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聯合國創立到蘇聯解體,蘇聯在聯合國中都有三個席位,也就是所謂的“一國三票”。這種局面的出現是二戰後期聯合國創立過程中美、蘇、英三大國利益博弈的結果。
1944年8月至9月,美、蘇、英三國代表在敦巴頓橡樹園舉行籌建聯合國的會議。針對創始會員國問題,美國主張,除所有曾在1942年透過的《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的國家外,再加上8個沒有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其中6個是拉美國家,由於幾個拉美國家和美國的關係密切,蘇聯認為美國的舉動是在希望以此強化自身在聯合國中的力量。同時,蘇聯還抗議印度和菲律賓成為創始會員國,由於兩國在當時也沒有在法律上取得獨立國家地位,因此針鋒相對地提出要自己的16個加盟共和國都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蘇聯的決議引起美英雙方的震驚。隨後,羅斯福與斯大林在電話中就此問題進行了緊急磋商,雙方達成一致,暫時擱置這一問題。1945年2月,在美、蘇、英三國確定戰後秩序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再次提出了加盟共和國的代表權問題。斯大林進行了一個變通,只提出希望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或者至少其中的兩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羅斯福對此表示為難,認為這樣將破壞聯合國每個成員國只有一張投票權的議事原則。但丘吉爾也希望大英帝國的自治領擁有創始會員國資格,因而選擇支援蘇聯的決定。在當時很多英國的自治領還不是獨立國家,比如印度,因此在法律上也不能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
英國和蘇聯意見相同使羅斯福陷入被動處境,為了讓蘇聯迅速出兵日本,取得二戰的最終勝利,羅斯福做出了妥協,同意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成為創始會員國。當時,羅斯福也考慮增加本國兩個創始會員國的席位,後由於無法選出哪兩個州做代表而不得不作罷。在舊金山制憲會議上,由於蘇聯在二戰中做出了突出貢獻,且方案已經到得到了美英兩個大國的同意,其他國家對於蘇聯擁有的三個創始會員國權利也並未提出異議。
蘇聯後來也給出了擁有三個創始會員國資格的兩條關鍵理由:第一,《聯合國憲章》並沒有規定成員國必須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第二,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二戰中都做出突出貢獻,有資格成為創始會員國。
蘇聯此舉確實增加了自身在聯合國體系內的話語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作為創始會員國在起草《聯合國憲章》過程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1年12月,隨著蘇聯的解體,聯合國中“一國三票”的情況也宣告結束。
從聯合國創立到蘇聯解體,蘇聯在聯合國中都有三個席位,也就是所謂的“一國三票”。這種局面的出現是二戰後期聯合國創立過程中美、蘇、英三大國利益博弈的結果。
1944年8月至9月,美、蘇、英三國代表在敦巴頓橡樹園舉行籌建聯合國的會議。針對創始會員國問題,美國主張,除所有曾在1942年透過的《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的國家外,再加上8個沒有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其中6個是拉美國家,由於幾個拉美國家和美國的關係密切,蘇聯認為美國的舉動是在希望以此強化自身在聯合國中的力量。同時,蘇聯還抗議印度和菲律賓成為創始會員國,由於兩國在當時也沒有在法律上取得獨立國家地位,因此針鋒相對地提出要自己的16個加盟共和國都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蘇聯的決議引起美英雙方的震驚。隨後,羅斯福與斯大林在電話中就此問題進行了緊急磋商,雙方達成一致,暫時擱置這一問題。1945年2月,在美、蘇、英三國確定戰後秩序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再次提出了加盟共和國的代表權問題。斯大林進行了一個變通,只提出希望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或者至少其中的兩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羅斯福對此表示為難,認為這樣將破壞聯合國每個成員國只有一張投票權的議事原則。但丘吉爾也希望大英帝國的自治領擁有創始會員國資格,因而選擇支援蘇聯的決定。在當時很多英國的自治領還不是獨立國家,比如印度,因此在法律上也不能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
英國和蘇聯意見相同使羅斯福陷入被動處境,為了讓蘇聯迅速出兵日本,取得二戰的最終勝利,羅斯福做出了妥協,同意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成為創始會員國。當時,羅斯福也考慮增加本國兩個創始會員國的席位,後由於無法選出哪兩個州做代表而不得不作罷。在舊金山制憲會議上,由於蘇聯在二戰中做出了突出貢獻,且方案已經到得到了美英兩個大國的同意,其他國家對於蘇聯擁有的三個創始會員國權利也並未提出異議。
蘇聯後來也給出了擁有三個創始會員國資格的兩條關鍵理由:第一,《聯合國憲章》並沒有規定成員國必須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第二,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二戰中都做出突出貢獻,有資格成為創始會員國。
蘇聯此舉確實增加了自身在聯合國體系內的話語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作為創始會員國在起草《聯合國憲章》過程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1年12月,隨著蘇聯的解體,聯合國中“一國三票”的情況也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