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里不如

    第一、文章選題腐朽,很多懷舊文脫離時代,寫作手法陳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不能作為範文使用,沒有分析解讀的意義。

    第二、語句生僻繞口,很多土語方言,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而一些生僻的形容詞早已不為人們使用,孩子們很難應用和理解。

    第三、編纂邏輯虎頭蛇尾。部編版教材在拼音的教學上的確做出了應有的嘗試,低年級課本可謂是用心了的,但是在中高年級課本上就顯得邏輯混亂。例如詩詞文言文完全可以按照年代順序選錄編纂,中間載入一些相同時代的歷史故事,這樣孩子們又學習了經典,又掌握了歷史程序,豐富了學識,一舉多得。

    第四、減量不減負。書中學習重點變得不突出,使得學生不得不完全依賴教輔材料,考試題從此變得撲所迷離。這也是社會補課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第五、對學生行為類,心理健康、道德品質類、法治類的文章幾乎沒有。

    第六、對新知識,新文化,新意識形態沒有正確引導和銜接,學生沒有代入感,無法產生學習興趣與共鳴。

    第七、背誦。什麼文章值得背誦,背誦的意義在哪裡?古文是需要背誦的,而現代文呢,積極向上的,語句優美的,需要爛熟於心的,六年級下只有兩篇要求背誦的現代文,一篇是“聰明的你,告訴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呢?“另一篇“人總是要死的“搞得寒假大過年我不敢讓孩子連續背誦,忌諱的要命!

    還有比背誦《舌尖上的中國》來的更有滿分作文的示範作用的嗎。消極,仇怨,迷茫,難道是背誦的真實奧意?

    第八、多數課文都是匿名的,也就是說不知道誰寫的,難道那些文學大家知名撰稿人的文章不值得摘錄嗎?你們經費少到給不起稿費嗎?

    第九、背誦你喜歡的段落。這種自欺欺人的提問就不要出現了好嗎,你非逼著老師說“同學們,你應該最喜歡第二段”老師也挺難的!

    最後我要說,教育是國家的未來,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語文教育是培養品德、歷史、文化、思想、寫作的綜合科目,一套完善的教科書值得傾注更多人的心血寫就,而不是單純的強化某一項就是好課本,更不是某人的主觀意識能夠左右的。一切矯枉過正,也是不可取的,希望有關部門及時調整內容選材與編撰,更也,人之仰之,希望此言能上達天聽,下澤百姓,我們共同為教育獻計獻策,為自己,為子孫,為全民族!

    (下圖:部編語文主編,面相就跟你讀過的語文課文一樣……)

    與本文無關的題外話,漢奸真的有漢奸的面相麼?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2 # 夢語連篇

    這個問題很大,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疏理思想。但是又不想沉默以對朋友邀請。簡單地說吧,我並不認識溫儒敏教授,是男是女都不清楚,有人邀請問我他講話的看法,我實話實說,不認識,不知道,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我搜索了些網上註名溫教授的文字轉發給對方。沒有想到又引來不少老師與家長們的交流。包括與您與為好友,也是從溫教授是男不是女開始的。

    我覺得,網路是個視窗,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我不覺得好笑,心有敬畏,無論是誰與爭鋒,都是社會文明的一部分。我希望他們在交流中都有自己收穫。感謝信任,時間關係,先講這麼多。

  • 3 # 梅珊

    溫儒敏根本不瞭解中國中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也根本不懂現代教育,仍然用科舉時代的認識來對待語文教學,好像學生也像古人那樣就只讀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其他一概不問。好像學只讀語文類書籍就能成為優秀人才。

    這老頭子的侷限性還表現在只強調讀書獲取知識,忽視了培養能力,發展思維,培養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在現代技術條件下,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探索和創新更為重要。一部智慧手機承載的知識遠多於一屋子書籍,查閱提取更為方便,不必過分強調多讀多背。

  • 4 # 殷勇教育聊齋

    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正常,也並不覺得好笑,這起碼讓我看到兩大積極意義:

    一是如今網路發達,尤其是自媒體,既為大家暢所欲言提供了方便,又體現了社會廣開言路之開明風氣;二是大家都關心語文,關心語文就是關心教育,一個全民關心教育的時代到來了!

    至於放炮與否,我認為可以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我甚至還這樣認為:人人都會語文,人人都有他的語文觀,而且高手往往在民間!“草根”的語文觀感性、粗糙,但最接地氣。

    我殷勇有23年語文教學經歷一一小學4年,中學19年。對語文素養是什麼、如何提高?我也有發言權。

    大學教授讀書多,高屋建瓴,理性精緻,但也有形而上的飄渺。對語文的看法、教材的編寫、中考高考的命題,能理論聯絡實際較好,能吸收於漪老師等實踐型專家參加命題或當顧問更好;不要動輒說就是要讓15%的考生做不完的權威話,多聽一線教師的建議,是有益有效的。

    語文觀的核心是語文素養觀。那麼,語文素養是什麼、如何提高?

    首先,語文素養是什麼?

    1、能“聽說讀寫”,這就是最基本的語文素養。

    你們大學教授,高屋建瓴,雲裡霧裡,你們搞的那些東西我們看不懂,也無法操作。如陳思和教授主審的《大學語文實驗教程》,丟擲什麼以重新發現和認識母語為出發點,泛舟漢語文學的長河;把外國名家名作譯文當作漢語中的譯文,正視現代的翻譯文學對現代漢語吸收外來語言詞彙的作用。母語學習是每個公民的終身義務,語文課都是母語學習,而任何民族最好的母語都存在於該民族的文學之中。可惜你們也只甩出一個理念、編搭一個框架啊,教程空得不能再空,只有文選和少許導引而已。我們一線教師對語文聽說讀寫的訓練,那是實打實,是按教學大綱操正步訓練的!

    2、語文的工具性、基礎性素養。

    語文是百科之母,是萬金油,是工具性基礎性學科,學界共識也。我們一線教師,長期都接受專家教授的指導,但你們長期以來只拋給我們“兩性”這兩塊磚頭,砸得我們好疼啊!教育局領導、校行政,一來檢查,就用這“兩性"說你們體現了沒有來k我們,我們嚇得支支吾吾。其實我們天天都在做了一一都在訓練學生有不懂的字詞查字典詞典、問度娘,每次新課都會正音正字。我們仍然認準第一條一一聽說讀寫一一是工具性基礎性一一之路之基!

    3、語文語文,語+文的素養。

    你們專家教授動輒就是加強母語素養教育、文學教育、人文教育、語文美育。我的天啊!我們中小學生承受不起,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師也吃不消。如,錢理群教授的《大學文學讀本》認為,文學大於語文,文學高於語文,文學也包含語文。夏中義教授主編的《大學人文讀本》三卷本,企圖讓 “知識語文”向“人文語文”教育轉變,為大學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系統的優質的思想資源。周金聲、江少川教授主編的《大學人文語文》,將人文與語文結合,確立“精神教化+語文技能”的思路,強調人文性、綜合性、拓展性和實用性。溫儒敏教授主編的《高等語文》倡導文化語文。陳洪教授、王步高教授分別主編的《大學語文》,倡導大語文。你們個個都擺出“高大全”的模樣,使語文承受不能承受之重——所謂“人文教育”、“素質教育”、“母語教育”等等,還有諸如情感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審美教育、通識教育云云。你們大學教授水平高,你們又是自己講自己考,我們中小學只能步步為營地教、狼狼地狠狠地練學生“語(普通話、規範漢字、書法)+文(課文、作文、課外文學名著閱讀)的語文素養。我們仍然認為,第一條一一聽說讀寫一一就是“語+文"一一之路之基。其次,語文教師如何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你們教授會寫大論文,由此評職稱、晉升博導,我們“羨慕嫉妒恨"。你們普遍不大會操練,上課方法簡單,有的拿著自己的專著念幾段,就鎮了學生。漢語言文學專業、還有愛好語言文學的大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小學、中學積累起來在大學校園文化中昇華的。

    我們中小學,是要分學段,分別訓練、提高學生某一階段應有的語文素養的。

    丨幼兒期小孩,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給幼兒看圖說話、領誦十幾二十首童謠古詩、扶著小孩的手會寫自己和爸媽的姓名和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簡單的百字左右就行。給孩子留個美好的童年記憶一一童真童趣,才是孩童最本能的素養!

    丨小學一二三年級,要求初小學生掌握拼音字母、拼音規則,掌握一千個漢字,會造句,會寫短文,把課文中的重點詩文會背朗會默寫,課外閱讀少量。

    丨小學四五六年級,要求高小學生會查字典,掌握二千個漢字,能寫出六百字的作文;不僅對課文中的重點詩文會背朗會默寫,還要粗粗的理解;課外閱讀可以增加到百篇。丨初一二三年級,要求初中生掌握三千個漢字,能寫出八百字較詳細的說明、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的說明文和記敘文,次重點訓練議論文;不僅對課文中的重點詩文會背朗會默寫,還要有比較完整的理解,能寫出一兩百字的解讀話語;課外閱讀可增加到百篇以上。

    丨高中一二三年級,要求高中生掌握四千個漢字,能寫出千字以上的較詳盡的說明文、較複雜的記敘文,較有見解的議論文一一尤其重點深度訓練議論文;要求不僅對課文中的重點詩文會背朗會默寫,還要有完整深刻的理解,能寫出三四百字的解讀話語;課外閱讀可增加到二百篇以上。

    很多家長也羨慕武亦殊的成功!殊不知武亦姝成功的代價是一一武父下午4:30後電話關機,拒絕騷擾。當然,武亦姝不僅僅是她會背朗三四千首中華詩詞,更重要的是她的綜合語文素養太好啦!語文素養好,學政史數理化生地等學科就有“工具"有“基礎",就能學好。因此,今年高考她如願考進清華大學。很多家長,只看到武亦姝在央視背朗如流,就強迫自己的孩子也學武亦姝背朗大量古詩詞,這可能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為語文素養是綜合的、漸進的、創造性的。

  • 5 # 美國教學思路創想

    哈哈,這個問題可以說無解,因為教材的編寫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援,靠一些專家,還是老一系統的專家來編寫,應該還是老的思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教材也會很快結束它的使命,因為新的專家來還會運用只一套思路。

  • 6 # 中庸樂

    一群老師及家長和溫儒敏教授爭論,你認為好笑嗎?我想說,好笑!

    為避免同行相殘,特序言明眾:我“笑”我自己,以警醒自我。因為,為師23載,職業習慣,已習慣評頭論足。今嘗試著從不同身份,借“一群老師及家長和溫儒敏教授爭論”的話題,剖析自我。大家讀時,可當自己是“一線語文老師”,也可當是家長,也可當是大學教授,甚至是溫儒敏教授。輾轉身份,頗有意思。

    一笑:剛剛“栽種”,就“談”開花

    義務教育階段才剛剛開始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不要說一個大迴圈,連一個小迴圈的教學都沒有完成,就談學生是否學有所成?學生是否學後有成?語文的工具性踐行得如何?語文的人文效能不能凸顯?這部編版的“樹”不是剛剛栽下去嗎?就想著“開花”如何?更有甚者,先入為主地質疑這“樹”在中小學這土壤裡是否合適?這有待區域性評估、社會評估,甚至是一個階段、整個社會化評估,才能出結論的事情,竟然早早就開始作出評價,這不是很可笑嗎?

    二笑:沒有“開花”,就“品”果子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做的是,埋頭苦幹,揣摩研究,領會編者意圖,慧澤學生,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以達語文立德樹人的目標。作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把部編版教材編者的意圖比作“花”,我們老師應該在部編版語文教材出來之後,去研究裡面到底可能藏有什麼“花樣”,然後透過自己的領悟,將這些“花樣”,用我們的智慧,在學生面前呈現下出來,然後再讓學生欣賞這“好花”“美花”,這樣的做法才是錦上添花。誠然,相信我們老師也是歡迎廣開言路的,因為思維的碰撞,定有智慧的火花,於踐行和落實部編版課程標準,也是裨益匪淺的。我這裡主要笑的是,還沒有“開花”,不去辛勤澆水、裁枝剪葉,就開始品“果子”是否好吃,這難道不可笑嗎?

    三笑:“小自我”不願匯入“大江河”

    什麼叫高屋建瓴?語文課程設定的總體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那麼怎樣立德樹人呢?部編版語文教材給語文課程設定了四個屬性:綜合性、實踐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四個屬性是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的載體。也就是說,一線語文教師要落實語文課程的屬性,才能更好落實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僅從理論上看,是非常完美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綜合性,給語文作了一個定性,就是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最常說的是全包了“聽說讀寫”;實踐性,是要注重理論結合實際,要求學生透過語文學習,在生活中踐行。比如,生活中對別人語言的領悟能力,欣賞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在特定語言環境下的口語交際能力等等;至於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我們現行部編版語文教材裡,每個單元設定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是呈現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具體體現。

    到目前為止,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已經上了近三個單元的課,坦誠的說對語文教師確實是考驗,因為如果想偷懶,就根本沒有辦法上好這些課。比如,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單元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這個單元的4篇課文有個共同點,就是要讓學生的提問,也提倡讓學生的自行解答,甚至是讓老師來答,這已經顛覆了“老師問學生答”的傳統授課方式,我這裡做一個先入為主的評判,那就是:如果我們老師“偷懶”,那就真的不好教,不會教。其實,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並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正好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自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是學生從學習知識本身過渡到學習知識本質的一個重要過程,這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將我們老師不願正視這“裨益”,稱為是“小自我”,而將部編版教材的編者意圖(或者說語文課程的四個屬性),稱為是“大江河”的話,牽強附會地再比說一句:“小自我”溪流不入“大江河”,大江河仍然是大江河(教材依然是教材),而“小自我”溪流,永遠只能孤芳自賞、聽溪水潺潺,卻永遠也領略不到千山萬壑,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氣勢磅礴!

    是以為之而笑。這“三笑”,是警醒自我,如有共鳴,且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威馳車可以停多久還能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