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社會我亮哥
-
2 # 回頭看歷史
感謝邀請,這裡我的答案是,最重要一點確實是輸在國力上,其次是戰略部署。像美國和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工業也比較強大。同時打兩個巨人這個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軸心國日本和德國如果能集中力量逐個擊破,在穩定西歐和獲取蘇聯工業和石油後,和美國決一雌雄也未可知!還是那句話,日本坑隊友!簡單的說1+1》1.5(蘇聯)〉=2(美國)
但是如果讓美國和蘇聯聯合起來,軸心國必敗
-
3 # 北極0002
有90%的原因的確是輸在國力,10%輸在戰略。
根據估算,二戰期間日本GDP 230,德國鼎盛時期510,英法意蘇都是400+,美國2000+,中國40-,加上蘇聯超大縱深,美國強大海軍。德日帝國主義從一開始就是被耍的
-
4 # 戰爭之王
答案是肯定的,二戰中日本和德國的綜合實力不夠強大導致其最終被同盟國擊敗。
首先說日本。日本是在19世紀中期才開始接觸新事物的,後來開始了改革,而其後來在軍隊的建設上很受法國的影響。而在二戰中,日本軍隊依然是一支一戰作戰思想的軍隊,只是由於其對手主要是中國等農業國,所以可以取得很大的作戰優勢。
但是相對於西方強國,其差距越來越大。首先在鋼鐵產量上,其在開戰前甚至需要從美國進口大量廢鋼鐵來滿足需要。其次,其在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上也極為匱乏,而且距離其本土過於遙遠,很容易遭到封鎖。而且日本自身的經濟水平也很差,底層平民極為貧困。
在武器裝備方面,其航空工業較強,但是在航空發動機等方面依然不如歐美國家,這也是戰爭後期日本航空武器難以對美軍等構成殺傷的原因。而在海軍方面,依然沉溺於大炮鉅艦思想,航母數量完全不能滿足需要。陸軍的坦克裝甲車輛更是無法面對歐美國家的坦克等,幾乎就是活靶子。
而德國在國力上也是受制於資源,以及不得不兩線作戰的地理位置。德國極為需要的石油很大程度上依賴羅馬尼亞,而且對坦克等裝備製造極為重要的稀有金屬也依賴進口,而隨著戰爭中期盟軍開始的戰略轟炸,德國的裝備生產製造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而德國在軍工生產能力方面完全不及盟軍,比如著名的虎式坦克僅僅生產了一千餘輛,作為主力的四號坦克也不過萬輛而已,而美國M4謝爾曼則高達近5萬輛!T34更是高達6萬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兵員方面德國更是無法和同盟國相比,這已經決定了德國難以在漫長的消耗戰中和同盟國對抗。
回覆列表
一是國力。像日本的失敗完全就是國力的失敗。東亞的過度擴張造成人力資源(主要是軍隊)的大量缺口,工業城市在本土,決定了日本必須依靠大量的海運還維持工業正常執行,而這麼一來,就必須依靠大量的資源進口。美國對日本的禁運,使日本資源緊缺的形勢雪上加霜。這才迫使日本鋌而走險策劃對美戰爭。日本的工業能力集中在本島,這個情況代表什麼?一旦海運被破壞,工業很快就完蛋。而對美的偷襲,卻沒有讓日本很快地佔領美國的西海岸……沒能速度佔領美國的西海岸,沒能直接對美國本土進行有效打擊。但美國本土有強大的工業能力足以支援海軍的重新補充,資源充足富裕,卻能慢慢和日本耗,這是日本敗於美國的原因。小國對大國(國力相差較大)侵略,除了速決,並無他法。一旦陷入持久戰,拖得越久,敗得越徹底。侵華戰爭日本還沒能打贏,卻急於開闢太平洋戰場。日本在亞洲的窘況有點像英國在歐洲戰場的情況。一被襲商,工業就多半完蛋了——工業必須依靠原料,可是島國哪裡有這麼多原料?海權主義國家必須依賴強大的海軍保護海運來支援經濟。
二是人心,即戰爭的非正義性。“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的性質是根據戰爭的政治目的而定的。二戰中,日本和德國挑戰的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千千萬萬人的良知和他們遵守的公德和秩序。
三是戰略上的失誤。像德國對蘇和對美的魯莽宣戰。個人認為,軸心當時如果沒同時對兩國宣戰,而選擇一個一個來的話,就不是一個結局了。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德國過早對美宣戰。實際上德國的海軍還沒這個能力,根本沒有對美國本土實施打擊的可能性。連登陸英國都無法做到。難聽點,德國不過是困獸。別人可以進來,可是德軍卻出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