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丁香醫生
-
2 # 馬博士健康團
一直以來,網上的食物相剋理論備受關注,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也使得“食物相剋論”被廣為流傳,遇上不常吃的食物都要查詢下相關的禁忌,很多家庭還會把大張的食物相剋相宜宣傳畫貼在廚房,隨時對照,可吃東西真的得這麼麻煩嗎?
“相剋”其實多指降低營養素的吸收。很多人聽到“食物相剋”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有毒”,但實際上所謂“相剋”的含義是指“相互影響”。兩種食物不合理的混在一起食用後,由於其營養素或者成分的不同,相互之間產生作用,會降低某種營養素的生物利用率。比如大家普遍認為菠菜和豆腐“相剋”,不能一起吃,其實是因為菠菜中的草酸會和豆腐中的鈣結合形成草酸鈣,一方面會抑制鈣的吸收,另一方面攝入過多的草酸鈣也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不利影響。所以,菠菜和豆腐這兩種食物一起食用只是對鈣的吸收有影響,並不是“有毒”。如果我們事先把菠菜在熱水中焯一遍,去掉草酸後,再和豆腐一起吃就沒什麼問題了。另外,還有一些“相剋”的說法只是由於人的個體差異、烹調方法不同造成“相剋”的錯覺。比如很流行的說法之一“海鮮和啤酒不能一起吃”,這其實也與食物相剋無關。海鮮味道鮮美,富含嘌呤,啤酒和白酒等所含的酒精會抑制嘌呤的代謝產物尿酸的排洩,對於痛風病人來說,這兩種食物都算“危險品”,不論是單獨吃、一起吃或與其他高嘌呤食物一起吃都有可能引起痛風發作。
因此,對於“食物相剋”的說法,我們應該知根知底,用科學的知識正確分辨資訊,不人云亦云。學習科學搭配食物,發揮食物的協同作用,促進健康。
張帆 營養學博士
-
3 # 沈夏冰營養師
不存在
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食物相剋的說法,,而且很多人尤其是老人對食物相剋的說法深信不疑。這種食物和另外一種食物不能一起吃啦,比如“黃瓜和西紅柿不能一起吃”“柿子和螃蟹不能一起吃”“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吃了後會中毒啦等等。更有甚者,僅僅把別人偶然發生的不適症狀也歸結到食物相剋,並且教育別人哪些不能吃,印製成圖畫、小冊子進行所謂的“營養教育”,一度造成恐慌。那食物相剋到底是否存在呢?
在營養學和食品安全理論中,並沒有“食物相剋”之說,迄今也沒有看到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由於食物相剋導致的食物中毒案例及相關報道。“食物相剋”致人死亡的說法,很可能是偶然巧合,或是食物中毒引起,或是特殊體質產生食物過敏的表現,並非食物“相剋”。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指出,社會上所謂“食物相剋”的理由,有人認為食物含有大量草酸、鞣酸與鈣結合影響營養吸收,事實上,大部分植物性食物中均含有草酸,比如說“菠菜和豆腐”,菠菜中鈣含量很高,同時也含有大量的草酸,雖然草酸能與部分鈣結合,影響鈣的吸收,但如果注意烹飪方法,如菠菜吃之前先焯水,那草酸的影響較小,沒有被結合的鈣仍可被人體吸收利用。何況,菠菜和豆腐中還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其他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學物,因此,不能因為食物中某個不確定的影響因素而放棄整個食物。
還有就是認為與食物間發生化學反應有關。比如“蝦和水果相剋”,有人認為蝦中的五價砷和水果中的維生素c發生化學反應,可生成三氧化二砷(砒霜)而引起中毒,事實上,中國食品安全標準對海產品中砷有限量規定。而砒霜中毒劑量是50毫克,根據轉換系數計算,即使蝦裡面含有的砷達到最高限量,並且有足夠的維生素c轉化,也相當於一個人要吃40公斤的蝦才能達到中毒劑量,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不必恐慌。
(參考書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
-
4 # 範志紅註冊營養師
螃蟹和西紅柿一起吃,會發生什麼?
2018年315晚會的導演,委託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做了一個實驗,
取了蟹黃和蟹肉,按2:5的比例,加入搗碎的西紅柿,再加入參照《中國藥典》方法配置的人工胃液,混勻後放於恆溫箱中3小時,調節pH值後,加入人工腸液,混勻再於恆溫箱保溫2小時。以上步驟基本模擬了人體消化過程。之後提取螃蟹中的砷,進行砷含量的測定。
結果證明,有機砷並未轉化為有毒的無機砷,特別是高毒的三價砷。
換句話說,測出來的是螃蟹中原本就有的無機砷,加了番茄漿混合幾個小時之後,含量並未上升。
這個樣品中無機砷的測定結果小於0.06mg/kg,這個含量遠遠低於國家標準限量要求0.5mg/kg,距離可能發生中毒的劑量更是極為遙遠。
所以,這個謠言再一次被科學資料擊倒了。
所謂蝦不能和紅棗同吃,花蛤不能和橙子同吃,魚不能和獼猴桃同吃,蝦不能和番茄同吃......都是一樣的說法,所以也一起被擊倒了。
食物相剋,真的存在嗎?
首先,食物與健康的關係,絕非食物禁忌所能概括的。
就算百分之百遵循各種「食物禁忌」,也不會發現自己的健康有任何進步。因為它們本就沒有什麼意義,既不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又妨礙食物多樣化,最終結果反而影響到營養充足供應,不利慢性疾病預防。
絕大多數坊間有關「食物相剋」的傳說,都完全不值得考慮。
有人問:古人就是這麼說的...古代科學不發達,很多說法都不是實驗驗證的結果。以訛傳訛也很常見。
比如古書曾記載「芝麻和雞肉同吃致死」,但實際上無數人都吃過,活的好好的,連肚子疼的都沒有。比如「怪味雞」、「拌雞絲」,就是要加入芝麻醬的,味道很好啊,我們吃完之後也活得很好啊。還有人問:
可是它們說得有鼻子有眼啊?還有很多科學詞彙啊?那就更不要被蠱惑了。其中的「科學詞彙」看似理性,其實讓內行一看,不僅邏輯錯誤,有的連專業詞彙都用錯了,簡直是貽笑大方,也就是濛濛外行人罷了。
醫學專家認為,藥材的確有搭配合理不合理的問題,搭配不當可能帶來中毒;但食品性質溫和,正常飲食數量下,並不會引起相剋問題。
科學人士也認為,正常食物之間並不存在「致死」的搭配,但藥物和食物之間有可能存在不良反應。
比如吃一些控制血壓、血脂的藥物不能吃柚子,醫生和藥師都會提醒患者。藥物包裝上經常會寫明,服藥期間不能吃什麼食物,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或者影響到藥物的療效。
迷信食物相剋,就是遠離健康
應當說,吃不合體質的食物,或者營養搭配不合理,或者食用量不合適,就是損害健康的吃法。因為各人體質不同,所以飲食上的顧忌也有很大差異。
第一時間get最實用的健康乾貨,做自己和家人的營養師。
範志紅 註冊營養師
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家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
中國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協會理事
中國科協聘營養科學傳播首席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
-
5 # 懂營養會食療的豌豆媽
像這張圖片上的內容,很多老百姓是信以為真,記得我以前有個調理客戶,說實話,她養孩子真心很細,細到你無法想象,買了很多飲食方面的書籍,尤其食物相剋的,每一次給寶貝做輔食都要提前翻書,看看安排的食物之間有沒有相剋,可孩子缺越來越愛生病,讓她百思不得其解。
我給設計的營養餐譜完全顛覆了她的思維,一開始我也怕,所以拿到食譜就開始翻書,然後問我那些食物相剋會影響寶貝的健康嗎?
所以,我得告訴她,食物相剋本就是偽科學的理論,其實根本沒有什麼食物相剋,有些人吃了某些食物後正好出現了某些問題,那也是他自身的原因,而非食物與食物不相容。
比如圖片中所提到的韭菜和菠菜我同吃過,蝦和番茄一起吃過等等,幾乎裡面的我都親自體驗過,但我不也好好的,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可見食物相剋是假。
後來她看見寶貝的身體一天天好起來,也不怎麼生病了,從此她也再不相信有食物相剋一說
-
6 # 營養師顧中一
記得2007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就有對食物相剋的闢謠,作為一個資深營養科普工作者,食物相剋的不靠譜,我也已經說過很多遍了…… 但事實證明確實很多人還是不太清楚,今天我就再講一講。
1. 學界闢謠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國內生物化學、生理學教授鄭集就用自己和動物親身證偽了當年流行的食物相剋問題,發表了相關的論文。
21世紀,中國營養學會也曾經組織過高校進行大樣本人群的人體試驗,發現沒有什麼問題,其實食物相剋這個往往是藉助了人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這種心態。
2. 原理分析從人體來說,人體並不是一個發生複雜化學反應的一個很好的“場所”,這些食物單獨吃沒有問題在一起,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要這個人他是健康的,食用量是正常人的食用範圍內也都不用擔心。
3. 可能原因加入真的有問題,首先可能還是食物不衛生,其次可能是你對某種成分過敏或者是對某一些成分不耐受。也有可能是你處於腸易激惹綜合徵,在這種情況下,吃食物比較容易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情況。
總之完全不用聽食物相剋這個說法。
作者:顧中一,註冊營養師。清華大學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北京市營養學會理事。八年三甲醫院營養師經驗,多位明星私人營養顧問。作為專家接受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採訪,錄製《天天向上》、《養生堂》、《我是大醫生》等節目。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微博2015十大影響力醫療大V、健康中國2012年度風尚人物。
-
7 # 阮光鋒
“食物相剋”幾乎是所有“養生書籍”中的必備賣點,往往被包裝成驚嚇消費者的工具,很多人家裡也都會放著提示自己飲食要注意。
但實際上,食物相剋理論根本沒有嚴謹的實驗支援,營養學界也都不認可。
營養學家還做了各種各樣的實驗進行驗證,有動物實驗,還有志願者做親自驗證,總共做了500多種常見的食物相剋組合,但是,都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那為什麼會食物相剋的說法這麼流行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一些個體差異,還有一些其實是因為不乾淨的食物,不如吃了螃蟹後,又吃水果,結果肚子不舒服,其實是因為螃蟹不乾淨。當然,還要一部分是巧合,完全是偶然。
食物相剋理論最大的壞處是,它把這些巧合、個體差異導致的飲食問題簡單化、教條化處理了,而且,手段非常簡單粗暴,給公眾會造成很大誤導,甚至會讓消費者忽視營養學和食品安全中真正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螃蟹和西紅柿,很多人擔心相剋,實際上應該擔心的致病菌和寄生蟲,注意食品安全才是關鍵。
-
8 # handsome
食物相剋不能一味的相信民間的說法,事物之間由於某些元素髮生反應而產生對人體有害物質,對於食物相剋,我們應該透過網路,以及諮詢醫生等多種途徑進行了解,不能盲目進行實用
-
9 # 潘律師說家事
如果食物相剋能殺人,世上就沒有殺人犯了。
我只能說,如果食物相剋這件事真正存在,我早死了,哪能等到今天坐在這兒聽範教授闢謠。
青島作為一個沿海城市,螃蟹是桌上常客,特別是秋季,小販們一車一車地拉到社群,腿都不綁,滿車刷刷刷亂爬,就那麼一兜一兜地提回家,扔進鍋裡就蒸,早飯就是它了,說出來,饞死你。
我哥們兒痛風,戒海鮮,每年到螃蟹季,就還俗一回,說,先吃完了再說,要不活著多沒意思,還一定要開車到碼頭上撿那一斤一個的吃。
吃了那麼多蛋白質,總得配點菜蔬,當季的菜疏又非西紅柿莫屬,所以這兩樣,從來就沒少攪和在一起吃。蝦和西紅杮更是經常勾搭在一塊。我平安無事地活了這麼多年,居然還說這兩樣相剋,如果是真的,大米和白麵也一定會相剋,反正克不死人。
我只承認菠菜和豆腐八字不合,別的,不知道,也說不上信不信,也不管那食物相生相剋的圖表真不真,反正,從來沒在意,也從來沒吃死人。
如果我拿出一隻青椒,就要先搜尋一下它和誰相生和誰相剋,我基本上就什麼都不用幹了。
記得有個電影,叫什麼《雙食記》。余男演的,因為男人雙宿,妻子就和情婦上演雙食記,專門做那相剋的配伍。妻子那頭指導小情婦煮蝦,這頭就一定給男人吃番茄醬,最後,這男人就中毒了,就坐輪椅了,就死啦。
如果這都能殺人,世上就沒有殺人犯了。
不知道傳這些表有什麼意思,財色名利好像都圖不大著,可它就是能傳得鋪天蓋地,神乎其神,剛剛還有人在群裡發蘑菇和茄子不能同吃,可我不知道已經吃了多少回了,這些常見的菜蔬,實在是太容易撞車。
但願,傻人傻福。即便哪一天吃死,也無怨無悔,不怪人家沒告訴。
-
10 # 穎食營養
1、螃蟹和西紅柿同食真得會產生砒霜?
認為螃蟹和西紅柿產生砒霜的緣由是:螃蟹是海產品,會含有五價砷;西紅柿是水果,富含維生素C,兩者一起食用會發生化學反應,生產三氧二化砷,即砒霜引起中毒。事實真是如此嗎?食品安全標準對於海產品中的砷有限量規定,所以螃蟹中的量是在安全範圍之內的。其次砒霜中毒的劑量是50mg,那麼假設螃蟹中含有的砷達到最高限量,並且有足夠的維生素C來進行轉化,那麼我們也需要吃非常非常多的螃蟹,才能達到中毒劑量,會被撐爆的。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就吃一隻蟹而已。還有蝦和水果不能食也是一樣的道理,需要從劑量和毒性來看待。
2、菠菜和豆腐能吃嗎?
過年的時候就被家裡人問到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可以一起食用。說兩者不能一起食用的緣由是菠菜含有大量的草酸,豆腐含有大量的鈣質,會影響鈣質的吸收。事實是菠菜煮熟後其中的草酸會少掉很多,只是結合了其中的一部分鈣而已,還有很多鈣被人體吸收。其次菠菜和豆腐中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植物化學物,對人體也是有很多益處的。
所以說食物相剋沒有科學道理,離開劑量談毒性就不對了。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飲食中可能會有對食物過敏、腸易激綜合徵、食物中毒等,並不是兩者食物一起食用而造成的。要相信科學,食物多樣化,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也能降低慢性疾病的患病風險。
-
11 # 大腦梗知識
以前去吃自助餐,吃完海鮮愛吃水果,有人和我說會中毒,嚇得我吃了兩份水果。現在終於有人出來闢謠了
食物相剋和中醫沒有相關性相剋是陰陽五行學說理論,認為一種物質可以制約另外一種物質,比如說水可以制火,土可以治水。
用中藥還有一個講究就是相畏相反,一個藥物可以增加另外一個藥物的毒性,或者兩個藥物反應後產生新的副作用。
中藥講究四氣五味,根據個體差異用藥,和食物相剋沒有相關性。食物相剋來自於生活經驗的錯誤累積和錯誤傳播。食物相剋的理論源自於日常生活經驗,老百姓因為吃了什麼後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就認為和食物相關,這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食物的質量和胃腸道的功能來說。
食物的質量:比如食物是否乾淨,吃了不乾淨的食物,導致腹瀉,而剛好又和另外一種食物一起吃就被認為是食物相剋了,不能說是食物相剋;食物烹飪方式合適麼?比如說未熟的食物本身就容易引起腹瀉;
其次還有就是脾胃功能的影響脾胃功能不好的人,比如有些人以前吃螃蟹很好,最近腸胃功能不好,吃了螃蟹,又吃了柿子,然後肚子疼,他就說螃蟹和柿子放在一起吃不好,食物相剋。這樣就不合理。
-
12 # 心健康
為什麼“食物相剋”謠言經久不衰,而且大有市場?
1.每一個謠言的背後都是痛心疾首的結果
“癌症、中毒、死亡......”,如果有心人總結的話,可以發現,謠言的每一個結果,都是讓人痛心疾首,不能接受的結果,也就是說,謠言以“最嚴重的結局”使得你不得不停下“腳步”去思考一下“這樣嚴重的後果,我怎麼能接受?”。所以,對於謠言的結局,是每一個看到謠言的人不能接受的結局,從而使得關注度不斷飆升,從而風靡朋友圈。
2.每一個謠言都有看似“科學”的理論支撐
砷和砒霜類似的例子有很多,每一個謠言的背後,都有著看似極其科學的理論在支撐,而且對於沒有接觸過類似學科或者專業的外行人來看,這一科學支撐又毫無破綻——至少這個讀者看不出來破綻,從而使得其可信度更高,更易在似懂非懂的民眾中大肆傳播。
3.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作祟思想
每個謠言的產生,都會有一大批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作祟思想在背後搗鬼,謠言的終止其實很簡單,但就是因為這些人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思想,使得不願意去查證的傳謠者更容易簡單的傳播出去。
4.“謠言止於智者”的說法反而成為傳謠的外衣
自古就有“謠言止於智者”的說法,使得一些在其領域或者再其朋友圈作為領袖的人物,一旦沒有識破其是謠言,就會成為謠言傳播的最好的代言人。會有其朋友圈的大多數人認為,你看看xxx,這麼厲害的人傳播出來的東西,絕對錯不了。從而使得謠言止於智者反而成為傳謠的合法外衣。
5.傳謠者的肆虐反襯出科普人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謠言肆虐,正說明了在當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真正的科普的確失,每個正確的觀點被根深蒂固的植入到民眾中間,必須有大量的、長時間的正確科普作為鋪墊,所有的科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會為正確的知識、理念、觀點提供合理合適的傳播途徑和空間。只有正確的知識多了,錯誤的謠言才會越來越少。
所以,任何一個謠言的出現,都會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存在才能大肆傳播,而創造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可能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所有人的確失。
謠言止於智者,希望不再是一句俗語,而成為真正的古諺,可能需要假以時日。
-
13 # 養蜂人任林鵬
蜂蜜與大蔥、洋蔥相剋,但我和一些蜂友試過,一口蔥一口蜂蜜,沒事,可能吃多了,燒心,但是誰這麼吃完一大根蔥胃也好受不到哪去了吧!我們總是喜歡閱讀和傳遞,很少人做這看似危險的實驗,所以以訛傳訛。
請每個行業的認真人士,自爆那些傳言吧!
回覆列表
上面很多回答都用各種各樣的食譜來證明了「食物相剋」的不靠譜。
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
其實早在上世紀30 年代,國內就有專家用動物和人體實驗證偽了「食物相剋」的說法,近年來國內的很多醫學機構也做過更嚴格的實驗,再次證明食物相剋現象並不存在。
但是很多小夥伴還是好奇,「食物相剋」的說法不會平白無故冒出來,一定是有一些緣由的。
畢竟好像也許可能大概聽說似乎我們周圍真的發生過吃了螃蟹再吃柿子以後鬧肚子的事。
最早「食物相剋」的說法來自於舊時民間的口口相傳。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很難理解一些人吃了很正常的食物卻出現不適的症狀,於是就被腦補是兩個食物同時進肚子後「相愛相殺相剋」帶來的問題。
這就是典型的弄錯事物發生的因果關係造成認知錯誤,同時又把一些巧合個例當做成普遍經驗去理解鬧出來的笑話。
造成身體不適的並不是兩種食物相剋,而是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
1. 乳糖不耐受
所謂乳糖不耐受是指一些人群因為身體缺少乳糖酶,無法分解食物中(如牛奶)的乳糖而導致胃腸道不適,出現腹鳴、腹瀉等症狀。
在喝了牛奶的情況下,無論吃啥,都會腹瀉,很多人並不瞭解「乳糖不耐受」的原理,覺得既然牛奶沒問題,那我拉肚子,一定是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了。
於是很多和牛奶相關的食物相剋理論,比如「香蕉和牛奶相剋」「橘子和牛奶相剋」的理論就出現了。
2. 食用方式不當
很多食物如果烹飪或者食用方式不當,會造成身體不適,比如柿子吃多了會產生「胃柿石症」,豆角沒煮熟就吃會導致嘔吐腹瀉等。
人們往往會忽視因為食用方式不當造成的不良後果,反而把責任歸咎於食物相剋上面。
在這點上,柿子總是:
3. 腸易激症
簡稱IBS,這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會造成腹痛腹脹腹瀉等症狀,簡單說,患有IBS 的人,腸胃會經常不適,無論吃了啥,都可能會腹瀉。
比如,他先吃了個螃蟹,在腹瀉前又吃了個柿子,然後......
4. 食物過敏
很多人對海鮮、花生、豆製品等有過敏反應,食用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面板反應等症狀。
然後同樣的,鍋又甩給了「食物相剋」。
5. 最後一點也是很常見的,這個情況導致很多人在吃了東西以後莫名出現腸胃不適的反應,尋根溯源才發現,其實是:
除去上面這些因為各種其他因素導致身體出現不適,卻把鍋甩給「食物相剋」的情況外,現代人也「與時俱進」編篡出包括「營養拮抗」「化學反應」等極具時代唬人特色的食物相剋原因。
然而這些統統不靠譜。
比如「化學反應食物相剋」的代表「維生素C 與蝦不能一起食用」。
理由是因為蝦體內的砷與維生素C 相反應,會變成劇毒砒霜。但實際上人體有足夠的代謝能力。曾有人計算過,一個人至少一次性吃一百多公斤的蝦,才能產生有足夠毒害作用的砒霜。
所以說,「食物相剋」是死不了人的,真弄死人,也不是剋死的,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