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
2 # 木無夏
1】嬰兒期(從出生到一歲半):主要任務是建立信任
這一階段的嬰兒是用口部來接觸社會的。此外還透過雙眼、觸覺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親對嬰兒給予愛撫和有規律的照顧,嬰兒將產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親的愛撫和照料有缺陷、反覆無常,嬰兒就會產生不信任感。
埃裡克森說,如果嬰兒發展的信任感居多,就達到了他的第一項社會成就。這是他不會因母親離開而焦慮和哭鬧,因為嬰兒內心已發展出即使母親離開了視線,如果自己需要母親,她自會到場。這種恆定的、連續的、一致的體驗使嬰兒有了自我統一性(或自我統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覺。
在這一階段,嬰兒產生信任感也產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時,就成功地解決了發展危機。埃裡克森認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於人的健康發展,但是信任感應當超過不信任感。這一原則也適用於其他發展階段。成功地解決了發展危機,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質。這種兒童敢於冒險、不怕挫折和失敗。而如果不成功地解決發展危機,則在人格中形成恐懼的特質。
【2】幼兒期(一歲半至三歲左右):主要任務是自主獨立
這一時期的兒童反覆用‘我’、‘我的’和‘不’等詞來表示自己的自主性。但父母則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為所欲為,而要按照社會的要求來訓練他們,控制他們的行為。埃裡克森把這一階段的危機說為自主性對羞怯和疑慮的衝突。自主性意味著一個人能按著自己的意願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羞怯和疑慮則來自社會的期盼和壓力。如果父母訓練過嚴和不公正的提罰就會使兒童產生羞怯和疑慮。如果自主性對羞怯和疑慮的危機得到成功地解決,在兒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質。相反,則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懷疑(self-doubt)。
【3】兒童期(三歲到六歲):主動性 vs. 愧疚(喜歡探索、好奇心強、富創造力、外性遊戲) 這一階段的兒童表現出制訂計劃,訂立目標,並積極保持以達到目標。他們對性別有特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階段的發展危機為主動性對罪疚感(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如果父母鼓勵兒童的主動性和想象力,他們便會獲得創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兒童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兒童會喪失自信心。當他們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譏笑的行為時,就容易產生罪疚感,因而只能過著別人為其安排好的狹隘的生活圈子中。
如果在這一階段中,兒童發展了較多的主動性或進取精神,就會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質(virtue of purpose);反之,則在人格中形成無價值感(unworthiness)。
【4】學齡期(六歲至十二歲):勤奮 vs. 自卑
在本階段,兒童轉向學習各種必要的謀生技能和使自己成為社會生產者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在這一階段兒童從所要學的課程中,產生了一種勤奮感,這種感情將使兒童滿懷信心地在社會中尋
找自己的工作。如果兒童不能發展出勤奮感,就可能產生自卑感。勤奮感佔優勢的兒童,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質(virtue of competence);相反,則在人格中形成無能感(incompetency)。 埃裡克森認為,好的老師在這一階段對兒童的影響很大。他說:‘不止一次,我觀察到在那些獨具天賦和富有靈感的人們生活中,大多是教師燃起了一個未被發現的天才的內心火焰。’
【5】青年期(12-18):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亂
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種新的自我同一性。什麼是自我同一性?他有不同的解說,例如:‘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自己將會怎樣生活的感覺’;‘在說明被預期的事物時出現的一種內在的自信’。自我同一性這個詞含義非常廣泛,包括社會與個人的統合、個人的主體方面與客體方面的統合、自己的歷史任務的認識與個人願望的統合,等等。
雖然,同一性的形成是個終生過程,但這個問題在青春期出現了危機。其原因是:1)各種本能衝動的高漲助長了青年同一性危機。青年人突然覺得彷彿他們的那些衝動已受自己意志的約束,不再為所欲為了。2)青春期身體的急劇變化導致了青少年急切地要認識自己。也許正是這個緣故,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總是花很多時間對鏡左顧右盼,或者耗費不少時間整理自己的儀容。3)承擔社會義務壓力的青年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否符合他人的心意,併為自己在社會中佔有什麼地位而苦惱。
如果青年在這一階段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淆和消極的同一性。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 是以不能選擇生活角色為特徵的,或者只是口頭上承擔一定的角色,但很快有改變角色。消極的同一性(反向認同)(negative identity) 就是獲得為一定的社會文化所不予認可的、令人厭惡的角色。青年往往痛苦地感到他們沒有能力持久地承擔義務。他們感到要做出的決斷來得太多太快。為了避免同一性的提前完結,避免過早接納四分五裂的社會角色,他們有時就進入了一個心理社會的合法延緩期(psychosocial moratorium)。例如,有些青年人,在做出最後決斷之前,暫時離開大學去旅行,或者去經歷各種不同的工作。這是青年尋求某種同一性的時期。
隨著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備了忠誠的品質(virtue of fidelity)。忠誠就是:‘儘管價值體系有著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效忠發自內心誓言的能力。’如果不能成功地解決本階段的發展危機,就會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確定感(uncertainty)。
【6】成年早期(18-24):親密 vs. 孤獨(男性的最高期。男性主要是尋找性器官的快樂,女性主要是尋找感覺、被接納。)
艾裡克森認為,只有建立起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能擔當起成年早期的人物——與異性伴侶的親密關係。只有當一個人確保自己的同一性時,才能在與別人的真正共享中忘卻自己。例如,一個青年人只關注自己的男子氣概,就不能成為一個最好的情人。他會過分注意自己,不能毫無牽掛地無私而溫柔地對待異性伴侶,因而難以與異性情侶達到真正的感情共鳴。他所體驗到的是孤獨。本階段的發展危機是親密對孤獨(intimacy vs. isolation)。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人生心裡成長的八個階段 第 3 頁 共 3 頁
為了有益於個人和社會,埃裡克森認為應當發展下列的親密關係:1)感情共鳴的情慾高潮;2)一個值得愛的伴侶;3)異性;4)能夠並樂意與他分享相互的信任;5)能夠並樂意與他嚴格遵守:a. 工作週期,b. 生殖週期,c. 娛樂週期;6)還應使後代在所有發展階段安全滿意地發展。在埃裡克森看來,真正的親密感是兩個人都願意共享和互相調節他們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 如果一個人在此階段形成的友愛親密勝過孤僻疏離,那麼他就形成愛的品質(virtue of love)。艾裡克森把愛定義為:‘永遠抑制內在分裂機能的互相獻身。’如果不能成功地解決本階段的發展危機就會導致青年亂婚(promiscuity)。
【7】成年後期(25-65):繁殖(愛、關懷)vs. 停滯(頹廢)
這一階段的男女成人已建立了家庭,他們的興趣開始擴充套件到下一代,生兒育女,關懷下一代的健康發展。他們進入到繁殖對停滯(或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的階段。所謂‘繁殖’具有廣泛的意義,不僅指對下一代的照料,而且指透過工作創造事物和思想。 有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滯和人際貧乏’為特徵的。如果一個人的繁殖感高於停滯感,那麼在其人格中就形成關心的品質(virtue of care)。具有這一品質的人,能自覺自願地關心他人的疾苦和需要,能給他人以溫暖和愛。反之,則形成自私的品質(selfishness)。
【8】老年期(65歲至死亡):自我整合(完美感、成就感)vs. 沮喪、失望
通常把老年看成是身心衰老時期。他們喪失了體力和健康,失去了工作,減少了收入,隨著時間的流逝,還喪失了配偶、親戚和朋友。艾裡克森意識到老年人必須作出身體和社會的適應,但他側重於內心的鬥爭——即保住潛能,用以維繫生存甚至智慧的鬥爭。他把這種鬥爭稱之為自我整合對失望(integrity vs. despair)。
艾裡克森認為,前面七個階段都能夠順利度過的人,是有幸福生活和有所貢獻的人,他們有完美感和充實感,而不怕死亡。這種人在這一段回首往事時,自我是統合的,懷著充實的感情準備告別人間。而回首以往的失敗人生者則體驗到失望感。由於他們生活中的某一或某些主要目標尚未達到,因而不願匆匆離開人間,沒有面向死亡的準備。
-
3 # 心理學的日常
1、產前期:從母親受孕到個體出生前的時期。這個時期會涉及到母親懷孕期間身心健康程度
2、嬰兒期:0-3歲。這個時期是腦的發育、感知發展、動作發展、親自關係和口語學習以及信任感形成的關鍵時期
3、幼兒期:3-6歲。此時期的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創造性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入學準備的關鍵期
4、童年期:6-11、12歲。此階段是學習的重要階段,良好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培養的關鍵時期,此外這個時期的書面語言的學習也非常關鍵。
5、青少年:11、12歲-17、18歲。青少年時期是身體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記憶力、注意力、性心理、友誼的發展非常關鍵。這個時期是個人理想形成的關鍵時期。
6、成年早期:17、18歲-40歲左右。成年早期有一個劃分階段大致是17、18歲到21、22歲,可以算是思維呀、性格呀以及職業選擇的關鍵時期,同時親密關係的形成也對一個人的發展也非常重要。
7、成年中期:40歲左右到60歲左右。主要是注意中年危機的問題
8、成年晚期:60歲以上。老年抑鬱心理問題在此階段要非常重視。
-
4 # 三道滋味
嬰兒期 這個時候都還是懵懂狀態
兒童期 這個時候學一些基礎的東西了,這個時候家庭的影響特別大
少年期 到了懂些道理的時候了 也是那個萌動的青春期,也許你在這個時候邂逅那個你這一生都難忘的他(她)
青年期 剛剛步入社會,開始學著適應這個社會,去一步步的去接受這個社會 也是一個人立志之際,很多的人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完成人生的逆襲。
中年期 這個時候開始事業有成,也是一個差距的分割點,有的人會活的很累,有很多來自家裡的壓力 有的人生活開始穩定生活開始一天天的變好
老年期 這個時候人經過大半生的洗禮,經歷了很多的風風雨雨,也沒有中年的壓力,所以對很多的事都看淡了,會更加的關心家人。
不同的人會因為經歷性格不同的認知。就像這個世界人有善惡。
回覆列表
從心理學的分類來看,研究和探索人的一生當中每個發展時期出現的特點和現象是屬於發展心理學的範疇,發展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有四種,分別是以佛洛依德為首的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和艾裡克森的心理發展觀,以華生的環境主導作用、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以及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為基礎的行為主義心理發展觀,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心理發展理論以及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
近代心理發展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人一生的生理發展歸納為宏觀意義的三個時期,分別是孕期和童年期、青春期以及成年期。其中,孕期和童年期又分為孕期、嬰兒和幼兒三種時期的生理發展內容。孕期的生理發展主要是指胎兒在胚種階段、胚胎階段以及胎兒階段,這個時期是胎兒發育的重要時期,其影響因素有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等。胎兒在滿三十八週時,會順著母體的陰道從子宮中來到外部的世界,此時的胎兒稱之為新生兒。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者們認為新生兒具有無條件食物反射、無條件防禦反射以及無條件定向反射這三種類型的無條件反射。新生兒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慢慢地轉變為嬰兒,這個時候比較重要的生理發展為大腦皮層和大腦髓鞘化的發展,時腦細胞成熟的標誌。接下來嬰兒會向幼兒期轉移,這個時候是大腦加速發展的時期。接著就過渡到了青春期,這個時候主要是個體生理上的變化,主要的表現為第二性徵出現何性成熟的標誌。最後就是成年期,分別為成年早起、中期和晚期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