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宋侃趣史
-
2 # 明貞
馬謖被重用,是諸葛失當的決定,司馬評諸葛志大而不見機是恰當的,也就是說諸葛並沒有吃透天道人心的脈絡實相,並無識人之能,他重用的是他以為的正義良知良能之人,對魏延等有實際能力的人並沒重用,這是他好兵而無權的地方。司馬雖智慧品德不及諸葛,但見識隱忍確實較諸葛為強。
成敗是有依據的,並不就是偶然的造化,存在即合理也不是沒根據的胡說。
-
3 # 小安談歷史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演繹的故事,和史實不同。單純的從三國演義來說,馬謖的死是必然的。也不冤。因為街亭對於蜀國來說,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是魏軍進軍漢中的咽喉要道。諸葛亮命令他非常信任的馬謖去守街亭,一方面表示非常信任馬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歷練馬謖,為馬謖積攢功勞,培養馬謖。可是馬謖違反諸葛亮的要求,剛愎自用,導致丟失街亭。將蜀漢至於危險境地。而且當時蜀漢的構成分為荊州派系和漢中派系,而馬謖是劉備從荊州帶到漢中的屬於荊州派系,諸葛亮為了穩定朝野上下,以示公平,馬謖必須得到懲罰,而丟失街亭罪責很大,不斬馬謖,不能平息朝野上下的聲音。所以馬謖必須要死。
至於真實的史實,馬謖的死因在《馬謖轉》、《王平轉》等傳記中,記載略有不同。劇史料記載,馬謖兵敗之後,並沒有自縛謝罪,而是逃跑了!被王平抓捕下獄,“謖下獄物故”,死在獄中,至於死因,並無記載,可能是病死,也有可能是斬首。
失空斬這三個故事,在戲曲裡總有那麼多的精彩人物回味,在生活里人們在茶餘飯後,誰都能聊上幾句,在三國故事裡可以說是一個絕唱,但真相是如我們口口相傳那樣嗎?馬謖失了街亭,相的是馬謖的錯嗎?這個鍋應該讓他背嗎?現在來扒一下歷史裡的迷離。
一、失街亭的這個責任如何劃分才合理?諸葛亮得到軍報後知道司馬懿帶兵前來,也知道這位司馬都督非等閒之人。卻在中軍帳裡這樣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閒之輩;甚至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曰:“有人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作為將帥者首先要做的一點一點就是知人善用。在這時明明知道是一場惡戰,這一戰關係到整個北伐的進退,為什麼不直接點名派將,還要問你們誰去引兵守街亭,為什麼?這時明明對馬謖放不心才派了王平作為副將,一起同守街亭。為什麼不把二個人叫到一起,告訴馬謖在你們拿不定主意時要如何做,而不和王平隨時報知軍中的情況。這時你諸葛要是覺得王平可以守好,為什麼不直接讓王平去守呢?
在當時那個通訊條件下,隨時報知,是個啥概念,我想大家都能懂,也不是現在一個電話大家時刻都能聯絡,我想如果當時通訊都能用手機,街亭肯定不會丟。
在這個問題上也許諸諸葛亮的意思,想培養一下馬謖,因為他二平時的關係挺好,但你把如某些大任務交給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人,不知腦子是不是進水了,要培養接班人也要一步步從小事做起啊。所在街亭這個事情上,孔明肯定有用人不當之罪。
二、空城計為何司馬懿掉頭就撤?因為有了失街亭的失誤,為了能更好的安全地撤回去,諸葛亮把身邊的人都派出去做別的事了,身邊無將可調,也無兵可用,萬不得以,可以說想破了頭,才想出了一出空城計,因為在當時那個情況下逃跑肯定是不行的,因為人少,肯定沒有司馬懿跑得快,所以才是放手一搏。
在電影電視裡我們看到是孔明坐城頭,焚香撫琴會知音,好氣派,有種深不可測的樣子。司馬懿說聽孔明那琴音琴聲不亂,悠然自得,我相信司馬懿說的這些,也想要他他精通韻律。但要說孔明在城頭彈琴是一點不亂一點不慌,我想未必吧。
司馬懿那一句“不管實城也罷,虛城也罷,我是不進啊”聽上去好像是怕中了計,而是恰恰是他的真明與智慧所在。我們看到這裡要知道,司馬懿前西蜀用了個個反間計,就輕而易舉地挑松他們的君臣關係。那時司馬懿如果一下把諸葛亮給殺死了,那他以後能不能活怕還在還在二可之間呢?
一個琴音裡說“你來了,我等你很久了”另一個人在下面說“你就是演的哪一齣啊,信不信我手,空城計,可以說是當代二個智慧極高的在對弈。一揮,就踏平你”“你想好了嗎?你可以這樣做,但別忘了幾個月前你哈哈”“好吧算你狠,你看透了我。”二個知音人,有時一個眼神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何況些還是焚香撫琴會知音,一個會彈,一個會聽。
事後司馬懿對身邊人說:“諸葛亮一生,從不只身設險”也只是給身邊的人一個交代而已。
空城計,是一場英雄惜英雄的對決。是一對知己的隔空對話。
三、斬馬謖諸葛亮為何要哭?有道是打仗勝敗是兵家常事,每敗一次殺自己一個大將,那不更打不過對方了嗎?自己的實力不是更弱了嗎?這個道理平常人都能明白,諸葛亮不懂嗎?
他不是不懂,也不是不明白,在這個事情殺馬謖是一個無奈之舉,在整個街亭事件中丟了城池不只馬謖一個呀,這裡還有魏延,高翔王平為什麼他們就不用掉頭?
在諸葛亮北伐中原這件事上,蜀國內部不是人人都支援的,蜀國內部的勢力結構相當複雜,有劉備的荊州集團,有當地計程車族集團,有當初的劉璋集團,還有張魯舊部,雖說後來者居上了下面的人二眼可也是盯著呢。況且他們的心裡的最大利益,可不是想著恢復漢室,恢復漢室北伐中原只不是荊州集團的事,另外的人,誰想打仗哪,打仗是要死人的,是要花錢的。若是打贏了還好說,卻是打輸了。你要怎樣做才能平息,另外幾大集團對自己的看法,相當重要。搞不好其他三大集團合起來,說不定也能造反。
因為蜀國內部不是鐵打的一塊,你就不得不找出一個人來背鍋。所以諸葛亮哭了。他的哭裡面應該有二層意思。
1、對自己不該相信馬謖說的話表的忠心,而後悔。這是後悔的眼淚。可以想下,如果在用人上出現錯誤,很有可能就會一舉拿下曹魏,因為當時曹魏也沒意識到國力強,人口不多蜀國,競然敢主動出擊,來攻打他們。
有了這一次,曹魏的防範力量也大大加強了,以致後來多次進攻,都被有效地阻擋。出其不意的偷襲都沒成功,以看那不是更難了嗎,所以後悔呀。
2、知道自己手下可用的人太少了,但為了平息國內因這場戰爭帶來的反對聲音,不得不殺了馬謖而感到心中不忍,而流下心疼的眼淚。他們二人平時常在一起看書、聊天、談論治國大事,有些計謀是得到諸葛亮的認可的,如在平孟獲之前,給諸葛亮說過“要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後來我們也看到了,七擒孟獲以保證了西南後方多年的安定。這個可能諸葛亮也是這樣想的,但馬謖也說了,這可證明一點他二人有想法是一樣的。
現在要殺馬謖,不忍,也心疼,但也是無奈之舉。
可以說馬謖的死有三分是自傲,三分是這場戰爭的犧牲品,另外四分是在諸葛亮的心裡。
四、結語
馬稷這個人物可以說我們並不陌生,其形象也是由上述的經典故事所塑造出來的,拋去一些偏見再來看待這個人物,假以時日其未必不能擔當大任。筆者也無數次讀到三國,每每諸葛揮淚斬馬稷時,都痛心不已。筆者也無數次幻想過,假若馬稷不死,那麼諸葛五丈原病逝後,其是否能夠擔得起諸葛的重擔,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吾輩以之為鑑。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
2、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