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閱時事足球分析
-
2 # 壹父母
音樂教育能促進人的智力發展。從教育學智慧發展的規律來看,嬰幼兒接受知識、思考問題都是離不開具體形象的。他們首先運用形象思維,在此基礎上發展抽象思維。形象思維越豐富,抽象思維也就越發達。這是認識的規律,也是教育的規律。記得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是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的感覺來思考事物的。”
幼兒首先是透過聽覺來學習,“牙牙學語”就是從聽覺開始(人的智力的開端也是從聲音起步的)。從幼兒園年齡的孩子抓起,訓練他們有良好的聽覺能力,這對他們今後有很大好處。幼兒一開始模仿成人唱sol、mi、la,探索各種節奏,聽辨樂曲中的強弱,區分樂曲中的不同音色,尋找不同的曲式結構等等,全都是靠耳朵的聽覺來完成。幼兒不但會參加合唱,跟著琴唱準音,而且還能學會叫大家輪著唱歌的音高、音準,並且能控制自己的發聲和注意自己的音準。這對於一個幼兒來講,是夠難的了。但是幼兒能做到這一些,而且是愉快、積極、主動地去做。這一切都受大腦的直接制約和影響,所以,與其說是用嗓子在唱歌,不如說是用智慧在唱歌。
又如:在音樂律動遊戲及節奏練習中,幼兒要根據樂曲的音樂形象去創作動作、敲擊樂器,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手、腳以及呼吸、表情和整個肌體,都得處在積極狀態中,才能表現出優美的舞姿,才能奏出和諧悅耳的節奏來。進行音樂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工具,如鋼琴、風琴、提琴、彈撥樂器、吹打樂器等不都是需要雙手活動嗎?這樣,不單是鍛鍊大腦右半球的機能,而且是同時促進兩半球的積極思維,使大腦加強鍛鍊,提高大腦的能力,很多喜愛音樂的青少年聰明的道理也就在這裡。
一些明智的教師、家長和懂得智力發展規律的人都是比較注意對孩子全面培養的。更重要的是這一切活動,都在嚴格地訓練幼兒的思維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並啟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
3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確實如此,音樂可以促進小朋友的右腦發育,而且會使孩子更接近具有樂感。比如,我在月子裡就開使始給孩子聽音樂,現在他對音樂就特別敏感,只要聽到音樂聲音就會特別興奮,而且碰到唱歌就是手舞足蹈的,所以肯定會對孩子有促進作用,長期堅持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
4 # 飛快寫手工作室
從繪本中看,音樂還是一種樂觀的人文精神:
1《嘿呦嘿呦嗡嗡嗡》,小動物們沒有人樂器,就用嘴巴發聲音;不能開腔,就用身體打節拍。音樂未必是優美動聽的,但一定是自由自在發自內心的。
2,有一本關於小鵝的音樂書,他沒有跟上集體的節奏,卻有很多小動物跟著他的節奏一起律動,節奏統一,音樂動聽。保持自己的節奏就是最美的音樂。
3,我個人最喜歡的音樂繪本《歐先生的大提琴》,戰爭年代,歐先生用他的大提琴聲反抗爆炸襲擊,就算他珍貴的大提琴毀滅於戰火,他繼續用口琴與戰火對抗。我的小姑娘因此喜歡上了大小提琴。
-
5 # 棠媽超級育兒
我本身是一位家庭教育講師,又是一位奧爾夫音樂培訓教師,因為自己喜歡音樂,早在12年前就學習了奧爾夫音樂。奧爾夫音樂是德國音樂作曲家卡爾奧爾夫所創設,是一套適合0-80歲小朋友和成年人都可以玩的音樂教學體系。我曾經給許多1歲-6歲的小朋友上過奧爾夫音樂課程。現在更多地是針對幼兒園和親子園教師的奧爾夫音樂培訓。
沒有親身體驗過,是不能感受到小朋友的音樂課堂是多麼有趣和豐富,音樂真的能滿足孩子內心的心理需求。正如英國心理學家託尼.布贊說:"嬰兒出生那一刻,就真的已經是才華橫溢了。"
雨果也曾說過:音樂、文學、數學,是開啟孩子智慧的三大鑰匙。
小朋友天生具有音樂性
唱歌和身體律動是所有小朋友生來具有的本能,當嬰兒跟著樂聲擺動著他們幼小可愛的身軀時,其實就是在傳達一種與他們的情感,以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關的東西。
0-9歲是兒童音樂的敏感期,越早接觸越受益。有趣的音樂律動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簡單的音樂互動方式,透過肢體動作,仔細觀察小朋友對音樂的反應我們便得以一窺他們內心世界。
只根據專家的研究與經驗,越早將小朋友放置一個豐富活躍的音樂玩奏環境裡,他們與生俱來的音樂潛能被喚醒,並且成長茁壯的可能性就越大。
把小朋友放著一個圍繞在音樂與樂器,能夠親身參與活躍的音樂活動的環境中,他們將很容易受到刺激,而且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盡情的玩奏音樂。
(上圖:我與江西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學生的奧爾夫音樂培訓合影)
音樂可以滿足小朋友的需求
音樂玩奏是活潑愉快的,根據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小朋友在愉悅的環境中,受到良性刺激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跟著音樂舞動或玩著樂器、或聆聽音樂,小朋友與陪在身邊的大人都會體會到一種自然歡欣的經驗。
經典的兒童歌曲,歌謠由我們自己和其他的許多文化而來,例如"唐僧騎馬咚咚咚"、"葡萄牙舞曲"、"以色列民謠"等等。他們優美的旋律、和聲和引發小朋友隨音起舞的特色,對小朋友有一種說不出的自然吸引力。
下面給寶媽們分享一首湖北蒲城名歌,家長可以給小朋友準備幾個可以敲敲打打的小積木或者樂器,跟孩子一邊敲打,一邊有節奏地念下面的歌詞。適合0-9歲小朋友。
家裡的音樂
小朋友的音樂玩奏活動應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應該是從出生伊始。從哪個地方開始呢?應該是家庭裡。家,可以說是每個小朋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學校,而共同參與活動的父母親則是小朋友最棒的老師。
-
6 # 冬青mbl
我家的外孫女,在幾個月時就開始聽兒歌。不知道她能不能聽懂,就知道她一聽就手舞足蹈的!我每次帶她出去溜溜,都是帶著聽。現在,只要是一出去,她就讓開開;有些兒歌每一句的最後一個字,她都能說上來。下一首也能說出來,現在一歲零十個月,歌名說不全,只是說兩個字!現在還能數數了,從一數到十!還知道左手右手,左腳右腳。嘿嘿,話還說不全呢。
-
7 # 美媽很帥
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透過給9個月大的嬰兒多聽音樂,能夠提高大腦處理音樂和日常對話的能力。
另外,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說,“孩子們是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的感覺來思考事物的。”那麼音樂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1.促進自律神經發育
嬰幼兒的自律神經還不發達,如果有壓力,不安等心理負擔的話,比成人更容易紊亂。 自律神經紊亂,寶寶會睡眠淺,夜裡經常醒過來,這樣一來,寶寶就不好帶,媽媽就要受罪了。日常多給寶寶聽些音樂放鬆放鬆,可以調整自律神經。
2.提高語言能力、想象力
音樂與語言(詞)很多時候都是組合在一起的,多聽有詞的音樂可以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我們看電影電視劇的時候,因為有畫面有臺詞在,是跟著演員走的,無法展開自己的想像,但聽純音樂跟讀書一樣,是可以任由自己想象,所以,日常生活中有詞的音樂也好純音樂也好,都要多給孩子聽聽。
從小讓寶寶開始聽各種各樣的音樂,對聲音的感受性也會提高,情感也會變得豐富起來,能很好地記住旋律、區別聲音,即使是兩種不通的外語也能很好地區分。
另外,多聽音樂刺激大腦,還能夠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3.促進運動發育,提高集中力
聽音樂的時候家長可以配合音樂的節奏,拍手並舞動身體,或者買些樂器玩具給他玩,這樣既然可以提高孩子對音樂的表現力,又可以促進運動發育,提高集中力。
-
8 # 音樂之友Musense
音樂可以改善孩子的性格和陶冶孩子的性情。現在多數孩子見人有些怕生、害羞、放不開、甚至寡言寡語,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是有很大影響的。現如今時代,人與人的交流溝通是很重要的,太過於“保守”往往會使別人產生一種“難以交往”的感覺。但科學已經證明了音樂是有一種治癒效果的,比如:緩解疼痛、緩解精神緊張等情況是有顯著效果的,而且學音樂的孩子由於受到音樂的感染普遍都是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的,並有很好的理解力和表現欲,對以後待人處事有很大的幫助。
同時學習音樂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簡單來說:孩子在練樂器的時候一邊看譜子一邊彈樂器,練習到了手、腦結合,雙手同時進行練習樂器也對左右腦的協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十指連心,心靈手巧嘛。孩子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隨著音樂的情緒也會在腦海中浮現一副自己想象出來的畫面,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跟著音樂手舞足蹈的,無論是邏輯思維還是抽象思維都能同時訓練到了。
在學習中增強記憶力培養思考能力。音樂不同於其他學科,需要背文章、背公式,只要多加練習便可以一句不差的演奏出來,因為樂曲中的樂段、樂句、都是相互關聯的,在“練”的同時結合“聽”馬上就會找到記憶點的。思考能力也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孩子在練習肖邦的《革命練習曲》時,會了解到,肖邦當時的創作背景;國家淪陷了,他的心裡是悲憤又悲傷的。樂曲開頭是不是用一種很“憤怒凌亂”的心情去演奏呢?在樂曲中間稍微柔和一些的地方是不是結合一下“戰士”倒在了“戰場”上呢?等等,就像導演一樣,自己對音樂的一種理解、一種思考。
-
9 # 大河向北
本人是琴童家長,對音樂教育和學習之間的互相影響有深刻的體會。
人類在胎兒時期,就已經靠聽覺系統與外界聯絡了,這個時期的胎教主要就是以聲音為介質,胎兒對聲音的敏感性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逐漸培養的。
等到孩子出生後,其聽力系統已經成型,但遠未成熟,耳骨還在生長過程中,這個過程一直會持續到10歲左右,這個時期是兒童聽力形成的黃金時期。
一個音樂能力強的孩子,坦誠、自信而善於表現,好的音樂表現需要豐富的情感,需要對我們這個世界持開放性的態度和好奇心不斷探索,好的音樂表現需要懂人生哲學……一旦深入其間,你會發現,音樂世界中包含了人類智慧的感性之果,裡面含有培養上述非感知能力的所有營養要素。
除此之外,音樂作為一項功用強大的特長愛好,不但可以促進右腦發育,而且可以加強左右腦聯絡。樂器演奏的左右手協調,自律和專注度培養,不畏困難性格的培養,都是文化課學習裡不可或缺的個人品質。
孩子們每一次彈奏音樂,都會是一次全腦的“神經元按摩”,曾經有統計,近些年高考狀元裡面,很多有有樂器演奏的學習經驗,音樂讓他們釋放壓力,啟迪靈感,樹立自信,追求效率,陶冶情操。許多著名科學家對樂器演奏也是情有獨鍾,也說明這不是偶然現象,事出必有“因”。
如果有人問,人類智慧啟迪以來,產生的第一項藝術感知會是什麼,我猜會是音樂,因為只有音樂無處不在、無可阻擋,風聲、雨聲、語言聲調、無處不音樂,人類睜眼之前,耳朵就已經在聆聽;人類解放雙手之後,眼睛可以閉上,耳朵卻永遠開啟著!造物主似乎已經告訴你眼睛和耳朵誰更具有優勢了。
我們可以再問自己一個貌似簡單,卻被很多人忽略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是老師的板書資訊量大,還是老師的語言資訊量大?只要這個問題想明白,你就會知道耳朵對教育的重要性,而訓練耳朵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音樂教育。所以綜上所述,結論就很明顯了!
我的孩子從兩歲半開始正式學習音樂,學繪畫,五歲開始彈鋼琴,沒有學而思、沒有奧數班、沒有英語班,文化學習卻從來不需要我操心,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一直越來越輕鬆,我主要把握他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是不是正確。有趣的是,孩子音樂學好了,學習方式對了,文化課教育自然不會有偏差,尤其他聽力和發音好,對語言類科目語文、英語的學習特別輕鬆,我感覺很奇妙,也一直在不斷反思。
-
10 # 海闊天空4722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目前,科學家已經證實,音樂教育的確對孩子的大腦發育起促進作用,音樂對兒童智力的發育有重要的影響。那麼,音樂為什麼能開發人(尤其是兒童)的智力呢?
1.音樂對人類智力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它能加強人的記憶力。
我們都知道,欣賞或演奏樂曲,能強化人的精神、神經系統的功能。比方說彈鋼琴,要求我們的眼睛除了要看鍵盤,還要看樂譜,耳朵要聽旋律,腳要踏踏板,這樣多種感官協調遠動才能彈好,從而使視覺、聽覺記憶和情緒體驗都得到了加強和鍛鍊。
生理學家也為我們找到了有關音樂促進記憶的奧秘:因為人的記憶過程與大腦的“邊緣系統”有密切關係,而音樂能刺激“邊緣系統”分泌的激素、酶、乙醯膽鹼等增多,這些物質能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產生廣泛的影響,因此促進了記憶能力。
此外,腦生理科學認為,人腦的兩個半球具有基本的分工,左半球主要負責抽象思維,俗稱“數字腦”,右半球主要負責形象思維,俗稱“藝術腦”。音樂教育能使人的右腦興奮起來,改善由於左右腦平衡失調造成的右腦所處的長期抑制狀態,使大腦皮質的興奮性增高,同時其傳導與儲存的能力也相應地得以提高,使大腦兩半球的優勢得到充分的配合和發揮,從而提高左腦的工作效率。
-
11 # 無錫安可音樂教育
1、學習音樂可以增強記憶力,提高注意力。音樂不僅能幫助人們學習一個新技能,還可以幫助人們從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創傷性腦損傷中恢復記憶。
2、讀寫能力的提高。人類處理聲音的方式和我們處理語言的方式是一樣的。上音樂課的孩子可以提高他們的聽力技能,從而改善他們的處理語言的方式,有研究發現。當孩子學習樂器時,他們可以獲得聽和處理聲音的能力,有助於他們對聲音進行“神經生理學上的區分”,從而提高讀寫能力。
3、可以有更好的空間推理技能
4、提高語言技能,音樂訓練也能幫助孩子學習第二語言
5、提高智商
回覆列表
有時,家長會認為,只要給孩子聽一些莫扎特的音樂,孩子就能受益匪淺,這未免太誇張了。研究表明,孩子只有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中去,才能從中受益。
事實上,孩子聽各種各樣的音樂,玩豐富多彩的音樂遊戲,或者接觸一下高品質的樂器,會對他們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積極參與音樂的活動不僅有助於促進孩子的智力向更高層次發展,而且為他們將來的音樂欣賞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生物學的觀點:音樂與情緒和智力之間的聯絡
人們一直認為音樂的發展緊緊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許多科學家相信,音樂最初是作為人類早期的一種交際方式發展而來的。我們的祖先用唱歌來警示迫在眉睫的危險,用唱歌來分享成功的喜悅,用唱歌來宣洩心中的憤怒。正因為音樂具有如此豐富的表現力和功用,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才得以在人們的大腦裡紮根。隨著人類的進化,大腦中某些特殊的結構就承擔起創造音樂和處理音樂資訊的功能。
然而,大腦中沒有一個特定的區域專門對音樂負責,而是許多區域相互合作,共同處理認知、情感和音樂等方面的任務。這是由於大腦的這些區域都具有多重功能,音樂、情感和智力三者是緊密聯絡的。
●音樂和智力的關係
關於大腦如何處理音樂資訊的研究表明,許多區域既負責處理音樂資訊,同時又對較高層次的智力功能負責,如語言、學習和記憶等。當大腦受音樂刺激時,這些區域就被啟用。
要點:“幼兒大腦中處理音樂、情感和高層次智力資訊的區域是相互關聯的。”
●音樂和情感的關係
大腦處理音樂資訊的區域同時也是處理情感資訊的區域,因此音樂能引發我們大腦中一些純潔的情感。正是由於這種情感關係的存在,音樂能給嬰幼兒與接受過音樂訓練的成年人同樣的滿足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