!所以農民種糧應該是很靠譜的。
但是,世界這麼大,能夠種糧的地方肯定不止我們,全世界都在種著傳統的糧食作物!而且,其他很多國家人口並不多,一些大農場主持有的規模很大的農場能夠種出本國根本消化不了的糧食!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農產品准入已經基本放開,所以,國外廉價優質的農產品紛紛進入中國市場!而且這個趨勢只有增強的可能,除非貿易起了波瀾,否則中國享受世界低價農產品會長時期保持!
看到這個基本因素,對於廣大農民來說,根本無法逆轉這個趨勢,接下來的方向當然是避開這些能夠大宗進口的傳統糧食作物佈局!或者改變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的方式,例如走生態種養之路,將傳統糧食作物類農產品附加更多市民消費選擇要素!則在有銷量的同時還會有個好價格!
至於其他影響因素,如氣候、病蟲害等,不具有規律性和必然性,一旦發生,也可以分析其在對農產品的供求關係上是否產生顯性影響來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對策!
-
12 # 種田博士後
農產品價格不穩定是公認的事實。有時候會出現“蒜你狠”,“姜你軍”,某些農產品在某個年份價格暴漲。但出現頻率更高的還是農產品在某些年份的嚴重供大於求有。有時候滿地的大白菜、捲心菜、蘿蔔,即使不要錢白給人都沒有人去拉,因為運到城裡賣的錢還不夠運費錢。在海南三亞,甚至有時黃瓜都爛在地裡沒人買。
西北甘肅的洋蔥,好的時候每斤賣上八九毛錢,農民的收入不錯。有時候洋蔥生產多了,每斤才三四毛錢。這時候你賣不賣都賠錢,賣了少賠點,不賣多賠點,反正那三四毛錢根本就不夠成本。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價格的大起大落呢?歸根結底是供求關係的反映。一種農產品在某一年價格高、利潤高,就會極大刺激農民下一季生產同一產品的積極性,造成下一季供求關係反轉,產品過剩。但因為農民沒有辦法得到完全對稱的資訊,如去年的產量是多少?價格是多少?今年農民的種植意向如何?能夠多種多少畝?這個多出來的面積會對價格產生多大的影響?所以沒有辦法對今年是否應該去搶佔這個“發財”的機會去做出正確決策。結果就可能是賺得缽滿盆滿,或者賠得血本無歸。
杜絕這類價格大起大落的現象,著力點應該是農民對資訊的獲取能力,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可以透過農協、透過國家大資料的建設、種植保險、訂單農業等手段來降低產品嚴重供大於求的風險,分攤一旦遇到風險給農民造成的損失。
-
13 # 秦風農人
農產品價格不穩,有天災原因,也有人禍原因。
天災原因很容易理解,農產品主產地發生重大氣象災害,農產品產量下降,供需平衡被打破,物以稀為貴,農產品價格自然出現大幅度上漲。反之,農產品產量創出新高,供需再次被打破,就會出現農產品爛在田頭現象。
我個人覺得農產品價格不穩,很大一方面,是人為造成的,應該屬主要原因。從產,銷等各環節,都可以找到證據。種植戶為了效益,跟風種植,造成供大於求。說資訊不暢等原因,都是藉口。
銷售環節,也是可以看到遊資炒作的影子。“蒜你狠”,“姜你軍”,還有去年的香菜,難道都是供不應求這麼簡單吧!資訊撐握的相當準確。貪婪是人的本性,屯少積奇,獲得最大利益是本質。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消費者也是買貴,不買賤!買貴的是,怕它以後更貴,不買賤是,認為它以後會更便宜。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農產品價格不穩,對農民傷害最大,也是廣大農民不願看到的。
回覆列表
我來談談我的認識!我認為其實導致農產品價格不穩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供求關係,以及流通途徑,還有就是國家的宏觀調控。
就拿去年豬肉上漲的事情來講,最大原因就是豬肉供應不足,因為遇到非洲豬瘟,加上農村環境整治,一些小型不合規的養豬廠被拆除,年產豬量大大下滑才會,導致肉價持續上漲。
二像瓜果蔬菜類價格不僅受供求關係影響很大程度還會受流通途徑影響。想疫情期間許多城市瓜果蔬菜價格暴漲,主要就是城市水果蔬菜流通困難,供應不足,但需求量又很大,導致價格暴漲。像鄭州某超市爆出一棵白菜竟然要幾十元。而對於農村來說,時令蔬菜幾乎價錢漲價不多,疫情期間我在老家農村,白菜都是鄰里鄉親家裡種的,市場上也基本上是本地種的,所以價格不貴,漲價較多的就是水果了,也是與供求關係和流通途徑有關。
還有就是,農產品跟風現象嚴重,像之前天價葡萄Sunny玫瑰,這個品種剛出的時候,每斤最好能賣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主要是由於品質好並且稀缺,隨著品種的推廣,種植Sunny玫瑰的人越來越多,供應量越來越多,所以價格就下來了
另外國家宏觀調控在農產品價格浮動過於大的時候,來保證價格變化能夠不過於離譜,這就是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