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情偶記

    (本文配圖均為唐寅畫作)

    很多人因為《三笑》式的娛樂片,形成了關於唐寅的歡樂主題。其實,唐寅是一個悲情角色,他循規蹈矩時被人陷害,逾越規矩時又被人欣賞,“風流才子”的浪漫與之相去甚遠。這時的明朝已過去了一百年,雜亂無章的時代烙印,一股腦兒地刻在唐寅身上。唐寅的故事很多,“唐伯虎點秋香”算是流傳最廣的一則。這個故事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必須將真實的唐寅還原出來——

    1、人生波浪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吳縣(蘇州)人

    唐寅的祖輩,大約於明英宗年間落籍吳中,到他父親這一輩時,依舊是一介市井平民。唐寅的父母做一點小生意,而且在街市開了一處“酒肆”。不過,這種酒肆檔次很低,來喝酒、喝茶的都是一些市井小民,唐寅也就自幼處在這種生活環境。

    少年唐寅習慣於閭巷街頭,有著曠放不羈的稟性,沒有家傳的責任和義務感,甚至沒有道德的負擔,這也是他日後遭遇挫折,與儒林漸行漸遠,走上“才藝”之路的重要原因。

    唐寅的少時朋友,亦多為市井出生。有個街頭小混混式的張靈,與唐寅交往甚多。直到十幾歲時,二人還時常一齊脫光衣服,跳進水塘洗澡。家庭生計有父母操持,唐寅時常浪蕩街市。

    唐寅的幸運之處,在於他的生活大環境。蘇州地區經濟發達,科甲繁盛,唐寅的父母在耳濡目染中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明代的科舉制度有著公平、公正的一面,客觀上打通了社會上下之間流動的通道。科舉成功便功成名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唐寅父母,不能不為之怦然心動。小生意的一點積累,他們將其押在唐寅身上,期望他一舉成名改變家族的命運。

    唐寅“性極穎利”,自幼聰敏,確實是塊讀書的好料。唐寅十六歲時參加童試,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生員,也是家族中第一個有“功名”的人。小小年紀即為“秀才”,整個蘇州城也為之轟動。

    少年得志,也讓唐寅人生前景一片光明,地方富家子弟紛紛與唐寅交往,唐寅也有了與張靈絕然不同的一幫朋友。十九歲時,唐寅更娶了當地有身份的秀才徐廷瑞的次女。妻子徐氏賢淑,唐寅夫妻二人感情甚好,並誕有一子。唐寅有了童話般的青年時代,開始享受著幸福的生活。

    但命運總是無常的。弘治七年(1494年),25歲的唐寅陡然進入人生低谷。一年之內,唐寅先後失去了五位親人:首先是父親操勞過度一病而故,接著母親傷心過度悄然辭世,不久妻子病逝,唯一的兒子夭折,最後是剛剛嫁出去的妹妹也跟著去世了。

    人生如夢,唐寅墜入痛苦的深淵。他在悼念妻子的《傷內》中寫道:“悽悽白露零,百卉謝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銷亡。迷途無主駕,款款何從將。扶景念疇日,肝裂魂飄揚。”

    家庭的變故,對唐寅的打擊並不僅僅限於精神層面。從小生活於順境中的唐寅,精神脆弱,對齊家治業更是完全陌生。家人的亡故,接踵而至的便是家庭破落。人生的沉重挫折,唐寅幾乎崩潰,從此又回到了張靈的隊伍,自甘墮落,縱酒街頭,讀書求進更是無從談起。

    困頓中的唐寅,所幸得到好友祝允明的幫助。祝允明的外祖父,乃是迎英宗復辟有功而鼎鼎大名的徐有貞,在地方享有極高的威望。祝允明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被稱為“吳中四才子”。對唐寅的不幸遭際,祝允明深為同情。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更是對唐寅“痛切督訓”。祝、文二氏是地方有名的官宦之家,正是因為他們的同情與幫助,唐寅才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振作精神,繼續致力於科舉,一心謀取仕途功名。

    唐寅的努力,果然如期成功。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九歲的唐寅到南京參加鄉試,一舉中舉,併名列第一,成為“解元”。鄉試中的第一名“解元”、會試中的第一名“會元”與殿試中的第一名“狀元”,便是讀書人夢寐以求有“連中三元”,而唐寅無疑成功走出了夢想中的第一步。

    更可喜的是,鄉試獲中“解元”的唐寅,受到了主考官梁儲的賞識,並將其推薦給了另一位京官程敏政。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休寧人。程敏政的父親程信,是個精通經術的儒臣,歷官至南京兵部。程敏政從小跟隨在外地做官的父親,十歲被巡撫羅綺稱為“神童”,並推薦給明英宗。明英宗見後非常高興,將其留在翰林院讀書。成化二年(1466年),程敏政進士及第,爾後進講東宮。明孝宗即位後,又擢程敏政為少詹事,兼試講學士,為皇帝講解經學。

    程敏政是個典型的“官二代”,岳父李賢曾官至吏部尚書。有著神童經歷的程敏政,一生恃才自負,很少正眼看人。自己瞧不起別人,同樣不招同僚喜歡,“頗為人所疾”的程敏政,免不了在官場上要吃啞巴虧。弘治元年(1487年),大明朝很多地方暴雨成災,御史王嵩等認為這與程敏政的德性有關。官德影響氣候,倒也符合傳統的“氣象理論”,程敏政由此被免去職務,四年後才重新復職,最後又一步一步爬到了禮部右侍郎的位子上。

    看不起同僚,程敏政卻對青年才俊情有獨鍾,大概這就叫氣類相投,惺惺相惜。程敏政看到唐寅的文章,大為讚賞,一高興還將唐寅請到家中。從此,唐寅與程敏政有了密切交往,唐寅無疑就是程敏政的門生。

    唐寅與程敏政之間的交往,有著文人交流切磋的屬性,但二人的資歷遠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師生的屬性更中肯一些。唐寅對程敏政同樣非常崇拜,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學子,目空無人在所難免,但程敏政以其真才實學征服了唐寅。程敏政有一篇文章寫得非常精彩,唐寅找其索要,程敏政痛快地抄給了他,唐寅鄭重地送給程敏政一個金幣,算作“潤筆”。

    從唐寅與程敏政的個性看,這種“付費閱讀”並不帶有賄賂的性質。唐寅付錢,是一種對師長智慧財產權的尊重;程敏政收錢,屬於禮尚往來,並且他不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也根本不缺這一個金幣。

    唐寅結識程敏政,對自己的仕途進步顯然是有益的。這種未來前景的鼓舞,更使唐寅擺脫了家庭災難留下的陰影。在這期間,唐寅也重新娶妻,開始了正常的生活。美好的明天,又在向唐寅招手……

    2、飛來橫禍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赴京參加會試。作為鄉試的“解元”,會試能進士及第應該是正常的。文化發達地區全省第一的考生,如果在全國統考中名落孫山,反而有點意外。

    與唐寅一道進京應試的,還有兩位同鄉朋友:一個是徐經,另一個是都穆。徐經與都穆,同樣很有才華。其中的徐經,家裡還特別有錢。

    明代的會試,制度相當健全。會試之前,主考官究竟是誰除了皇帝與禮部尚書,主考官本人也不曾知道,更別說普通的社會人士。但這一年會試的主考官,恰恰是程敏政與李東陽。李東陽與程敏政一樣,同樣是個飽學之士,當年參加殿試,名列二甲第一,也就是全國第四,並且“以文章領袖縉紳”。遇上這樣的主考官,只能說唐寅的運氣有點好。

    兩個考官學問太大,對考生來說則完全是一件可怕的事。以他們的學問,隨便一道題,肯定都要折磨死一批考生。會試要進行三場,第三場是“策問”。這一場的試卷剛發下來,整個考場就炸鍋了!

    炸鍋的原因,是大家根本看不懂題目。題意都看不懂,下筆還不靠蒙?《會試策問》的第三道題為程敏政所出,原題是這樣的:

    “問:學者於前賢之所造詣,非問之審、辨之明,則無所據以得師而歸宿之地矣。試舉其大者言之:有講道於西,與程子相望而興者,或謂其似伯夷;有載道而南,得程子相傳之的者,或謂其似展季;有致力於存心養性,專師孟子,或疑其出於禪;有從事於《小學》、《大學》,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夫此四公,皆所謂豪傑之士,曠世而見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後學亦徒因古人之成說,謂其爾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於禪、疑於老者,果何在耶?

    請極論之,以觀平日之所當究心者。”

    題中“曠世而見”的四位“豪傑之士”是誰?只有程敏政知道是宋代的張載、楊時、陸九淵和元代的許衡。但作為考生,要知道這個答案,除非將漢代到元代的“中國思想史”通讀一遍,並且熟知這四位的專著。否則,只有開啟想象功能,撞撞自己的運氣。

    但較真起來,程敏政的這道題,又沒有超出明朝“考試大綱”的範圍。因為那四位,都是理學名家。所以,答不上題,只能怨自己讀書少,不能怪老師出題刁。

    但走出考場的考生,罵自己不用功的歷來就少。考砸的考生,從來都習慣歸罪於試題雷人。與滿面悲憤眾考生不同的是,竟有兩個考生笑逐顏開。這兩人,一個便是唐寅,另一個便是徐經。

    從《明史》的“程敏政傳”看,唐寅與徐經考前曾在一起“預作文”,也就是模擬考試。恰恰有一次模擬考試,出現了奇蹟:“預作文與試題合”。這種巧合機率當然很小,但中“六合彩”的事畢竟是有的。這到底是唐寅與徐經的運氣,還是涉嫌程敏政“鬻題”?應該是前者,因為“預作文”的完全與程敏政無關。

    唐寅與徐經走出考場,看到“同年”們個個苦臉,居然覺得不可思議。別人說太難,他們說太易,並且大肆炫耀自己猜中了考題。正常的情理,一個向人買題的人,通常都會裝作沒考好。故意向人賣弄,那就是智商有點問題。而唐寅與徐經,顯然屬於智商發達的人。

    如果唐寅與徐經的智商出現短路,程敏政的智商肯定正常。想出這麼冷僻的題目折磨考生,程敏政顯得自鳴得意。評卷時,程敏政發現很多考卷牛頭不對馬嘴,動作誇張地譏諷舉子不用功。當發現有兩張試卷答題貼切,文辭優雅,程敏政又開始賣弄自己“神運算元”的奇功:這兩張卷子,肯定是唐寅和徐經的!

    其實,作為考官的程敏政,這是在猜想,因為評卷人員拿到的試卷,考生資訊是彌封的,試卷上的字跡也是統一謄錄的。如果自己做了虧心事,打死他也不會這麼說的。

    重要的一場考試,眾人考砸,唯有唐寅、徐經猜中“標準答案”,唐寅又是鄉試第一,其會試第一的機率起來越大了。唐寅的興奮難以言表,另一個人的鬱悶便理所當然。這個人,當然是都穆。

    唐寅、都穆、徐經,三個人一道前來應該,如今兩個人考得很得意,失意自然只剩下他一人。心情糟透的都穆,來到馬侍郎家喝酒,作陪的還有給諫華昶。幾個人在一起閒談起來,話題很快從給都穆寬心,轉到了對試題的質疑。出題的是程敏政,猜中的恰恰是他的門生,這天下的事,怎麼能這麼巧呢?最後達成共識:一定是程敏政將試題賣給了唐寅與徐經!

    運氣好時六合彩都能中,運氣不好時煮熟的鴨子都能飛。程敏政平時在官場不得人緣,但與華昶也沒有直接的冤仇。不幸的是華昶有個朋友傅瀚,與程敏政同在禮部。人緣好壞是表面的,利益的衝突才是根本的,傅瀚與程敏政正在暗暗競爭禮部尚書的位子。一個人的失敗,就是另一個人的成功,這個道理過於簡潔,傅瀚這回看到了機會。

    傅瀚立馬鼓動華昶參劾程敏政,華昶就此給了程敏政致命一擊:“國家求賢,以科目為重,公道所在賴此一途。今年會試,臣聞士大夫公議於朝、私議於巷,翰林學士程敏政假手文場,甘心市井。士子初場未入,而《論語》題已傳誦於外;三場未入,而策之第三、四問又傳誦於外。江陰縣舉人徐經、蘇州府舉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題驕於眾,或先以此題問於人。此豈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臣待罪言職,有此風聞,原陛下特敕禮部,場中殊卷,凡經程敏政看者,許主考大學士李東陽與五經同考官重加翻閱,公為去取,俾天下士就試於京師者鹹知有司之公。”

    明孝宗接到華昶的奏疏,立即令禮部調查。李東陽進行審查,發現由程敏政看過並擬取的考生中,根本就沒有唐寅與徐經。程敏政拍案叫絕的那兩份試卷,其實是另外兩位高手的。

    按理這件事應該到此為止,但言官和朝中一些大臣又提出新的質疑:李東陽與程敏政都是考官,這種查法有失公正。為了取信於社會,明孝宗遂令錦衣衛查處。

    錦衣衛的專業與科考對不上號,但他們查案子講究手段,方法對不對那是不管的。錦衣衛人員根本就不看試卷,而是直接將華昶與徐經、唐寅叫來對質。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審不清,斷不明,錦衣衛便使出自己的“專業技能”:打!

    身陷囹圄的徐經、唐寅,受盡折磨,所謂“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夷泗橫集。”書生說理,尚能道出個一二三四,這棍棒猛打,骨頭就太嫩了。唐寅扛不住,被迫服誣認罪,供稱程敏政嘗受其金幣,出賣試題,雖然自己賣的是程敏政的另一篇文章。

    文人怕打,也怕失氣節。打的時候,徐經與唐寅承認買題。不打的時候,二人又喊冤叫屈。定罪的證據,除了口供,什麼證據都沒有。另外的言官便站出來講直話,認為這樣辦案也不公平。

    這樁案子,鬧了四個月,事實真象其實一開始就很清楚,只是諸多官員介入,哪一方都不好收場。最後,明孝宗以程 “臨財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為由,勒令敏政致仕;徐經、唐寅有“夤緣求進之罪”,責令“黜充吏役”;華昶 “言事不察實”,降職調離北京,任南京太僕寺主簿。因為官場的明爭暗鬥,程敏政、華昶與徐經、唐寅好處誰都沒有,一齊淪為輸家。

    最後的贏家是傅瀚與都穆。弘治十三年(1500年),傅瀚如願以償,升禮部尚書。考官們為避免惹禍,違心地將本已排名在前的考生,一齊“褫名”。都穆的排名本來靠後,現在自然靠前了。不過,這位高中進士的都穆,由於人品太差,終因“陷寅為世所薄”。

    3、文人的自虐與自救

    “黜充吏役”,對唐寅的處罰有點重,但也算不上絕對致命。“黜充吏役”說白了,就是不能當領導幹部,只能做辦事員,“就業”還是沒問題的。按照這個處分,唐寅日後不能再考進士,但平反的機會還是有的,畢竟是個冤案。眼下做個小吏,並意味著一輩子仕途無望。

    但唐寅一生自視甚高,這場打擊幾乎將其精神摧毀。科舉蒙羞,唐寅根本就不甘為小吏,從此絕意仕途。歸家後的唐寅縱酒澆愁,陷入曾經的墮落。不久,又對繪畫情有獨鍾。

    傳統文人畫,有著“書畫同源”的特質,唐寅步入其途並無太大的障礙。繪畫與人性的中心價值統一,繪畫往往成為渴求心靈完善者的精神需求。唐寅決計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繪畫的引路人是周臣。

    周臣,字舜卿,號東村,與唐寅同鄉。周臣乃是吳門畫派的先驅,其院體畫功力深厚。周臣的兩位高徒便是唐寅、仇英,師徒讓明代的繪畫史異彩紛呈。藝術是基於天賦的,唐寅天賦異稟,在周臣的幫助下完成了文人畫家向職業畫家的身份轉換。

    唐寅的身份轉換有著很大的意氣成分,也是社會價值觀嬗變背景下的個性使然。功名之外的從藝之路,正在被社會接納為精英。接下來唐寅要做的一件事,便有一些“違法”的色彩——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直被視為 “脫去塵濁”的文人行徑。其實,這在明朝是完全違法的。明初的朝廷規定,“旅行”只能是一種公務行為,平民未經官方批准離開居住地百里,即構成違法要責杖八十。唐寅只在與周臣商量之後,便開始了遊歷名山大川。但唐寅的行為並未受到追究或指責,百年後的王朝,一些律法開始成為一紙空文。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寅離開蘇州,乘船至鎮江,復至揚州,遊覽瘦西湖等名勝。然後,溯江而上,蕪湖、九江、廬山、黃州,在赤壁之戰遺址前留下了《赤壁圖》。爾後,唐寅又南行湖南,登岳陽樓,遊洞庭湖,攀南嶽衡山。再入福建遊武夷山,由閩轉浙遊雁蕩、天台,又渡海去普陀,又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黃山、九華。

    唐寅壯遊千里,歷時近一年,因囊中告罄而返回蘇州。這時的家中,早已一貧如洗。貧賤夫妻百事哀,正常的日子都過不下去,妻子無語,唐寅無奈,二人就此分手,剩下一個孤零零的所謂“才子”。

    一無所依的唐寅,住到了街頭的一座舊樓裡,與其說以丹青自娛,實際上是靠賣文鬻畫為生。文人淡泊名利,掩蓋了背後的生活困頓。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唐寅的生活是極度的貧困,除夕來臨,百感交集,筆下的詩意其實全是淚水:“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幕天寒無一事,竹時寺裡看梅花。”

    三十六歲時,唐寅移居城北的桃花塢。桃花塢,看起來倒有幾分詩意,過去這裡曾有章莊簡的別墅,但那已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如今,歷盡風雨滄桑,這裡早變成一片廢墟。但在唐寅的眼裡,荒涼就是幽靜,破敗即是風光,忽悠自己,唐寅的水平絕對在開發商之上。唐寅用賣畫的錢在這片荒地上建了幾間茅屋,“豪華裝修”是在簷下掛上“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的牌匾,人稱“桃花塢別墅”。

    唐寅一生酷愛桃花,將茅屋取名“桃花庵”,並自號“桃花庵主”。高興的是,好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常來此飲酒賦詩,揮毫作畫,盡歡而散。

    這種落魄文人的生活,唐寅將其抒寫成《桃花庵歌》:“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這就是風流?祝允明在唐寅“墓誌銘”中是這樣寫的:“日般飲其中,客來便共飲,去不問,醉便頹寢。”

    孤獨,無疑是唐寅的真相。

    4、才藝的兇險

    遭受科場與生活重大打擊後的唐寅,其實也是頹廢的。他頻頻流連於煙花柳巷,詩詞和繪畫作品,主題多在女色與享樂,唐寅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

    主觀上的遠離社會,客觀上又不可能與社會隔絕。這時,有一隻黑手,悄悄伸向了唐寅。

    這個人便是寧王朱宸濠。朱宸濠乃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孫,寧王朱權後裔,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襲封於南昌。朱宸濠生性不羈,卻善於以文行自飾。寧王朱權一脈,一直不甘於寂寞。當年明成祖朱棣許以“天下中分”,最終卻給了一張空中畫餅。儘管機率渺渺,但太祖這一脈的政治企圖生生不息,等到明武宗即位,寧王朱宸濠的政治野心急速膨脹。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明朝第11代皇帝,在位16年,年號正德。

    朱厚照的生辰是個“吉祥號”:他生於亥年、戌月、酉日、申時,倒過來看順序正是申、酉、戌、亥。如果命理也是個理,他的一生應該工作順利,萬事如意。但事實上他的一生始終相當彆扭,讓後人難以看懂。《明史》認為他一生貪杯、好色、尚武、耍無賴,荒淫暴戾,怪誕無恥,併成為後世的談資。但他的事蹟,又顯出他剛毅果斷,瞬間誅滅劉瑾,輕易平定安化王、寧王之亂,指揮出應州大捷,國泰民安,並且都不是吹的。

    朱厚照其實是個很守規矩的皇帝,零花錢不夠,他想到的是自己開店沒辦法的時候才跟戶部耍賴。正德元年九月,朱厚照要添置龍衣,派人找戶部要剩餘的鹽引。鹽引即“鹽鈔”,取鹽憑證,屬於“有價證券”。戶部尚書韓文根本不買賬,說食鹽專買收入只能用於國防建設。結果,錢沒要到手,六科、十三道加上都察院,幾乎所有的言官都打了雞血似地起來討伐皇帝。戶部在大臣和皇帝之間夾著,難以做人,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能否個一半,就是開價12000給個6000引。皇帝與戶部討價還價,不僅沒有結果,反而是反對的更多。

    最後,朱厚照無賴勁上來了:不給一半,就給50%吧!

    透過這件事,朱厚照不僅看出了皇帝不好當,太監與外廷權力有衝撞。大臣們也看出來了,這個皇帝同樣不好控制。

    任何一樁買賣,都是要為自己謀得利益。正德初年的經濟風波與政治風波,無非是朱厚照改革與執政的試水,朱厚照就此鞏固了自己的權力,也學會了當外廷對他產生威脅時,毅然選擇內廷作為平衡工具。後來權傾一時的劉瑾,也是憑藉著自己超強的政治能力,就此走上明朝的政治舞臺,開始了他三年零十個月對明朝影響巨大的政治生涯。但他聰明的盲點,是他沒有明白當自己威脅到朱厚照權力的時候,朱厚照還有滅他的大臣。這是明王朝政治體制的精妙之處,也是自己悲劇的根源。

    對朱厚照來說,比他做買賣更有魅力的事是豹房。豹房的持久魅力,對後人來說在於它的娛樂性,認為豹房相當於“紅樓”,裡面有標準更高的“莞式服務”。這種國家最高性服務機構,標準高到什麼程度?智商有多高,標準就有多高。

    所謂“豹房”,本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官辦動物園,因為珍禽異獸往往是“祥瑞”之物,養起來對國家太平與人民幸福有好處;另一重意義,珍禽異獸有些是狄夷屬國的“貢物”,是國家國際地位的象徵,人家送來了你必須好好養著,如果人家送你“大熊貓”,你拿它當狗殺了、煮了,就是“無賴國家”,至少沒有品位。

    明武宗的豹房,實際上是個辦公場所,與享樂主義和奢之風沒有太大的關係。這跟領導不在辦公室,到賓館辦公是一樣的,圖的只是一個方便。並且,明武宗就是病死在這個工作室裡。硬說他病得起不了床還淫亂,那是很不合邏輯的。荒淫,又日理萬機,明眼人應該看出一些。

    朱厚照的性格,是相當柔弱的。按照制度,皇帝不能輕易出城,朱厚照想到的是化妝成老百姓。巡關御史張欽發現了皇帝,便以休息為名將朱厚照扣留在自己的辦公室。在辦公室裡,朱厚照不耐煩的要求張欽放行。張欽說,這個得有檔案啊!一個要出,一個不準出,這就叫扯皮。朱厚照試探性地問:“如果我們非要出去怎麼辦?”張欽放出狠話:“擅自出關,公事公辦,殺!” 論權力,論殺人,皇帝肯定是老大,但朱厚照選擇了回家。

    失敗是成功之母,後來朱厚照改名“朱壽”,自己任命自己為 “威武大將軍”,檔案手續也齊全了,才成功地出了一次京城。

    窺視中的朱宸濠,正是看中了朱厚照的懦弱,決定奪取最高權力。他先準備智取,企圖以己子入嗣朱厚照,兵不血刃取得皇位,但沒有成功。智取不成,朱宸濠只有做全面的準備。

    正德九年(1514年),寧王朱宸濠派人來吳地進行大規模的人才招聘。這一年,朱宸濠再次被恢復護衛、獲得兵權,他的“人才工程”顯然是為自己的“宏圖大業”招兵買馬唐寅的幾個朋友,都進入了寧王朱宸濠的視野,但招聘結果並不理想。朱宸濠親自給文徵明寫信並送去重金,讓其擔任幕僚,但徵明以身體欠佳,沒有答應。

    朱宸濠同樣看上了唐寅,派人送去了重禮。沒聽說唐寅有造反方面的天賦呀!朱宸濠為什麼會想到唐寅呢?其實,朱宸濠是在做人才儲備,他的人才清單意圖也相當明顯:一個是政治失意,一個是社會名流。為圖大事,朱宸濠欲招致四方材名之士。”唐寅中過解元詩書畫的知名度很高,寧王朱宸濠主要是慕其書畫名”。 而唐寅的這種特殊才能,朱宸濠將會派上十分特殊的用場。

    寧王也算是一個風雅之人, 經常與唐寅和詩論畫。以一個文人雅士的眼光,是看不出陰謀家的險惡的。但有一天,唐寅拜訪了一個朋友,自己的幻想也就此破滅。

    這個人,就是王秩。王秩,字循伯,官江西副使,備兵南贛。王秩認為朱宸濠是個“有異志”的藩王,現在的所作所為非常值得懷疑,斷言朱宸濠必且為亂”。並大膽預言:寧王朱宸濠犯上作亂,不出十年矣!”

    王秩的啟發,唐寅有了警覺與觀察。他發現寧王的交往十分複雜,除了風雅之士,更多的是些不三不四的人,甚至還有社會流氓。而寧王與自己的交談,於酒間語涉悖逆。 唐寅如夢驚醒,感到了恐懼。

    唐寅現在必須考慮如何避嫌,逃離寧王府。方法,是裝瘋。唐寅全身一絲不掛,大張著兩條腿,生殖器露在外面,還用手亂弄。唐寅的瘋傻之舉,寧王既失望,又害怕。一個瘋子在府上,對自己既無用處,還可能壞了自己的大事,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遣送回家。

    正德十年(1515年)三月,唐寅重新回到了吳中

    5、人生彎道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叛亂事敗,與朱宸濠過從甚密的尚書陸完被逮,嬖人錢寧等被籍沒其家。李夢陽因為其作《陽春書院記》,以“黨逆罪”第四次被關進了監獄,後經楊廷和等營救才最終得以免禍。

    一度投在寧王門下的唐寅,自然受到牽連。據《風流逸響》記載: 朱宸濠事敗後,唐寅涉案。唐寅離開朱宸濠是在他叛亂之前,也沒有唐寅實質性介入寧王謀反的證據,查處寧王案的官員,對唐寅比較同情,只發現他在寧王府曾寫過一首贈寧王的詩:“信口吟成四韻詩,自家計較說和誰?白頭也好簪花朵,明月難將照酒厄。得一日閒無量福,作千年調笑人痴;是非滿日紛紛事,問我如何總不知?”

    這首詩談不上有詩意,但正是這首詩把唐寅給救了。官員們認為這首詩表達的根本就不是什麼異志,說明唐寅算不上朱宸濠的同黨,也就順手把唐寅給放了

    其實,對唐寅最致命的打擊就在寧王這裡——唐寅是懷著建功立業的初衷,投奔了寧王。最終為了脫離災禍,又不惜自辱而逃離。歸途中, 唐寅又寫了這樣一首:東風吹動看梅期, 簫鼓聯船發恐遲斜日僧房怕歸去, 還攜紅袖繞南枝。”

    唐寅為什麼“怕歸去”?因為他建功立業的理想沒能實現,佯狂行為更讓其陷入名節之痛,與親友相見都感到難堪,立德、立言的文人理想,不得不就此徹底放棄。唐寅自述:“夫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寅遭青蠅之口,而蒙白璧之玷,為世所棄。雖有顏冉之行,終無以取信於人;而夔龍之業亦何以自致?徒欲垂空言,傳不朽,吾恐子云劇秦,蔡邕附卓,李白永王之累,子厚叔文之譏,徒增垢辱而已。且人生貴適志,何用心鏤骨,以空言自苦?”

    楊雄作過《劇秦美新》歌頌王莽新朝,蔡邕曾為漢賊董卓的嘉賓,李白做過永王李璘的座上客,柳宗元也曾是王叔文集團的骨幹分子。唐寅所說的四個人,與自己非常相似。但這些人,對古代計程車人來說都是非常不光彩的。在唐寅自己的意識中,已經屬於失節之人。這四人在立言上有很大的成就,還是被人垢辱,何況是不能與之同日而語的自己呢?

    身心俱被摧殘,痛苦絕望的唐寅從此放棄了立言之想,不再空言自苦,徹底投入詩酒書畫的懷抱,追求適意人生。而對唐寅的心靈之痛,同輩好友給予莫大的理解與同情。祝允明《唐子畏墓誌並銘》中,更多談到的是唐寅科場案的不幸,刻意迴避唐寅做客寧王府的經歷。

    逃過寧王之劫,唐寅思想日趨消沉,從此遁入佛教,自號“六如居士”,他給自己治了一方印:“逃禪仙吏”。

    現實生活中的唐寅,後半生基本上靠賣文、賣畫為生。生意好時,還能遇上“大客戶”。聚集蘇州的徽商很多,唐寅傳世之作《椿萱圖》,便是為歙縣商人黃明芳所作,供其父六十大壽時祝壽之用。這樣的作品,酬金自當不菲。但這種好生意畢竟很少,加之年老多病,不能經常作畫,且畫也賣不出去,以此謀生唐寅,更多的時候生活窘迫,甚至斷炊。風流,多是後人的想象……

    6、隨風而逝

    唐寅的人生軌跡,因朱宸濠而鉅變。朱宸濠的人生軌跡,則因王陽明而徹底改變——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朱宸濠釋出檄文,聲討朝廷,集兵號十萬蔽江東下,欲攻取南京即帝位,但在短短的四十三天,他即被王陽明所消滅。

    王陽明與唐寅,弘治十二年(1499年)一起參加朝廷的會試。在這次會試中,唐寅身陷震動朝野的科場舞弊案,開始了潦倒、放浪的生活。王陽明則高中二甲,開始了他坎坷而輝煌的政治生涯。同一場會試,將他們偶然地拉到了一起,又將他們拋向不同的境地:一個處於政治鬥爭的中心,為朝廷建立了豐功偉業;而另一個則流落於市井,成為一個落魄文人。一個歷經曲折,成為一代學人的精神導師;另一個則放浪形骸,自娛自樂,成為一個靠賣畫為生的藝人。二人相較,不捨天壤。

    這時的唐寅,已經離開了朱宸濠四年多,唐寅與王陽明似乎找不到什麼瓜葛。但是,唐寅恰是一個被王陽明改變的人。王陽明是繼朱熹之後一位大儒,其“心學”開一代風氣,引爆了明朝後期思想解放的大潮。中晚明的思潮革新潮流,催生了王陽明的“心學”。而王陽明的“心學”,又加速了唐寅式的個體意識覺醒。唐寅一生豪邁任俠,精於書畫,好酒色,詩文迥異時流。作為一個時代的犧牲品,一個被上層社會所拒絕的人,在這種風氣下,迅速為下層文化、民間文化所認同。被上層文化、精英文化所擯棄的唐寅,由於主動接近下層民眾,成為眾所追隨的先行者。作為藝術形象的唐寅,其實遠離了真實的唐寅。

    唐寅流傳最廣的傳奇,當然是“三笑”,見於萬曆年間項元汴的筆記《蕉窗雜錄》。而類似的故事,更見於元代的傳奇。《蕉窗雜錄》中的秋香,則是明朝成化年間的南京妓女林奴兒,她比唐伯虎足足大二十歲。林奴兒一名金蘭,號秋香,也曾學畫於沈周,算是唐寅的同門師姐。林奴兒後來脫籍從良,有舊相好欲與之再敘舊情,她畫柳於扇,題詩婉拒: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裡,不許東風再動搖。”

    唐寅的真正紅顏知己,是蘇州名妓沈九娘。青樓之中,唐寅認識了這位官妓,但她嫁給唐寅時,早已人老珠黃。這對唐寅來說,也是落魄之際的無奈選擇,很難塗上“風流”的色彩。最多就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沈九娘給了他精神上的慰藉。不幸的是,兩年之後沈九娘病逝,這令他十分悲痛,常常借酒消愁。在《揚州道上思念沈九娘》中,唐寅發出了無奈的悲聲:“相思兩地望迢迢,清淚臨門落布袍。楊柳曉煙情緒亂,梨花暮雨夢魂銷。雲籠楚館虛金屋,鳳入巫山奏玉簫。明日河橋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遙。”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鬱郁坎坷一生,五十四歲的唐寅終於在窮困潦倒中故去。他有這樣一首絕筆詩道:“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無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各放異彩的唐寅故事,都是唐寅生命結束之後的事。其實,唐寅從未自稱過“江南第一才子”,也沒有銀子與“秋香”風流,妻子在其蒙冤下獄後離去,落魄的中年他娶沈九娘為妻。大概是沈九孃的“九”,讓他“娶”了九個“妻妾”……

  • 2 # Dora11117107586

    歷史上並沒有唐伯虎點秋香一說,秋香比唐伯虎早出生了二十年。只不過一個是貌美的佳人,一個是風流的才子。後人懷著美好的心願,設想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表達了人們對才子佳人的愛情嚮往。

    周星馳版的《唐伯虎點秋香》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江南才子唐伯虎詩畫雙絕,位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為避殺身之禍,決定離家幾天,邀江南其他三位才子一起出遊。路上偶遇華夫人帶她的婢女春、夏、秋、冬四香等到廟中進香。唐伯虎對貌若天仙的秋香一見鍾情。在船伕的幫助下,他施展計謀混進了華府。這樣,他有了許多接近秋香的機會。當唐伯虎向秋香表明心跡時,秋香哪肯相信。 此時,江南四大淫賊來掠秋香。搏鬥中秋香身上的《唐寅詩集》失落在地。華夫人出手打敗四賊。當她發現《唐寅詩集》後大怒。唐伯虎為解秋香之難。謊稱把詩集帶在身邊是不忘跟唐家報仇。華夫人氣消,遂同意唐伯虎為華府書童,賜名華安。 從此,唐伯虎得以自由出入華府,進一步接近秋香。寧王率師爺和奪命書生帶著大隊人馬來到華府,聲稱與華太師研究詩畫.並帶來唐伯虎的真跡,華太師與寧王在朝中政見不和,今日難免忐忑不安。當寧王等藉機尋釁的關鍵時刻,唐伯虎施展技藝轉危為安。

    華安的高強武藝及詩畫方面的才華,華夫人斷定他就是唐伯虎,並答應華安說出真實身份就將秋香許配給他。不料,華夫人又當場翻臉無情。告訴唐伯虎在他喝的參茶裡放了毒。 正在這時,奪命書生來府揚言要將華府斬盡殺絕。眼見華夫人與秋香性命難保時,唐伯虎趕到。並用霸王槍除掉奪命書生。倖免於難的華夫人為報答唐伯虎,允諾將秋香許配給他。一番曲折之後,唐伯虎終於與心愛的秋香拜堂成婚。

  • 3 # 蕉爺V毒辣香蕉

    唐伯虎點秋香史書上是有記載的,雖然不像周星馳和鞏俐演得那樣,但星爺的《唐伯虎點秋香》這一部影視作品確實是有史可依的。只是這個傳奇故事經過一代接一代地改編之後,以最初的故事情節沒有太大出入,只是形式表現上變得更加新穎了。

    史書有記,早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嘉興人項元汴的筆記《蕉窗雜錄》中有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之後在周玄暐的《涇林雜記》一書中更有詳細的唐寅和秋香的愛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馮夢龍把這個傳奇故事以“唐解元一笑姻緣”為題改編,之後被收錄在《警世通言》中。再後來,該故事在孟舜卿的《花前一笑》、單人月的《花舫緣》中都出現過,當時還是家喻戶曉的舞臺劇呢。

    早前也有史家考證過,秋香一人是明朝成化年間的一名歌妓,實名林奴兒,其實她的年齡要比唐伯虎(唐寅)大20歲以上,華太師則是無錫人,卻比唐伯虎要小27歲左右,所以,從周星馳的作品中看來,故事情節是有所誇大的,並沒有按常理出牌,可是,影視作品不一定就要循規蹈矩,星爺那個可以視作創新。

    還有人認為,唐伯虎是一個好色之徒,自己本身就有那麼多個老婆還整天沾花惹草不思進取,其實不然,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當之無愧。史書上有記載,在當時,唐伯虎其實就是一個窮文人,依靠賣畫為生,連日常的生活都是捉襟見肘,並非像星爺電影中的那樣妻妾成群,唐伯虎的妻子當時死於疾病,後來他娶了另一個老婆,不過這個小老婆認為唐伯虎考不上功名,沒什麼出息就離開了他,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他又遇到了沈九娘,這是他最後的一個妻子。然而,唐伯虎的風流、色迷、淫棍、流氓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後人訛傳而成,其實在當時,三妻四妾的人太正常了,沒有才不正常。

    好了,今天花姑娘就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對唐伯虎和秋香的印象都停留在了星爺的電影作品中,但這些都是平時我在史書上看到的,如果有說不對的地方,還望大家諒解。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4 # 瀟瀟子

    明朝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詩、書、畫“三絕”,名聲很大。因為唐伯虎刻過一方“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再加上明清時期的小說、戲曲和彈詞中濃墨重彩地描寫他三笑點秋香的風流韻事,後人就認為唐伯虎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是一個搞女人的高手。

    其實,並非如此,歷史上真正點秋香的並不是唐伯虎,而是另有其人。

    民間流傳的唐伯虎三笑點秋香的故事乃張冠李戴,是有人想借唐伯虎的名氣傳播這個事情,把別人的事加在了唐伯虎的頭上。

    清朝學者俞樾的《茶香室叢鈔》中記載了點秋香的真實內幕,為唐伯虎昭雪。

    點秋香的男主人公是吳門的陳元超和無錫的俞見安,兩個人點秋香的事情經過大同小異,都是看到一個名叫秋香的丫鬟的一笑而鍾情,然後賣身到秋香所在的豪門而接近秋香,後來得到豪門主人的賞識,於一群丫鬟中點取秋香。

    不同的是,陳元超在虎丘遇到佳人,俞見安則從無錫去蘇州的水路上邂逅美眉。俞見安的族孫曾為俞樾證實其事的真實可信,可見俞樾在《茶香室叢鈔》中的記述並非杜撰。

  • 5 # 果果愛分享

    他倆的組合就像梁山伯與祝英臺,本來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物,因為被人愛戴,而在埋葬梁山伯時挖出了祝英臺的墓穴,所以就葬在一起了。人們喜歡讓才子佳子一家親,就有了唐伯虎點秋香。

  • 6 # 國家人文歷史

    唐伯虎點秋香只是文學創作並非真有其事。事實上唐寅先後有過三個妻子。19歲時娶徐氏為妻,兩人感情深厚。不過,在他25歲時,父母妻妹相繼去世,對他打擊很大。後來又娶了一位,卻在他涉嫌考場作弊案被抓後,離他而去。36歲時,唐寅娶了患難中的紅顏知己沈九娘,從此築桃花塢生活,一直到去世。一生不得志的唐寅並無那麼多的風流韻事,而“點秋香”的故事又是打哪來的呢?

    唐伯虎點秋香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筆記體小說中。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在他的《耳談》中敘述了另一個蘇州才子陳元超與唐伯虎點秋香一模一樣的故事。故事到了明末馮夢龍手上,就變成了《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緣》。乾隆、嘉慶以後,蘇州評彈又將這一故事廣為傳播。到了清朝末年,民間流傳彈詞唱本《九美圖》,開始有了唐寅娶9個美嬌妻的說法。唐寅一生潦倒顛沛,諸事不順,憑他的貧寒景況,連溫飽都成問題,怎麼可能妻妾成群。

    明代確實有一個叫秋香的女子,但與唐寅沒有任何感情瓜葛。秋香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她琴、棋、詩、畫樣樣精通,當時被譽為“吳中女才子”,頗有點名氣。不過她並非是大戶人家的婢女,而是當時南都金陵風月場中的名妓。秋香早年被迫墮入青樓,後從良嫁人。

    據考證,秋香生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她雖與唐寅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比唐寅足足大20歲。唐寅16歲出道時,很難與已是徐娘半老的秋香產生感情。唐伯虎點秋香只不過是後人把一些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附會到他們身上罷了。

  • 7 # 書房記

    唐伯虎生於1470年,因其出生時恰逢寅年寅月寅日故而得名唐寅。當時他們一家人住在蘇州,他的父親唐廣德做酒肆生意,他的母親丘氏可謂小家碧玉,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賢良女子。 這一年歲次庚寅,他恰好生在寅時,父親便為他取名唐寅。十二地支中寅為虎,他是長子,故取字為伯虎,讀書後又因“虎”而取字子畏。

    唐伯虎自幼聰明伶俐,平時常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來往切磋,四人皆為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時人稱之為“明四家”。在16歲的時候唐伯虎即考中秀才,19歲的時候迎娶了妻子徐氏,一時間衣食無憂,生活甚為幸福美滿。 然而正當唐伯虎意氣風發之時,他的父親卻突然中風,不久便離開了人世,他的母親因為喪夫而悲傷過度,不久也隨夫而去。

    在民間傳說中,唐伯虎成了妻妾成群、腰纏萬貫、荒唐風流的富豪。其實,這大大地歪曲了唐伯虎的本來面目。歷史上的唐伯虎,不僅沒有傳說中的風流韻事,而且生活清貧,一生坎坷。

    自從馮夢龍的小說“唐解元一笑姻緣”問世以來,由於民間藝人和戲曲的渲染,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唐伯虎也成了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唐伯虎27歲時續絃,娶了何氏。可惜,好景不長,在第二年的會試中,唐伯虎受到科舉舞弊案的牽連,吃了一連串冤枉官司,從此科舉無門,功名路斷。何氏見唐伯虎失去仕進希望,與唐伯虎日日爭吵,唐伯虎一紙休書將何氏送回孃家。後來,唐伯虎娶青樓女子沈九娘為妻,倆人情投意合,唐伯虎自此也潛心作畫,在丹青上大有進展。

    既然唐伯虎並沒有娶秋香為妻,那麼“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又從何而來?秋香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唐伯虎點秋香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在他的《耳談》中敘述了另一個蘇州才子陳元超與唐伯虎點秋香一模一樣的故事。

    為什麼“陳公子點秋香”這麼一個愛情故事會變成“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呢?這可能是因為唐伯虎與陳元超都是明朝蘇州人,都是很有名的才子。兩個人的身份基本一致,明末作家馮夢龍便寫出了“唐伯虎點秋香”這麼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

  • 8 # 靜心匠道

    不是,歷史上唐伯虎是沒有點過秋香和蚊香的具歷史記載,那個時候是沒有蚊香這種產物,中國哪個時代是點的艾,或者雄黃之類的香料,來驅趕蚊子,很現在的蚊香有點不同,但是來說是鼻祖來的,近代蚊香起源於日本,用的是種籽是原產於南斯拉夫的除蟲菊植物,效力能夠持續七小時以上、漩渦狀的蚊香正式上市。1954年,上山在蚊香內加入比除蟲菊的成份更有效果的allethrin之後,除蟲菊便成為只是增添香味的附加品的蚊香成分中,有0.3%到0.6%是allethrin,其餘都是木屑粉、澱粉、楠樹粉。燒蚊香時的煙,其實沒有殺蟲效果,有效果的成份是從燃燒部份之前那一小截蒸騰出來的。

    所以唐在當時不可能點的是蚊香。

    那有沒點秋香呢?

    也沒有,歷史記載,唐伯虎少年得志,中年沒落,晚年因為寧王之亂,差點掛掉,最後死的很落魄,中間到是出過幾個粉紅知己,但是總體來說,去認識秋香這種大美女是比較難的,特別是在寧王那個時段,靠裝瘋賣傻混過去的,哪裡還有時間去泡妞。

    如果真的來說,應該是“沈九娘”才正確,唐伯虎在青樓中認識了官妓沈九娘。九娘很敬重這位才子,為了使唐伯虎有個繪畫的良好環境,她把妝閣收拾得十分整齊,唐伯虎作畫時,九娘總是給他洗硯,調色,鋪紙,唐伯虎有了這個好伴侶,畫藝愈見精到。他畫的美人,大都是從九娘身上體會到的風姿神采。九娘見唐伯虎不把她當作官妓看待,就益發敬重他了。天長日久,兩人產生了愛情,成了夫婦。過了兩年,九娘生了個女兒,取名桃笙。

    1509年,蘇州水災。唐伯虎的賣畫生涯自然艱難了,有時連柴米錢也無著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撐持。九娘終因操勞過度病倒了,唐伯虎請來醫生,醫生診斷後,告訴唐伯虎,九娘已經病入膏肓。唐伯虎盡力服侍九娘,無心於詩畫。1512年冬至前,九娘緊緊握著唐伯虎的手,說道:“承你不棄,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盡我心力理好家務,讓你專心於詩畫,成為大家。但我無福,無壽,又無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聽了這番話,唐伯虎禁不住淚如雨下。後來的日子裡,唐伯虎一個人帶著剛剛5歲的女兒桃笙過著艱難的生活。桃笙是唐伯虎和愛妻沈九娘唯一的女兒,她的名字取自唐伯虎在蘇州自建的住所桃花塢,著名的《桃花庵歌》描寫的就是那裡的逍遙景緻,“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沈九娘死後,唐伯虎再也沒有繼娶妻室,晚年皈依佛法,號稱六如居士。

    揚州道上思念沈九娘(明)唐寅相思兩地望迢迢,清淚臨門落布袍。楊柳曉煙情緒亂,梨花暮雨夢魂銷。雲籠楚館虛金屋,鳳入巫山奏玉簫。

    明日河橋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遙。

    不過個人看了很多次,星爺的經典《唐伯虎點秋香》看到現在都不厭倦,呵呵

  • 9 # 中原公子

    答:當然不是了!

    唐伯虎字唐寅,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吳縣,今蘇州人。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據歷史考證,秋香生於明景秦元年(公元1450)秋香和唐寅需然都明朝人,而不是一個年代,秋香大唐寅20歲,古代不象現在有姐弟戀。

    唐伯虎點秋香,只不過是後人把一些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附會他們身上罷了。

    不過周星馳演的唐伯虎點秋香,還是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歡樂!

  • 10 # 妙筆談文史

    歷史上唐伯虎不但沒有點過秋香,還沒有影視劇中那麼四溢瀟灑的人生。

    有關唐伯虎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說星爺的《唐伯虎點秋香》和黃曉明十分經典的《金裝四大才子》等等。

    這些作品中唐伯虎基本是風流瀟灑,英俊倜儻,仕途順利的形象,所以大眾都以為他是一代天驕。

    可惜現實中的唐伯虎與影視劇的形象截然相反,讓人十分心酸。

    25歲前的唐伯虎與影視劇的形象還是比較符合的,他才華橫溢,一時間轟動蘇州。

    家中還有嬌妻徐氏,溫柔體貼,感情甚好。

    卻不料兩年時間內家道中落,父母妻兒和妹妹都相繼離世,獨留他一人在這孤清的世上。

    後來唐伯虎就在好友祝枝山的幫助下參加科舉,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一出手就是應天府鄉試第一。

    本來前途大好,卻被牽入“科場案”下獄,之後被罷黜為吏,從此生活軌跡便完全與幸福生活脫節。

    自命清高的唐伯虎認為這對做小吏對他是一種恥辱,所以離開監獄後立馬辭去了這份活計。之後名震蘇州的才子便到街上賣畫為生。

    四十歲的時候唐伯虎被招入寧王府做謀士,唐伯虎以為自己的人生要迎來轉機了,卻沒料到是他最大的厄運。

    原來這個寧王圖謀不軌想造反,但是得知了訊息的唐伯虎是不可能活著離開寧王府的。

    於是他為了讓寧王放他離開,便開始裝瘋,甚至脫光衣服在街上裸奔。雖然最後寧王放他離開了,但是唐伯虎卻也失去了他的引以為傲的自尊。

    從此唐伯虎便一蹶不振,每日縱情聲色,而賣畫根本不能維持他的生活了,最後在貧困潦倒中死去。

    他死前留了一首詩,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確實十分痛苦“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唐伯虎的悲劇是天災,也是人禍。

    後人們太過同情他所以才在影視劇中為他塑造了風流才子的形象,也算是圓他一個美夢吧。

    不過我們還是願意相信,唐伯虎是星爺電影中那個瀟灑不羈的才子,不是嗎?

  • 11 # 史無止境

    出生在明中後期一個小商人家庭裡的唐伯虎,可謂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才子型文人,詩文書畫樣樣擅長。自從馮夢龍的小說中描述唐伯虎三點秋香以來,再加上民間藝人和戲曲的渲染,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唐伯虎也成了中國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唐伯虎點秋香真有其事嗎?

    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可以找到有關唐伯虎點秋香故事的記載,在一本叫《耳談類增》的小說中記載了一個蘇州才子陳元超與唐伯虎點秋香一模一樣的故事:“元,少年倜儻不羈,嘗與客登虎丘見宦家從婢姣好姿媚,笑而顧己,悅之。令人跡至其家,微服作落魄,求傭書焉,留侍二子。自是二子文日奇,父師大驚,不知出玄也。已而以娶求歸,二子不從,曰:‘室中惟汝所擇’曰:‘必不得已,秋香可。’即前遇婢也。二子白父母,嫁之。元既娶,婢曰:‘君非虎丘遇者乎?’曰:‘然!’曰:‘君既貴公子,何自賤若此?’曰:‘汝昔笑顧我,不能忘情耳!”後來馮夢龍在他所寫的《唐解元一笑姻緣》中所描述的故事主人公,極有可能是將陳元超和唐伯虎的身份弄錯了。

    “唐伯虎點秋香”這一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秋香也並非文人的虛構,歷史上確實有一個稍有名氣的叫秋香的女子,不過並非像傳說中的那樣是大戶人家的婢女,而是一位名妓。由於她琴、棋、詩、畫樣樣精通,深得眾多文人才子的歡心,被譽為“吳中女才子”。儘管秋香有過被迫墜入青樓的歷史,但是她從良嫁人後便不再接見以前的一些老主顧。“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裡,不許東風再動搖”是她當時決定不再接待客人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秋香還曾經向唐伯虎的繪畫老師當時著名的大畫家沈周學過畫畫。儘管從這些資料裡面暫時還得不出秋香與唐伯虎不可能在一起的結論,因為他們畢竟還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是從他們出生年月上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兩者之間是不可能產生感情的,秋香是生於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這樣算起來差不多比唐伯虎大了二十多歲,也就是說,在秋香稍有名氣的時候,唐伯虎還只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等到唐伯虎成名之後,秋香應當已是將近四十歲的半老徐娘了,一個少年與一個半老徐娘之間產生感情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至於原本應當是陳元超點秋香的故事,為什麼到了後來變成了唐伯虎點秋香,可能是因為唐伯虎與陳元超兩人都是當時有名的才子,都是蘇州人,兩個人的身份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馮夢龍在描寫這個愛情故事的時候混淆了兩個人的名字,誤以為陳元超是唐伯虎了。而後人流傳下來的故事一般都是在馮夢龍故事基礎上的加工,所以流傳至今一直都是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

  • 12 # 看遍山川

    明弘治十一年,二十九歲的唐伯虎高中鄉試第一,人稱唐解元。主考官非常欣賞他的文章,還把他的考卷拿給當時的大學士程敏政看。

    第二年,唐伯虎信心百倍地進京參加會試,人們也包括他自己都認為他會高中得名,考前考後都異常高調,卻不慎捲入科場舞弊案,雖然事後查明他本人沒有直接參與舞弊,但最後還是被革去功名,除掉“士”籍,發配到浙江為吏。

    這種處罰在當時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講是一莫大的打擊。先是鋃鐺入獄,身披刑具,遭受審問和獄頭的羞辱,對於本來就心高氣傲,一門心思進京奪取功名的唐伯虎來說已經是種極大的汙辱。

    而後又整個撕掉了他讀書人賴以生存的精神臉面,永遠剝奪了他功名仕途的權力,那種衙門胥吏是他所不齒的。

    偏偏禍不單行,他妻子徐氏又席捲了他的大部分財物和別人跑了,這更讓唐伯虎萬念俱灰。南昌的寧王聽說他的才幹大名,就想方設法讓唐伯虎做他的幕僚。這個寧王就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的寧王,只是唐伯虎的年紀還比寧王大十歲。

    寧王的最終目的是要造反,唐伯虎已經嘗過官司的厲害,不想再受牽連,於是裝瘋賣傻設法拒絕寧王,在大街上裸奔,是的,你沒有看錯,不演得逼真,寧王怎麼會放他走呢。

    之後唐伯虎回到家鄉蘇州,在城北置地建房,取名“桃花庵”。

    唐伯虎後來娶了蘇州名妓沈九娘,還生了個女兒叫桃笙,他靠賣字畫為生,問題是他當時在書畫界的名氣和現在是大相徑庭的,最多是賣得點書畫換得點酒錢,三人在清貧的日子裡相依為命。不久體弱多病的沈九娘病逝,女兒嫁於一商人,唐伯虎沒有再娶,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度過了他命運多舛的一生,終年五十四歲。

    唐伯虎被仕途隔絕於門外,連日常生活維持都成問題,他的大半生都是在窮困潦倒中度過的,一個失意落魄的文人,“風流才子”的雅號和他實在是無緣。

    中國知識分子一貫有“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唐伯虎回鄉後性情大變,狎妓聚飲,放蕩不羈,“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他的詩作大都反映了這種獨處界外的超然灑脫,而實質是對現實的一種控訴和破罐破摔的無奈。

    也許唐伯虎娶了沈九娘,名字中間有個“九”字,並且他擅長仕女題材的繪畫,畫上許多在當時人們眼中美女的形象在他的筆下惟妙惟肖,使人們由此推斷唐伯虎此人一定非常熟悉這些美人的日常生活,他身邊美女如雲,這才有了唐伯虎有九個老婆的說法。

    而“秋香”故事的由來,那更是民間好事者的傑作。秋香,金陵名妓初通文墨,本名叫林奴兒,長的漂亮,能歌善舞,是金陵城裡達官顯貴們追逐的花魁。可那“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幾歲,兩人根本沒有見過面。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那當然是民間小說的演繹了,弄得以訛傳訛,還真以為他娶的是“秋香”,不是沈九娘呢。

  • 13 # 1238天道酬勤

    唐伯虎點秋香之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廣泛,使後人津津樂道。唐伯虎留給後人的印象是美好的甚至還讓人酸溜溜的感覺!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雖然詩、書畫都堪稱完美,但在人生道路上是極其坎坷的,終生鬱郁不得其志。文人騷客是惺惺相惜的,古人都十分同情唐伯虎的遭遇,希望他變得美好。更要他的形象在歷史上美麗起來,所以慢慢地把很多美好的故事都套在他身上,故事就一直留存至今了。雖然這是美好的,但我個人認為。我們在看觀歷史時既要傳揚美好,也要正視史實。在看待歷史問題上是要有一個準繩的。謝謝大家!

  • 14 # 以史為鏡可以明智

    唐伯虎的真名叫唐寅,唐伯虎是他的畫名,唐寅的始祖是前涼涼州晉昌郡陵江將軍唐輝,他的祖上包括唐儉跟隨李淵起兵,被封為“莒國公”、唐泰任兵部車駕主事,死於土木堡之役等多位位高權重之人。到了他的父親唐廣德後經營一家小酒館。透過十年寒窗,唐寅28歲時中南直隸鄉試第一(考第一又稱中解元),但中年突遇變故,因弘治十二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後來得以平反,出獄後被貶往浙江當小吏,唐寅堅決不去就任。從此遊蕩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

    而唐寅一生一共娶了三位妻子,第一位是徐氏,徐氏在唐伯虎24歲時便因為難產去世;28歲時唐寅達到了他的人生巔峰,考中瞭解元,又娶一室(該女子姓氏不詳),後因為科舉舞弊案離唐寅而去;最後娶的一位姑娘是一位青樓女子,該女子名叫九娘,兩人可以說一見鍾情,在唐伯虎沒錢的時候,九娘經常出錢救濟唐伯虎,九娘還出錢讓唐伯虎學習畫畫,後來唐伯虎賣畫賺錢,為九娘贖了身,並且娶了九娘為妻,後來沒過多久九娘因無法忍受唐寅的貧困和生活過渡操勞,最後離開了唐寅。此後唐寅自己一人獨自生活,在54歲時候懷著一生失意,鬱郁不得志的心情離開了人世。

    對於問答中所提到秋香,確有其人,秋香出生於1450年,本名林奴兒,但她並不是華太師府上的丫鬟,而是金陵名妓,外號秋香,精通琴棋書畫,是和唐伯虎同一個時代的人。野史記載秋香曾經向沈周學過畫畫,而沈周是唐伯虎的老師。雖然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秋香比唐伯虎大了20歲左右,唐伯虎中解元的時候秋香已經將近50了,所以說不可能與唐伯虎一見鍾情。

    對於秋香和唐伯虎的愛情故事,只是把兩段不相干的歷史強行粘合到了一起,純屬電影虛構事件。

  • 15 # 河洲君子LRS

    初識唐伯虎,還是透過一部戲曲電影《三笑》,講述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與朋友遊蘇州虎丘途遇華府夫人和婢女秋香,秋香的回眸一笑迷倒了風流倜儻的唐伯虎,於是他喬裝打扮到華府為奴只為再見秋香,後來由於唐伯虎的才識被華府聘為公子的伴讀書郎,因為才華出眾和華府的信任,把婢女秋香許給了唐伯虎為妻,成就了一段風流佳話。當時看過電影后,對秋香的三笑也被迷的神魂顛倒,對唐伯虎的豔遇也是羨慕不已,後來看過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這部電影,只能一笑了之。那麼,真正的唐伯虎點秋香是怎麼回事呢?《百家講壇》孫丹林教授講是明朝有個作家叫王同軌,他在小說《耳談》中講了蘇州才子陳元超和朋友遊虎丘時偶遇秋香,秋香對陳元超莞爾一笑把個陳元起迷的神魂顛倒,於是這哥們兒進了大戶人家給公子當書童,後來陳元超看準時機謊稱回家娶親,其時大戶人家的公子已經離不開陳元超,再加上他才華橫溢就答應他可以在府上選一名婢女作妻,才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談。那麼原來是陳元超點秋香,怎麼成了《唐伯虎點秋香》呢?咱們來看看唐伯虎其人,唐伯虎本名唐寅,唐伯虎是其書畫題名,唐伯虎28歲中解元,後因科舉案受牽連,終身不在入仕途,從此浪蕩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著名畫家,當時明中期由於唐伯虎的名氣很大,再加上對唐伯虎的同情和挽惜,就把陳元起點秋香的故事編成了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後來編成了戲曲《三笑》,由此成就了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

  • 16 # 行走的小土豆go

    唐伯虎點秋香的逸聞趣事在民間廣泛流傳,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但是深究歷史,其實並沒有唐伯虎點秋香一事。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體現:

    一、悲慘的人生經歷讓真實的唐伯虎無心點秋香。唐伯虎原本生在了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裡面,然而在他20多歲的時候,父母、妻子、妹妹都相繼去世,導致了唐伯虎的家庭發生了鉅變。好在身邊有好友相陪,在好友的勸說下,唐伯虎潛心讀書,準備科考。成功中舉後一年在參加會試時,因被人陷害為作弊的幫兇被捕下獄,後又被罷黜為吏。25歲到30歲的期間,唐伯虎再娶了一位夫人,不久與妻子失和又休妻。之後,唐伯虎便四處遊歷,路途辛苦,時常生病。唐伯虎當時身處的處境,哪來心思去惦記秋香呢。

    二、卑微的工作讓歷史上的秋香拒絕了所有追求者。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間南京妓女林奴兒,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也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沒有辦法才墮入青樓。因為人品好,後來轉業從良。之後,一些老主顧,回頭客有時還來找她。都被她一一拒絕了,而且還在自己的扇子上畫了一幅畫,叫《新柳圖》。然後在畫上親筆題詞,為自己寫了一首詩:“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裡,不許東風再動搖。”十分明確地表達了自己從良的決心。

    三、現實的年齡差決定了兩個人根本沒有任何交集。秋香在歷史上確實被人點過。但不是唐伯虎,據考證,秋香比唐伯虎大20歲。秋香雖在金陵高張豔幟,但她二人之間實難發生風流韻事。倒是唐伯虎的好朋友祝枝山不知在什麼場合見到秋香扇面,寫了一首七絕:“晃玉搖金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四、歷史上“一笑點秋香”的主人公是另有其人。“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其中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先生的《耳談》,敘述的故事情節和現在我們知道的“唐伯虎點秋香”基本吻合。但主人公是蘇州才子陳元超和秋香。到了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的手中,就變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一個最古老,最簡單的故事,由“一笑”發展到“三笑”,情節也更加複雜化。原本是“陳公子點秋香”

    這樣一場美妙的邂逅,是人們杜撰出來的,在人們之間流傳已久的唐伯虎點秋香的愛情故事,只是一則小說.

  • 17 # 歷史的迴圈

    從唐伯虎坎坷的一生來看,他並沒有叫做秋香的妻子,那麼“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是怎麼回事呢?秋香又是何等人物?  

    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最早出現秋香的身影。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在他的《耳談》中敘述的另一個蘇州才子陳元超與唐伯虎點秋香一模一樣的故事:“元,少年倜儻不羈,嘗與客登虎丘,見官家從婢姣好姿媚,笑而顧己,悅之。令人跡至其家,微服作落魄,求傭書焉,留侍二子。自是二子文日奇,父師大驚,不知出元也。已而以娶求歸,二子不從,曰:‘室中惟汝所擇。’曰:‘必不得已,秋香可。’即前遇婢也。二子白父母,嫁之。元既娶,婢曰:‘君非虎丘遇者乎?’曰:‘然!’曰:‘君既貴公子,何自賤若此?’曰:‘汝昔笑顧我,不能忘情耳!’”這個故事到了明末馮夢龍手上,就變成了《警世通言》中《唐解元一笑姻緣》。

    而在戲曲中出現唐伯虎的故事的,最早有明末孟稱舜的雜劇《花前一笑》,後來人們覺得“一笑”太不過癮,又從“一笑”發展到“三笑”,出現了王百穀的《三笑緣》彈詞、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緣》雜劇。乾隆、嘉慶以後,蘇州評彈藝人口中常唱的彈詞有: 《三笑姻緣》、 《三笑新編》、《三笑八美圖》、《笑中緣》等等。到了清朝的末年,於是民間開始流傳彈詞唱本《九美圖》,開始有了唐伯虎娶九個貌美如花的老婆的說法。  

    唐伯虎雖然並未娶秋香為妻,但與其同時代,的確有一個叫秋香的女子,不過這個秋香並非是大戶人家的婢女,而是當時南都金陵風月場中的名妓。據記載,這個秋香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她琴、棋、詩、畫樣樣精通,當時被譽為“吳中女才子”,秋香早年被迫墮入青樓,從良嫁人後還有些老主顧來找她。她不僅拒絕了,而且還在扇子上畫了一幅畫叫《新柳圖》,題詩曰:“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裡,不許東風再動搖。”據明代《畫史》中記載:“秋香學畫於史廷直、

    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在《金陵瑣事》中,還記載了秋香曾經向唐伯虎的繪畫老師沈周學過畫畫。沈周是明代相當著名的大畫家,曾為秋香畫過一幅丹青畫,寫過一首詞。秋香與唐伯虎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據考證,秋香是生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比唐伯虎足足大20歲,唐伯虎16歲出道時,很難與金陵秦淮河畔的秋香產生感情。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看來很可能是後人的附會了。  

    秋香確有其人,華太師也在歷史上出現過,不過據《明史》記載,華太師其實比唐伯虎小27歲。他原名華察,字子潛,號鴻山,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進士,當時才30歲。華鴻山後任兵部郎中,入為翰林院修撰,曾奉命出使朝

    鮮,賜一品服。和《三笑》中描述的情況恰恰相反,華鴻山平時的生活很儉樸,飲食非常簡單,家中也沒有侍婢,他年老歸隱時,“家本素豐,林園甲江表,而食不三豆,室內無侍媵,文詞清削”。而且華鴻山的兩個兒子也不是弱智,據《西神客話》載,其子“少有雋才,甫冠即登科第”。  

    由此可以看出,“唐伯虎點秋香”原本是“陳公子點秋香”,由於“陳公子點秋香”的原型陳元超,也是明代蘇州人,與唐伯虎同為才子,明末的馮夢龍把兩人的身份搞錯了。

  • 18 # 楊劍虹

    秋香是誰呢?告訴大家,(人可能以為荒唐不可信)秋香就是仙人唐伯虎的傳世人,傳受天書的人,他是唐伯虎的千古知音,就是唐伯虎書畫裡的仙女,她和紅樓夢裡的林黛玉(故事情節中的林黛玉,她角色的一半是作者曹雪芹的傳世人,上天已將解開古籍天書奧秘的鑰匙傳給了她,所以她的名字也帶玉,她和英蓮,薛寶釵乃同一人,在江南出生)為同一人,千百年來,仙人唐伯虎一直在苦苦尋求此人,等待著此人。蘇州才子陳元顧就是唐伯虎,他們都是江南人。陳元作品《耳談》的含義是附耳談話,說悄悄話,就是傳講天書奧秘的意思。他和傳世人秋香的關係並非真的是婚姻戀愛關係,秋香是唐伯虎的事業繼承者,唯有她能讀懂天書,唐伯虎要使用她,所以千百年來,唐伯虎一直在苦苦的期盼她。我說這些世人可能不會相信,但卻是真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的當年收購德國庫卡,產生252億元商譽,現在的美的會“爆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