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桂花園
-
2 # 隆容176
壓力大,娛樂時間少。很多該自已做的被人定製侷限了。
自主性被各種理由侷限,各種能力低,一旦遇到煩惱就易崩潰的
-
3 # 老李_擺渡
我們沒有把教和育分開,只知道讓孩子考出好成績,很少有計劃有目的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甚至我自己也在反省,我們教育孩子的本質意義是什麼?讓孩子一天到晚在那裡做題,沒有個人經歷,沒有個人獨立思考,考上了大學的那一輩,大多數也總是說話說的比誰都好,但是做事不入流。
我自己也是這樣成長出來的,我時常在想自己的毛病,我時常也在思考人生價值本身,我希望我能給我的孩子,作出一點點的改變。
-
4 # 天涯明月268
說中學生心裡脆弱,其實很多成年人也是很脆弱的,原因歸結起來無外乎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
從內因方面來說,內心裡的抗壓能力較弱是主要原因,一方面看待分析問題的思想方法不對頭,往往有極端或片面傾向,把達成某一目標看的過重,一旦達不到,就悲觀失望,覺得生活沒意義,有的孩子就出現過因早戀又失戀,而自殘的現象。
另一方面與人溝通的能力不足,心裡的話不願對人說,不會對別人說,憋在心裡,心裡的矛盾越積越深,疙瘩越攢越大,得不到及時有效排解,鑽進了死牛角出不來,往往導致輕生自殘現象。
從外因來說,就是來自社會的壓力。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享受的溺愛比上一輩人要多的多,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幾乎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裡很少有滿足不了的要求。
孩子沒有接觸過真正的成人社會,但是學校就是由他的同齡人組成的社會,各種各樣脾氣性格的人都有,一旦適應不了這個小社會,就會對他形成壓力。不入群,不受同學待見,甚至被同學欺負,就使得這樣的孩子孤僻,心裡壓抑。
另外中學生已經能夠感受到,社會給他的父母帶來的生活壓力,望子成龍的期望,這種壓力又從父母傳遞給他。
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中學生的內心往往比較脆弱,所以在學校配備心裡輔導老師是非常必要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
一是從人的需求來說,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最基本的是生存需求,生理的安全的需求,之後才是社交、尊重的需求。人必須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後,在有更進一步需求。過去我們物質生活貧乏,能吃飽穿暖都能難滿足,對尊重、人際交往的需求其實並不多。那個時候,想的是如何吃飽,父母也沒有對孩子學業的要求,人的精神需求其實是貧乏的,即便是打罵、不理解,也不覺得是什麼問題,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好。
但是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吃飽穿暖、安全的需求早就滿足了,人們更追求的是人際交往、被尊重被理解,而我們還停留在給孩子吃飽,滿足物質上,當然孩子們會覺得不夠,他們會主要去尋找精神上是否被尊重,人際關係上是否被滿足,這也就是讓人覺得現在的孩子特別難帶,心理承受能力差。過去打罵都沒有關係,而現在稍有不慎孩子就可能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過去最基本的需求是生活安全,那個時候吃飽穿暖就是孩子們最需要的,於是有奶便是娘;而現在孩子們需求的是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援,於是得不到理解,得不到尊重,就會覺得生活無望。過去只有吃飽穿暖,隨便打罵都覺得是愛,現在山珍海味,但冷漠控制卻讓人覺得這不是愛。
所以不是中學生心理脆弱,是時代和生活條件改變了,但如果大人還停留在過去自己生活的年代的想法,只是給孩子提供物質條件,認為父母就是可以控制孩子生活,不去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那麼還會有更多的悲劇產生。
從另外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我們的教育、社會文化還是更多宣傳精英文化,學習的壓力應該比過去更強,但畢竟能讀書成功者是少數,這就會讓過去沒有機會讀書的父母們更希望把孩子作為實現自己理想的目標,從社會和家庭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壓力和控制,而處於生長中的孩子們,從小可能就缺乏寬鬆、自由的發展空間,也難免就缺乏如何應對壓力的能力。
當然一些極端事件的傳播,網路的發達,青少年的衝動性,都會讓某些行為得以模仿。
也真希望整個社會更重視心理健康,畢竟,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