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春光裡

    諸葛亮作為華人心中智慧和賢相的化身,最基本的還是來源於真實的諸葛亮的故事和成就。有些人非要製造出歷史中的和文學方面的兩個諸葛亮,感覺就是有點搬弄是非,自找靶子來破壞美好的形象。這樣既沒有意義又往往會製造出一些是是非非。感覺沒有絲毫可取的價值。

  • 2 # 小亮亮搞笑君

    大傢伙,我是小亮亮!今天我們聊點歷史,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撰寫的,我們也早知道寫書說事要讓讀者有共鳴,要讓故事有味道。首先小編認為可以肯定的是歷史中的肯定比演義中的諸葛亮更恐怖,但這個恐怖指的是某一些方面,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一些人物性格行為進行了,帶有一定的自身感情色彩。像曹操,關羽劉備張飛三兄弟,周瑜,諸葛等等。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偏向情義,把曹操等人的形象顯得狡詐自私。一方面抬高情深義重的劉關張,一方面貶低周瑜,司馬懿等的小氣,奸詐。所以,歷史中的諸葛亮確實足智多謀,但肯定也有自己的私心,沒有這麼完美。就如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所寫,諸葛亮是犯過錯誤的,當然人無完人,可能諸葛亮因為身處高處而不自意吧。

  • 3 # 墨韻軒I箬曦

    樓主說,歷史中的諸葛亮,比現實中的諸葛亮更恐怖!但不知樓主的“恐怖”是何意?你是說他太過聰明,讓人感到害怕?

    首先說,聰明,是一種智慧。三國裡面的人物,我第一個佩服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的智慧過人,否則,怎麼可能輔佐蜀國的劉備和劉禪兩位君王?

    他的文采更是非凡。《前後出師表》,感人至深。《誡子書》,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說他,才華,智慧,舉世無雙,一點也不為過。勇士能戰十將,智慧可抵萬軍。樓主說他恐怖,不如說佩服!

  • 4 # 使用者安靜讀書

    錯!諸葛亮在劉備未死時主要充當政治和後勤,真正在戰術上出謀劃策的是鳳雛和法正,三國演義把諸葛亮過度神話了,劉備死後,諸葛亮因心急貪功連連挫敗,所以,主公和主攻都不好當啊

  • 5 # 讀史先森

    演義中的諸葛亮就像購物時提供的圖案,一般僅供參考。

    但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一個具備卓越才能的人,只是神化的痕跡相對明顯。

    比如,諸葛亮一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便是北伐。

    據史書記載,漢代一共十三個州,三國時蜀國只有一個益州,可以說土地和人口都不佔優勢。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也大大方方地承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可見,連年的窮兵黷武,蜀國的局勢無疑是火燒眉毛了。

    據《魏志》記載,“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意味著諸郡都不太樂意配合諸葛亮了。

    畢竟打仗需要兵力,農耕需要勞動力,兩者積累的矛盾幾乎不好調解了,所以蜀國國內也並不是一邊倒支援諸葛亮北伐。

    連年的征討,諸葛亮其實並不討好。諸葛亮也說“今民貧國虛。”所以北伐屢次陷入糧食和軍力危機的尷尬境地。

    可見,諸葛亮文學才華卓越,而軍事才能相對捉襟見肘。

    但諸葛亮客死五丈原,也表明了他一生兢兢業業,有志於匡扶漢室。

    《宋書》裡說:“有長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

    表現諸葛亮生命的流逝。

    對於歷史中那些令人感到非常遺憾的悲劇式人物,民間將其神化便有些見怪不怪了。

  • 6 # 青燿

    這麼說吧。

    歷史上的孫中山,跟武俠小說裡臉譜化的“鐵拳無敵”孫中山,你覺得哪個更厲害?

    要是拿歷史說故事,真覺得孫文也沒啥啊,只會說空話,“孫大炮”,比“鐵拳無敵”差遠了;

    但稍微瞭解歷史就知道,能被海峽兩岸共同尊為“國父”的孫文,在歷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也一樣,長處並不在於打仗對壘的神機妙算,而是戰略級別一手打造國家凝聚力的恐怖存在。

  • 7 # 一半秋色

    魯迅先生如此評價諸葛亮,“多智近乎妖”,諸葛亮不是人,而是妖人。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堪比敵帥肚子裡的蛔蟲,敵人從哪兒來,來了多少人,從哪兒經過,最終要到哪裡去,甚至說了什麼話,他都摸得門清,似乎在敵將頭上裝了監控似的。

    諸葛亮排兵佈陣,就像是拍電影,譬如《智算華容道》這集,曹操什麼時候撤退,大約有多少人,幾點幾分從哪兒經過,諸葛亮瞭然於胸。

    且看諸葛亮如何調兵遣將的:

    第一個派了趙雲,給了他三千人馬,讓他埋伏在烏林,趙雲不解其意,問道:“烏林有兩條路,一條通荊州,一條通南郡,曹操從哪條路走呢?”。

    諸葛亮拍拍胸脯說道:“走荊州那條,聽哥的,沒錯的!”

    趙雲走了之後,諸葛亮又讓張飛聽令,給了他三千人馬,埋伏在葫蘆谷口。張飛疑惑道:“彝陵是個岔路口,軍師怎麼能肯定走北彝陵啊?”

    諸葛亮笑道:“你只管去就是了,明天下雨,雨過之後,曹操必然生火做飯,你看到煙起,就衝過去砍他一陣。”

    張飛繼續問道:“倘若明天不下雨咋辦,或者曹操不生火做飯不喝粥,直接吃乾糧喝泉水,咋整?”

    劉備不耐煩了,罵道:“讓你去你就去,問這麼多幹嘛!”

    張飛憤憤而去。

    張飛走了之後,諸葛亮又叫來關羽,給了他五百校刀手,讓他埋伏於華容道,他料定曹操必從那兒經過。

    劉備納悶道:“諸葛亮老弟,曹操曾對關羽有恩,你讓關羽去,萬一關羽把曹操放跑了,可咋整?”

    諸葛亮縷了縷鬍鬚,呵呵笑道:“我夜觀天象,曹操至少還能活十幾年,我讓關羽去,是讓他還了人情債的!”

    劉備趕緊豎起大拇指,稱讚道:“軍師真乃神人也!”

    諸葛亮真是沒事吃飽了撐的,既然曹操命不該絕,你還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騷擾他幹嘛,有這功夫,你還不如回成都吃火鍋、打麻將呢!

    除了智算華容道,諸葛亮還有諸多神仙級的表現:

    如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令其名聲大噪,之後,孔明又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智算華容道,風光無限,後期又七擒孟獲,罵死王朗,擺了空城計,就算死翹翹了,都能死諸葛嚇走活孟達。

    然而,演義是演義,正史是正史,要是翻開正史,你會發現諸葛亮一點都不神。

    比如,火燒博望坡是劉備乾的,舌戰群儒沒有了事,草船借箭是孫權借的,借東風與諸葛亮毫無關係,火燒赤壁是周瑜乾的,空城計子虛烏有……

    智算華容道也是假的,真實歷史是,劉備帶著大軍來到了華容道之後,曹操早就逃之夭夭了,劉備撲了個空!

    那麼諸葛亮幹了啥事呢?

    出使東吳是有的,六出祁山是有的,揮淚斬馬謖是有的,其他就沒有了!

    所以諸葛亮一點都不恐怖。

  • 8 # 老貝家的小翊翊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人生導師莎士比亞先生說得對。

    一位熱愛網路小說和三國MOBA遊戲的朋友則認為,“諸葛亮算個XX,司馬懿和郭嘉比他牛X多了。”

    除此之外,還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內政水平勉勉強強,軍事能力菜的一X”,“益州疲敝全因諸葛北伐”等等肥豬流言論,不一而足,不值一駁。

    OK,我們先弄清楚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對孔明先生的描述有哪些區別。

    另一位人生導師,一切中文名言的最終解釋權所有者,魯迅不姓周先生,曾經對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發表過說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毫無疑問,人生導師就是人生導師,說話好聽且有道理。

    蜀漢三大巨頭,三國演義描述劉備用了“仁”字,關羽用了“義”字,而諸葛亮則佔了一個“智”。

    為了突出諸葛亮之智,羅貫中不惜將一代梟雄劉備寫成愛哭鬼娘娘腔,以將其博望坡擊敗夏侯惇之功偷到諸葛亮身上;也不憚把劉備、周瑜、關羽的赤壁之戰,江陵之戰全換算成諸葛亮的計謀;更靠著借東風、石陣退陸遜、空城計等等情節,把諸葛亮這麼一位文武雙全的統帥,寫成了一個右手拂塵,左手合十的妖道;連唐代軍神李靖都拜服的八陣法,在羅貫中筆下亦成了當代玄幻小說裡各種奇幻陣法的鼻祖。

    其實這倒不是羅貫中的錯,畢竟對諸葛亮的神話,是從西晉就開始了的一個千年工程,比如諸葛亮的空城計,傳說最早的版本就出自司馬懿的兒子司馬駿之口,只不過這是裴松之的一家之言,歷代史學家不採信罷了。但羅繼祖先生可不是史學家,寫小說的就愛野史,沒野史誰還看歷史小說啊?

    但是,羅先生寫的畢竟是小說,不是歷史史料也不是研究生論文。《三國演義》裡,對諸葛亮神乎其神的智慧,天馬行空的計謀,用濃墨重彩進行了描述,卻對諸葛亮從內政、發明創造,後勤、練兵、排兵佈陣、統帥能力,這從政治到軍事幾乎一條龍的,全面到恐怖的能力,卻或語焉不詳,或一筆帶過。不得不讓我感嘆羅先生入寶山卻空回,還明珠而留櫝啊!

    當然這也不能怪羅貫中,畢竟羅貫中的小說在他那個時代叫話本,意思是由說書先生講給百姓聽的本兒。所以它的受眾,大多是以文盲為主的平民百姓。如果他真寫什麼內政啊後勤啊之類的專業論文。恐怕連出書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來看看真實歷史上諸葛亮的才能,憑什麼會被一干絕對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的古人那麼推崇!

    先說說他的內政能力,內政囊括很廣,而且非常專業。泛泛而談未免過於輕浮,專精可能又太過深奧,我也說不好,金融貨幣什麼的,咱也不是那個專業。

    我們就來看一件事,都江堰,大家知道吧。每個稍微學過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這個中國古代最重要,最偉大的水利工程,是戰國時期李冰修建的,因為維護得當,兩千多年來一直在兢兢業業的為四川人民發揮作用。

    但是你知道,都江堰的維護守則是誰定下來的嗎?沒錯,就是諸葛亮。《水經注.江水》雲: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設堰官。更重要的是,諸葛亮還簽署了一份政令拓本,立於都江堰。其內容詳細程度足以讓人懷疑他起碼是個二十世紀工程師穿越回去的,包括每年幾月幾日清理淤泥,應該清理到多深,都有詳細論述。自諸葛亮之後兩千多年,一直到現代,清理和維護都江堰的工作,仍然按諸葛亮所定的規則嚴格執行,唯一的變化可能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不鏽鋼標尺替代了一直沿用的石質標尺。

    一項法規被嚴格執行兩千年,不止中國,恐怕全世界也別無分號吧?

    除此之外,諸葛亮的內政能力在他死後也看得出來。他死後,劉禪出於叛逆心理並不想給他立祠祭祀,阿斗先生當年發牢騷的時候,可是說過“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這種話的,想必他對諸葛亮的不滿恐怕早已有之。然則架不住民間百姓紛紛自發建造祠堂,祭祀這位昔日丞相。眼見就要因為這事失去大義名分,在百官的勸阻下,劉禪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當今網路的歷史發明家們往往抨擊諸葛亮窮兵黷武,百姓民不聊生。看來蜀國百姓智商可能都是負數,都民不聊生了,還冒著惹怒統治者的風險自發祭祀一個已經去世的官員。這種情況,中國數千年曆史總共只出現過兩次,另一位是誰,我不說大家想必也知道。

    最後以《三國志》的記載,為諸葛先生的內政能力結尾:“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再來說說後勤。我每每被網上一些言論逗笑,比如這位:

    在鍵盤俠們看來,後勤似乎是個很簡單的東西,能力很差地位低下的人,才會去管後勤。漢高祖劉邦哭了,他評功臣時,留守後方管後勤的蕭何排第一;曹操也哭了,頭號謀士荀彧乾的也是這個。結果到諸葛亮,就成他只能幹這個了。

    事實上,後勤是個非常非常複雜的系統性工程。所有人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糧草什麼時候先行,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漢末怎樣徵集糧草,在交通極其不通暢的時代如何讓輜重先行,怎麼才能在輜重輸送過程中,保護它不被那個時代四處可見的難民、蠻族、乃至敵方軍隊襲擊等等等等。一個難度極高,極其複雜的工作,絕不比在前線統領萬軍簡單。

    諸葛亮做的如何,可以對比一下蜀漢前後的後勤質量。在諸葛亮坐鎮後方的時代,無論劉備伐蜀還是漢中之戰,漢軍從未有過後勤方面的擔憂。而諸葛亮統領前線大軍後,則幾乎每次出征都要為後勤所累,第四次北伐更是在大優局面下,因為後勤不給力不得不退兵回朝。

    最後我們來看看軍事能力。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如何?我之前的文章已經說過幾次了,說過的不重複,這裡說點不重複的吧。

    軍事能力其實是個大類,包括但不限於上面說的後勤、治軍練兵、排兵佈陣、士氣管理、安營紮寨、情報系統、氣候地理等等等等。涉及到的學問,用當代的分類可以歸納為軍事學、管理學、心理學、氣候學、地理學等等,至於很多人看重的武力,實際上對統軍將帥來說,即使不是最不重要的特質,也差不太遠了。

    先上一段直至今日仍被古今中外歷代將領視為至理名言的治軍理念: 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兵法二十四篇---將情》漢諸葛亮。嗯,這段話最近一次被引用應該是十幾年前的熱劇《士兵突擊》。

    這段話充分概括了諸葛亮治軍思想:與士卒同甘共苦。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諸葛亮之後近兩千年曆史,能做到這句話的軍隊也屈指可數。無非宋代岳家軍,明代戚家軍,以及GCD領導的PLA等寥寥幾支而已。

    毫無疑問,每一支能做到這點的軍隊,都是極其強大的存在。諸葛亮做到了嗎?看看他的對手就知道了。

    眾所周知,晉宣帝司馬懿可不是什麼無能之輩,無論平遼東,敗孫權諸葛瑾,還是殺孟達,司馬懿都是走千里奔襲,一戰而下的路子,根本不給對手反應機會。他麾下的魏軍也絕非弱旅,身經百戰,所向披靡。更不用說漢晉時期,天下幾個最好的兵源都在魏國,慷慨悲歌的燕趙之士,天下雄兵出青州,赳赳老秦關中兵。與之相比,冷兵器時代的川軍,確實有點不夠看。

    然不世出的名將司馬懿,志得意滿,拔劍四顧,攜不敗戰績,領天下精銳,而且兵力數倍於蜀軍的情況下,卻在與諸葛亮的野戰中屢次吃癟,數折大將,連當時曹魏軍方的二號人物張頜都被射殺。無奈之下,只能和諸葛亮玩起了“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以守代攻,以拖待變,甚至為了安撫急於求戰的部下,還玩了一出千里請戰的好戲。

    司馬懿的這種戰法,是冷兵器時代名將面對戰鬥力略高於己方的軍隊時,普遍採用的戰術。前有廉頗在長平拖秦軍,後有哥舒翰在安史之亂時死守潼關絕不出戰,可惜無論廉頗還是哥舒翰,都沒有司馬懿運氣好,後面有個深明大義的皇帝支援。

    事實證明,諸葛亮帶出來的蜀軍,正面戰鬥力是要強過魏軍一籌的。有的同學可能就會說了,戰鬥力強於對方,卻無法取得最終勝利,還是諸葛亮臨陣指揮能力不行啊。孫子兵法說“以正合,以奇勝”,諸葛亮不擅長出奇制勝,連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都不敢嘗試,軍事上缺陷太大。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也曾評價諸葛亮:“治戎所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我們先來看看傳的神乎其神的“子午谷奇謀”。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段文字基本已經成了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的罪證,被歷史發明家們開發出了諸多引申含義。比如諸葛亮嫉賢妒能,看不得部下比自己強,處處打壓魏延,最後把魏延害死。

    關於“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我以前也做過回答,這裡再補充一下,子午谷奇謀,曹魏也曾實施過。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後,曹真四路大軍伐蜀,其中一路就是走的子午谷。結果沒走一半路,就遭遇大雨,無奈退軍了。

    無獨有偶,東晉徵西大將軍桓溫,派親信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進擊前秦,自己則出襄陽,經河南,直撲武關。對關中前秦之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其成熟度與成功率遠遠大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畢竟恆溫手下兵力和前秦的對比要比蜀國和魏國差距小得多。然而還未出谷,司馬勳就被苻雄設伏擊敗,幾乎被全殲,司馬勳本人僅以身免,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破產。

    還不止,明末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為抗擊圍剿的明軍督師孫傳庭,親帥主力大軍5萬餘人,由漢中經子午谷直撲陝西老家,結果被孫傳庭以新招募的萬餘新兵伏擊。高迎祥部基本被全殲,本人受傷被俘後押至北京凌遲處死,從此世人只知闖王李自成。

    子午谷全長600餘里,以古代軍隊的行軍速度,即使最精銳的部隊,也需要最少一個月,其全程幾乎都是下圖模樣。

    這種地勢,在兵法上被稱之為死地。只要走漏一絲風聲,對方就可以隨意設伏,無論你來多少人,幾乎都是有死無生。偏偏子午谷本身又不是荒無人煙,無人知曉的山間小道,它是王莽時期開闢的商路,路上來往客商絡繹不絕,魏國的情報系統自然也不可能將其無視。所以,魏延此策,就連我這種門外漢都覺得漏洞百出,純屬廁所裡打燈籠,更別說諸葛亮這種軍事大家了。

    《孫子兵法》裡有一句話:“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被歷代兵家奉為圭臬。其含義:指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在於自己主觀的努力,而敵方是否能被戰勝,取決於敵方自己的失誤,而非我方主觀所能決定。

    說的更直白點,意思就是你做得再好,也只能保證不敗,但要取勝,則必須敵方出現失誤。所以孫子兵法裡那句著名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不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歷代讀書人(包括陳壽這樣的史官),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充滿了浪漫主義想象,覺得自己看了36計就天下無敵了。卻不知計謀之所以能成,一般而言都是敵方出現了巨大的破綻,而且恰好被我方抓住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均為當代軍事大家,自然都深諳此道。尤其是司馬懿,歷來喜愛奇襲致勝,滷城之戰實際上就是司馬懿和張頜兵分兩路奔襲蜀軍,希望趁蜀軍收割關中小麥時打一個措手不及,卻被諸葛亮反手打了一個殲滅戰。“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這損失不可謂不慘重,要知道僅僅幾十年前,袁紹擊敗公孫瓚的決定性戰役,界橋之戰,也不過甲首千餘。而官渡之戰,當時軍閥中實力最強的袁紹,甲首也不過萬餘人。注意,甲首不是首級,而是特指帶金屬頭盔的敵軍精銳首級。

    滷城之戰後,司馬懿開始穩步固守,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主場作戰,而且司馬懿本人也並非庸將的情況下,諸葛亮想找魏軍破綻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操勞成疾,被司馬懿拖死在了五丈原。

    對比一下演義中和正史中的諸葛亮,個人覺得無所謂誰更恐怖,側重點不同而已。演義追求獵奇,把諸葛亮寫成了妖人,正史裡則幾乎是一個全才,放到當代唁文裡必然會帶許多個家的那種。那麼,到底哪個才是你喜歡的呢?

    最後,以史學大家錢穆先生一句話收尾吧:“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嗯,錢先生才是千古第一葛吹。

  • 9 # 風雨同舟215

    怎麼可能?三國演義上基本已經把諸葛亮寫成了神一樣的人物,現實中如果比小說中還恐怖的話,那諸葛亮不都變成了神的領袖,比如玉帝 如來之類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理財經驗,應該如何制定理財的初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