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有所思
-
2 #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寒食 唐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臘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春天到了,皇城裡面到處飛舞著楊樹的花蓉,寒食節當天颳著悠悠的東風!皇宮裡面的柳枝隨風斜舞,傍晚的時候宮廷裡賞賜蠟燭,蠟燭的光煙在皇親貴族家裡飄散著!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前兩天的日子!為了紀念介子推規定全國不能動煙火!所以寒食節當夜全國一片昏黑!但是皇宮裡和皇帝親信的寵臣家裡可以有皇上恩准的蠟燭!作者是喻古諷今!諷刺當朝有人和漢朝的五侯一樣得到皇帝的專寵!
寒食東風御柳斜,古代讀朝霞的霞!這樣他才押韻!
就好像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裡面的斜一樣都讀朝霞的霞!
-
3 # 多多911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語翃創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詩中的內容可以網上搜索。
-
4 # 青燈讀歷史
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
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
5 # 半世飛仙
這首寒食應該是韓翃的寒食吧。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其實很好讀的,斜讀作xia二聲。主要難點是個燭字上,現在我們都普遍讀作zhu二聲。但在古代,這個燭字卻是歸到入聲字中。現在已經不可考究這個燭怎麼讀了。
-
6 # 佳jia佳jiajia
全文為: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2、白話翻譯: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3、創作背景: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回覆列表
我記得詩名為《寒食》的古詩有許多,陸游寫過,陳與義寫過,還有韋應物、杜甫、白居易,但最出名的應當是韓翃。就是和柳娘愛到天昏地暗那個韓翃。
由於古代漢字和現代漢字發音多有不同,我簡單標註一下,希望沒有錯。
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一句與現代發音基本相同。
寒食東風御柳斜。
食字讀“SI”,四聲,發音等同於“四”字,斜字讀“XIA”,發音等同於“霞”字
日暮漢宮傳蠟燭,
燭字讀四聲,發音近似於“住”
輕煙散入五侯家。
入字,讀四聲,發音近似於“日”
因此,全詩的發音應當是(疑是,我也不一定叫得準)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四)東風御柳(霞)。
日暮漢宮傳蠟(住),輕煙散(日)五侯家。
當然,在現代場合,這麼讀是要捱罵的,要麼是扯淡,要麼是故弄玄虛,要麼是炫耀,總之不應當如此讀。建議把那個“日”字按現代發音讀。
古代漢字的發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唐朝詩是一個樣子,宋朝時又變了,明清還轉了一個拐,到清朝時變成北京話了。
清朝人應當也是說古韻的,畢竟有一本《康熙字典》嘛,可是儘管如此,老百姓卻不管那些,加上清朝南北融合,方言匯萃,所以就變成了現代漢語發音。
我記得閩南話應當是標準的古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