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公146288451
-
2 # 泰紐比勒v5
我們先把“壞”引申為“侵略性、掠奪性”和“攻擊性”。
一、侵略性和攻擊性是性格使然;與財富地位無直接關係。
上進者基本都比較具有“侵略性和掠奪性”。記得國外有個社會實驗:一個人把鈔票貼滿全身,對路人宣稱“可以隨便根據自己的需求,任意拿取”。
其結果就是,乞丐大多隻拿一兩張買酒喝;而看上去衣冠楚楚的人卻拿得很多……甚至有一個把錢都拿走了。
這個結果其實不是說那些衣冠楚楚者道德水準底下;而是說,之所以他們可以衣冠楚楚,是因為他們會“主動掠取資源”……華人稱之為“奮鬥”。
當然,還有好多類似的社會實驗。基本可以總結出:有錢人(奮鬥者)更願意合作,但由於天生的掠奪性和攻擊性,在“戰利品”分享方面矛盾頻發;而窮人正好相反,獨立謀生,卻願意分享……這就造成了表象的反差。
而這種反差本質上不是財富造成的;這個因果關係應該是反過來的。
第二、財富地位的確也可以反過來影響攻擊性和侵略性。但那要處在極端情況下才會出現。
正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這不是玩笑或者比喻。當生存被威脅的時候,我想只有極少數人才能保持行為準則不變。
另外,當財富極大豐富的時候。冤大頭也就誕生了……
題外話:當你要求你的家人奮鬥的時候,你是否真的願意增加他的侵略性和掠奪性?當你教育孩子知道分享的時候,你是否真的知道那意味著什麼?無論怎樣選擇都沒有錯誤……只是你一定要知道,你要塑造什麼樣的人。
這個問題有點怪,人性是自私的,如果不自私就無法生存。變好還是變壞與貧窮和富有關係不是很大,它是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那麼變好的人就多,反之壞人就多。同樣的經歷,不同的人感悟不一樣,有人變好,有人變壞。當社會讓變壞付出代價大,讓善良回報多時,壞人少,好人多;反之,壞人多,好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