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知無為而有益

    科學考試興起於隋朝文帝時期,取代了已失去生命力的九品中正制,就當時來講,是社會的進步,讓下層的讀書人,有機會透過考試進入社會的上層,擴大了統治基礎,一直延續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清政府宣佈廢除科舉制,興辦新式學堂。

  • 2 # 老王頭談歷史

    好的廢除科舉,對於中國來說,是一件顛覆性的、地動山搖的大事。

    有些人認為,如果沒有1905年的廢除科舉,就不可能有1911年的“辛亥革命”!

    參加科舉考試,是一千多年來無數讀書人的圖謀進取之路,是貧寒子弟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科考場景(影象)

    所以,“戊戌變法”的時候,康有為、梁啟超也只是提出了“興學校”,卻沒有提出“廢科舉”。當時的新派人物,明面上反對的也只是“八股文”。科考試卷

    尤其是,1900年的“庚子事變”後,隨著大清實際的主宰者慈禧的思想、言行的一些低姿態的變化(“氣焰也低了,私慾也少了;年紀也大了,把握也小了,自從軍政大事,也不敢亂做主張了。”——唐德剛之《晚清七十年》),人們也就越來越敢說話了。

    就在這一年,兩廣總督陶模首先提出“廢科舉、興學校”等強盛大清王朝的對策。陶模(像)

    隨後,山東巡撫袁世凱則建議,逐年減少科舉的名額,用學堂的學生名額予以補充。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聯合上奏了“興學育才”的四項主張:其一,分別設立文、武學堂;其二,酌情改變文科;其三,停止武科招考;其四,獎勵勸導遊學。這些主張均表示應該以學堂代替科舉。

    醞釀、爭執多年後的1904年,大清朝廷的《奏定學堂章程》頒行了。這是中國近代的第一個關於學校教育制度的學制,史稱“癸卯學制”。癸卯學制的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從此,各省開始設立學堂。清末新式學堂

    由“科舉”而“學堂”,變化雖然緩慢了些,但變化畢竟在發生。

    中國的透過科舉選拔人才的途徑,開始向學堂培養人才轉變。

    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後,清朝的統治者感受到了強烈的政治危機。

    於是,原來主張逐年遞減科舉名額的大臣,也改變了觀點,認為應該迅速廢除科舉。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有這樣的記載:1905年9月,直隸總督袁世凱、盛京將軍趙爾巽、兩湖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以及湖南巡撫端方,聯銜會奏,請立停科舉。張之洞(劇照)

    他們在奏章中,陳述了廢除科舉開設學堂的急切需要:

    “臣等默觀大局,熟察時趨,覺現在危迫情行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實同一刻千金。就目前而論,縱使科舉立停,學堂遍設,亦必須十數年後人才始盛,如再遲十年甫停科舉,學堂有遷延之勢,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須二十餘年後始得多士之用。”

    他們如此陳述的目的主要有三個意思:一是,向世界各國顯示新政改革的決心;二是,消弭日益高漲的革命思想;三是,使學堂成為新的進身之路。

    他們的奏摺還為大清朝廷擬定了廢除科舉以後,興學善後的五項事宜:尊經學;崇品行;宜速造就師範;學堂未畢業暫勿率取;舊學應舉之寒儒宜籌出路。

    這份出自封疆大吏的奏摺,折射出廢除科舉、興立學堂已是大勢所趨。

    不久,大清王朝頒佈了詔令:

    “著即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其以前之舉貢生員分別量予出路。及其餘各條均著照所請辦理。”

    魯迅先生曾說,在中國搬動一張桌子也是要流血的。他意在揭示中國進行變革的困難程度。

    廢除科舉,就是一場革命,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但這場革命沒有“流血”。

    廢除科舉,這場制度性的革命,之所以能比較平穩地推進,相對順利地完成,主要在於統治階級、士子學者等階層有了充分的心理認知、社會共識。

    舉國上下,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以漸進改良的方式,終結了一大政治、文化情結。

    中國的科舉制從公元605年進士科的設定,到1905年的終結,整整經歷了1300年的歷史。

    科舉制度作為一種人才培養、選拔制度,它確實在中國歷史上有過積極的作用。當然,對士子學者的負面影響也是明顯的存在著的。

    科舉的廢除,學堂的興起,標誌著中國教育進入了專業化、現代化的執行軌道。

    為此,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清末民初“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毅然而然地出現了。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

    至今,中國的大學教育已奮力前行了一百多年了。它強健的體魄中,既傳承、熔鑄著中華文明,又吸納、借鑑著西方現代文明。

    如今,中國的社會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著,中國的教育也在推陳出新地變革著。

  • 3 # 跪射俑

     中國的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發展於宋朝,鼎盛於明朝,可謂是歷史悠久,而清朝的科舉依舊是仿照前朝八股取士,但更注重對士人思想的防範。客觀的說,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具有一定歷史優越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也日漸暴露,特別是近代以後,科舉制度更是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古代的科舉制度關係到官員的選拔問題和全民族的教育問題,兩者緊密結合,缺一不可。但要命的是,那些讀書人苦讀終身的經史詩文,在行政管理乃至實際生活中都沒有什麼用處,更不要說促進近代工業化社會的發展了。洋務運動時期,同文館招生就難以招到合適的優秀人才,因為在當時士人的眼中,同文館不算正途出身。朝廷主辦的同文館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其它學習西方技藝的學堂了。當年沈葆楨辦福州船政學堂的時候,招的也大都是貧苦子弟,因為讀這些學堂要籤契約保證今後不參加科舉。

      大清朝不缺人才,但在科舉制度有意無意的指引下,那些優秀的讀書人都重仕途,輕技藝,這導致近代工業化社會當然沒有出路。但是,科舉制度的複雜性在於不僅僅教育內容,而是關係到朝廷官員的選拔機制,。一旦科舉考試的廢除,這將影響到數以百萬讀書人的出身和仕途問題,由此可以想象其中的阻力是何等之大。譬如1898年戊戌變法的時候,維新派提出廢除八股改試策論、停止武舉並開設經濟特科等的改革措施,便有讀書人威脅要暗殺康有為;而變法失敗後,科舉一切照舊,武舉考試甚至又搞起了他們的“刀弓石”科目,全然不顧當時的世界早已是長槍大炮。

      甲午等戰爭的一再失利,使得停止武舉成為最容易的突破口。1901年8月,朝廷下詔永遠停考武科,而且鄉試和會試等均試策論,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題;同時,朝廷決定在考試中增加政治、歷史、地理、軍事等適應時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負責修訂新學制的張之洞、學務大臣張百熙及榮慶上折指出:由於科舉未停,導致新學堂的設立受到阻礙;而新學堂未能普遍設立,又使得科舉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應該確立一個過渡期,使科舉和學堂教育歸於一途。這個奏摺上去後,得到了清廷的認可。由此,科舉便開始逐漸減少錄取名額而轉向學堂選拔人才了。

      有意思的是,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往往會超越人們的預期。時隔一年,在日俄戰爭的重大刺激下,華人要求立即廢除科舉的呼聲大為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袁世凱會同張之洞、周馥、岑春煊、趙爾巽、與端方等地方督撫大員一起上奏朝廷,稱“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倖得第之心,民間更相率觀望”,請立停科舉,推廣學堂。慈禧太后在時勢危迫之下,也覺得遞減科舉名額的辦法緩不濟急,終於接受了立刻停止科舉的意見。

      清廷隨後釋出諭旨,宣佈從光緒三十二年(1905年)開始,停止各級科舉考試。由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在清末新政還不到五年便被徹底廢止。對此,美國社會學家羅茲曼在其著作《中國的現代化》中大加讚歎道:“科舉制度的廢除,代表著中國已與過去一刀兩斷,其意義大致相當於1861年沙俄廢奴和1868年明治維新後不久的廢藩。”應該說,這個評價頗為中肯,並不是有意的拔高溢美之詞。

  • 4 # stud白丁

    辛丑之前,科舉就已不斷鬆動。

    不但逐年增加了算學、經濟和策論,康梁更更是進諫停辦科舉。

    皇室西狩回來後,體制西化已是全國共識。很多地方自發開辦西式學堂。

    1905張之洞、袁宮保主張停辦科舉,避免教育體系呈現雙軌制,讓只會八股者徹底放下幻想。

    1906全國上下一心,慈禧廢除科舉,各州各縣籌備小學,學習西方科學。

    但是科舉已歷經千年,它除了是一種教育體系,還是人材選拔制度,更為深遠的是科舉考試的內容還是整個社會價值觀的規範。

    廢除科舉興辦小學,一時之間國家失去人材儲備機制。更重要的是科考內容所倡導的傳統道德規範失去了兌換現實利益的通道。清末思潮湧動,價值體系混亂,與徹底廢除科舉干係極大,天下舉子無彀可入,朝廷凝聚力蕩然無存。

    廢除科舉並非一兩人臨時起意,乃是朝野共識。廢除之後的負面效果任何人都始料未及。如此來看,清末朝廷順應時代訴求的做法實際上是給自身掘墓,大清帝國的毀滅甚至帝制的終結已是無人能夠挽回。

  • 5 # 王松林

    科舉制。是古代中國有一種考試選人才的方法,延續了將近長達1300多年,科舉制是中國古代考試的一項偉大的創舉。

    隨著歷史的程序,於1905年9月2日,隨著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一紙清帝諭令,在中國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最終畫上了句號。

    科舉制是中國一千多年來的歷史,在中國有著重大的歷史地位和意義,作為華人來說決不能忘記。

    一,科舉制的歷史意義。

    在出現這一項制度之前中國其實有很多政治制度,但是大部分都是將自己的王位或者是權力繼承給自己的後代或者是自己家裡比較信任的人,從來不會像科舉制一樣,將自己的權力繼承給一個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人,但是自從科舉制出現之後中國的政治體制開始發生了一些變革。並且從那之後中國的選官制度一直沿用的是科舉制。縱觀古今,現在依然存在的高考形式其實也是從科舉制轉化而來的。所以由此可見科舉制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二,科舉制度等級。

    是在不同的時期科舉制度中的等級是不一樣的。在隋唐的時候,也就是科舉制度最開始出現的時候,那個時候科舉制度還只有兩個等級,那就是非常簡單的鄉試和省試兩種,過了一點時期之後科舉制度又開始有了新的發展,那就是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殿試,從那之後科舉制就可以說是基本上是定型了,也就是說科舉制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由鄉試省試和殿試這三個等級構成的,最後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在年份上有所變化,例如有些考試漸漸開始不是一年舉辦一次了,所以科舉考試的等級籠統的來說就能夠分為這三個等級,也就是鄉試省試和殿試。

    三,科舉制的特點。

    第一是賢能治國,為我所用。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科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經義為主。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都秉承著儒家傳統教義,三省吾身,謙虛卑恭,兼備治理國家、建設國家能力。科舉制選拔出來的人才,國家直接任命,給予與之相對應的施展才華的機會。

    第二是標準客觀,競爭公平。科舉制度不再是透過舉薦來獲得官位,而是考試方式。考試內容是固定的儒家經義,只是有的朝代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但都離不開整個大的框架。這就是客觀標準。競爭公平在於科舉制不會關注考生的出身,地位,家業情況,而是統一根據考試成績去錄取優秀人才。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時間固定,考生為科考準備時間也是相同的,這都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第三是立法保護,穩定延續。科舉制是國家自上而下進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是由國家推動執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護。正因為科舉制度極大的改善了官吏的選拔制度,而且它符合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需要,再加之它的公平公正的特點,深受歷朝歷代政府機構的喜歡,所以科舉制度才能夠在歷史中穩定的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四,科舉制目的。

    科舉制度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從大的方面來說是為了能夠是國家安定,社會能夠更好的發展,除了這些還能夠加強皇上的統治,那麼從小的方面來講,科舉制度的實行就是為了全國上下的人民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將他們的才能都發揮到建設國家上來,這樣國家就能夠發展的更好了,所以總的來說科舉制的目的就是為了選拔人才,加強和鞏固皇上的統治權力。

    五,科舉制的實質。

    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曾經出現過非常多的值得人們尊敬的過程,其中最值得人們紀念的就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那就是科舉制,這種制度在當時的社會在剛剛出現的時候是非常讓人們感到震驚的。

    從客觀的角度上來說科舉制的實質實際上就是非常單純的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但對於老百姓來說,科舉制度是一項非常好的制度,因為他開始讓人們走入到朝堂中去,實現讀書當官的願望。

    科舉制雖然不將存在,但它在中國的考試製度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

  • 6 # 唐風宋月

    科舉制的結束主要原因是科舉制已經不適應清朝的教育制度。

    科舉制的考試內容就是四書五經,但是清朝末年內憂外患,四書五經並不能救國救民,相反西方的先進技術卻攻無不克,可是學習西方科技的人才卻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結果導致很多人才加入了革命黨,成為滿清帝國的掘墓人。為了改變這種頹勢,經過精心考察,滿清上層決定取消科舉制,把大量百無一用的只會讀聖賢書的人拒之門外,把機會留給學習新知識新文化的人才,其實也是對滿清的一次區域性換血。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綿延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寄託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和希望,一朝廢棄,直接導致士人集團對滿清的徹底失望,廢除科舉制不久,辛亥革命就爆發了。

  • 7 # 拖更豬

    科舉制度是於1905年在清王朝被廢除的,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一件顛覆性的大事了。

    一千多年來,無數寒門子弟想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就是參加科舉考試,但到了20世紀初,科舉考試所用的八股文已然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科舉場景(繪畫)

    所以,晚清開始出現像張之洞這樣力主廢除科舉的人。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廢除科舉制度,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如上文所述,參加科舉制度已然成為無數寒門弟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所以,廢除科舉制,一朝打破了寒門弟子改變命運的希望。也直接導致他們產生對清政府最後的失望,因此,在廢除科舉制後,本就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又開始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金田起義(繪畫)

    看到這裡,廢除科舉制好像只有負面影響了,其實不然。廢除科舉制有助於清政府培養新式人才,從而推動國家進步,也有利於知識創新。所以,廢除科舉制終究是利大於弊的。

    張之洞(照片)

  • 8 # 軼夫數學

    一:初步改變

    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

    二:制度反覆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廷頒佈《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

    三:徹底廢除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清政府又諭令設立學部,作為管理全國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自此教育行政才從禮部中獨立出來。從此,在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正式廢除。

    科舉制度的廢除是歷史的必然:

    1: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制度的消極因素越來越大。

    2:隨著西方文明的湧入,科舉制度被迫廢除

    3: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

    4:時代發展的需要。

  • 9 # 揚子先生

    時間 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制1905年9月2日,隨著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一紙清帝諭令,在中國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最終畫上了句號。1905年9月2日,直隸總督袁世凱、盛京將軍趙爾巽、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和湖南巡撫端方等一批高官,聯名上奏朝廷,明確提出:國家危迫情形,一刻千金,“欲補救時艱,必自推廣學校始;而欲推廣學校,必自先停科舉始。”言辭激烈地請求“雷厲風行”“停罷科舉”。面對這些舉足輕重的南北封疆大吏的聯合奏請,朝廷已不能等閒視之,就在9月2日的當天,便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下諭旨,向全天下宣佈:“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這一上諭的釋出,宣告了古代中國科舉制度的終結。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的根本原因是科舉制不能滿足國家選拔人才的需要。

    科舉制廢除還有以下原因:1、經濟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政治上,清朝末期統治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科舉制以失去了為封建王朝服務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得統治。3、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傳入,使得民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呼喚改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生活在1800年的清朝秀才穿越到2000年,無人知道他是穿越者,他可以怎樣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