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燈幽見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當然養了!
年輕的出家人都養著呢!幹麼不養年老的出家人。
出家人是不事生產的,一生被供養著的。
題主問的意思應該是指——寺院養那些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出家人嗎?也是養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對於我們普通人是煎熬,只是因為我們需要上班養家,我們的經濟能力不能支援我們照顧老人。
才痛苦。才出現家庭悲劇。
有錢的人家是沒有這種痛苦的。
還有些老人頑固愚蠢,不可理喻,非分要求太多。但是,他們又可以合法合理的摧殘子女的生活。
子女就會很悲慘,乃至於妻離子散,不忠不孝。
這種現象社會上很多。
寺廟並不會有這個難題。首先,出家人也是交了社保的,現在國家政策好,他們完全有錢交社保,交的肯定還不低。
有病就去醫院,失去自理能力了就去養老院,有什麼大不了的了,都是錢可以解決的問題。
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對寺廟來說都不是問題。
至於說,有沒有一個“二十四孝”式樣的“孝順子女”“孝順徒弟”在床前盡孝。請問,您是出家人嗎?
還追求這個!
不說得道大僧,就是一個一般的出家人,也應該與人為善,與人方便啊。
誰和他打交道也應該感到“惠風和暢”。
修行好的出家人老了,萬不會成為一個“愚蠢頑固,不可理喻”的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的。
照顧他們並不惹人厭煩。
再說了,出家人只要修行精進,基本上也不可能輾轉病榻多年的。
-
3 # 生命之光
道聽途說 不知真假
寺院是一個有組織,有層次階級,管理有序,制度齊全的團體,不是鬆散的團伙,對年老體衰的僧人肯定關心照顧。老年僧人大多是有一定名氣的高僧,更會得到信眾認可關注。寺院不是養老院,但他會本著佛祖旨意,慈悲為懷,廣佈善緣,修行的僧眾相互照顧是肯定的,僧人也是公民,也會有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養老看病沒問題。僧人圓寂,大限時至,有佛接引,會排空汙穢、淨身更衣,然後坐缸。佛教不說這個人是死了,而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了。
-
4 # 簡直簡直
幾年前,我從怒江經昆明回滬。順便去了筇竹寺一遊。在寺裡見一眼睛不好的年老僧人行動不便,便上前扶他上樓進了他的禪房。房間為一間室。室內蠻整潔的。傢俱也一應俱全。就老人一人居住。這個老年僧人應該屬於退休養老了吧。所以,這說明年老體衰的僧人,是由寺廟供養著的。想必政府也會有相應資助的。
-
5 # 紅月視聽
你想幹什麼?還是想幫誰幹什麼?混吃等死啊。多讀讀經書,提升下自己的境界不香嗎?
那麼多吃不上飯的你看不見,惦記自己的養老問題。。。其心可誅啊。
-
6 # 佛醫淨和
看護照顧老弱病殘的僧人,在佛家被視為非常重要修行內容,《四分律》中記述: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時,見一生病的比丘倒臥在大小便中,身邊沒有守護瞻視的人,於是即上前扶起病者,擦拭其身上的垢穢,並將衣物清洗曬乾,清掃住處,以泥漿塗灑修補住處,併為其床鋪上了新草墊,為病者蓋上衣被安臥,方才離去。隨後,以此因緣召集眾比丘僧,說道:自今以後,應看護照顧生病的比丘,不應不看。若有欲供養我者,當供養病人。
佛陀還教給大家五種看護病人的方法,既瞻病五德:
1 應當知道病人可以及不能食用的飲食,可食之物方可與之
2不嫌棄厭惡病人的屎尿及嘔吐之物。
3 以慈悲心看護病人,而不是為了衣食等報酬
4 能善於調理煎熬湯藥等事。
5能為病人說法,令其歡喜,並使自己的善法也有所增益。
律宗創始人,唐代高僧道宣大師撰寫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 》中還單列有僧人之“瞻病送終篇” ,內容非常詳盡,能滿足僧團內部看護病患的需要,故被後人視為是佛教僧團的護理學,現摘述部分如下:
1制意,釋迦牟尼佛深知世俗的感情無常變遷,很難做到從一而終。身體健壯時彼此能親近,當病患老弱後則常有離棄厭惡之心,因此便立下戒條:自今已後 比丘應看護病人;若有欲供養我者應供養病人。
2簡人及供養(所謂簡人就是挑選照顧病人的人。供養,既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之意,對下含有同情、憐惜、愛護之意)寺內有比丘生病了,此比丘的徒屬應該給予照顧;如沒有徒屬,僧團派人照顧;若沒有男眾,女眾照顧也可以。在寺院外遇到病比丘,應該想法將他送到寺廟中,僧團必須派人照顧;如果病故了,要進行火化,料理喪事。若為了照顧病人,也允許比丘自己煮飯餵食。若病人自己有財物,醫療費當自付;假如病人付不起醫療費,僧團大眾要幫助他或替他化緣。廚房要給病人作特別飯菜,如果庫房沒有合適的原料,應當外求。總之在經濟、飲食等方面都要給予關心照顧。應遵行“瞻病五德”,才是合格的瞻病人。
3.在寺院的西北角為病僧安置處所其名為無常院,又稱作延壽堂、延壽寮、安樂堂、涅槃堂。古時叢林送老者至安樂堂,送病者至延壽堂,使老病者養生送死而無憾 。其堂中安置有一尊站立的阿彌陀佛像,佛像左手系一五色彩幡垂於地。 將病人安放在佛像之後,令其左手握執住五色彩幡的幡腳,此既是有跟隨佛往生淨土的含意。瞻病看護者為病者燒香散華,令其莊嚴。乃至若有屎尿嘔吐,當立即掃除乾淨,不為罪過
4說法勸善 應隨時到病者住處為其說法開示,開發其智慧。 若病人得不到應有的安慰和治療,自然難以恢復健康,這種瞻病看護者是不合格的。
上述的律制,是對僧人說的,因此看護的物件,也僅舉僧人為例。因僧人有獨特的戒律要求,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佛家護理學。
-
7 # 泯然眾人焉
真實的悲傷的故事。
寺院一定人終生!
終生悠悠情皆空。
笑問有無其父母?
答曰世人皆空空!
應該在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75年前後,鄰村一吳姓女子,名靜慧,方約十六歲,甚至聰慧,已屆高中畢業,然後返鄉入村後當了一名鄉村教師。
十六歲的年紀,正是情絲縷縷的光景年月,這吳靜慧也不例外。那個七十年代的農村學校裡,老師多,學生也多,並且在小學裡還有兩個班的初中老師,也為混校。
吳靜慧在當時,學歷就算很高的,類似於今天的正兒八經的名牌大學生。在學校裡,一眾師生都對吳靜慧也是高看一眼,眼神帶有佩服的神情。
話說吳靜慧任教的時候,同在學校裡又分配來了一個正式的國家老師,名叫莊子棟,年方二十一歲,中專生,生得其實也就一般,唯一的亮點就是莊子棟是國家的正式在編的老師,吃國皇糧!
就這樣,在一同的教書育人的共同環境下,又隨著書香氣甚濃的彼此感觸,不知是莊子棟惹上了吳靜慧,還是是吳靜慧愛上了莊子棟,兩個年輕人攪和到了一起。
時間一晃一年過去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民風古樸。兩個人年輕人交往了一年多,如果不結婚,那又同居在一起,村裡的風言風語可是很難聽的,特別是對一個女孩子而言。
吳靜慧的父母也感知到了這一點,遂讓吳靜慧去問問莊子棟有沒有結婚的打算。得到的答覆是:莊子棟的父母還在考慮中。言外之意,莊子棟的終生大事莊子棟本人是作不了主。
莊子棟的父母的真正意思是說吳靜慧不是國家正式老師,有點兒配不上吃“國家糧”的莊子棟。一旦以後結婚了,如果吳靜慧生了孩子,那吳靜慧就沒有工作崗位也就沒有了工資,莊子棟怎麼能負擔得起一家三口甚至於四、五口人的生活?
於是,莊子棟的父母就先拖著不辦,然後又私自託人給莊子棟敲定了鄉上某位幹部的女兒為莊子棟的未婚妻。
過了段時間後,鄉上的幹部把莊子棟藉故調到了另一所農村中學裡任教,並且離他的女兒很近。這位鄉幹部經常讓莊子棟去他家裡吃飯,每次也是她女兒陪伴。再過了五個月,莊子棟突然在新的農村中學裡升成了教導主任,幹起了行政工作。
在一次同鄉幹部的女兒吃飯的時候,鄉幹部的女兒說,只要莊子棟聽話,莊子棟未來的路很是寬廣。
這邊的吳靜慧自從莊子棟調離學校後,心神不寧,每日課餘之後顯得憂心焚心的。吳靜慧開始也會跑到莊子棟的學校去找莊子棟,問莊子棟什麼時候兩人能結婚。莊子棟總是說等等再等等,就這樣,一拖又拖了半年。
半年後,莊子棟已升任副校長,聽說不多久,以莊子棟的能力,有可能還會進入鄉上的領導班子中來,前提是要聽話懂行情。當然,莊子棟要娶上鄉幹部的女兒。
在多半年的某天晚上,莊子棟騎著腳踏車,伴隨著滿天的星光,還有那初上的月牙兒,一溜煙地趕到吳靜慧值班的小學學校裡,然後把吳靜慧叫了出來,說:靜慧,我不能再耽誤你了,我也不能同你結婚。我知道欠你的,來生再續吧。
吳靜慧其實早有預感。在那個層次分明的年代裡,吳靜慧只是做了一個不該做的夢。怎麼能飛越過那個看不見的天然鴻溝呢?
吳靜慧默默不讓眼淚流下來,她把莊子棟送出了小學校門,什麼話也沒有說。莊子棟只是在回頭的時候,藉著稀薄的月光和閃爍的星光,他看見吳靜慧的臉上早己是閃閃的淚光。
莊子棟走了,吳靜慧萬念俱灰。
約莫在隆冬時節,大概是臘月時分,孩子們都歡天喜地放假了,也正是這個時候,吳靜慧決定離開農村的家鄉,遠赴千里外的南嶽衡山。
是的,南嶽衡山。
吳靜慧怎麼在南嶽衡山留下來的,聽吳靜慧死去的大哥只講了一點:吳靜慧自從感情受挫後,始終走不出來。某日,吳靜慧看了一篇佛文文章,說是開齋唸經能忘卻塵世煩惱六根清靜,遂決定上尋寺唸經,皈依佛門。
吳靜慧拜別父母兄弟,經過一月行走,終達南嶽衡山。道觀庵女主持接待了吳靜慧,並問了吳靜慧的凡名,得知她叫吳靜慧後,什麼也沒說,只是雙手合十,點頭應允。
事後得知,原來這吳靜慧天生與佛門有緣,只因吳靜慧的名字就已載定了:靜和慧,佛法名也。三生命已定,情來緣是空。
吳靜慧皈依佛門後,主持給她取佛名為:歸一。
歸一在南嶽衡山打經唸佛十一載,由於心性聰靈,得道高深,後至廈門某寺院請來主持寺廟事務,從此徹底與塵世絕緣。
在2000年左右,歸一法師,也就是早先的吳靜慧,她的八十六高齡的父親辭世的時候,吳靜慧的大哥親自傳信至廈門某寺院,告訴現如今的歸一法師,讓其送父最後一程。
歸一法師離別農村老家四十多餘年,只有她的父親辭世回了一趟家。歸一法師為她的老父舉了一回道場,也就是為她父親做了最後一次的歸天儀式,然後又回到了廈門寺院。
歸一法師的親大哥事後對村裡人說:她妹妹真的已經六根清靜了,什麼人也不認識,沒有了兄弟姐妹,眼睛裡全是空的。她妹妹歸一法師對他說,老父走了,你我是眾生芸芸。意即他妹妹什麼都沒有。沒有了兄弟姐妹,一切皆無,全是空空。所以,他妹妹歸一法師說,你我塵緣己斷,以後不用再來找我了。
歸一法師的親哥心如刀絞般難受。
歸一法師的親哥前年因病去世,口中還念及歸一法師這個妹妹,但終歸遺憾,歸一法師沒能來送他曾經的親哥一程。
據歸一法師親哥的兩個兒子講,他的姑姑歸一法師生活得好好的,在廈門某寺院。
-
8 # 寧靜致遠
既然出家了,那寺院會養的。不過聽人說寺院也有寺院的清規戒律吧,年滿60歲之前在寺院做過五年義工的,可以入寺養老。每月還發零花錢。我有幾個朋友是歸一的,受戒的。她們都有進寺祭拜的日期,去了管吃管喝管住,空調屋特乾淨,也統一去外地寺廟拜佛,像旅遊一樣。這東林寺的飯菜挺適合血脂高的人食用。什麼菜都有,全是素。我就想我血脂高到裡面住兩年,是不是高血脂會好,想吃肉也沒有。在家是管不住自己的。不過看那歸一朋友走路都手裡拿著那個什麼“計數的機子”,嘴唇微動“阿彌陀佛”,我做不來。還是做一介草民吧。
-
9 # 藍眼睛156966018
我母親過去認識一個寺院老主持,他對我母親很好,有一次他過生日,請了很多人,我母親讓我給他送去壽桃,沒有留下吃飯,就走了,臨走他拿出一串手串給我,我給了母親。母親最後去看了他一趟,因為老了就不當主持了,好像在寺院於新主持關係也不太好,但他什麼都沒說過,那一次他對我母親說,不要擔心我,有人養我。然後有一天他送我母親的手串突然散了!我母親說可能老和尚往生了!又過不久,我母親也去世了!
-
10 # 波波扶牆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出家人餓了也會吃飯,困了也會睡覺,所以出家人老了當然會有其他出家人的照顧,我佛慈悲,南無阿彌陀佛。
-
11 # 老七35341
一八年八月,到西藏逛閒。到了拉薩郊區的哲蚌寺,寺院規模太大了。但感覺稀奇的是,在寺院的一個大院子門外,掛有〈養老院〉的牌子。好奇進去逛了一圈,裡面的房子設施,環璄很好,住的都是年老的喇嘛。當然也有年輕的喇嘛在管理,原來喇嘛也享受退休待遇。
六九老翁。
-
12 # 心觀妄止
現在寺廟不比以前沒條件的時候了,中大型寺廟養老院按星級標準蓋的很多,而且建築面積達到幾萬公平米以上,可以參考東林寺,安福寺養老院。
回覆列表
這一點上毋庸置疑的。
僧人老了之後,當然是在寺院終老。
但是,出家師的老年,與我們凡夫意義上的老年,有所不同。
如果是戒臘(出家年數)越高的出家師,他們在寺院的地位相對也會越高。
而且,因為長久的持戒,誦經,六度的修行,他們不僅功德很大,福報也會越來越好,所以,他們絕大多數到老,身體依舊非常健康。
一般都不怎麼會麻煩到寺院其它僧眾,往生的時候,都是時間很短暫的。
而如果是修行極好的高僧大德,他們還會有寺院專門配置給他們的侍者,來照顧他們。
比如虛雲老和尚,很多資料都記載他有專門的侍者。
這種傳統,佛教一直是有的,在《佛陀傳》裡面有清楚的記載。比如,阿難尊者就是佛陀的侍者。
其實,一個真正出家修行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去掛慮老年時候的問題。
不僅是寺院是慈悲為懷的地方,其它僧眾,或者寺廟淨人會幫助照顧好老年僧人。
而且,很多用功修行的師父,都能夠預知時至,他們走的時候,根本就不用怎麼麻煩寺院。
不僅是修行多年的老僧人如此,就是民間很多居士,如果是真正用功唸佛修行的,很多人走的時候,都非常瀟灑自如的。
這一點,在《高僧傳》《淨土聖賢錄》裡面,都有非常多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