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亞洲的母親國是哪個國家?
18
回覆列表
  • 1 # 小鴿子看世界

    我覺得是中國,因為它是亞洲最大的國家。我這裡是將俄羅斯算為歐洲國家的,畢竟它境內的大多數人住在歐洲區域。中國也是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此外,中國有悠長璀璨的歷史,和巨大的影響力。還有一點是,這些年幾乎多少東西都是中國製造。你想想為什麼美國能算作北美的母親國,中國之於亞洲就相當於美國之於北美。

  • 2 # qwer89154921

    亞洲地域很大。它橫跨中東、中亞、南亞和東亞,包括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烏茲別克、中國、越南、印尼和菲律賓等等國家。

    這些國家的歷史發展非常不同。就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沒能征服整個亞洲,所以亞洲沒有母親國。

    但我們可以縮小亞洲的範圍,將範圍定在黃種人活動的區域。印度支那和東南亞歷史上沒有佔統治地位的主權領導國家,古代中國的海軍並不高明,唯一靠譜的航海是鄭和下西洋,但也不是為了征服土地,只是和不同的國家簽訂條約。還是那句話,亞洲沒有母親國。

    講真,我覺得這個問題還真的蠻奇怪的。那你說說歐洲的母親國是哪個?是古羅馬還是哈布斯堡君主國?

  • 3 # 二甲基汞

    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人)文明位於西亞,是亞洲最早的文明,比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早了一千餘年!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開溝渠,利用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的河水灌溉,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地區出現了12個獨立的城市國家,當時的蘇美爾是出於一個城市(城邦)文明。

  • 4 # 路人甲49494796

    假如以時間計算,最早的亞洲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古蘇美爾文明。那麼亞洲應該起源於兩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一帶,傳說這裡也是伊甸園所在地。

    蘇美爾人(也譯作蘇默),是歷史上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們所建立的蘇美爾文明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同時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產生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主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透過放射性碳十四的斷代測試,表明蘇美爾文明的開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約結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閃米特人建立的巴比倫所代替。這裡發現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這是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被定期為約前36世紀。

    一般認為古蘇美爾人和周圍的閃米特人不論外貌還是語言都不相似,古蘇美爾人語言很孤立,而且明顯有黃種人的特徵,有一種觀點認為,被阿卡德人建立的古巴比倫王國滅亡後,流亡的古蘇美爾人經過中亞地區最終進入河西走廊,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古中國文明。

    ​(古蘇美爾女王,明顯不是高鼻樑以及立體的五官)

    假如以亞細亞的名字來說,相傳亞細亞一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確的,範圍是有限的。一開始而言明顯是指今天土耳其的亞洲部分,這裡也被稱為小亞細亞半島。那麼亞細亞一詞明顯是起源於今天的土耳其亞洲部分。

  • 5 # 月影傾城2

    亞洲應該是數個文明相應綻放的,雖然兩河文明是公認最早的,但是亞洲的地理和文明初期的科技發展阻斷了文明的交流。所以並沒有古文明之間的繼承問題。試問,提出黃河文明是兩河文明延續的說法,為什麼蘇美特人在遷移途中不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定居,而要跨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向中原遷移,這難道不是損失更大嗎?而且中亞基本都是白色人種,為何?所以個人覺得亞洲幾個古國都是獨立發展起來的,並不是某個文明遷移過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各個文明都有其獨特的區別於其他文明的文化

  • 6 # 陳語風

    追溯遠古,那任何地方都可能有類人生物,但高智商人類的出現絕不會是大機率的事件,甚至是非地球力量干涉,如果只限於高智商人類的起源,我們要承認,追蹤溯源的話,地球只可能有一個地方是人類真正的起源地,我更相信舊約聖經的說法,F智人類的分散是應該有外力干涉的。或者說,是一次很嚴重的大分裂,根本不可能有聯絡的大分家才構成了現在的地球人類分佈。但分開了之後,華夏文明是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起碼近四千年,我們是獨立的存在,文明一直位於兩河流域附近,即使是所謂的附近野蠻民族也根本就是兩河文明輻射影響甚至是人口遷移才獨立形成的民族,與西亞中東歐洲美洲混合雜交不同的是,中國或者說兩河流域的中國近四千年是一個獨立的沒有外血統混入的獨立的存在,這個毋庸置疑。

  • 7 # 透明的萬事屋歷史

    亞洲的文明起源:

    10萬年前,棕色ren種最先走出非洲,他們沿著印度洋岸邊,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擴充套件,來到了印度,形成了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長期以來都是棕色ren種,直到白種的雅利安人入侵才使他們發生了混血,他們是所知的棕色ren種中文化發展的最為先進的一支,後來創造了哈拉巴文化。目前,棕色ren種也留存在安達曼群島上,並保持著非常純的血統。接著,棕色ren種東繼續東進,到了東南亞。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要低好多,巺他群島與中南半島連成一片,澳洲和伊利安島以及美拉尼西亞的許多島嶼也連在一起。6萬年前,棕色人z到達並佔領了這片地區。到後來海平面抬升以後,澳洲和伊利安島遠離亞洲大陸,棕色ren種在這兩塊孤立的大陸上居住到了現在。4萬多年前,棕色ren種又北上佔領整個東亞大陸,創造了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如山頂洞人、資陽人。當時的日本列島與北韓半島、美洲與亞洲都是連在一起的,棕色人種沿著今對馬海峽到達日本,成為繩文人,並且沿著今白令海峽到了美洲。

    此時整個東亞、南亞大陸及澳洲只分布著棕種人的Y染色體單倍群C、D型。

    7萬年前,黃白種人也離開非洲,他們沒有走海岸線,而是走陸路,6萬年前到達西亞(蘇美爾、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並定居在那裡,形成歐亞人群,他們的Y染色體是F。

    接著,白種人從歐亞人群分離出去,一部分回遷到以色列和北非,即今天的閃含語系,染色體是G、J;一部分繼續向北遷移到到達裡海北岸遊牧,即今天的印歐語系,染色體是I、H、。公元前3000年,印歐語系離開故鄉分好幾路向四面八方擴張。西支染色體是I,西支一路到了希臘,西支二路到了義大利(這兩路分別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起源)。西支三路穿過中歐一直到達不列顛諸島(凱爾特人的祖先)。西支還有兩路北上到了東歐波羅的海,西邊的為日爾曼、東邊的為斯拉夫。這些西支白種人每到一處,就征服或同化當地的土著(北歐的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語言傳播到那裡。

    東支一路(染色體是H)向東遷移,首先到了中亞繼而到達蒙古高原,稱吐火羅人,他們後來全部同化於突厥人之中,但卻使突厥人由黃種人變成為黃白混血人種。公元前1000年,最後一撥西支白種人也離開裡海北岸的故鄉,一路南下分別佔領了黃種人的伊朗、蘇美爾、阿富汗和達羅毗圖語系的印度,他們都號稱雅利安人。

    5萬年前,白人分離出去之後,剩餘的歐亞人群(染色體突變為K)一支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匆匆透過,進入東南亞,這期間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種的基因。剩餘的歐亞人群另一支留居西亞(蘇美爾、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故土,到後來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萬年前,在東南亞的密林裡,歐亞人群演變為黃種人,Y染色體由K突變為O、P。黃種人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在與棕色ren種的對比中,漸漸佔據了優勢,並最終將自己居住區域(華南-東南亞)的棕色ren種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種zu mei絕,而不是同化融合。也就是說,此時華南南部和東南亞隨著黃種人的到來,Y染色體發生了C、D被O的替換。

    2.5—3萬年前,黃種人分化成了沿海支和內陸支。

    第四紀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萬年)不僅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陸邊緣延伸,另一個效應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積雪冰封,使得南嶺等山脈成了黃種人向北進入長江流域的天然障礙。當然,還是有一少部分人母系遺傳ab3st父系遺傳特色單倍體為P進入了北方,他們與後來到來的黃種人混合以後形成了黃種人的北亞支,又稱阿爾泰。先期進入北方的阿爾泰群率先與北方土著棕色人種發生融合,由於人數劣勢,阿爾泰人不可能xiao滅遇見棕色ren種,於是阿爾泰人和棕色人種大量融合混血,阿爾泰Y染色體除了固有的P之外,也混入了大量棕色人種的D和C。此時的阿爾泰分為三部:西為突厥,中為蒙古,東為通古斯。1萬年前,阿爾泰在與棕色ren種混血的基礎上,由與當時北上的兩支黃種人廣泛地發生了混血。東部阿爾泰群混有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中部阿爾泰混有較多的內陸支成分O3。後來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東遷突厥遊牧區,在長期的戰爭和交往中,吐火羅人被突厥群同化,所以後來的匈nu、堅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黃白混血人種。隨著突厥族群的西遷中亞,他們與當地的晚於吐火羅人到來的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也發生融合。一部分阿爾泰人透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大陸,進入美洲之後這部分阿爾泰人發生了基因突變,Y染色體由P變為Q,形成了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消滅了先期到達美洲大陸的棕色r種,統治了整個美洲大陸。

    1萬年前,冰期結束,使得黃種人大量北上,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新石器時代,農業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黃種人中燃燒了起來,社會發展的火車頭被拉動了。黃種人的北上也是分兩條路線進行的。

    西部內陸支的百濮民族透過雲南、貴州、四川這條路線北上,並且分出了兩支。一支沿著長江往下走,到了長江中游(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盡三峽川東、北達豫南豫中、東抵鄱陽湖的廣大地區),形成南蠻(苗瑤),Y染色體是O3d。南蠻先後創造了石門皂市下層文化(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嶺(湖北京山縣)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龍山文化(青龍泉三期,前2400, 與中原龍山文化有較大區別)四種新石器文化。百濮另一支沿著四川的幾條大河北上,來到了黃河上游、渭河地區,形成了漢藏民族,Y染色體是O3,特別是O3e。

    東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進入浙江、江蘇創造了越文化,繼而進入山東,創造了先東夷文化。

    由於廣西西部和雲南居住著百濮,湖南北部居住著苗瑤,所以百越最早的擴散方向是空曠無人的東北和正東。北部百越向東北遷徒進人江西,形成幹越。部分幹越後來西遷,形成後來的侗族水族,侗族水族一部更向西遠遷到貴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時建立了夜郎國;部分幹越後來東遷進人浙江,形成了于越,在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于越先後創造了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分為馬家浜和崧澤兩期,為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與山東龍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聯絡)、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3000年)。

    南部百越朝正東遷移,進人福建、臺灣,形成了閩越各部。甌越一半屬於北部百越、一半屬於南部百越。南部百越小規模進入海南島也較早,但是大規模進入海南是較晚的事,形成黎族。漢朝時武帝滅南越,壯傣族群開始大規模西遷,到唐朝時進入雲南和泰國;1215年更從雲南的勐卯國西遷至印度。

    東部沿海支的南島民族,與百越民族相反,他們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廣闊的大洋進發。公元前3000年之後,逐漸從馬來半島擴散到臺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占城。公元后又進一步擴散到馬拉加西、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吉爾伯特(吉里巴斯)、關島查莫羅、加羅林群島(波納佩-雅普-特魯克)、帕拉烏、諾魯]、美拉尼西亞[斐濟、莫圖、雅比姆、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波里尼西亞[紐西蘭毛利、烏維亞、薩摩亞、東加、吐瓦魯(艾利斯)、鈕埃、庫克群島拉羅通加、社會群島塔西提、土阿莫圖、馬克薩斯、夏威夷。在太平上的島嶼上的南島族群與土著棕色r種大量融合混血形成馬來r種。

    黃種人沿海支和內陸支分別來到北方以後,對當地的棕種男人進行了殺戮和驅逐,但保留了少量棕種nv人。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是很快就完成的。棕種男人已經在北方生活了這麼長時間,並繼續在許多偏遠的山區躲藏了很長時間。直到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可能是棕色人種的成分,而且為數不少。只是他們依然是黃種人殺戮的物件,在殷墟的祭祀坑裡有大量的棕色人種俘虜的頭骨。這個替換的過程在中國進行到了非常晚的時期,唐代崑崙奴的傳說與此有關。甚至到清代,廣東官宦家庭中還有過豢養“小黑人”的案例。在臺灣,最早到達的南島原住民有著滅絕“矮黑人”的傳說。黃種人對棕種男人進行了種族滅絕,成了遠東唯一的主宰。

    當歷史進入了階級社會,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奴隸的需求使得黃種人對遭遇到的棕種男人不再滅殺。那段時期黃種人才到達的邊緣地區,比如青藏高原、日本列島,棕色r種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來。在菲律賓、印尼、泰馬邊境的Senoi,棕色人種甚至到目前還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種族而存在。而且在南島向太平洋、印度洋拓展的過程中,甚至避開了棕色r種居住的區域。

    日本列島在棕色人種繩文人到來時還可以透過大陸架很容易地到達,而當黃色人種來到東北亞時,已成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島,是黃種人傳說中的蓬萊仙島。現在北海道的蝦夷人和種子島的部分居民就是繩文人的後代。日本的黃種人----彌生人,是中國春秋戰國時從東亞大陸遷入的,彌生人在九州島登陸,然後向本州島及更東北方向擴張的過程中,對舊石器的繩文人進行了征服和奴役,造成了日本繩文人比例的下降。但是到1800年,本州島的北部和庫頁島,都還是蝦夷人的領地。 從日本各地的遺傳結構看,棕色r種的遺傳比例雖然是從西往東遞減,但各地的該種成分都不在少數。所以日本人總體上應該算是兩個人種的混血。

    漢藏民族一支形成了藏緬族群(羌人),他們創造了馬家窯文化,以隴西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北部,北達寧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性的變體,年代為前3300--前2050年。齊家文化起源於中原之陝西龍山文化,隨著不斷向西發展,分佈與馬家窯文化地域重合,開始承襲了馬家窯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也就顯得更加突出,實屬龍山文化的變體。齊家文化早期為前2000年,已普遍出現銅器,晚期年限可到商代。至於甘肅西部的火燒溝文化,則已進入比較發達的青銅時代,為前1900~前1700。

    藏緬族群不斷南下,佔領了原屬棕色r種的和兄弟民族百濮的很多地盤,並於之通婚,融合成現在的藏族人、羌族人、氐族人、彝族人、緬甸族人、土家族人。

    其中,藏族是秦漢時期藏緬族群中的兩支唐旄發羌(仙女),南下進入青藏高原,與當地的棕色人種土著雅礱(獼猴)混血而形成的。現在的藏族人的遺傳結構還能看到大量的D 型Y 染色體(當然O3型染色體佔50%以上)。而觀察藏族的面貌特徵,甚至在同一個村子中,也會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樣式,有的人是挺拔的羌人的面容,有的人則是敦圓的棕色r種面貌,膚色的差異也很大。氐族現在僅存於四川和甘肅邊界地區,有著驚人的Y 染色體遺傳結構----全部的D 型,說明他們是棕色土著的後代,並且在漢藏語中,“氐”就是“底層”的意思。羌人來到青藏高原,把原本就在這裡的棕色土著稱為“氐族”,因為他們“原抵”就在那裡。羌族也含有部分的D 型,但還是以O3 為主;再看漢族,就幾乎不含有D 型了。

    漢藏民族另一支東進,形成原始漢人。公元前9000年,原始漢人逐漸散佈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在這裡他們創造了發達的前仰韶文化。黃河流域地處黃土地帶,屬半乾旱的氣候環境,自然植被以耐乾旱的蒿屬等草本植物為主。氣候比今日溫暖溼潤,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而黃土含有礦物肥料物質,土質松疏,易於墾植,形成較發達的粟作農業文化。前仰韶文化以河南新鄭裴李崗(前5500~前4900年)、河北武安磁山(前5400~前5100年)、甘肅秦安大地灣(前5200~前4800年)為代表,陝西西鄉(漢中市東)李家村遺址比大地灣文化稍晚。他們農業經濟的色彩比較濃厚,採集漁獵仍佔相當的比例。

    原始漢人具有簡單形式的顱頂縫、圓鈍的眶形、突出的顴骨、低凹的鼻樑、淺的犬齒窩、低矮的鼻前棘以及比較扁平的面部;顱長中等兼高顱型、眶型中等偏低、中等的面寬和麵高、闊鼻傾向、齒槽突頜以及中等的身高(平均約1.68米),接近現代黃種人的東亞(遠東)型別,其中某些特徵(如闊鼻、低眶及突頜等)更接近南亞型別,或可視之為繼承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的特徵。

    由於此時禽獸多而人少,於是原始漢人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這時的首領被稱為有巢氏。之後原始漢人發明鑽燧取火,這時的首領稱為燧人氏。這個時期,突厥群和蒙古群(被稱為戎狄)都臣服於原漢族,自動向北撤離,突厥退縮到黃土高原北部並開始遷移到蒙古高原,蒙古退縮到北京並開始遷移到大興安嶺森林,沒有退縮的突厥和蒙古,與原始漢人融合,操帶阿爾泰特徵的漢語。

    由於原始漢族人一般是sha戮所征服地的阿爾泰和棕色人種男人,而保留女人,所以阿爾泰女性的ab3st和棕色人種女性的ag/axg保留到後來漢族的Gm血統中,而阿爾泰男性的P和棕色人種男性的D/C都未能進入後來漢族的Y染色體。所以,從父系而言,漢族人從他走出非洲那天起,一直到現在都是血統最純正的民族。

    漢族Y染色體單倍群主要是O3(不含O3e)、O3e、O3e1三種類型,其中前兩種在藏緬民族中普遍存在,而且也更古老。O3在南亞語群體和苗瑤語群體中就存在。唯有O3e1是漢族才獨有的,這個型別誕生於原始漢人的故鄉黃土高原(甘南寧夏陝北)。

    伏犧氏之後,公元前3200年,原始漢人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生產的階段,首領稱神農氏。神農氏亦定都宛丘,並遍嘗百草,發明了中醫。神農氏為開拓生產、生活空間,逐漸向東北發展,與生活在今山東西南部的東夷部落斧燧氏發生衝突。神農氏將其擊敗、兼併。隨後,神農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陽地區遷移至今山東曲阜一帶。附近各部落自動歸附,組成部落聯盟。此戰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記載的第一次作戰行動。神農氏文化也是原始漢人與東夷文化的融合。

    燧人氏、伏犧氏和神農氏創造了發達的仰韶文化(北達河套及長城沿線,南接鄂西北,東至豫東,西至甘青接壤地區,前5000—前3000),農業經濟發達,除粟、黍一類耐旱作物外,還種植蔬菜。家畜仍限於豬、狗兩種,也發現有雞。定居生活相當穩固。仰韶文化已經進入發達的氏族社會階段。仰韶文化在黃土高原的遺存,分為北首嶺、西安半坡、河南陝縣廟底溝、山西芮城西王村4個型別;黃土高原的東南邊緣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即洛陽以東的豫中地區,劃分為河南陝縣廟底溝和鄭州大河村兩個型別;沿太行山東麓的華北平原,即豫北、冀南一帶,可劃分為安陽後岡、安陽大司空村兩個型別。仰韶文化廟底溝期出現了像陝西華陰西關堡和華縣泉護村等面積達百萬米2的中心聚落。

    神農氏末期,公元前2600年,今河南新鄭出現一個強大漢語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後來該部族由於黃河洪水西遷到今甘肅天水。同時,在今洛陽至華山一帶則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蟜氏。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牛氏。有牛氏與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黃帝於姬水(天水)。

    黃帝長大後與他的前輩伏羲一樣,受肥沃的中原吸引,離開故地,向東發展,到達今黃陵縣。後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縣朝邑一帶渡過黃河,又沿著中條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後沿著桑乾河走出山嶺,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懷來境內的平原上定居。炎帝八世孫榆罔氏率共工、四嶽沿渭水向東遷徙,沿著黃河南岸到達今山東境內,又從山東渡河北遷,與黃帝部落相遇。公元前2600年,兩個親緣部落為爭奪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區發生激戰。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以兩個部落為基礎,華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東部的諸多遠古漢語部落逐漸融合成華夏族。

    這時原居山東的東夷首領蚩尤西進,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瑤先祖)首領夸父也北進中原。東夷與三苗結成聯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對付華夏族。公元前2700年,華夏族領袖黃帝在河北省涿鹿縣大敗蚩尤夸父聯軍並殺之,蚩尤部下搶得蚩尤屍體,秘密歸葬濮陽西水坡,稱“帝丘”。聯軍殘眾向冀州撤退,黃帝窮追不捨,東夷、三苗(九黎氏)倉皇渡黃河南逃。三苗南退長江中游,東夷東退泰山,華夏族佔領河南大部,定都新鄭,陪都涿鹿縣。經過與東夷文化之交流,適合漢語特點的文字---漢字正式出現。黃帝死葬橋山,在漢代上郡陽周縣(今陝北靖邊縣東南)。北魏曾以漢泥陽縣(今甘肅省正寧縣)置陽周縣,橋山也隨陽周縣名南遷而南遷了數百里。

    這裡我要單獨說一下東夷人,很多南韓人自稱是東夷人的後代,還說是東夷人發明了漢字。客觀的說歷史上的東夷人不僅存在,而且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優秀民族。

    黃種人沿海支的百越人沿著中國大陸的海岸線一路向北走進入了山東,過了山東再向北走與通古斯人相遇,大量的百越人融合了少量的通古斯人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東夷。東夷部落都以鳥為圖騰。東夷民族形成的早期是以越人血統為主體的,在早期山東出土的人骨材料中,頭骨的形態接近於蒙古人種的南亞型別或南部邊緣型別,這說明東夷人是以百越血統為主體無疑,越人是黃種人南亞種,而通古斯人是黃種人北亞種。在山東濟南附近的Y染色體樣本種含有較高的沿海支的成分01,大概佔了6%。也說明了東夷人的存在。

    後來在東夷與華夏的戰爭與融合中,東夷人群中大量融入了內陸支的03,所以早期的東夷人可以看作百越在山東的分支。與炎黃部落發生戰爭的部落首領蚩尤就是來自東夷部落,後來蚩尤的九黎部落與苗瑤族群的三苗部落結盟,做了東夷與苗瑤聯盟的首領。所以後來苗瑤人把蚩尤認作自己的祖先。東夷歷史上與華夏融合的最為徹底,顓頊是黃帝之孫,從小被送到東夷部落長大,後來做了東夷人的首領,顓頊後來返回中原打敗炎帝系的共工,繼承了祖先的帝位。中國古代有顓頊孫女女修吞蛋生大業的傳說。現在有研究古史的專家考證,顓頊的孫女嫁給了東夷人,女修嫁給東夷嬴姓為妻,生下皋陶(大業)。大業娶黃帝部落的女華為妻,生子名伯益(大費)。伯益輔佐禹治水成功,娶舜的親屬姚玉女為妻,並佐舜調馴鳥獸,稱為柏翳。伯益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叫大廉,稱為鳥俗氏,另一支叫若木,稱為費氏。

    商族是東夷部落的一支,商族強大起來了以後滅掉了華夏族建立的夏朝,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商朝,華夏族被擊敗後退回自己發源地,東夷取代華夏控制了中原。後來陝西的黃帝的嫡系姬姓部落聯合渭水平原上的炎帝嫡系姜姓部落伐商,武王伐紂就是華夏族打敗東夷重新控制中原。姜子牙因為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封在齊地,所以當時的齊國國君是華夏血統,普通百姓則是東夷人。

    東夷以鳳為祖圖騰,繁衍為以各種鳥為子圖騰的諸多部落。原始東夷創造了先進的海岱文化:發明了帶羽毛弓箭、創造了原始的文字(對漢字的誕生有啟蒙作用)、製作青銅器與冶鐵、製造舟-車、發展農業與治水。為緊鄰民族華夏之文化的發展和推進,起到了關鍵和決定性作用,中原華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對落後的西部華夏族吸收先進的東部東夷族文化後進入文明社會進而在周朝超越東夷文化的。

    現在很多漢族當中有很多人在東夷人的後代,出自漢姓中也有很出自東夷的姓氏,比如孔、金、林、徐、嬴、黃、風、子、房凡,還有趙姓馬姓。少昊金天氏,原來是黃帝的兒子,後來做了東夷的首領,東夷化以後發展為嬴姓。

    東夷人有一支移民到了北韓半島,這也是現在南韓人自稱是東夷人後代的原因,實際上古代東夷人以越人血統為主體,說百越語。後來融入大量華夏血統改說漢語。現在的韓語屬於通古斯語,南韓人以阿爾泰血統為主體,看看南韓人的相貌特徵就知道,南韓人中最多的是蒙古型的大圓臉和通古斯型的寬大長臉。只有極少人具有越人特徵和漢人特徵。由此可以推測,早期移民到北韓半島的東夷人已經被外來民族取代。說百越語的東夷人到了北韓半島以後,因為同通古斯地區接壤,開始逐漸融入更多的通古斯血統,後來某個強大起來的通古斯蠻族侵入,殺光了絕大多數東夷人,可能只有極少量的東夷男人作為奴隸和少量的東夷女人作為通古斯人的玩物被保留下來。大量的通古斯人融合了少量的東夷人成為了高麗人。高麗人當然說的是征服者通古斯人的語言了。現在北韓半島的03型Y染色體的人則是後來移民到北韓的漢族人的後代。

    從商朝王族箕子北韓到唐朝中期,北韓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郡縣,唐朝至現在,北韓也用中國附庸國,所以古代北韓社會長期通用漢語、漢字。最初,北韓只有貴族有姓,936年王氏高麗開始為平民建立姓氏。由於受唐朝影響比較大,很多北韓人自創李為姓。14世紀末,遼東房始祖李齊13世孫東漢玄菟都尉李寶後裔李成桂滅掉王姓高麗建立李氏北韓,仿漢族傳統,下令以前被賜王姓的人恢復原姓,同時大賜李姓。

    北韓眾多李姓的本貫(祖籍地)不同。既有新羅、高麗時自己創李氏或者被賜李姓的(比如全州李氏、公州李氏、仁川李氏),也有從中國傳入的,比如唐朝援新羅將領李茂(延安李氏始祖)的後裔、西漢文人李般第24代孫李璜(固城李氏始祖)、高麗開國功臣蒙元人李之蘭(青海李氏始祖)、漢樂浪太守隴西李氏李震(安嶽李氏始祖)、萬曆東援抗倭大將李如松-李如海(隴西李氏)等。

    北韓(包括南韓)人口最多的金、樸、李、崔、鄭五大姓中,金氏可考的106個本貫(來源於新羅國王金閼智、伽耶國王金首露,金姓來自神話傳說)、樸氏的70多個本貫(來自新羅國王始祖樸赫居世,新羅國王雖然是同一家族,卻有樸、金兩個姓, 樸姓亦來自神話傳說)、崔氏43個本貫,全為本土起源。李氏109個本貫中,有30多個始祖來自中國。鄭氏35個本貫中,只有瑞山鄭氏、琅琊鄭氏兩個本貫的始祖來自中國。

    北韓的秦-魯-南宮-康-經(隨同箕子東遷北韓的琴應,魯啟, 南宮修,康侯, 景如松)、王(王氏高麗王建的祖先來自中國)、吳(陳留吳氏吳鳳,官任漢樂浪郡太守,遷北韓)、張(浙江人張貞弼,唐吏部尚書,後歸北韓;元朝時還有陪同公主東渡的張卿)、閔(宋朝使臣閔稱道)、印(晉朝使臣印瑞)、左(蒙元駐耽羅島牧馬官左亨蘇)、杜(北宋真宗時因逃避迫害的兵部尚書杜慶寧後裔)、孔(明末曲阜孔氏渡海避難)、明(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朱(南宋末避難的朱熹之孫朱潛, 朱潛婿具存裕)、南(唐玄宗按廉使金忠赴日本途中,遭遇颱風漂流至北韓盈德,歸化新羅,被賜南姓)、安(唐憲宗派李瑗三個兒子討伐倭寇,有功於北韓,被賜安姓)、白(蘇州人白宇經,唐吏部尚書,為奸人所陷逃至新羅)、秋(南宋高宗門下侍中秋磕來韓,定居於咸興)、禹(禹玄,高麗顯宗時來韓)、諸-葛(新羅興德王時,諸葛亮的20世孫公巡歸化來韓)、孟(新羅貞聖王時,孟子40世孫承訓傳播儒學來韓)、程(程頤14世孫思祖,陪侍元順帝公主來韓)、董(董仲舒51代孫承宣,恭悠王時來高麗)、陳(宋朝陳誘, 明太祖時陳普才, 萬曆東援將領陳磷)、千(明萬曆援朝將千萬裡)、石(1160年郎將石鄰)、林、柳、車、盧、羅、呂、芮、劉、卞、邊、蔡、曹、池、丁、範、方、房、洪、蔣、吉、廉、潘、任、沈、慎、宋、魏、閻、嚴、楊、殷、等姓氏完全來自中國。

    所以南韓人是一個通古斯人為主體的國家,只有很少量的越人血統,漢人血統的部分來自後來文明時期的中國移民。南韓人說自己是說明東夷人的後代可以說是牛bi吹大了。事實上,正是南韓人侵入北韓半島取代了東夷人,現在南韓為了顯示自己很優秀,又說把自己說成是被自己消滅了的東夷人。

    在中國大陸的東夷人已經完全融入華夏,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另外,在江漢平原的苗瑤在後來與中原的華夏族的交往中開始逐漸認同華夏文化,改說漢語,把自己看成是華夏族人,這些華夏化的苗瑤成為楚人的最初來源,被接受華夏文化的苗瑤語族反被楚人看作夷蠻。百越在浙江的分支于越建立越國。越華人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華夏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越國的越人完全融入華夏文化圈。在嶺南的越人在漢武帝滅了南越國以後也逐漸融合入華夏。

    由此可以看到漢族的形成一開始就不是單一民族,構成漢族的兩大主源是華夏東夷,兩大支源是苗瑤百越。華夏血統佔了主體地位。即黃帝的O3e1血統和炎帝的O3e/O3血統。苗瑤的Y染色體是03d,東夷和百越特色的單倍群是01。可以看出,漢族是由血緣相近的民族組成,即Y染色體都是0型的黃種人族群。也就是1萬年前進入亞洲大陸的黃種人沿海支和內陸支。

    阿爾泰人的Y染色體是以P,D,C為主,混有少量0型。現在的南韓人,日本人都是說通古斯語的阿爾泰人,不是什麼東夷人的後代。

  • 8 # 弘簡安

    蘇美爾文明被偶然發現了刻字的石板。中國呢?商代用骨頭刻字,周代用木板竹子刻字,夏代用什麼刻字呢?虞代用什麼刻印呢?人皇時期天皇時期地皇時期呢?我們不知道,因為沒有保留下來,沒有被偶然發現,。商代刻字的骨頭差一點被中藥給消滅了,周代因為興起了墓葬將很多東東保留了下來。中國歷史記錄是國家級的,僅僅記錄了當時有可靠的證據證明了的。其中包括史記。相對獨立的中華文明,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沒有其他文明的交流。所以不能像其他文明那樣傳說都可以認為是存在。根據中國兩河流域優良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諸位,我們需要別人的推測嗎?諸位,我們需要別人的假說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記熟英語單詞的意思與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