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爛番茄

    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周武王姬發擊敗商紂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西周建立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這大片領土,成了周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對於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大部分都是姬姓諸侯國。不過,進入到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弱小的諸侯國相繼被消滅,這導致姬姓諸侯國的數量自然銳減。乃至於一些人認為,在戰國時期,只有燕國這一個姬姓諸侯國了。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除了燕國,到底還有哪些姬姓諸侯國?

  • 2 # 古今演義

    武王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一共71國,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有晉國,管國,蔡國,霍國,魯國,吳國,虞國等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管蔡霍三國,西周初期,爆發了三監之亂,管蔡霍扶持紂的兒子武庚一起叛亂 ,周公東征,滅三監。晉國是周王朝姬姓諸侯國,也是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就是這樣一個綜合實力強國最終“三家分晉”,走上滅亡。許多姬姓王國在春秋亂戰中被吞併。到戰國時期,其實不止燕國留存下來,還有魯國,衛國。不過戰國中期魯國被楚國滅了,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戰國中比較出名的七國便只有燕國了。

  • 3 # 龍行天下走虎步

    首先,黃帝姓姬。

    姬姓也是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自然成為周朝的國姓,同樣也是吳國、魯國、燕國、衛國、晉國、鄭國、曹國、蔡國等諸侯國國君的姓。在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後,不僅分封姜子牙等功臣去建立諸侯國,更將大片的疆域分給了周王室的後裔,也就是上述諸侯國。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從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南韓、趙國史稱“戰國七雄“。其中鄭國被南韓消滅,魯國被楚國消滅,至於強大的晉國則被魏國、趙國、南韓三家瓜分。姬姓的諸侯國也就剩下了三個,分別是燕國、魏國、南韓。

    戰國時期,南韓雖然消滅了姬姓諸侯國鄭國,擴大了自身的實力。然而,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南韓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到了戰國末期,南韓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公元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此後南韓再無一戰的能力。公元前230年南韓被秦國所滅,弱小的南韓也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稱霸,整體實力上力壓秦國、齊國、楚國、趙國等大國。但是,在與齊國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魏國從中原霸主的寶座上跌落。魏國地處“四戰之地“,實力強大時可以四處侵佔地盤可是衰落後就是致命的劣勢。不僅東邊戰敗於趙國,西邊又被秦侵佔了700多里,南邊被楚打敗喪失了8座城池,北邊長期與趙、韓爭鬥,魏國元氣大傷,最後於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了。

    最後咱們看看燕國。燕國可謂戰國七雄中資歷最老的一個諸侯國。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作為姬姓諸侯國中的大國,燕國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中原地區,所以在春秋時期的存在感不是太強。到了戰國時期,燕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諸侯國的合縱連橫中,特別是戰國中期,燕國聯合秦國、南韓、魏國、趙國、魏國這五個諸侯國一起進攻齊國,差一點就滅亡了強大的齊國。不過,在整體實力上,燕國在戰國七雄排名靠後。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燕國滅亡。

  • 4 # 蜀劍

    周武王分封時,姬姓諸侯國有韓、魏、燕。

    燕之所以存到戰國,是因為它國力雖弱但有個好鄰居。燕國立國之後,因居於苦寒之地而與中原各地來往極少,經濟文化發展也較為滯後,結果差點因山戎入侵而亡國,幸好齊桓公“尊王攘夷”進攻山戎,燕國這才得以保全,春秋末期燕國內亂,又是齊國出手幫助燕惠公平定內亂。再加上週邊多為少數民族,而不與大國接壤,因此燕國也得以順利過渡到戰國時期。

  • 5 # 百勝軍節度使

    戰國時代是從周天子承認三家分晉為標誌,一直到秦國統一六國,這一時期的姬姓諸侯國遠遠不止燕國,就連戰國七雄裡也不止燕國。

    1.鄭國:

    姬姓諸侯,西周末年分封,原本是周天子的內幾諸侯,隨周平王東遷。在鄭莊公帶領下成為春秋初期的第一大國,但在戰國時期走向了衰敗,最後被三家分晉後的南韓所滅。

    2.衛國:

    受封於西周初年,直到公元前209年才被秦二世徹底廢除。

    3.戰國七雄的魏國,其實也是姬姓諸侯,魏國先祖是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

    4.戰國七雄的南韓也是姬姓諸侯國,國君是姬姓韓氏,先祖是晉國大夫韓武子。

  • 6 # 熾熱的小丑

    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裡,有哪些姬姓諸侯國,為什麼到戰國只剩下燕?

    武王伐紂後,“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分封的型別有:

    1、上古大賢的後人:黃帝、炎帝、堯、舜、夏朝和商朝的後代;

    2、王室成員:周文王的兄弟、周武王的兄弟;

    3、重要的功臣:比如姜子牙的大兒子封齊候、二兒子封紀候等;

    4、一些在夏商已經存在的國家:比如楚國、蜀國等。

    按等級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

    1、公爵諸侯國:薊國黃帝后裔、焦國炎帝后裔、祝國唐堯後裔、陳國虞舜後裔、杞國夏禹後裔、宋國商湯後裔、東虢國周武王叔叔虢仲、西虢國周武王叔叔虢叔;

    2、侯爵諸侯國:周武王的同母兄弟—魯候周公姬旦、管候姬叔鮮、蔡候姬叔度、衛候姬康叔、滕候姬叔繡。姜太公大兒子封為齊候,二兒子封為紀候,周成王封弟弟姬叔虞為晉候;

    3、伯爵諸侯國:周武王的異母兄弟—曹候姬叔振鐸、成伯姬叔武、霍伯姬叔處。周同姓功臣—燕伯姬君奭、魏伯姬畢公高;

    4.子爵和男爵諸侯國:爵位比較低,封一些遠系姬姓;還有東夷南蠻地區的方國,如楚等。

    姬姓諸侯國,佔了五十三個:

    比較有名的:

    魯—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地;

    燕—伯爵。系周同姓功臣君奭的封地;

    魏—伯爵。系周同姓功臣畢公高的封地;

    管—侯爵。系武王弟姬叔鮮的封地;

    蔡—侯爵。系武王弟姬叔度的封地;

    曹—伯爵。系武王弟姬叔振鐸的封地;

    郕—伯爵。系武王弟姬叔武的封地;

    霍—伯爵。系武王弟姬叔處的封地;

    衛—侯爵。系武王同母少弟的封地;

    滕—侯爵。系武王弟姬叔繡的封地;

    晉—侯爵。系武王少子唐叔虞的封地,封於唐,後改為晉;

    吳—子爵。系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後的封地;

    虞—公爵。系周太王子仲雍之後的封地;

    虢—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的封地;

    戰國的時候為啥只剩下燕:

    首先,戰國的時候不只剩下燕,姬姓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國家衛國,就是商鞅的國家。他是侯爵,比燕的伯爵要高。

    燕是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為燕召公。

    大家都聽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周公旦,其實武王去世後,輔助周成王的是兩個人,一個是周公旦,一個是姬奭;自陝地以西,由姬奭主管;自陝地以東,由周公旦主管。

    姬奭後又輔助周成王的兒子周康王,開創四十多年沒有使用刑罰 的“成康之治”,為周朝打下延續八百多年的堅實基礎。

    燕能夠保持正宗血統800多年,與姬奭的治理國家的方式應該是離不開的,他一直推崇仁愛治國,實行王道仁政。

  • 7 # 尚宮女史

    周武王克殷,建立周王朝。為了鞏固周天子的統治,周武王決定“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將土地封給周王室的宗親、功臣以及古國的後裔。根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的記載,周武王當初將自己的15個兄弟都分封了出去,再加上其他的姬姓宗親,總共封了四十個姬姓諸侯國。

    周朝立國之後,周武王只活了兩年,因此很多事都沒有來得及做,封邦建國不過才開始,在這些諸侯國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周公旦的魯國、姜太公的齊國、召公奭的燕國、曹叔振鐸的曹國、畢公高的畢國、郕叔武的郕國等。還有就是將帝辛之子武庚封在了殷墟,統領殷商遺民。

    為了防止武庚作亂,周武王還將自己的三個弟弟封在了武庚的周圍,即管叔的管國、蔡叔的蔡國和霍叔的霍國,將武庚團團圍住。周武王的目的本來是為了更好的監視武庚,結果卻鬧出了大亂子。後來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繼位,周公旦攝政。

    《史記·周本紀》記載:“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這引起了周武王弟弟們的不滿,尤其是管叔和蔡叔,很是不服,這一不服就聯合武庚作亂了,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旦親自率兵平叛,最終平定了三監之亂。等周成王長大後,周公旦還政於周成王。

    在周公旦和周成王時期,分封一直在有序進行,從武王到成王,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荀子·儒效》中記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

    從這個數字來看,到周成王時期,就已經有了七十一個諸侯國,而姬姓諸侯國佔了五十三個。姬姓諸侯國的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

    值得一提的是,楚國就是在周成王時期成為諸侯國的。楚國的先祖鬻熊當初響應周文王的號召,“子事文王,”在武王伐紂中立了不小的功勞,但因為楚人一直在南方,與百越雜居,被中原人視為蠻夷,所以楚國在周武王時期並沒有成為諸侯國。

    直到周成王時期,才記起了楚國,將鬻熊的後代熊繹封在楚蠻,“封以子男之田”,方五十里,這是諸侯國中爵位最低的。

    按照周朝的爵位制度,最高等級是公爵國,大部分就是古國後裔,比如陳國、宋國;再就是侯爵國,比如齊國、魯國、燕國等;再低一等就是伯爵國,比如鄭國、秦國。最低等的就是楚國這個,但畢竟也是一個諸侯國了。

    周成王之後,分封制度在周康王時期逐漸穩定下來,大量的分封就出現在武王到康王時期,這一段時期諸侯國數量應該已經過百。周康王之後,諸侯國的分封就慢了下來,雖然依舊有分封,但是分封的已經不會很多,也就是說只是個別的分封,諸如將周天子的弟弟們需要分封出去。

    終西周一朝究竟分封了多少諸侯國,由於史料的匱乏,我們無法得知諸侯國的數量,甚至不能得出一個大體的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出現新的諸侯國,但也不斷有諸侯國消失,比如周初四聖之一的畢公高被封在畢國。而畢國的存在時間很短,大約有四百年的歷史,就被西戎滅了。

    周幽王被殺之後,周平王東遷,春秋戰國開始,根據《春秋左氏傳》等史籍的統計,春秋初期的諸侯國大約在一百五十個左右,這只是統計的某一個時期存在的諸侯國,並不包括已經消失了的諸侯國,所以很可能周朝分封的諸侯國有兩百餘個甚至更多。但姬姓諸侯國的佔比應該是越來越少的。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質疑,威懾力不夠,所以諸侯國們逐漸失去控制,再加上春秋時期與犬戎相鬥,以及諸侯國之間的互相攻伐,諸侯國的數量急速減少。

    而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情況就更嚴重了,尊王攘夷已經成為過去時,而兼併戰爭則成為主旋律,所以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數量已經沒有多少了,後期更是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姬姓諸侯國幾乎消失殆盡。

    其實,即便是戰國七雄中,也只有燕國和楚國是西周時期分封的諸侯國,而秦國是東周時期才成為諸侯國的,還有齊國,早已經成姜姓呂氏齊國變成了媯姓田氏齊國。更甚的是,在春秋時期做了百年霸主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一分為三,有了南韓、趙國和魏國三國。

    所以在這戰國七雄中,只有燕國是周武王分封的,是存在時間最長的姬姓諸侯國,實際上,在戰國七雄中,燕國並不是唯一的姬姓諸侯國,還有魏國和南韓。

    魏國的先祖就是畢公高的後代畢萬,畢國滅亡之後,畢萬逃到了晉國,其後代最終建立了魏國。而南韓的先祖則是周武王的後代韓萬,西周時期本來是有一個南韓的,其開國之君就是周武王的一個兒子,後來南韓被晉國所滅,韓萬成了晉國的卿大夫,其後代最終建立了南韓。

  • 8 # 大別山之鷹

    周武王伐紂滅商,一統中原,為了鞏固疆士,捍衛王室,採取了分封諸侯的政策,以達到屏藩周室的政治目的。研究史料可知,周王室分封的物件有幾種不同的類別,既有同為姬的宗室子弟,這是主流;又有異姓功臣宿將如齊國,還有上古大帝神農、堯、舜、禹的兵裔,即使為周武王所滅的商朝,其後裔也有受封的,如宋國。關於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家到底有多少個,史書記載不一,《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稱,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荀子·儒效》稱“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呂氏春秋·觀世》則稱“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根據史學家的考證,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國家,有據可查的有一百三十餘個,經過歲月的更替,絕大多數諸侯國家都被他國所滅,消聲匿跡,至戰國時代僅剩屈指可數的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國。

    雖然周王室分封諸侯國,基本上貫穿整個西周時代,如有“春秋初霸”之稱的鄭國,得封於周宣王之時;但絕大多數諸侯國得封於周武王、周成王兩朝,現僅就周武王所封的姬姓諸侯國家作一概要介紹。

    上面已經提到,《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稱,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我認為這句話應該就是記載的周武王分封諸侯國的概貌。周武王為周文王嫡子,他所分封“兄弟之國”當為周文王的其他子嗣,也就是周武王的哥哥和弟弟,當然也可能有堂兄堂弟。盤點周初的姬姓諸侯國家,屬於文王子輩的有管、蔡、衛、郕、霍、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鄷、郇等。而屬於周武王、周公旦、周公奭的子輩的姬姓諸侯國家大致有邗、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等。以上這些諸侯國家,大都散處於今關中地區和黃河中下游一帶,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姬姓諸侯國家,如芮、息、隨、賈、沈、密、虢、滑、樊等,被分封在邊境地帶。由於篇幅所及,下面僅就幾個常見的諸侯國作一簡單介紹:

    魯國: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國,建國於今山東曲阜。是西周封在東方的主要諸侯國。

    衛國: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國,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境內),主要統治原商朝遺民。

    管國:周文王第三子叔鮮的封國,在今河南信陽縣一帶。

    蔡國:武王弟叔度的封國,建都於今河南上蔡縣一帶,目的是監控武庚。

    曹國:周文王第六子振鐸的封國,建都於今山東定陶縣一帶。

    霍國:周文王第八子叔處(武王同母弟)的封國,建都於今山西平陽一帶。

    沈國:周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封國。

    毛國:周文王第十一子叔鄭的封國,在今陝西省岐縣、扶風一帶。

    郜國:周文王第十二子的封國,封地在今山東成武縣境內。

    雍國: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國,封地在今河南焦作境內。

    滕國: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繡的封國,封地在今滕州市境內。

    畢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封國,封地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一帶

    原國:周文王第十六子的封國,封地在今河南省濟源市。

    酆國: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國。

    晉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後改國號晉。

    燕國:周公奭的長子所封之國,建都於今北京房山縣地區,是周王朝掌握北疆的大國。

    晉國:周武王少子叔虞的封國,初封之時稱唐國,後改稱晉。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03年),晉國卿大夫趙氏聯合韓氏、魏氏擊敗智氏,三分晉國為韓、趙、魏。

    吳國: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後。周武王滅商朝後尋找太伯、仲雍之後,得知姬章在成為吳地君主,便冊封其為吳國君主。虞國:周太王子仲雍之後。周武王克商後建尋找太伯、伯雍之後,冊封姬章為吳君的同時,另封其弟虞仲為虞國國君

    虢國:周文王弟弟虢仲的封國。

    周武王分封了如此多的姬姓諸侯國,加上週成王及後世周王分封的,更是不計其數,為何到了戰國時代就僅乘下燕國一家了呢?概而言之,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大部分被兼併亡國,具體來說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是周成王之時暴發了著名的“三監之亂”,有些剛剛分封沒多久的姬姓諸侯國家,在周公旦平定叛亂後被廢掉,如“管國”。

    二是被異姓附庸國所滅。魯國本週文王第四子周公旦封國,雖然僥倖存世於戰國時代,但在公元前249年被南方大國楚國所滅。而早在公元前447年,楚國就已經滅掉了蔡國。進入戰國時代後,楚國又滅亡了魯國。曹國則被宋國於公元前487年滅亡。郕國於公元前408年被齊國所滅。衛國被秦國於公元前209年滅亡。滕國於公元前415年被越國所滅,據說後來又復國,但不久後又被宋滅掉。

    三是弱小的姬姓諸侯國家,被強盛的同姓諸侯國家所滅,以晉國滅亡的同姓諸侯國家最多。公元前661年滅亡霍國,公元前635年滅亡原國,公元前655年滅亡南虢國後又在回師途中順路滅了虞國,公元前658年滅北虢國。此處,東虢國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沈國為蔡國於公元前506年所滅。四是強盛起來的姬姓諸侯國家被更強大的歷史所滅。如吳國本為周太伯之後,在春秋中後期的時候,在晉國的幫助下強盛起來,成為楚國的心腹大患,一度發展成為春秋霸主,但在春秋後期於公元前473年被越國所滅,而越國後又亡於楚,故吳國曾經的地盤變為楚國的疆域。

    五是姬姓大國被本國公室支解,裂變為其他諸侯國家,晉國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代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達成了三家分晉的協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承認,正式位列諸侯,從而奠定戰國七雄格局。

    最後說一說燕國,應該說它是戰國七雄中資歷比較老的一個諸侯國,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是為燕召公。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導致它遠離於中原地區的紛爭之中,所以在春秋時期並不是很突出冒尖,它似乎也與中原各地的來往較少,所以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時候曾經因外族入侵差點亡國,是在齊國的幫助下才得以保全。也正是因為遠離中原,所以才在春秋亂世中得到了保全,從而順利進入到戰國時期,後來竟然發展成長為“戰國七雄”之一。秦國崛起後由於時局的客觀需要,也不得不參與到了諸侯國家間的合縱連橫中,在戰國中期的時候曾經聯合秦國、南韓、魏國、趙國、魏國等五個諸侯國進攻齊國,差點滅亡了強大的齊國,但在整體實力上它仍然處於七雄之中排名最靠後的位置,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從《神奇寶貝》中選十隻神奇寶貝去《海賊王》的世界組建海賊團,你會怎麼選?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