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班到底上還是不上?早教班費用著實不低,全部課時加起來,動輒上萬,但不上又怕比別的孩子少學了點什麼。
上不上早教班,問自己幾個問題
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不要上早教班,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平時自己能否做到高質量的陪伴?有時間也有精力陪伴孩子,有能力引導孩子,上不上早教無所謂。
2、家附近有沒有條件較好的遊樂場所?還是該保證孩子每天的運動量,讓他多動動,發展大運動。
3、孩子大點了,有沒有相對固定的玩伴?如果平時爸媽願意學習育兒知識,經常會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也沒必要去上早教班了。
早教不等於早教班
通俗講,早教就是從孩子出生開始,爸媽從視覺、聽覺、觸覺、運動、空間變化、語言等各方面給孩子多一些刺激,讓孩子感受到愛、理解、安全、自信、快樂、幸福等。
具體而言,比如在一歲以前,主要刺激孩子各個感官以及體能的發展;到了一歲,給孩子更多的互動和社交機會來促進思維、語言的發展和情緒情感的理解等;而到了兩歲,則需要讓孩子透過和其他人(包括同齡人和成年人)的交往,學會體察他人的情緒和感受,去了解家庭之外的一些社會準則。
而這些刺激,主要透過運動、活動和遊戲來達成。所以爸媽如果有能力給予孩子這方面的引導,能給孩子提供早期成長所需的豐富環境,早教就並不需要上早教班來實現。
早教班的大體流程什麼樣
我的兒子是八個多月大時開始上早教班的,直到現在兩歲多還是每週會去那上一到兩次課。先簡單說一下課程流程(各個早教中心大同小異):
第一環節,家長抱著寶寶坐在地毯上圍成一個圈,放早教中心的主題歌曲,自我介紹,簡單熱身;
第二環節,音樂律動,隨著音樂節奏做一些動作,還會教一個動作,比如倒立、前、後滾翻一類的;
第三環節,大運動,比如走獨木橋、滾球等;
第四環節,孩子自由探索,家長帶著孩子任意探索,玩孩子們感興趣的器械,還有空中飛鎖、鞦韆、雪橇,練習平衡能力的一些遊戲;
第五環節,獨立分離時間,孩子在中心區,周圍都是玩具,任意玩,家長坐在稍遠處觀察,不參與;
第六環節,講一個小故事,最後BYEBYE歌。小年齡段課程時長45分鐘,大一點則是1個小時,一個主教一個助教。
早教班可以讓孩子學知識學英語嗎
還是別指望了。早教班說到底是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和看到更多,他會透過自己的觀察,去模仿一些動作,進行一些探索。
兒子一歲半的時候,在家裡時不時會轉圈圈,而且轉很多之後,會拍手哈哈大笑。最近他會假裝打噴嚏,佯裝從樹上摘個蘋果拿到嘴邊咬幾口。奶奶問,這都是哪裡學來的。我一想,這都是早教班老師帶著他們在音樂律動或者講故事裡常有的。
但我從來沒有指望他能真正學到什麼知識,這也是不可能的。兒子上的早教班主要是英文授課的,但是一週一到兩次對於英語方面的刺激基本屬於無效。
而如果你聽早教班跟你說右腦開發,那也純屬於忽悠,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對於孩子而言,玩就是主業,他們是在遊戲中學習和思考的,如果他玩得開心、玩得好,那就對啦。
早教班真正的意義
1、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這一點人人都明白,但要在平日的生活裡做到真的不容易。但在早教班上課的這個時間段裡,我必須放下手機、放下手頭的事情,專心陪伴兒子。
兒子平時看上去對爸爸的需求可有可無,但如果我們兩人能同時帶他去上課,他那天會格外高興,笑容一直掛在臉上。
2、學會了促進孩子認知發展的技能。
與其說早教班是讓孩子成長,不如說是讓家長成長。早教班提供了資源和場地,讓我不僅僅從書中,也從課堂上、以及和老師的交流中,學會了促進孩子認知發展的技能。
比如,之前我一直知道音樂對孩子大腦發育是有幫助的,但透過上課,才發現要把大運動、精細動作、社交等都融合在音樂裡,把寶寶的全部感官都調動起來,這才是最有效的刺激。
3、有更多同齡的交際圈。
腦神經科學家說,對於兩歲半到三歲左右的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同齡的孩子。而平日在家中,兒子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到同齡的小朋友。在早教班,他正在學著逐步建立起屬於他這個年齡段的社交圈。
當然對於還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大多還是自管自的,但是爸媽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和別人交流育兒心得和經驗。
早教班到底上還是不上?早教班費用著實不低,全部課時加起來,動輒上萬,但不上又怕比別的孩子少學了點什麼。
上不上早教班,問自己幾個問題
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不要上早教班,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平時自己能否做到高質量的陪伴?有時間也有精力陪伴孩子,有能力引導孩子,上不上早教無所謂。
2、家附近有沒有條件較好的遊樂場所?還是該保證孩子每天的運動量,讓他多動動,發展大運動。
3、孩子大點了,有沒有相對固定的玩伴?如果平時爸媽願意學習育兒知識,經常會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也沒必要去上早教班了。
早教不等於早教班
通俗講,早教就是從孩子出生開始,爸媽從視覺、聽覺、觸覺、運動、空間變化、語言等各方面給孩子多一些刺激,讓孩子感受到愛、理解、安全、自信、快樂、幸福等。
具體而言,比如在一歲以前,主要刺激孩子各個感官以及體能的發展;到了一歲,給孩子更多的互動和社交機會來促進思維、語言的發展和情緒情感的理解等;而到了兩歲,則需要讓孩子透過和其他人(包括同齡人和成年人)的交往,學會體察他人的情緒和感受,去了解家庭之外的一些社會準則。
而這些刺激,主要透過運動、活動和遊戲來達成。所以爸媽如果有能力給予孩子這方面的引導,能給孩子提供早期成長所需的豐富環境,早教就並不需要上早教班來實現。
早教班的大體流程什麼樣
我的兒子是八個多月大時開始上早教班的,直到現在兩歲多還是每週會去那上一到兩次課。先簡單說一下課程流程(各個早教中心大同小異):
第一環節,家長抱著寶寶坐在地毯上圍成一個圈,放早教中心的主題歌曲,自我介紹,簡單熱身;
第二環節,音樂律動,隨著音樂節奏做一些動作,還會教一個動作,比如倒立、前、後滾翻一類的;
第三環節,大運動,比如走獨木橋、滾球等;
第四環節,孩子自由探索,家長帶著孩子任意探索,玩孩子們感興趣的器械,還有空中飛鎖、鞦韆、雪橇,練習平衡能力的一些遊戲;
第五環節,獨立分離時間,孩子在中心區,周圍都是玩具,任意玩,家長坐在稍遠處觀察,不參與;
第六環節,講一個小故事,最後BYEBYE歌。小年齡段課程時長45分鐘,大一點則是1個小時,一個主教一個助教。
早教班可以讓孩子學知識學英語嗎
還是別指望了。早教班說到底是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和看到更多,他會透過自己的觀察,去模仿一些動作,進行一些探索。
兒子一歲半的時候,在家裡時不時會轉圈圈,而且轉很多之後,會拍手哈哈大笑。最近他會假裝打噴嚏,佯裝從樹上摘個蘋果拿到嘴邊咬幾口。奶奶問,這都是哪裡學來的。我一想,這都是早教班老師帶著他們在音樂律動或者講故事裡常有的。
但我從來沒有指望他能真正學到什麼知識,這也是不可能的。兒子上的早教班主要是英文授課的,但是一週一到兩次對於英語方面的刺激基本屬於無效。
而如果你聽早教班跟你說右腦開發,那也純屬於忽悠,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對於孩子而言,玩就是主業,他們是在遊戲中學習和思考的,如果他玩得開心、玩得好,那就對啦。
早教班真正的意義
1、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這一點人人都明白,但要在平日的生活裡做到真的不容易。但在早教班上課的這個時間段裡,我必須放下手機、放下手頭的事情,專心陪伴兒子。
兒子平時看上去對爸爸的需求可有可無,但如果我們兩人能同時帶他去上課,他那天會格外高興,笑容一直掛在臉上。
2、學會了促進孩子認知發展的技能。
與其說早教班是讓孩子成長,不如說是讓家長成長。早教班提供了資源和場地,讓我不僅僅從書中,也從課堂上、以及和老師的交流中,學會了促進孩子認知發展的技能。
比如,之前我一直知道音樂對孩子大腦發育是有幫助的,但透過上課,才發現要把大運動、精細動作、社交等都融合在音樂裡,把寶寶的全部感官都調動起來,這才是最有效的刺激。
3、有更多同齡的交際圈。
腦神經科學家說,對於兩歲半到三歲左右的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同齡的孩子。而平日在家中,兒子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到同齡的小朋友。在早教班,他正在學著逐步建立起屬於他這個年齡段的社交圈。
當然對於還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大多還是自管自的,但是爸媽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和別人交流育兒心得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