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欣賞

    說到漢文化中的蒙古元素,我想到了 1.在語言上的火車站,汽車站,公交站的站源於蒙語 zuu。 2.在飲食上有油茶麵,羊雜還有烤羊肉串,還有奶粉。根據義大利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的記述,蒙元時期的蒙古騎兵曾攜帶過一種奶粉食品,是蒙古大將慧元對它進行了巧妙的乾燥處理,做成了便於攜帶的粉末狀奶粉,作為軍需物資。長途行軍時,奶粉便於攜帶。我們吃奶粉這是受蒙古文化影響 3.我們吃冰激凌也源自蒙古,早在元代忽必烈時期,蒙古人發明了最初的冰激凌。馬可波羅回國時,忽必烈把冰激凌製作工藝當作禮物傳給了他,後來這種珍品的製作方法在西方逐漸普及開來,併成為了舉世流行的夏季冷飲佳品。 4.以前的帽子是沒有帽簷的,忽必烈時期,因每年要到上都避暑狩獵,隨行的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獵時Sunny刺眼,看不清獵物,便將原來的帽子加上了簷,使之能夠遮蔽Sunny。這就是帽簷的由來 5,做麵包用的黃油,蒙古語稱“希日陶蘇”,本是牧民招待賓客的佳品。黃油可以從奶皮子裡提,可以從白油中提,也可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為食用方便,牧民常把黃油裝在器皿或牛羊胃囊內。寒冬季節人畜受寒凍僵時,常用罐飲黃油茶、黃油酒來解救。時至八月,人們把黃油裝進羊小肚子將其儲存起來,待食用時開啟,由於不與空氣接觸,所以一塵不染,依然是新鮮滋潤、綿甜可口。 我想到的就這想,今天就聊到這吧

  • 2 # 國病

    這麼說吧,蒙古一詞來源於三苗,苗族就自稱蒙,蒙古和達木。而達木是蘇美爾醫神,苗族人會用藥是不必多說的,尤其苗女擅長用毒,所謂孟婆湯就是這麼來的。青色也是三苗的主色,青海就是北三苗的停留地之一,藏族有藏青色。沿青藏高原藏彝走廊遷移的克欽,實際為客青。漢族主體就出自北三苗,留下未回中原的北三苗入藏入蒙古族。鐵木真的圖騰標誌也破譯了,是一個豆字。蒙古族主體雖然是經過黃白人種反覆混血的C系矮黑,但文化卻是來自黃人的北三苗。其牛飾也是。再說一點,泰華人也是苗蠻系,其首都曼谷其實就是蒙古的諧音,版納勐海勐臘地名常見,緬北還有個錳古。

  • 3 # 人伴賢良品德高A

    這個問題較為籠統,無論漢文化還是蒙文化都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兩種。傳統文漢文化以孔孟之道為典型,但現在大多已被刻意遺忘或修改,也有被動遺忘。五胡亂華與蒙滿(元朝、清朝)統制時期是對傳統漢文化的巨大沖擊,各種文化相互融合,各種血統也是相互交融。其實漢族就是一個融合民族,在五胡亂華時代真正的漢族人幾乎被夷盡殺光。現在的漢族文化裡都是各族文化習俗的融合。

    再說一下蒙古,蒙古族源自契丹,契丹源自匈奴與東胡,匈奴與東胡乃黃帝之苗裔,苗商即是後人,也就是蒙滿漢源自同宗,只不過漢是嫡系蒙滿是旁系,漢族一直繼續上古漢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併發揚光大,而旁系民族一直被邊緣化,過著流離生活故形成了一些適合自己的文化,無論各種文化都會隨時間與生存環境而改變的,即便現在漢族中有元朝時候蒙古人的文化也與現在蒙古人的文化相背離了。

  • 4 # 人生如翠

    明朝服飾 大量繼承元朝 蒙古..

    糞磚。語言上的火車站,汽車站,公交站的站源於蒙語 zuu。飲食上有油茶麵,羊雜。服飾上以前有很多,現在不提了。做一些補充。根據義大利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的記述,蒙元時期的蒙古騎兵曾攜帶過一種奶粉食品,是蒙古大將慧元對它進行了巧妙的乾燥處理,做成了便於攜帶的粉末狀奶粉,作為軍需物資。長途行軍時,奶粉便於攜帶。食用時取半鎊左右放入隨身攜帶的皮囊中,加入水掛在馬背上透過馬奔跑時產生的震動,使其溶解成粥狀從而食用,在作戰時在馬背上能迅速補充體力,所以蒙古騎兵才那樣強悍,使敵人聞風喪膽。在長途行軍和沙漠作戰缺少糧草時,依靠這種方法能生存長達幾個月之久。(可能是奶粉的起源)早在元代忽必烈時期,蒙古人發明了最初的冰激凌。馬可波羅回國時,忽必烈把冰激凌製作工藝當作禮物傳給了他,後來這種珍品的製作方法在西方逐漸普及開來,併成為了舉世流行的夏季冷飲佳品。以前的帽子是沒有帽簷的,忽必烈時期,因每年要到上都避暑狩獵,隨行的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獵時Sunny刺眼,看不清獵物,便將原來的帽子加上了簷,使之能夠遮蔽Sunny。從此人們便將察必皇后的這一發明延續下來。黃油,蒙古語稱“希日陶蘇”,其味道獨特純香,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牧民招待賓客的佳品。黃油可以從奶皮子裡提,可以從白油中提,也可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黃油營養極為豐富,是奶食品之冠,因為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取兩斤左右的黃油,足見其珍貴。為食用方便,牧民常把黃油裝在器皿或牛羊胃囊內。黃油具有增添熱力、延年益壽之功能。寒冬季節人畜受寒凍僵時,常用罐飲黃油茶、黃油酒來解救。時至八月,人們把黃油裝進羊小肚子將其儲存起來,待食用時開啟,由於不與空氣接觸,所以一塵不染,依然是新鮮滋潤、綿甜可口。

  • 5 # 藍音

    謝邀,語言上,火車站,汽車站,公交站。 飲食上,油茶麵,羊雜,烤羊肉串,還有奶粉。 我們吃滴冰激凌原於蒙古。 4 ,以前我們帽子沒有帽簷的,忽必烈時期,因為每年要到上都避署狩獵,隨行的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獵時Sunny刺眼,看不清獵物,便將原來帽子加上了簷,使之能夠遮敝Sunny,這就是帽簷的由來。 5 ,做麵包用滴黃油,蒙古語稱"希日陶蘇"本是牧民招待賓客的佳品。黃油可以從奶皮子裡提,可以從白油中提,也可從鮮奶中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

  • 6 # 策牧銀河

    北方部分地區遺存多 一點 中原及南方地區極少 但這些遺存也是滿族人留下的 比較多 所謂蒙古人的元素都經過了滿清近三百年的過濾 能留下的就更少了 元朝時期被統治的漢人 對於大元朝本沒有什麼好印象 更不可能學習他們的東西 如果蒙古人執政時採取滿清的 百姓不分滿漢的制度 吶現今遺留下的蒙古元素會多

  • 7 # WilliamYuan56603391

    雲蘿公主: 有位馬可波羅來過京城,帶我們回元朝的燒餅製作技術回義大利,宋代有位武大郎,就是賣這種燒餅!

  • 8 # 胡斯亂響

    在新疆好多冰山上的隘口叫“冰大板”。這個“冰大板”就是蒙語。蒙語原話叫“木森大板”,“木森”是“冰”的直譯,“大板”是(隘口)的音譯。全程叫“冰大板”。

  • 9 # 鐵男春秋

    在宋朝的周邊地帶,遼、夏、金、元一直長期對中原虎視眈眈,常常對宋進行騷擾,在文化方面則表現在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衝突和碰撞,由此產生了雙重文化效應。一是宋文化憂患意識滲透其各處方面,二是遊牧民族從宋文化中汲取到了豐富的營養,同時,遊牧文化進入宋文化,二者進行著深刻的交融。待蒙古族入主漢地,成就帝業,中原文化強大的同化力使元不得不利用理學來統治,於是理學從此成為文化主導。

    由於元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故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接觸機會增多,所以其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外域文化不斷進入中國,中國文化也由此傳入國外,可謂世界與中國文化第一次大交融。

  • 10 # 愛看愛思考

    最大的特點,就是宗教信仰。在中國佛教分為兩種,就禪宗和密宗,禪宗佛教就是完全漢化的而密宗佛教就是少數民族尤其是藏 蒙古族的信眾特別多。當然了,由於滿族的執政,密宗佛教也傳入到了內地城市裡。這個也應該是元素之一吧!

  • 11 # 開周說宋

    其他朋友回答內容都挺多的,我腆著臉補充一條吧。

    這條內容是語言上的。具體來說,漢語當中有一些蒙古元素,這還是在蒙古人統治中國的元朝時期進入的。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衚衕”(衚衕)這個詞,產生於元朝,來自蒙古語的音譯,我們漢人延續使用了好幾百年,如今已成為北方漢語的標準詞語,這一點人所共知,不用囉嗦。

    但是除了這個詞呢?漢語中還有其他來自蒙古語的元素嗎?

    請放心,多著呢!

    例如“好歹”的“歹”字、“更好”的“更”字,最初都是蒙古語。

    我們現在老說“更好”、“更強”、“更大”、“更粗”、“更性感”,但是元朝以前的華人絕對不會這麼表達,即使他們用口語來說,也只會說“甚好”、“甚強”、“愈大”、“愈粗”……中古漢語當然有“更”字,但它起初並沒有“更加”的意思,只有到了元朝後期,才突然多出來這個意思,進而在漢語口語中取代了“甚”和“愈”。

    元朝漢人學蒙古人說話,用漢語來音譯蒙古語,本來用“哏”這個字來表達“更加”的意思。例如“哏好”、“哏強”、“哏大”、“哏粗”、“哏勢力”、“哏大氣力”。後來他們漸漸感覺到用“哏”這個擬聲字不太恰當,於是才用“更”來代替“哏”。

    我們都知道,元朝流行雜劇,在元雜劇當中,蒙古語的成分就更多了。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元朝演員唸白,表示感嘆、驚訝和憤怒時,常說:

    “兀的似這般過不的也麼哥!”(《李逵負荊》)

    “兀的不惱殺也麼哥!”(《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枉將他氣殺也麼哥!”(《竇娥冤》)

    請問“也麼哥”是啥子意思?其實它就是半吊子的蒙古語。

    《漢語大詞典》解釋“也麼哥”,說它是元朝流行的語氣助詞,沒有實意。其實呢,“也麼哥”和“兀”連在一起,是蒙古人的一句罵人話,相當於英語裡的shit、fuck、motherfucker,也相當於現在北京人常說的“丫”、“我靠”、“你大爺”。

    在蒙古話中,“兀的哥”是髒話,指女性生殖器,平常表示一般的驚訝和感嘆時,蒙古人會將這個詞簡化,只發“兀”這個音,很像現代北京人將“丫頭養的”簡化為“丫挺”,再進一步簡化為“丫”。

    元朝蒙古人素質低下,欺負漢人,總對漢人飆髒話,“兀”這個,“兀”那個,“兀的哥”這個,“兀的哥”那個,於是乎,漢人就學會了,就開始模仿。

    但是元朝漢人模仿得比較半吊子,把“兀的哥”拆分為二,“兀”音放在句首,“哥”音放在句尾,同時又加入漢語中本來就有的感嘆音“也”和“麼”,於是“兀……也麼哥”、“枉……也麼哥”這種讓現代人聽到滿臉懵逼的特殊句式就出爐嘍!

    竇娥唱道:“枉將他氣殺也麼哥,枉將他氣殺也麼哥!”如果翻譯成現代白話,其實是這個意思:

    “操,把他氣死怎麼辦呢?操,把他氣死怎麼辦?”

  • 12 # 黑石203455095

    聽說如沒有蒙古文化也就是北方胡人文化,漢族可能沒有空間概念,只認可在一個平面生活,睡在草地上沒有床,坐在地上沒有橙子,衣服是一塊布中間陶個洞穿在身上,遠行不會騎馬,只能步行。食草及魚,不吃肉,只有敲打樂,沒有琴絃樂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貧窮使得人們變壞,還是富有使得人們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