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經爆料
-
2 # 大謀子吳空
企業降低融資成本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介紹一種:
向你的客戶融資!
把客戶變成合夥人,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操作,假如你是開服裝店的,你想開分店,但缺少資金,怎麼辦呢?
假如你一個店投入50萬,你把這個店分紅權分成100份,你可以按下列步驟操作:
一、製作兩個卡,一個是金卡,一個銀卡;
二、金卡1萬一張,銀卡99元一張。購買金卡的叫金卡客戶,購買銀卡的客戶叫銀卡客戶;
三、金卡客戶和銀卡客戶只在要開分店的時候才出售;
四、出售的時候提出有吸引力方案,具體如下:
1.購買金卡的客戶,1萬元在購買服裝時使用,並且享有7折優惠,直至消費完為止。除此之外,再贈送20張銀卡,持銀卡購買服裝者享有8.5折。
2.可獲得新店合夥人資格,享有1%的分紅,如果新店年盈利30萬,每年可以有3000的分紅。
定好以上盈利架構,你就可以出售了,出售給50個人,50萬的開店資金就回來了。
透過這樣的設計,你既融到了資金,還順帶把貨賣掉了,而且還把客戶發展成了銷售員,何樂而不為呢?
新店開起來後再用同樣的方法操作,就可以迴圈下去,不停的開新店,融資和銷售同步完成。
-
3 # 三俗大叔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從微觀層面來看,中小企業自身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內部管理存在缺陷。大部分中小企業存在產權界限模糊、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等問題;財務資訊透明度低,用於貸款的抵押擔保物不足;並且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缺乏現代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理念。
第二,中小企業自身經營穩定性差,中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盈利模式單一,並且很容易受到外界經濟景氣、金融環境等影響,這會導致銀行不願意貸款給中小企業。
第三,部分中小企業採用假借破產之名、低估資產、逃避監督等各種方式逃、廢、賴銀行債務,造成銀企關係不和諧。
其次,中國目前信用制度還處於建設中,缺乏信用激勵和懲罰制度,尚未建立起作為信用體系基礎的信用共享平臺,在企業融資、市場準入和退出等制度中,還沒有形成對守信用的企業給予必要的鼓勵、對不守信用的企業給予嚴厲懲罰的規則。
-
4 # 悠石居
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那是因為你的企業不夠好,你看華為什麼時候融資難融資貴過!
只有企業主夠好,錢會主動找上門!
-
5 # 卡普寺特
企業如何攻破這個問題,我覺得還要從企業自身來找原因,一個持續發展中的企業離開不銀行或者金融機構的幫助,如果你的企業能做到以下幾點:資產負債率控制在50%以下,產品毛利和盈利能力能做到同行業平均水平以上,營收持續穩定增長,現金流也保持一定良好水平,各方面資信都不錯的話,銀行是會主動找這樣企業放貸的,本人目前在上市公司就職,以上都是我的親身經歷,但是為何有些企業會出現融資難融資貴,這一定是企業決策層出現了失誤:有的企業一開始借貸是比較容易的,企業拿到錢後就容易被衝昏頭腦,開始盲目擴張,偏離自己的主業。如果整個經濟大環境下承壓下行壓力,企業的還貸壓力就會放大,從而進入惡性迴圈!如何解決:1)企業掌舵人要做到“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的境界,必須要有憂患意識;2)“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企業掌舵者要做伯樂,能識人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3)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力,以人為本的公司管理體系!這些對於小微企業顯然很難做到,小微企業有天生的不足,生命週期短,公司治理結構也不完善,有的小微連財務報表都不全,這給金融機構提供服務製造了一定的難題,如何破解還得靠企業掌舵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
-
6 # 人類學家
第一, 要了解金融產品:不同的銀行、不同的產品,貸款定價不一樣,有的相差很多。抵押貸款利率比無抵押貸款低很多。儘量選擇住房抵押貸款。
第二, 要提高議價能力:在貸款時儘量提供更多的資料,比如房產、汽車、公司與有實力的企業簽訂的合作合同等,證明企業的信譽和還款能力,降低銀行的風險係數,這才有可能使得銀行願意以更低的利率借貸。
第三, 儘量向工農中建四大行借貸,四大行是良心行,他們在國家政策的要求下,向中小微企業提供利率低得多的貸款。中小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農商行利率普遍較高一點。
第四, 目前利率整體較低,建議在貸款的利率調整方式上選擇固定利率。
第五, 在貸款形式上儘量做成迴圈額度、隨借隨還的形式,有了多餘的現金可以部分提前還款,有資金需要時可以隨時提款出來,節省利息。
-
7 # 鄉村小偉哥
你好朋友,融資難和貴的問題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銀行喜歡優質的客戶,喜歡優質的企業,這樣的客戶逾期風險低,抗風險能力強,自然貸款利息就低。而私人企業本來財力就不充裕,很難在銀行有存款,又沒有背書,自然就很難借到錢,就算借到了利息也會比較高,貸款機構會同過提高收益來降低自身風險。本人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要加強與銀行的業務往來,提升在銀行的信譽度(建立好金融防火牆)。第二,儘可能的在賬戶裡留存資金。第三,正常納稅,提高納稅等級,第四,需要資金時做好規劃,根據企業情況按順序融資(從低到高),一定要諮詢專業人士。
回覆列表
融資難、融資貴,對於小微企業來說,這並非新問題,而是頑症。為破解這一難題,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卻始終未能達到治本之效。究竟是哪些因素困住了小微企業的融資腳步?在專家們看來,想要破解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必須要找準問題“痛點”。
王峰是一家主營彈簧的小型加工廠的老闆,也是一個每天為“找錢”奔波苦惱的人。由於600萬銀行貸款還有不到半個月就要到期,再加上幾筆貨款無法到賬,工廠資金週轉出了問題,會計告訴王峰,眼下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銀行續貸,二是同行拆借,三是民間借貸。
不過,會計同時也將困難擺在了王峰面前:向銀行申請續貸,利率低,但原貸款銀行是當地小銀行,額度有限,據瞭解已經所剩不多;同行拆借,利率高且難度大,與自家工廠關係不錯的幾家公司資金也都不是很寬裕;民間借貸利率更高,一般年化利率在18%左右,高的能超過25%。
“缺錢就要借錢。”讓王峰著急的是,對他們這樣的小微企業主來說,無論哪種路徑,想要借到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微企業融資供遠小於求
小微企業融資缺口有多大?華人民銀行釋出的2018年第三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三季度,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指數為67.1%,創下2015年二季度以來的新高。報告還顯示,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長期高於大、中型企業,今年三季度,大、中型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分別為56.3%和58.1%,比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分別低10.8個百分點和9個百分點。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個世界性難題。今年年初,世界銀行與中小企業金融論壇、國際金融公司首次聯合釋出了《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對新興市場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融資不足與機遇的評估》報告,透過創新性的建模方法,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評估了全球128個發展中國家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規模。結果顯示,中國中小微企業潛在融資需求達4.4萬億美元,超過27萬億元人民幣。與巨大的潛在融資需求相對應的是,中國當前對中小微企業融資供給僅約2.5萬億美元,能覆蓋的潛在融資需求僅為57%。供需差異造成中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缺口達到約1.9萬億美元,接近12萬億元人民幣。
更嚴重的是,小微企業不僅融資難,而且融資貴。由於無法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取所需資金,大量小微企業轉向民間借貸、網路借貸等渠道。據華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透露,中國小微企業在正規金融和民間金融之間融資的比例大約為6∶4,六成來自正規金融,四成來自民間金融,近年來中國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在6%左右,網路借貸利率約為13%,溫州民間借貸登記利率在15%以上,小貸公司這類金融機構利率則在15%-20%。
從銀行貸不到款該怨誰
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已經困擾人們多年,根源何在,各界早有共識。相對於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因為經營風險大,生存週期短,抗衝擊和抗風險能力較弱,能夠得到金融機構認可的擔保物和抵押物相對較少,再加上財務制度不完善,導致信用水平較低,增信能力不足。而無論是銀行還是其他金融機構,貸款都是一種商業行為,都需要規避風險,爭取利益最大化。一邊是期限短、需求急、信用低、金額小的小微企業貸款,一邊是期限長、頻率低、信用高、金額大的大中型企業貸款,金融機構自然更傾向於後者。
“對銀行來說,需要的是控風險,而小微企業在信用、盈利能力和抵押品方面存在先天上的不足,銀行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在成本和經營模式上都不匹配。這也是小微企業一直喊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接受採訪時這樣表示。
為破解這一難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其中最重要一項便是中國原銀監會2015年3月提出的“三個不低於”目標,即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
三年時間過去了,從相關部門釋出的資料看,“三個不低於”政策目標順利實現,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並未得到有效緩解。
“為小微企業貸款,銀行一般都將之視為任務,而非生意,比較一下各類貸款增速,便可將銀行的真正態度窺知一二。”在一位銀行人士的建議下,《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對小微企業貸款和近一兩年全面收緊的房地產企業貸款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受調控政策影響,房地產企業貸款增速從2016年四季度的27%高位開始逐漸下降,但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而一直備受政策鼓勵的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雖然從2015年三季度開始轉降為升,保持了長達7個季度的正增長,但增速從未超過18%,最高峰為2017年三季度的17.8%,而且從去年三季度開始逐漸下行,目前已接近2015年三季度13.9%的水平。
“這並不是說銀行錯了,或者我們的政策錯了,而是說,銀行的逐利本性決定了它給小微企業貸款的動力存在天然缺陷。”上述銀行人士強調稱。
新一輪定向降準如何精準落地
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監管部門、地方政府和銀行正在多管齊下,期望可以多層面、多維度破解難題。例如華人民銀行透過定向降準支援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和小微企業融資;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提出了23條短期精準發力、長期標本兼治的具體措施;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透過實施臺賬管理等,建立責任制,把支小再貸款、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免徵增值稅等政策抓緊落實到位等。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在接受《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採訪時,提醒人們關注定向降準的影響,“央行此次實施的是結構性的定向降準,作用會非常明顯”。定向降準一直是央行支援小微企業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15年2月以來,央行共實施了9次降準,其中有8次定向至小微企業。尤其是今年,截至目前共實施3次針對小微企業的定向降準,最近一次定向降準於7月5日起實施,央行下調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主要用於支援相關銀行開拓小微企業市場,發放小微企業貸款。
不過,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分析認為,定向降準的政策導向值得肯定,但其實施效果存在三方面挑戰。
第一,銀行定價體系不匹配。銀行資金成本低,但同樣要求借款主體風險低,客觀上與小微企業實際經營風險不匹配。甘犁表示,小微企業風險高,利率如果低,貸款一定難,所以要允許金融機構有足夠的風險溢價。“‘貸款難、貸款貴’是不能同時解決的。”在他看來,在現行監管約束下,銀行無法從事高風險經營活動。只有突破傳統的定價方式,鬆綁銀行現有的定價體系,獲得匹配小微企業的風險定價,銀行才能覆蓋資金成本,增加支援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
第二,存在資訊壁壘。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資訊壁壘,導致信貸風險較高。目前,國家對於小微企業資訊的獲取主要依靠工商登記,但工商登記的內容並不完整,所以無法真實反映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此外,相對於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倒閉或創辦的速度很快,而工商登記的更新速度卻相對滯後,直接導致能獲得的有效資訊有限。因此,要幫助銀行正確判斷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風險,應該由國家層面推動公共小微企業資料庫的建立。只有打破資訊壁壘,讓真實、及時、全面的小微企業資料可供利用,才能從根本上促使小微企業信貸市場更加高效。
第三,信貸投向難以約束。甘犁呼籲,國家在加大對小微企業融資支援的同時,必須加強對銀行業信貸投向的監管。“前幾年頻繁降準時期,國有大銀行的信貸資金很多投向了政府的重大投資專案甚至房地產等領域,並未真正履行扶持小微企業的責任。定向降準資金最終能否真正落到中小企業身上,需要加強對銀行業信貸投向的監管。”甘犁說。
多元化融資渠道如何落實
“多管齊下,多方聯動,為小微企業構建一條多元化融資渠道。”這個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藥方”,人們耳熟能詳。但是如何真正落地仍需各界積極探索,大膽實踐。
9月26日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正式啟動運營的訊息引起了徐洪才的關注,“商業銀行貸款的前提是有充足抵押物,而小微企業往往可抵押資產不足,必須由第三方提供擔保。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正式啟動,對解決小微企業無抵押品可擔保的根本性難題意義重大”。
根據國務院批覆的方案,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的業務以再擔保為主,適當開展股權投資業務,支援各省份開展政府支援的融資擔保業務。
目前,各地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在服務小微企業、“三農”方面的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成立將有助於改善這一局面,其中幾大亮點值得注意:突出主業,以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為主,並逐步達到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金額佔比不低於80%,其中單戶授信500萬元及以下融資擔保金額佔比不低於50%的政策要求;降低費率,向小微企業和“三農”收取的擔保費率要處於較低水平,不得高於當地政府或監管部門核定的水平,切實降低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成本;形成體系,構建能夠承擔本行政區域政策性融資擔保任務的龍頭機構,形成融資擔保機構數量合理、覆蓋基層、功能互補的多層級融資擔保體系。
此外,為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很多銀行推出了普惠金融。銀保監會近日釋出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0.74萬億元,較2013年年末增長73.1%,為1521萬戶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較2013年年末增長21.7%。不過,在孫立堅看來,目前普惠金融仍沒能解決好小微企業融資“最後一公里”的難題,原因在於它們的商業模式依然是傳統思路,走的還是靠借貸息差賺錢的老路,這導致銀行間同質化競爭嚴重,難以透過普惠金融獲利,小微企業也難以獲得實惠。
孫立堅建議,中國的銀行業可以學習德國的“關係型銀行”模式。孫立堅曾兩次前往德國考察,他發現,與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普遍開展的“To C”,即直接面向個人模式不同,德國的中小銀行開展的是“To B”,即直接面向企業模式,大量中小銀行與自己固定的中小企業客戶形成“關係型金融”,併為它們提供專業化和差異化的服務,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同質化競爭,而且有助於形成清晰的商業模式。“我們的地方政府可以嘗試引導中小銀行學習‘德國模式’,轉向為中小企業和本地居民服務,真正找到普惠金融可持續、可盈利的商業模式。”孫立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