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游魚細水
-
2 # 大河灣
"外華人”品種很多,我就說說心理學比較發達的美國吧。他們常看心理醫生和顧問的原因如下:
第一,心理學比較大眾化。心理學在大學是公共課,甚至高中都開始開設。只要受過一定教育的人,都對心理學有基本概念。看到一些狀況,自然會想到相應的心理問題。
除此之外,關於心理學的科普材料比較多,不少暢銷書,是依託於嚴肅學科的研究結果的。一些熱門電視節目,如Dr. Phil Show, 主持人就是心理學家。
這一切都讓一些心理學概念進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對於某種心理狀況,根本都沒有概念,自然不會去找心理醫生。比如兒童ADHD(注意力缺失和多動症),在中國可能就認為小孩是調皮搗蛋不安分,自然不大可能去“治療”。
第二,心理諮詢行業比較發達,從業人員包括psychologist, psychiatrist, counselor, therapist等等很多。除了一般的心理醫生之外,婚姻家庭方面還有“婚姻家庭治療”專業(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能夠給瀕臨危機的家庭提供包括婚姻、親子關係等各種幫助。而曾經作戰的老兵,可能會有專門的醫生幫助他們解決PTSD的問題。
第三,心理諮詢服務,多半是收費的,就跟看病一樣。但一些被識別為心理疾病的狀況去求治,保險有些可以報銷。
第四,學校、軍隊和一些大的組織機構,有內部心理諮詢人士或部門,屬單位內部福利或業務的一部分,不收費,這樣也培養了老百姓有問題找諮詢的習慣。
在學校,學生有時候被診斷出一些心理疾病,如各種“學習障礙”,可能得到學校、老師特別的待遇,包括考試加長時間等。
第五,遇到問題,人們可以尋求幫助的渠道,包括各自的關係網路。七大姑八大姨、同事同學、街坊鄰居、居委會都有。但是這些人,哪怕在別的方面睿智或能幹,擁有我們認為的智慧,但他們不一定具備心理諮詢人員的一些職業訓練。心理醫生閱人無數,且有職業訓練,大部分情況下知道怎樣幫助一個人。
第六,和其他醫生一樣,心理醫生嚴格要求從業人員嚴格保密,遇到問題找他們,副作用很小,不會傳得滿城風雨,對看病的人形成二次打擊。
-
3 # 鵜鶘心理
我個人認為人的身心是合一的,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僅是生理健康,也同樣包括心理健康。而我們華人卻極其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況,極度漠視心理健康,以為那樣會被人當成神經病。而神經病在常人心中就等同於精神病,這在中國是非常忌諱的,所以我們經常罵人就會有說別人時神經病的口頭語了。
說到心理學作為科學的,它的真正歷史是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才開始的。他是公認的第一個把心理學轉變成一門正式獨立學科的真正奠基者。在西方,作為獨立學科的心理學發展的歷史比我們國家要長。而我們國家的心理學都是哲學般的存在於各種道家、儒家、佛教、中醫學等文化中,滲透到我們的每個毛孔和行為規範中,造成華人堅忍不拔的個性和知足常樂、居安立命的生活心態。所以從發展歷史和處世哲學上看,外華人對心理醫生的知曉度和需求都比華人要高。其次,古人云:衣廩足,知禮儀。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人的需求從生存需要到自我實現是遞進的過程。這兩者都是說明生活第一重要的事是生存,有了生存的基礎,才會考慮到精神需求。而中國近代的發展史,無疑是掙扎在戰爭與貧困的苦難史。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也是非常遲緩的了,造成大家都未必知道有心理醫生一說,在三十年前,可能連這個概念都鮮為人知。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精神健康,相信華人看心理醫生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強的,心理工作室也在中國越來越多了。
-
4 # 暖心理
從西方的心理學起源說起。最早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是從哲學理論思想體制中所轉化出來的,當時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就是站在哲學的角度和層面,對人的心理進行分析研究。
柏拉圖也把人分為靈魂(心靈)身體(肉體)兩個層面進行研究。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人之所以會產生心理變化主要是各個生理器官接受的資訊引起心理的各種反應。後來隨著基督教的崛起,受其思想學潮影響,人們便唯心的認為,一切內在心理變化活動外在表現行為,都是完全受神的旨意安排支配所生,從而使科學的心理學理論,逐漸被唯心的基督教思想所取代,並在很大的一段時間內銷聲匿跡,直到十七世紀工業革命,近代科學發展起來以後,心理學才從基督教的思維方式中脫離出來,確定了科學的理論。這其中西方醫學和生理學的大幅發展,對心理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可以說現代心理學一方面基於哲學,另一方面則基於生理學。
-
5 # 夯七婚戀指導
首先,題主得出這個結論可能是因為看到一些國外的電影電視劇經常出現看心理醫生的鏡頭,而題主並沒有聽說自己身邊有人去看心理醫生,所以認為外華人看心理醫生的次數比較多。而且心理醫生這個詞並不準確,目前存在的與心理醫生表達類似的職業有兩種,一種是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另一種是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一般要求有心理諮詢資格證書,而精神科醫生要求稍微嚴格一點,需要有醫學背景。其實中國看心理醫生的人不在少數,各大三甲醫院都設有精神科,我身邊就有一些朋友去看過醫生,嚴重的甚至會住院。
其次,中國的心理學發展要比國外晚很多,專業人員的水平與數量都不及國外,並且心理疾病這個概念也是近些年隨著網路的發展才被大家知曉。以前,抑鬱症、精神分裂等常見心理問題也都不被人理解,通常都是讓其忍一忍就過去了。雖然現在瞭解的人比以往要多,但仍有不少人沒有科學地認識心理問題,有的人甚至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心理問題,所以導致看心理醫生的人數不如國外。
最後一個原因,心理諮詢的費用普遍較高,一小時的諮詢費用高達幾百甚至上千元。對於普通工薪階層的人來說,確實難以負擔。而且心理問題都比較複雜,很難通過幾個小時的諮詢得到解決,一般都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治療。有的諮詢師甚至可以對一個病人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治療。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很難堅持進行治療,可能進行過幾次治療,效果甚微,他們就不願意再花費金錢和精力在治療上。
相信中國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以後會發展的越來越完善,人們的重視與關注是促進發展的重要原因,也希望各位可以多多關注心理學,為心理學的發展出一份力。
-
6 # 柯晗
外華人和心理醫生這兩個概念都太寬泛了。
外華人有很多,比較常尋求心理方面專業服務的大概就是英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另外,心理類專業幫助也不是隻有心理醫生一種。實際上,具體的分類裡並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角色,而是包含心理諮詢師(counseller)、心理治療師(therapist),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這些。“心理醫生”是對心理類服務不大瞭解時比較籠統的泛成,他們中間其實只有精神科醫生是醫生,大部分平常也不穿成題圖裡普通醫生那樣。
發達國家中人們尋求心理服務可能更常見,未必是因為發達國家患有情緒問題和心理障礙的人更多。如果這樣想,就誤讀了資料,陷入倖存者偏差的認知謬誤。
這些國家的心理類服務使用比較常見,是因為心理健康的概念普及早和範圍廣,對心理問題的去妖魔化做得比較好。人們視找心理諮詢師、參加團體治療等為維持健康的正常需求,和感冒上醫院一樣正常。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心理健康研究和醫療體系建立得早,對情緒問題、心理障礙的發現和診斷開展得比較好。人們發現自身問題後,已經有一套成熟的系統,供他們比較容易地尋求幫助。這在客觀上造成診斷和求助資料較高的結果。就像之前瑞士強姦案犯案率資料較高,被誤讀為瑞士性別平等狀況反例。實際上是因為防範和處理性別暴力的科普做得好,平等意識高,受害者遭遇不幸後比較傾向敢於報案。這和發達國家表現出的心理服務求助普遍背後的邏輯是一樣的。
相比之下,中國心理服務的需求也在逐漸增長,但服務和診斷體系的建立依然未完成,人們求助依然不那麼方便。對心理服務和心理問題的科普也需要持續進行下去。
回覆列表
外華人,也分發達國家與貧困國家。發達國家資源多,人少,追求幸福感。而窮人的幸福就是吃飽穿暖。華人口多,資源少,還有就是華人自古磨難多,在骨髓裡就遺傳堅毅的品質。沒有那麼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