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讀書有好處

    第一自然災害 當時正值小冰河時期災害頻發。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4%87%E7%A5%AF%E5%A4%A7%E6%97%B1/9698790?fr=aladdin

    第二兩線作戰第二兩線作戰 一面疲於應付清軍入侵一面忙於鎮壓農民起義。

    1、清軍第一次入關(己巳之變)。崇禎二年(1629年)。

    2、清軍二度入關。崇禎七年(1634年)

    3、清軍三度入關。崇禎八年(1635年)

    4、清軍四度入關(丙子虜變)。崇禎九年(1636年)

    5、清軍五度入關(戊寅虜變)。崇禎十一年(1638年)

    6、松錦之戰。崇禎十三年(1640年)

    7、清軍六度入關。崇禎十五年(1642年)

    當時國內戰爭

    1、曹文詔圍剿義軍。崇禎四年(1631年),崇禎七年(1634年),由於清軍二度入關,曹文詔被調往大同抗金,農民軍得以突圍。

    2、桐城之戰。明崇禎八年(1635年)

    3、孫傳庭俘獲高迎祥。崇禎九年(1636年)

    4、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四度入關,盧象升在河北戰死,孫傳庭、洪承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李自成這才得以喘息

    5李自成三攻開封。崇禎十四年(1640年)

    6張獻忠破襄陽。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

    8、李自成攻洛陽。崇禎十六年(1643年)

    李自成破北京。崇禎十七年(1644年)

    崇禎年間的明朝戰事可謂接連不斷,兩線作戰的明軍顧此失彼

    第三經濟 也就是錢了

    明朝的社會分為三大股勢力,皇族,士族,平民。朱元璋規定皇族不交稅,同時明朝有各個朝代最優厚的皇族分封制度,到了明朝後期,皇族佔有了全國超過40%的土地,而這些土地是免稅的,無可避免的導致了稅收下降。為了維持財政收入,張居正進行了改革,加大了對士族和平民的稅收,緩解了財政,但是也導致了平民和士族的不滿。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財政收入又不夠了,這個時候魏忠賢出現了,再次加大了對士族的稅收,並導致了代表士族利益的東林黨的反彈。崇禎上臺後,昏招連出,首先他殺掉了魏忠賢,東林黨上臺後廢除了魏忠賢的政策,減少了對士族的稅收,然後財政吃緊,他居然向土地最少、人數最多的平民加稅,導致平民苦不堪言,很多人甚至自願將土地賤賣給皇族或士族,然後在自己的土地上當佃戶來免稅。最後稅不僅沒收上來,平民還造反了。所以,明朝的滅亡源於特權階級的擴大,明朝初期80%的土地都是有稅收的,到了崇禎時期只有不到20%土地能夠徵稅,即便魏忠賢時期多了一些工商稅,也被崇禎親自給廢除了。這個時候的明朝不僅沒有足夠的軍費,而且對內也處於極限狀態,遭遇一點天災便承受不住,分崩離析了。

    沒錢你無法賑災,更無法支援戰爭。

  • 2 # 佛山技工男建哥

    崇禎年間,明朝並沒有敗給清朝,而是敗給李自成這個起義軍。李自成太賤了,擊敗明朝了,確守不住。準確說是清朝擊敗李自成,而不是崇禎。明朝的滅亡有很多原因,這也很符合歷史規律。

    明朝是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卻又是農民起義而滅亡的。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

  • 3 # 晨鏘鏘

    明朝的失敗主要是敗在極其糟糕的政治環境和自然災害。政治上不能像後金(清)那樣團結一致對外,無窮無盡的黨爭使明朝始終不能一致對外,從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無一不是黨爭的犧牲品。明末的自然災害對明朝來說也是致命的,不僅極大的削弱了明朝的戰爭潛力,也引發了規模巨大的民變,使得明軍始終處於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直至滅亡。

    松錦之戰明軍在錦州有兩萬人,洪承疇統帥八總兵步騎十三萬,清軍人數不明,但應不低於十萬人,皇太極甚至都急到,流著鼻血在瀋陽城中“大索人丁”的地步。明軍在戰役初期頗佔上風,即便到了皇太極援軍趕到,雙方正面決戰時明軍也絲毫不落下風。只是由於後期洪承疇不提防清軍抄後路斷糧道,再加突圍戰時組織不嚴,各部且戰且闖,一片混亂。明軍的損失都是在混亂中被清軍追殺所致。由此可見,明軍在糧彈充足,組織有序的情況下戰鬥力絲毫不比清軍差。

    努爾哈赤執政時,後金勝利是因為努爾哈赤的軍事上的才能和政治上的權謀,後金部隊在女真族統一的情況下士氣大盛;而且明朝將領對後金缺少認識和過於輕視導致了戰爭的多次失敗。但努爾哈赤的勝利絕對是一時的,努爾哈赤在關外對漢人燒殺搶掠,滿漢矛盾高度激化,抗戰滲透到漢族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女真族人少地偏,資源匱乏難以久持,只要明朝出現一個名將,女真必敗

    皇太極執政時,皇太極採取一系列政策緩和滿漢矛盾,生產力提升;除滿八旗外又編制了漢八旗,軍力擴大;又征服北韓,結盟蒙古,仿明朝制定一系列軍政制度,此時的女真已經不是蠻夷了,而是與大明同等地位,足以相爭的滿族清國。而此時關內又在幹什麼呢?農民起義之火燎原,耗盡了大明的軍力國力,崇禎皇帝雖然勤勉向上,但不是一個明君,常常掣肘前線軍事,君臣離心離德

    就軍事松錦大戰而言,滿八旗雖然軍力強大,但戰爭初,洪承疇支援錦州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滿八旗中三旗大營被奪,八旗損失很大,此時明朝廷堂上大臣局勢稍好,彈劾洪承疇動作緩慢,耗損錢糧,崇禎皇帝在北京遙控前線,命明軍加速前進,洪承疇將糧草輜重留在了寧遠,攜帶少數糧草支援錦州,清軍趁機進攻明軍尾部,明軍補給線被截,被圍一線,明軍多次突圍遭到清軍頑強阻擊,最後,洪承疇決定置死地而後生衝擊清軍,這完全有可能突出包圍,同時重傷清軍,但各大總兵無心再戰,趁著夜色各自率部突圍,亂作一團,遭到清軍埋伏,除吳三桂帶領少數關寧鐵騎逃回寧遠,洪承疇帶領兩萬殘軍再次被包圍,最後被內部一將私降清軍裡應外合全殲洪承疇部外,其餘兵將全部被殲,訊息傳到錦州,錦州守將祖大壽獻城投降,松錦大戰結束,明朝失去關外除寧遠外全部城池土地,但此戰清軍也受到重創,無力再戰寧遠,雙方保持對峙直至皇太極死大明亡。

  • 4 # 心向青山

    大明之亡,原因有很多,比如內憂——農民起義,又比如外患——後金,又比如自然災害——持續大旱和饑荒等等,但本文想從大明內部談談其敗給清朝的原因,畢竟內因才是根本。

    1、朱元璋廢宰相

    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後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

    這是明末思想家黃宗羲對明朝之亡的總結。

    也就是說,自古皇帝傳子不一定傳賢,但宰相不傳子,所以只要宰相賢即可;但大明罷宰相之後,六部直屬皇帝,但皇帝不一定賢,於是為了使大明正常運轉又不違背祖訓,有權而無名分的內閣便誕生了。

    內閣與六部互不統屬,閣臣不得兼任六部長官,於是名分與權力之間的尷尬,內閣與六部之間的矛盾便貫穿了大明中後期,這也是導致黨爭的主要原因。

    明後期,皇帝更懶,於是將披紅權給了太監,用太監製衡內閣的票擬權,於是太監、內閣、六部和皇帝之間的矛盾之亂無以復加。

    如果沒有內亂和外患,那麼這樣一個低效混亂的政府尚能正常執行,但一旦亂起蕭牆、外敵入侵,大明根本無力應付天災與人禍。

    2、明末土地兼併

    大明官紳的土地是不需要繳稅的,所以繳稅的就都是小老百姓,國家亂起,平叛需要錢,要增加收入,便一定會增加稅收,老百姓承受不住,便只是賣地,賣了地沒吃的便沒法活,沒法活便只能造反。

    大明的銀子不在國庫,都在士大夫官紳手中,但賑災也好,軍餉也罷他們都不想出錢,崇禎只能把有限的銀子先用在關外,用於平定農民軍的大明官軍便經常沒有軍餉,沒軍餉就沒吃的,官軍也就跟著造反,所以農民軍越剿越多。

    大明末年,有三大問題:黨爭、農民軍、後金。

    崇禎一個都沒有能力解決,大明末年有許多名將,但崇禎皆不能善用,於是大明之亡便就此註定。

  • 5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七七國恥日,言史堂帶您回顧王朝興衰,當以史為鑑;

    決定國家興亡的不能僅僅看人口的多與寡,理應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去分析看待。明清如是,清末列強侵華亦如是。

    經濟:經濟是一切政治,軍事的基礎

    明崇禎年間恰逢小冰期鼎盛期,各種自然災害叢生。大災不斷,小災頻發,以旱、蝗、澇為最為嚴重,基本波及了整個大明王朝。自然災害又引發了大規模的鼠疫疫情。在封建小農經濟的時代,民不聊生。意味著國家稅收銳減,商業凋零。

    政治:國家統治層的衰敗

    相較於萬曆與天啟二朝,崇禎一朝的黨爭日益激烈。由於崇禎繼位之後,著手鏟除了魏忠賢一黨,致使“東林黨”一家獨大,開啟了東林亂政。崇禎面對黨爭,即使更換了多達17位首輔也無濟於事,無法挽狂瀾於即倒。

    軍事力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明朝從不缺乏軍事人才,可以稱得上軍多將廣。明末明朝軍隊從來都是兩線作戰,還能偶有勝利。

    可以說軍事上的衰敗致使國家滅亡,但是不能說明明軍毫無作戰力。來自於朝廷的牽絆太多,而統兵大將被殺的殺,降清的降清,關乎於統治階級的無能。

    最後來說說崇禎皇帝:

    崇禎確實是個勤奮的皇帝,奈何大明朝已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崇禎帝空有中興之意卻無自我主見,剛愎自用又生性多疑。

    反觀後金猶如一群飢餓的狼,面對如此年老體弱的獅子,豈有不勝之理

  • 6 # 追記歷史

    明朝的滅亡原因有很多,也並不是因為其中一個問題就能讓明朝滅亡,是各種因素日積月累積攢到了一個無力迴天的程度。再說了當時直搗龍巢逼死崇禎帝的是李自成,而李自成所代表的是農民起義軍,滿清雖然那時候已經虎視眈眈,但其並不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就是明朝的各種社會弊病,在崇禎帝執政期間得到了集中爆發,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和上幾任皇帝不作為亂作為脫不了干係。混亂的朝堂內政及無休止的黨爭,這樣連最基礎的穩定都沒有,還談什麼一致對外?明朝這種混亂的環境,一直延續到明朝結束,後來備用的南明王朝再次重組時都沒有改善,所以明末混亂的朝局,也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崇禎帝的死預示著大明王朝一個階段的結束,崇禎帝死後滿清並沒有佔據絕對的優勢。當時主要存在三股比較大的勢力,一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也就是後來的大順政權;二是入關後的滿清鐵騎,我把吳三桂也歸到滿清勢力之中了;三是明朝滅亡後延續的南明政權。其實以上這三股勢力實力都不可小覷,只不過後來卻是少數人統治了多數人的結局。李自成在取得了短暫的成果之後,一時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其班底整體素質也相對低下,以至於目光短淺沒有一個整體的發展規劃,最後造成了大順政權滅亡的結果。再說說南明這個奇葩的王朝,在大明王朝滅亡之後,南明並不是弱不禁風。南明所處優越的地理位置,手裡還拿著前明留下的大軍,但還是毀在前朝留下的黨爭遺病上,甚至當時南明很多大臣,都寄希望於滿清能夠幫他們滅掉李自成,這是多麼可笑的想法。所以明朝的滅亡,不能只往兵多將廣這方面想,雙方軍事實力上的對比只是其中一個誘因罷了。

  • 7 # e_listen141814398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註定了中國近代的悲慘命運。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夠透過行賄官員多次成功逃脫。而很多不夠世故的知識分子卻被極端殘暴的虐殺致死。 在秦淮八豔中李香君痛斥馬士英,馬士英罵李香君是賤人,實際上,馬士英才是最大的賤人。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據史書記載,被馬士英策反的方國安其破壞力比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還要大。在江陰保衛戰的81天中,江陰孤城就抵抗了清軍重兵圍困長達81天,體現南明王朝真正的抵抗能力。之後在浙江地方,勢力超過幾百個江陰的魯監國政權割據政權,幾乎又成為了南明政權光復的希望,但馬士英又徹底毀滅了南明政權的最後希望。方國安敗退就敗退了,但他之後成為了消滅南明王朝的主力,對於消滅南明魯王政權,本來方國安沒有投降清軍,但經過馬士英策反之後,手握重兵的方國安的對於消滅南明王朝的貢獻甚至超過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

  • 8 # 望風瑟瑟

    形成這種狀況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成梁的“養寇自重”。李成梁是萬曆年間名將,在張居正的支援下,橫掃北寇。但自張居正死,戚繼光被人陷害後,李成梁為了自保,對女真圍而不剿,支援建州女真,放任其坐大。而且與女真各部大做生意,生鐵,糧食之類的戰略資源不斷送往女真各部,以至於後期明軍與女真作戰發現女真裝備比明軍官兵的都精良。待到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時候,李成梁已經無力迴天了,只有不斷殺良冒功。女真的崛起,李成梁負首責。

    其次,明朝政治混亂。明朝內部黨爭不斷,以文統武亂象造成的後果嚴重很,再加上太監監軍,軍隊缺乏統一管理,部隊與統帥之間做不到有效溝通,“上下不相附,指令不如意”,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失敗。另外政治環境的惡劣,導致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等名將下場悲慘,明末是將星雲集的年代,倒也是名將最悲哀的年代。腐敗的朝政使得工部軍械所生產出的武器也偷工減料,還遠不如滿人武器精良,器不良,怎麼能打得過滿人?

    最後,明朝的天災加人禍。明末遇到的天災是有史以來最多的,尤其自嘉靖二十九年以來的小冰河時期,這樣的天災導致一半以上的糧食減產,凍死,餓死不計其數,這樣的情況下,爆發了李闖王起義,張獻忠起義,席捲大明大半江山,直接動搖了明朝的統治基礎,明朝這個時候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跟滿人作戰更是不用心,打不過滿人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明朝大批優秀獎領投靠滿人,範承謨,洪承疇,尚可喜,耿精忠等人給滿人帶去先進的槍炮技術和大量的關防資料,使得滿人更是如虎添翼。

    與此同時,滿人卻是以滿八旗為基礎,逐步聯合蒙古人創立蒙八旗,以投降漢人為基礎創立了漢八旗,又以漢人炮營為基礎創立了火炮部隊,在與明朝軍隊的對戰中,逐步取得了熱兵器的優勢。野戰中更不用說,滿萬不可敵的滿族人不是白說的,冷兵器熱兵器都已經不如滿人,明朝部隊接連失敗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從根本上來說,明朝的敗亡,不是滿人太強大,而是明朝亡於漢族自身,滅明朝的是李自成,非滿人。清代明,也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獲得了地主階層認可的滿族人,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打贏明朝軍隊,主政中原政權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

  • 9 # 真誠地看著你

    土地兼併嚴重,財富集中在官僚地主手中,國庫空虛,百姓疲弊。

    就算這樣,明朝也是亡於內鬥,而不是清朝。

  • 10 # 博陵牛仔

    明朝崇禎年間並未敗給滿清,只不過是後來崇禎死後,明朝有意“借陸平寇”,沒想到李自成、包括南明政權“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才給滿清撿便宜的機會!在當時的緊要關頭敗給滿清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以史可法為首的南明政權“借虜平寇”戰略的失誤!

    崇禎事情做的太絕,可以說對於明朝的起死回生沒有抱有一點希望。“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當時南京還有明朝的一套備用系統,南京的史可法等一眾官員,都等著崇禎或著皇子南遷,可是李自成圍困京城以來,南京方面等來的卻是崇禎以死報國的噩耗,三個皇子也全部被李自成所獲,而後音訊全無。在此緊要關頭,國無君主勢必政令不通,史可法猶豫不決,讓江北四鎮擁立的朱由崧為皇帝,史稱“弘光政權”。這下明朝得以喘息,本可以有光復的可能,或者能保東南半壁江山。這時候南明提出的“借虜平寇”政策,卻鬼事神差的幫了滿清的大忙。

    這裡來說一下,本來滿清並沒有妄想統一全國,能建立起大清這個立足二百多年的王朝。最大的希望就是得到明朝的承認,封個王什麼的,自己就可以在遼東舒舒服服過日子了,誰想著沒事總是打仗呢,打仗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和平”,所以老實巴交的農民拿起了戰刀,比如李自成就是因為吃沒吃的,喝沒喝的,不反是死,反了倒是可以有點希望。滿清當時也就十幾萬軍隊,當然這種想法可以有,但是實力不允許。

    當滿清入關打著替明朝復仇的大旗,把李自成趕到了湖北,當時南方左良玉軍團還是幾十萬軍隊,雖然算不上精銳。但是總比幾十萬頭豬管用,可是左良玉先前被李自成打怕了,繞開了李自成直奔南京,玩起了清君側的遊戲。這下滿清收拾完李自成,掉頭就滅掉了南京的弘光政權,史可法也在揚州殉難!

    內部的爭鬥,給了滿清撿便宜的機會。地方軍隊的軍閥化,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皇帝成為了傀儡!

    弘光政權滅亡後,南方又有多個南明政權先後建立,比如潞王朱常芳、魯王朱以海、隆武政權、永曆政權。皇帝多了那當然就要吵架,不但吵架動手都是有可能的,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滿清樂壞了,你們慢慢玩我過後一塊收拾!中央及內閣已經徹底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地方軍隊軍閥化太過嚴重,沒有復國的想法,有想法的都成了擺設——皇帝及監國之類。比如南明的隆武政權,隆武帝朱聿鍵是非常有抱負的一個皇帝,無奈鄭氏根本就沒有復國的想法,有的只不過是保留自己的榮華富貴,做一個富家翁足矣!

    永曆政權與魯王東西呼應,鄭成功、李定國嶄露頭角可為時已晚!

    再說說最後的南明永曆政權朱由榔,當時南明的生存空間一縮再縮,在孫可望帶領大西軍餘部抗擊滿清一度收復南方胡廣,勝利在望。可是孫可望私信太重、欲自立門戶導致自己身敗名裂,而後一氣之下投降了滿清,隨後李定國掌握了永曆政權的軍事權利,雖然李定國是張獻忠的部下,但是李定國註定成為了南明最後的擎天柱。而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魯王政權,在東南沿海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機。

    如北宋末年,雖然有“靖康之恥”,但是趙構南逃,又有岳飛、韓世忠一般猛將,殺退了金國的進攻勢頭,一度有收復失地的趨勢,雖然岳飛等人被害沒能成功,但是南宋卻穩住了局勢。

    可惜的是滿清招降的明朝降將反過來又滅南明這點星星之火。可以說還是明朝投降派與非投降派的鬥爭。雖然南明最後也出現瞭如李定國、鄭成功等復國名將,但是當時的空間太小了,以區域性不足以跟幾乎統一全國的滿清對抗。最後永曆政權的朱由榔被緬甸國王獻給了吳三桂,吳三桂為了向滿清獻媚,而以弓殺死了朱由榔。身在緬甸的李定國無力迴天!

    可以說滿清打敗明朝,不如說明朝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至今無不令人為之惋惜!

  • 11 # 春秋正義

    《明史》載“傳庭死,而明亡矣”。實際上明崇禎時期,猛將不止孫傳庭一人,還有洪承疇、曹變蛟、盧象升等等,精兵有關寧軍、秦軍、天雄軍,然而這麼多精兵良將卻抵擋不住精銳只有六萬至八萬,總人口不過幾十萬的後金,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

    然而戰爭打的從來就不是將帥牛不牛掰、士兵勇不勇敢,甚至武器裝備也不是那麼重要,眀亡清興最大的問題出在“小冰河時期”。

    1.從萬曆起,氣候開始變得異常寒冷,伴隨而來旱災、蝗災,糧食短缺迫使貧民揭竿而起

    根據史料記載,萬曆時期全國平均氣溫要比正常低一到兩度,連廣東、海南都下起了雪。可別小看這一兩度的差別,對農業來講,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低溫將導致糧食減產,這對於以農業為基礎的帝國來說尤為致命。

    當時陝西、河南均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實際上這和朝代更替的規律基本吻合,到了崇禎年間,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狀。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在每個朝代都存在,崇禎距明立國已有二百多年,土地兼併,財富高度集中於朱姓宗室、富商士紳的情況尤為突出,隨之爆發了明末農民大起義,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還有一干亂七八糟名字的頭領,這些由饑民、逃兵、地痞組成的烏合之眾,極大地牽制了明軍精銳,使得明朝無法集中精力解決遼東問題,兩線作戰實乃兵家大忌,強如二戰德國都扛不住兩線作戰,更可況日薄西山的明崇禎時期呢?

    2.後金於災年建國,同樣湧現瞭如皇太極、多爾袞等一大批優秀的首領,採取逐步蠶食的方法消耗大明戰鬥力

    關內天災不斷,遼東的情況也不見得好過。據盧象升報告,他在邊關視察,穿著貂裘都感到異常寒冷,沒法穿貂裘的普通士兵處境可想而知。女真人活動於白山黑水之間,對於災荒的忍受力並不見得比中原強,他們能做的,就是搶掠,努爾哈赤於災年建國,以七大恨為幌子,團結女真部落一起用自己野蠻的攻擊從大明那裡獲得補給,這是促使後金兵前赴後繼瘋狂攻明的根本動力。

    繼任的皇太極是個極其銳利的領導者,他清醒地認識到後金與明朝的實力差距,滅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他的主導下,後金成功將戰火燒向關內,京畿包括山東數省,在崇禎時期就遭受了清軍五次大規模劫掠,最嚴重的一次清軍甚至在關內待了五個多月,儼然當成了自己的家,飽掠人畜幾十萬,金銀細軟無算的清軍奏樂而歸,留下的就是明朝遍地殘破、赤野千里的北方基地,使得崇禎在面對李自成的進攻時完全組織不了像樣的抵抗,極大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3.崇禎君臣本身的戰略失誤,喪失了力挽狂瀾的最好時機

    崇禎即位,成功消滅魏忠賢閹黨,恢復朝中政治生態,對外重新啟用袁崇煥,制定復遼方略,然而崇禎本人卻剛愎自用、急功近利,皇太極入關,殺袁崇煥,松錦大戰求速勝,坑死明軍最後的兵團。對東林黨人腐敗無能,沒有掌控力,而這些清高的文官集團先是害死了孤軍作戰的盧象升,還迫害政見不同的孫傳庭下獄,最後所謂的“四正六隅”失敗,楊嗣昌自殺謝罪,但中原戰事不是一個人自殺就可以推卸責任的。

    在解決農民起義和清軍入侵的問題上首鼠兩端,不分主次,把有限的國力消耗在漫長的東西兩線作戰中,缺乏長遠的方略,可以說是心有餘而能力不足。比如,對民力已竭的農民,還繼續加徵三餉,搞了個裁汰驛站,放著江南那麼多賦稅不收,天真地搞募捐,以為那些滿嘴仁義道德、實則貪贓枉法的滿朝大臣會為國解難,最後落得個“大臣人人皆可殺”的下場,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 12 # 關河南望

    崇禎皇帝做的最大的一件錯事就是殺了魏忠賢,重用東林黨。

    他哥哥明熹宗臨死前叮囑他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說的就是魏忠賢在國家大事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可是崇禎看不到這一點,處死魏忠賢,看似是扳倒了黑暗政治力量,實際上是制衡東林黨的唯一力量被消滅了。

    東林黨得到重用,為爭取民心也免了很多賦稅,可是東林黨人的守遼,每年都好消耗國庫九百萬兩白銀,幾年下來耗光了明朝的財政。這群以倡導儒學為己任的東林黨人只是一群空話連篇、無治國乏術的文人,無論崇禎想如何改革,東林黨都給予反對,儼然成為了明朝最大的獨裁集團。魏忠賢雖然囂張跋扈,但是會提皇帝辦很多事,跟東林黨形成強烈的對比。國庫緊張,無奈之下崇禎決定撤裁郵政人員,結果失業的這群人裡就有個闖王李自成,這個真的算是崇禎自己搬起石頭。在面對清軍、李自成的進攻,明朝內部國庫不足、官員人心腐爛、軍中大將稀少,連幾十萬的滿清小國也打不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結局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