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齜牙小豬豬
-
2 # 人稱黎叔
( 泰國國王哇集拉隆功)
(泰國現任總理巴育)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的中南部,東、西、南與高棉、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公元1238年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原名暹羅。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英國1886年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863年高棉淪為法國的保護國,1893年法國把現在的寮國劃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 1896年,英法簽訂 《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衝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範圍,以西為英國勢力範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受英法的諸多壓制。
1851年到1910年,暹羅君主拉瑪四世和五世兩位實行國家開放政策,借鑑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暹羅政府傾向日本,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雙方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並隨後也向英美宣戰,為此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1945年8月15日日本剛一投降,暹羅即在第二天宣佈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此舉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
現在的泰國國王叫哇集拉隆功,是拉瑪王朝十世王。1952年7月28日生於曼谷。1972年12月受封為王儲,2016年12月即位。早年在英國和澳洲皇家預備學校學習,後赴澳洲堪培拉皇家軍事學院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曾在泰國御林軍任職,為陸、海、空三軍上將。先後歷經三段婚姻。
泰國現任的總理叫巴育,1954年生人。曾歷任泰國陸軍參謀長、副司令等職,2010年任陸軍司令,2014年9月底退役。2014年5月22日,軍方以“國家維穩團”名義接管政權,巴育任“國家維穩團”主席。當年8月起任泰國總理至今。
另外,泰國自二戰後就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國際化程度很高。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在東南亞地區的內部事務上也有積極的參予。
-
3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泰國是英屬印度和法屬中南半島的緩衝國,英法分割南部亞洲後,就確立了泰國形式上的中立地位,這個只是大國競爭的產物,沒有什麼秘密!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三個東亞國家在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的殖民狂潮中維持了國家的獨立:中國是因為太大,以致於列強吞不下;日本是因為太強,以致於不好吞。過去傳統的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泰國(當時叫暹羅)作為英法之間的緩衝國而沒被殖民。這當然也沒錯,問題在於:歐洲的波蘭不也是處於俄、德兩大強國之間的緩衝區嗎?可波蘭卻屢遭瓜分。那麼泰國能保持獨立自然也不僅僅只是因為位於英屬殖民地和法屬殖民地緩衝區的地理原因。
要說暹羅祖上也曾闊過:全盛時期的暹羅東接越南,北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南達馬來西亞,西進緬甸,一度囊括過今天的寮國、高棉以及緬甸撣邦等地。然而時光流轉到19世紀中葉英、法兩國的擴張觸角都伸到了東南亞地區:法國佔領了東面的越南,英國將西部的緬甸併入英屬印度。暹羅一看惹不起這倆強盜,於是在1864年主動與英國簽訂了《寶靈條約》:允許英國在曼谷自由貿易,暹羅對英國商品所徵收的關稅稅率不得超過3%。兩年後暹羅和西方七國相繼簽訂了類似條約。1867年暹羅割讓自己湄公河以東的屬地高棉給法屬印度支那。1893年暹羅有和英、法兩國分別簽約:割讓撣邦給英屬緬甸,割讓寮國給法屬印支。1909年又割讓南部的吉打、吉蘭丹等地給英屬馬來亞殖民地。
暹羅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而言有更成熟的外交心態——將自己定位成英、法之間的“緩衝國”以左右借力試圖自保:19世紀50年代暹羅試圖與法國結盟以對抗英國的侵蝕;當法國勢力在暹羅膨脹到一定程度後暹羅就利用英法之間的微妙矛盾聘請英國顧問和授予英國商人部分礦產開採權以換取英國對泰國主權的保護。這樣一來儘管英、法都無力吞併整個暹羅,但要是任由英、法勢力繼續在暹羅境內擴張,那麼說不定哪天暹羅也會像波蘭一樣被瓜分。這時一戰的爆發拯救了暹羅——英、法兩國作為協約國的成員忙於在歐洲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交鋒,於是協調了自己在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問題上的矛盾,暹羅被兩國正式確立為彼此之間的緩衝國。而暹羅則配合英、法對德宣戰,以此取悅英、法。
值得注意的是:暹羅並不是一個弱國——從1874年開始暹羅國王朱拉隆功對暹羅進行了一場涉及行政機構、財稅體系、土地關係、軍隊國防等領域全方位的改革,到了1909年暹羅的人均GDP甚至達到清政府的17.3倍,暹羅陸軍甚至一度小勝法國。等英、法打完一戰再回頭一看才發現中南半島這地方已離不開暹羅了:一方面暹羅自身有一定實力;另一方面英、法在一戰中遭到削弱,又要消化大量德國、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殖民地,因此對東南亞地區更多轉為以經濟滲透為主的擴張模式,而暹羅恰恰是和扮演一個穩定的貿易中轉基地的角色。
1940年日本趁法國在歐洲戰場被納粹德國佔領之機出兵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1941年初日本以“調停”印度支那和暹羅的糾紛為由偏袒暹羅,促使暹羅傾向日本。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雙方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暹羅隨即向英、美宣戰,還一度配合日軍出兵打擊雲南和緬甸的中國遠征軍,為此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1945年8月15日日本剛一投降,暹羅即在第二天宣佈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並識時務地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由於美、英和暹羅並無根本的直接利益衝突,因此暹羅此舉被同盟國承認。
1949年5月11日暹羅以國內主體民族泰族的名字將國名更改為泰國。自二戰以來美國順理成章駐軍泰國,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在泰國建立7座空軍基地,約有飛機750架,軍隊5萬人。一直到越南戰爭結束美軍才陸續裁撤駐軍,到今天仍有以海軍陸戰隊為主的約300人規模駐紮泰國,每年都有年度聯合軍演。
-
5 # 桃花石雜談
而在公元17世紀亞洲開始進入殖民時代之後,泰國卻沒有像自己周邊的緬甸、印度和越南、寮國等國那樣淪為殖民地,而是繼續保持了獨立,那這裡面原因何在呢?
(泰國在當時在英法殖民地之間起到了緩衝作用)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泰國的獨立真是得益於周邊國家被殖民。因為雖然周邊國家被殖民之後,泰國的局面已經是“強敵環伺”,看似非常險惡,但如果仔細看一下地圖,卻可以發現,泰國的周邊,其實是被兩個國家所瓜分的,在泰國的西邊和北邊,是英屬印度和英屬緬甸,而在泰國的東邊和南邊,則是法屬印度支那,而泰國則正好在兩者中間起到了緩衝區作用。
由於泰國的存在和獨立,英法直接為爭奪殖民地而兵戎相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如果當時其中任何一方對泰國動手,另一方肯定也只能同時介入,這樣發展下去,幾乎可以肯定最後雙方會因為在亞洲爭奪勢力範圍而發生戰爭,這種情況跟二戰時期的德國與蘇聯在波蘭周邊對峙其實有點像,最後德國對波蘭動手,蘇聯也只能跟進,最終雙方在維持短暫和平之後還是爆發了全面戰爭。但英法卻並不想在亞洲打大仗,所以雙方就都把泰國這個緩衝區給留下了。
泰國自身的正確抉擇但正如波蘭被瓜分所說明的那樣,只靠兩個在周邊虎視眈眈的兩個殖民帝國相互制約總是不保險的。
(19世紀末的泰國國王拉瑪五世)
比如在公元1893年,法國就曾經從寮國入侵泰國,迫使泰國割讓了部分土地,所以泰國也感到了很多威脅。因此泰國想到了在當地引入第三股勢力,在英法的恐怖平衡之間再加上一個制衡力量。
(泰國國王拉瑪五世訪俄時的照片)
那麼誰是這個第三勢力呢?泰國的選擇是沙俄。公元1897年,泰國國王拉瑪五世竟然做出了當時的亞洲帝王都沒有做過的事,他親自出訪了俄羅斯,和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了多次會談,並受到了極高禮遇,在當時的俄羅斯首都彼得格勒引起了轟動。
(曾在俄軍中服役的泰國王子布瓦納特)
而憑藉將俄羅斯勢力引入泰國,泰國取得了對進一步制衡英法的力量,後來泰國王子布瓦納特甚至曾在俄軍中服役,並娶了一個俄羅斯姑娘。所以也贏得了俄羅斯的強力支援。最終在英法對峙,沙俄支援的局面中,泰國成功避免了淪為歐洲列強殖民地的命運。
回覆列表
簡單來說,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暹羅王國位於法國和英國勢力的緩衝地帶。
另一方面則是得益於暹羅國王的政治智慧,他斡旋於英法兩國之間,使他們互相爭鬥。
他沒有與歐洲列強開炮,而是引導他們在暹羅謀求發展、與對手互相競爭、共同保衛暹羅。例如,暹羅王國曾經邀請法國和英國協助暹羅國內的法制改革、經濟發展和軍隊重組。他們參與了暹羅事務的方方面面。儘管暹羅被迫在領土上做出一些讓步,但歷史證明,這個計劃是無比正確的,泰國在整個殖民時期都沒有屈服於外國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