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論語》開篇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要暗示我們什麼嗎?有沒有玄機?
26
回覆列表
  • 1 # 陽明悟行學宮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於這則《論語》開篇語的解釋,自朱熹以來就有正解,意思是學習過程中不時的去溫習,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與你相會,不也是快樂的事麼?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但是近代也有人對孔子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原句中的“學”理解成學說。“時”理解成時代和社會,“習”理解成學習。這樣原句中的三小句就會呈現一定的邏輯關係,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聯絡。自己的學說被社會採納、學習,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嗎?如不成,但有朋友從遠方來支援自己,不也是很快樂的是嗎?如還不成,沒有人理解自己,支援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抱怨,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君子麼?至於這麼理解對不對,我個人是更傾向於這種解釋。透過這則論語開篇的話,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一生的志向以及無奈,以及一切流露出來的品質。我最喜歡這句話在於,他告訴我們做人做事應該有的坦然心態。你想把你的觀點講給別人聽,可別人都不理解你,我們肯定會有挫敗感,挫敗感的程度你要是有志於治國平天下的聖人還是就像在街頭巷尾大爺大媽面前裝一B,總之沒人理會肯定不爽。然後我們找到我們最信任的人,講述我們的觀點,希望得到朋友親人們的認同和支援,多數人在這裡會得到滿足,畢竟是朋友,不支援你支援誰,所謂“不亦樂乎”正是如此。但是也不排除確實朋友在這件事上不支援你,你最信任的在這件事上並不認同你,而且在交流過程中,你倆並不能說服對方,甚至起了點爭執。你對你的朋友略感失望。你回過頭來發現普天之下竟然沒人理解你,沒人支援你,甚至沒人鳥你,你能不生氣,不抱怨?抱怨社會,但更多的是抱怨朋友。這就到最後了,真正做到不生氣,不懊惱,不抱怨的就是君子了。抱怨社會?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既然沒人聽就少說,我們還可以再想其他辦法推行自己的觀點。抱怨朋友?子曰: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即使你不認同我,我們也還是朋友,誰叫你是君子呢?

  • 2 # 夏薇496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從很遠的地方來,尤其在古代交通不方便的時候,很不容易。

    意味著潛心做學問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學問做成了的時候,哪怕隔了很久的時候,都會有人知道你和你志趣相投,來投奔你。這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 3 # 燕山常青客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開篇明義,給我們指明一條積極向上的人生之路。這裡麵包含了立身處事的三種態度,或者說是人們窮極一生所追求的三種境界。

    閒話少說,明意題主。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沒錯,但這只是表面的意思。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孔子作為影響後世千年的大思想家,其大部分思想和主張譽之光耀千秋亦不過份。然而孔子周遊列國,欲登仕途,窮盡大半生宣講的理論並沒有得到重視,鬱郁不得志,最後只得迴歸故土著書立說。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正是孔子的不得志才成就了他影響千年的儒家思想吧。

    這就前幾年非常火爆的微信朋友圈,現在卻很少有人在上面大發感慨,暢談人生了,為什麼?其實道理很簡單,微信朋友圈裡都是熟人,你滿腹牢騷,怨天尤人,或者躊躇滿志,標新立異,暢談理想。試問這些人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嗎?暢談的物件是農民可能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是老師可能說你沒文化,是老闆可能說你不知足,碰見一個政府高官還可能給你來一句“朽木不可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科班的你是怎麼入行程式設計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