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NowAcceptMyself
-
2 # 網易雲測試
"死亡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學說主張,這種學說認為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動。而達衝動起初是朝著我們自己本身而發的。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死亡的本能設法要使個人走向死亡,因為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只有在死亡--這個最後的休息裡,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生命由無機物演化而成,人從黑暗、溫暖而平靜的子宮而來。睡眠與死亡的境界與人所來自的地方條件相似,所以生命一旦開始,一種意欲返回無機狀態的傾向隨之而生,這就是死亡本能的來源。平常所謂的攻擊驅力,可以說就是死亡本能的演生物,只不過只將毀滅的物件從自身轉移到他人而已。當指向外界的攻擊驅力因受到障礙而無法滿足時,便會轉向攻擊自己(例如自殺)以圖自我毀滅。
弗洛伊德後期思想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是愛的本能(或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設性的,後者是破壞性的。後者破壞的目的,直白的說法是為了找死,文雅的說法則是渴望從有機物狀態回到無機狀態。這兩種本能雖然作用相反,但卻同時並存,此漲則彼消,此消則彼漲。
-
3 # 心理諮詢師海德
你好,題主所說的死亡本能,我理解為是精神分析流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死本能”。
與”死本能”相對應的便是”生本能”,因此死本能的提出也是基於”二元理論”,即人有生的本能,便有死的本能。就如同有正亦有邪,有善便有惡,如同陰陽太極一般,都是以”二元”的形式存在的。
-
4 # 似水流年12
提出者是弗洛伊德,但個人認為他言過其實,有過分誇大人生物性的達爾文主義者傾向。
不可否認人與其他有機生物一樣,都具有生物體的基本屬性,比如存在生的本能,發展的本能,但人類的進化過程必然會使其與其他生物類似的本能出現蛻化,而社會性本能得到發展。死本能即使存在也不可能如弗洛伊德說的那樣與生本能因隨時抗衡出現此消彼長的現象,死本能必然受到壓抑,而在長期的壓抑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蛻化,沒有能量再與生本能相抗衡,所以人才能夠得到不斷的成長和發展。
那麼弗洛伊德說的生本能和死本能此消彼長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生本能是促進人成長的積極的能量,所謂死本能是促進人退化的消極的能量,這是一件事情兩個不同的側面,就像陰陽一樣,彼此對立又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積極的可以變為消極的,消極的可以變為積極的。
比如,樂極生悲,喜極而泣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相互轉換。 -
5 # 遊民思
人的生存都是要滿足一定條件才行。人的生存質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例如生活在長期持續的難以忍受的病痛中會令人得出生不如死的結論和希望儘早結束生命的決定),即當求死願望的力度超過了求生願望的力度,情願早些死去便成了從痛苦中徹底解脫的唯一選擇了。
回覆列表
人類心理中最陰暗的一面,死亡本能。
心理學是關於人類心理的研究,這樣的話,就不可避免的接觸到人性中的陰暗面。關於人性陰暗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最有話題性和爭議性的卻還是100年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提出的“死亡本能”一說。
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下人性中的死亡本能,也許看過以後,很多問題你都會豁然開朗。
(1)什麼是死亡本能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1920年,佛洛依德提出了死亡本能說,死亡本能又被稱為死亡驅動力,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死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
佛洛依德認為,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即生命一開始,就有一種趨向死亡的本能,因為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
當我們的慾望無法滿足,就會感到焦慮壓抑,而唯有死去的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焦慮,緊張和掙扎。這是一種逃避和放棄的心理防禦機制。
而這種本能轉移到外部,就會變成破壞,毀滅。
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本能抵抗衰亡的本能可以簡單理解為好多人都想長生不老永遠年輕,這也是一種本能。
(2)舉個例子
按照精神分析學派來看當你看到絕美景色時,有沒有一種希望溶解在景色中的衝動?
當你身處高處時,有沒有過想跳下去的想法?
當你看到完美的事物時,你又沒有一種想要毀滅他們的衝動?
當你感到焦慮和煩躁時,躺在床上,會不會有一種不想醒來的想法?
雖然這些都是一霎那的衝動和想法。你根本不可能去實現。但人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應該有的心理,就非常值得探究了。因此,才會死本能的解釋。
按照存在主義學派來看當你覺得自己面板鬆弛時,你想護膚的本能是什麼?
當你覺得身體不健康,想看病的本能是什麼?
當疫情爆發,你四處警惕的本能是什麼?
存在主義認為,死亡隨時都在發生,一切消失和失去都是死亡,而對於失去的無力感做出的行為,都來自於死亡本能。
你認可這個心理學理論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