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陽鴿說教
-
2 # 三喜育兒日記
小孩子不願意做家庭作業,貌似成為了當下很普遍的問題。很多家長為此頭疼不已。
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做家庭作業,在我看來原因就那麼兩個:
1、孩子沒有把寫作業這件事當成自己的事情
很多孩子因為各種原因(作業題目難、家長不認可自己、作業太無聊等)導致對寫作業缺乏興趣,因此壓根沒有把寫作業這件事當做自己的事情,所以不願意去做作業。
2、寫作業的時候家長佔據了主導地位
不能否認,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行為: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喜歡看著孩子寫作業,一旦發現孩子做錯題、寫不好字就會控制不住的去幹擾孩子。這是典型的喧賓奪主。家長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佔據了主導地位會讓孩子十分的反感,自然會不願意寫作業。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來改變。1、提升孩子在寫作業方面的興趣
建議家長平時多誇獎、多表揚孩子,尤其是當孩子在學習方面解決了一道難題、寫字方面有進步、做作業態度認真。多誇獎、多表揚孩子會讓孩子心態變得更積極,慢慢也會對寫作業這件事產生興趣。
2、讓孩子知道不寫作業的後果
有的孩子對父母的表揚、誇獎根本不感冒、不在乎,這時候父母就要讓他自己嚐嚐不寫作業的後果。
當發現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先不要管他,到了學校,等他發現全班就他一個人沒寫作業的時候,他自然會很愧疚,而且老師對於不寫作業的孩子也會懲罰。等他嚐到不寫作業的後果,他會開始反思的。
3、建議父母少參與或者不參與孩子的作業
有的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純粹是因為父母在其寫作業的時候給予了太多的干擾。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去反思一下。
寫作業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即使父母發現孩子這道題做錯了、那個字寫的不好看了,也要忍住,等孩子寫完作業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點建議。
千萬不要在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干擾孩子,說實話,這種行為真的很煩人。
-
3 # 春風化雨育兒記
不想做家庭作業,原因有很多。您首先要弄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想寫作業,然後再進行針對性地教導。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點;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家庭氛圍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從三個方面說下自己的看法
作業太多,永無止境《親愛的小課桌》欄目中,有個叫凱凱的小男孩,媽媽怕孩子飄一味實行否定教育,更要命的是還奉行沒有快樂童年,額外附加的作業比學校老師佈置的還多,凱凱每天總有寫不完的作業還得不到媽媽的認可,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就很反感寫作業。
程度一般,老遇難題每個孩子對知識是非常渴求的,誰都想學好,想被同學仰視。但很多事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無能為力。當孩子遇到難題,遇到挫折,再不被看見、不被理解的時候,他會把過錯移交給作業,求得身心的解脫。就像我們經常拿孩子和小明比,孩子會討厭小明一樣。
家長監管,要求完美很多父母陪娃作業時,把督促曲解成了監管,坐在孩子旁邊寫一橫一糾正,算一題一修改。既影響了孩子專注度的培養,又打消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那該怎麼辦呢?作業在精不在多,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什麼大都是小學生的家長為孩子的作業問題感到崩潰呢?因為小學知識簡單,家長有能力輔導;還很“低調”的不表揚,美其名曰怕傲嬌,不肯定,高尚的“為你好”怕自滿,畢竟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不是?
小學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而不僅限於書上的那些知識,當父母做到寓教於樂,玩中學時,當把教育付諸於故事加講道理的感情色彩時,當愛變成了互動時,教也就帶來了動力,內驅力被激發後再去教育學習時,就會變得簡單而美好!
小學的培養重點不在學習上,即便輔導作業也僅限於"輔助""引導",而事實上很多父母把家變成了學校,把自己變成了班主任。使孩子從這個"籠子"出來,又被圈進了另一個"籠子",可不就一心想著掙脫,厭惡作業嗎?
很喜歡一段話:救一個人,要先救他的思維;教一個人,要教他改變心態;幫一個人,要幫他養成良好習慣;助一個人,要助他自己做完事情。送給每一個焦慮的父母
圖:網路(侵刪)
敬畏教育,從尊重老師開始
淺談從“高考頂替事件”折射出的家庭教育問題
-
4 # 育鄰人
背起書包的肩膀才能扛起建設幸福生活的未來。
“富家公子赴京趕考,身後書童攜帶各種行裝”是返古影視作品中古代讀書人進京考取功名的場景。今天,這一場景幾乎已完全被社會所接納,孩子在前面帶路、家長在後面揹負書包送孩子上學校,甚至是年過花甲走路已蹣跚的老人還在為比自己還高的孫輩背書包。
社會越發達,人類文明所積澱的文化知識就越多,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所要學習的文化內容也就越多,語言、數學、道德、哲學、地理、物理、天文、藝術等等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學校教育所開設的課程內容也“水漲船高”,孩子的書包從小學一年級的3公斤左右起步一路上升,直至高中課桌上堆積如山的學習資料。
錯位的書包也打亂了成長責任
增壓是學習成長的必然生命成長從零起步,經歷拋物線之後又歸於零。同樣,人生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也是從零逐步增強,到中年才能承受住社會生活的綜合壓力直至花甲之後將生活的重擔交給下一代。成長從學走路、講話起步,進入學校之後系統性的學習語言以及人類所積累的數學、物理、地理、歷史、政治等綜合社會生活知識,整個學習過程猶如從地平面起步上樓梯,每上一階所需要揹負的學習壓力也就越重,直至登上學習的最高臺階【小學6階、中學6階、大學4階,合計約16階】從家長手中接過擔起生活的重擔。
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動物之所以需要不停的奔跑,是因為只有動起來才能獲取維持生存必須的養料,食草動物需要透過行走不斷尋找新鮮的草料、食肉動物更是需要跑贏獵物才能獲得生存機會,就連寄生生物都需要運動才能找到適宜的宿主。作為“萬靈之長”,人類同樣需要不斷奔跑才能確保生存安全,每天都運動才能確保生命健康,是謂“生命在於運動”。所以,奧運會、冬運會、足球賽、籃球賽等等都成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健身形式。
南瓜承壓的實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經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試驗。試驗人員用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察南瓜在逐漸長大時對這個鐵圈產生的壓力究竟有多大。最初他們估計南瓜最多能夠承受大約500磅的壓力。
實驗的第一個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壓力;實驗到第二個月時,南瓜已承受了1500磅的壓力;當南瓜承受到2000磅的壓力時,試驗人員不得不對鐵圈加固,以免南瓜將鐵圈撐開。最後,當研究結束測算時,這個南瓜承受了超過5000磅的壓力才產生破裂。
然而,當試驗人員開啟南瓜時,發現它已經無法食用,只見南瓜裡面充滿了堅韌牢固的層層纖維。刨開泥土一看,南瓜為了吸收充分的養分,以便突破限制它成長的鐵圈,它的根鬚都往不同的方向伸展,已延展到很遠很遠,一測量,超過了數萬英尺,結果這個南瓜的根遍佈了整個花園的土壤。
書包裝的不僅僅是書本,更是奔向幸福生活的責任
背起書包才能更好擔起社會責任書包,是承載學生學習用具的空間,是很多孩子感受到的第一份成長壓力。然而,越來越多家長認為:“書包那麼重壓壞了孩子的身體怎麼辦?”、“孩子那麼小如何有力氣背起那麼重的書包?”......因此,交接書包就成了學校門口最靚麗的風景線。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背書包何以背起生活?如果今天您因為孩子小替他們背了書包,明天您替他們買好了車和房,那麼等您背不動、買不了之時,您覺得他們能立刻承擔起生活的一切嗎?生活享樂容易、受苦難,孩子們整天自由嬉戲打鬧最容易、“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最符合童年意願。但是,有誰能夠確保時間不會改變被保護的狀態呢?
“這是我的****,我要......”這是很多孩子學習成長的心身,每個人都期望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成長能力,讓同伴看到我能。有很多孩子都樂意向同伴展示自己最強壯的一面,比如引導同伴做遊戲、幫助比自己弱小的夥伴兒,其中也就包括跟同學說:“我上學都是自己背書包。”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自己整理學習用品、養成學習習慣、自己的書包自己背......
書包裡裝滿了成才的希望
能背起書包的肩膀才能承載更多書包,是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必不可少的夥伴,背書包是每個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曾經每個孩子都與自己的同學一起成群結隊揹著書包,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恍然不覺中,替孩子背書包、送孩子上學已經成為家長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被關愛,但是關愛過度就會阻礙其本能的成長,就如同習慣了被餵養的動物就會逐漸失去自我覓食、求生的能力。
習慣是學習成長的框架,只有框架搭建好了之後的裝修才有實用價值。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寶劍鋒從磨礪出”,雄鷹翱翔藍天從雛鷹展翅開始,孩子承載社會發展建設的重擔從背起書包開始。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日長不成參天大樹,百年才能成就補世人才。對孩子學習成長最好的輔助就是給予他們能力範圍內的“自給自足”,讓他們逐步適應獨立、自主生活,比如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具備基本算數能力的孩子購買自己的小物件等等。
古人講:“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輔助孩子學習成長,不僅僅要確保孩子今天的成長資源供給更需要賦予他們自主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讓孩子在成年自立的年齡擁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自己最可靠。”世界上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一生無怨無悔的陪伴、幫助您。所以,留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輔助他養成好的學習成長習慣,自己的書包自己背就是最基礎的學習成長習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會犯一些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成長都是被逼出來的。”人類的祖先是被逼上岸生存的魚類、被趕出森林的猿猴......每個人都有無窮盡的成長潛能,憂患會讓人奮發圖強、安於享樂會“玩物喪志”。所以,適當的壓力對任何人的學習成長都百利而無一害,適當的壓力是學習成長最好的催化劑。
-
5 # 花兒朵朵150183730
父母的愛好對孩子影響很大,父母喜歡幹什麼孩子往往也喜歡幹什麼,做喜歡學習的父母,建設一個喜歡學習的家庭不難。
-
6 # see you
我家算是喜歡學習的,也有學習氛圍,可臨近中考的兒子就是不喜歡寫作業,特別是文科,我是軟硬皆失,卻是無可奈何。
-
7 # 生活梅一刻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為自家孩子做榜樣。急急催促孩子學習。現在的孩子不學習不做作業,少讓孩子手機打遊戲,都影響孩子。
-
8 # 軒爸育兒經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包括不愛寫作業的孩子。優異的成績讓孩子得到老師同學的誇讚,更有家長的表揚,這是他們學習和成長的動力。
當孩子在完成作業和閱讀後,家長檢查無誤並給予口頭表揚,並且把朗讀和背誦的內容發到班級群的時候,不難看出小傢伙深深的滿足感和一絲小小的自豪。
我覺得,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過程的鼓勵和結果的獎勵在剛上小學的孩子尤為重要,等到他們養成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後,家長也會輕鬆許多。
現在很多家長都反應孩子不愛主動做作業,有時候回想自己小時候,沒有父母的督促,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知道要把作業完成,甚至有時候爸媽還沒下班回家,就在門口蹲著寫作業。有時候家長逼的越緊,反而效果適得其反。
-
9 # 老吳跟你談教育
當前小孩從小學開始就開始拖著書包箱子去上學,放學回家,本是童心愛玩時期,卻大部分學生要在家長的監督做家庭作業。小孩不願意做家庭作業也是不難理解,一定程度上不能怪小孩不愛學習,目前社會上普遍的看法是小孩作業過多,小孩無法按時完成。老吳結合個人經歷對小孩不願意做家庭作業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不足之處歡迎大家留意評論。
一、小學生不願意做家庭作業的原因分析小學生不願意做家庭作業的現象是一個社會共識,反饋了不是某一個小孩這個情況,現象普遍之廣且長期處於這種現場,並不是一個好的兆頭。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並沒有錯,所以家長要求小孩天天學習學習再學學,不停地作業作業再作業,除了學校作業,還得進行補課、特長培訓等。
對於學校的老師而言,希望自己班裡取得好的成績,且學生一學期的考生成績就是老師最終的考核成績,直接決定了老師的獎金、職稱評定、工資等,因此,不停的安排作業,逼著小孩學習。
在從現在的教育來看,小學生課本上很多知識,相對於80後、90後的人來說,完全是初中時候才教的,很多題目別說現在的小孩無法做出,連很多家長都看不懂、做不對、不會做,因此在家庭作業的難度上也加大了不少,使得小孩子沒這個能力完成家庭作業。
二、提升小孩完成家庭作業積極性的對策分析既然無法改變現狀,那我們就應該學會去適應現狀生活,這就是生存法則。老吳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提升小孩完成家庭作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將小孩送到認真負責、認可度較高的託管機構
基於不少家長工作忙、應酬多,無法全心陪同小孩完成家庭作業,這樣的家長可以考慮將小孩送入學校附近,且認真負責、評價較好的託管機構。透過專業的託管機構,督促小孩完成家庭作業,小孩在一起,有學習氛圍,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當然這個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才可考慮。
(二)、建議學校老師給小孩減負,改變家庭作業方式
常人說道,熟能生巧,所以,學生做的作業越多,鞏固成果更好。從理上分析,確實沒錯,但是這個沒有充分考慮到小孩的學習接受能力,很多學生沒有這個能力去吸收、理解這些知識,可能做到事則其反的結果。
學生只考慮完成作業,並不在怎麼理解,在有限的時間內,如果給學生減負,可能會更好的吸收現有的知識點,學習效果更明顯,不至於讓學生對家庭作業產生反感和恐怖。
同時,老師可以最佳化家庭作業難度,儘可能增加互動、智趣類作業,透過互動、實踐提高小孩對知識點的理解,即能按時完成了作業,又增加了對家庭作業的興趣。
(三)、建議家長對小孩勞逸結合,適當鼓勵
不管家長有多忙,建議要有一個長期陪伴小孩學習的家長,且對小孩家庭作業做到提前瞭解,對於有難度的作業,可以和小孩一起完成,有的家長對自己小孩做的不錯,透過每天給小孩的表現打分或者發星星,打分高或者獲得星星多,週末可以帶小孩去遊樂場玩玩等獎勵措施。家長要多鼓勵小孩去思考,適當引導其思考,激發其興趣愛好,透過一道題挖掘題後的故事,從而增加小孩的完成家庭作業的興趣,又進一步拓寬了其知識面。
-
10 # 我是杜佩玉
做作業並不是我們見到的一種完成作業,而是在考察孩子的學習習慣或者說執行能力。
軍隊上做了一個普通士兵,我們的任務非常簡單,就是完成上一級的下達任務,對於教育來講,可能這樣機械的一些方法或者嚴格執行命令,對於孩子們來講不公平,可是一旦你有了這種不公平的想法,恰恰證明了你自己的愚蠢。
我們不是在強調,必須嚴格把老師佈置的一些機械重複作業完成,現在老師在佈置機械重複作業的時候已經越來越少,我們在強調的就是,一個學生應當積極主動認真的完成作業。
孩子如果不能認真完成作業,最主要的觀點還是出現在認知上,一個孩子覺得作業不重要,覺得作業對自己的學習沒有任何提升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不認真寫作業,敷衍塞責,把作業當成一種麻煩。
試想如果寫一次作業給5000塊錢,那麼孩子能不能認真寫了?如果錢不夠再加錢,孩子能不能認真寫了?我想答案是一定的。
那為什麼在付出足夠多的時候孩子就可以認真了,這就代表了孩子的關注度,孩子對作業的認知造成了孩子作業執行的認真程度。
總之語言教育實在不行的話,那隻能動手了。
-
11 # 晨風微瀾
小孩嘛玩心大,還有惰性,大人都會有惰性呢,何況小孩,不能硬逼孩子,畢竟小,容易變成叛逆心理,徐徐善誘吧,慢慢讓她理解,我家孩子也不愛寫,好像愛寫作業的孩子太少了,我也頭疼,一說寫作業就蔫了,只能引導
-
12 # 大俠簡生活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作為家長絕對不能用威嚴去逼孩子做,要開導和引導孩子,引導孩子覺得做作業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簡單給一些建議:
1、首先要看一下作業量,比如一個字要寫一篇稿紙這類重複的,如果孩子掌握了,可以適當減少孩子的作業量。我女兒在上小學時,就有過這種經歷,當時我們就減少孩子寫的次數,然後給老師寫個便籤,讓孩子第二天交作業時一併交給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孩子慢慢感覺作業量有所減少,家長也確實站在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孩子便會減輕壓力,有信心;
2、每天寫作業限定時間,比如30分鐘內必須完成一科。不要浪費時間,引導孩子有效的使用時間,剩下更多的時間去做她喜歡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髮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不時給予表揚,表揚和鼓勵能激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
3、在家裡為孩子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空間,方便孩子靜下心來學習和思考,不能孩子寫作業,家長看電視或玩手機,家長要靜下心來看看書或寫點東西,慢慢也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4、重視孩子學習的同時,重視他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要剝奪那個年齡段孩子該有的一些權利。只有解決孩子不願意去寫作業的心理原因,才能更好的幫孩子去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回覆列表
一、瞭解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根源,是“對症下藥”的依據。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根源一般有三方面。
(一)孩子自己不想願意寫作業。
1、知識內容不理解。由於對於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不理解,又不敢請教老師和同學,導致都想不明白怎麼做。
2、性格散漫不“上道”。由於假期的自由空間太多,性格散漫慣了,意識上還沉浸在假期的“遨遊”中,對開學還未“上道”,對於作業更是丟三落四了。
3、興趣感觀不注意。由於對學習的“不上道”,孩子的興趣還在於運動、娛樂等特長的專案裡。比如喜歡踢球、唱歌、跳舞、繪畫、表演等愛好特長的“玩耍”中,當然就不願意寫作了。
(二)孩子不滿意家長表現的原因。
1、孩子希望家長多些關愛。孩子要求家長就能看著自己做作業,問問學習問題而已,家長都常常以要出門會客或賺錢的理由推脫。
2、孩子希望家長多些表揚。孩子要求家長能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自己也曾經認真努力過,卻未得到過家長的表揚或讚賞。
3、孩子希望家長多些遊戲。孩子要求家長能在自己完成作業後或在假日裡能一起玩遊戲,哪怕看著自己玩也好,可也常常由於接到“電話”就出門了。
4、孩子希望家長多些運動。孩子要求家長能按照約定帶自己在小區或公園廣場去跑一跑,追一追,哪怕拉著手走一走也好,可也因為“忘記”了。
5、孩子希望家長多些活動。孩子要求家長能按慣例帶自己到“老家”去體驗農村勞作生活的,可又因為“加班”或“出差”給耽擱了。
(三)孩子不接受老師佈置的作業。
1、作業量過多。由於教師佈置的作業量過多,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故意不想做。
2、要求太嚴格。由於教師的作業要求太嚴格,書寫要怎樣,格式要怎樣,還要家長簽名等等太多“規矩”了,受不了,不想做。
3、內容太難了。由於學習內容太難,孩子上課時分神,沒有聽清楚,現在還不會,推卸在老師的身上,不想寫。
4、“敵意”太濃了。由於對老師的批評和教育懲罰不接受,產生“敵意”太濃了,“下決心”就不做。
當然,以上的原因只是普遍現象,如果是心理疾病或智障問題,就要去請專家診斷分析了。家長只有把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真正原因搞明白,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二、尋求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偏方”, 是“對症下藥”的“妙方”。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都是有原因的,家長要耐心發現,細緻觀察孩子的表現,尋求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偏方”確定“對症下藥”的“妙方”。
(一)家長的“偏方”。
如果是家長的原因,那麼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學習進步,家長就要以身作則,尋找自身的不足,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形成關鍵期儘量推掉不必要的應酬和會客,最大限度滿足孩子的親子活動要求,從而,把孩子從不滿意家長行為表現而故意不想願意寫作業的現象,幫扶到“我要認真完成作業”的想法中去,達到“偏方”扶正的效果。
(二)孩子的“妙方”。
如果是孩子的原因,那麼家長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孩子沒學會的知識,家長可以自己學或請家教解決。
1、表揚鼓勵法。孩子不感興趣的作業,沒有完成作業時,不要懲罰他,家長要使用多種途徑和手段來尋找突破口。
(1)表揚。根據孩子的特長優點,儘量表揚他,培養他的自信心,時間一長,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
(2)獎懲。當孩子能完成作業時就鼓勵他;當孩子有小小進步,父母也要給予獎勵。父母可以讓孩子列出一個他願意爭取到的獎勵清單,可以是一些實物獎勵。如:可以吃的小零食、可以玩的小玩具;或者和父母一起玩等要求。當孩子做不到時進行小小的懲罰也是必要的。
這樣,家長透過不斷地堅持,對孩子的表現進行多表揚、少批評,當孩子不用你嘮叨,自覺完成作業時,教育“藥效”也就達到了。
2、寓教於樂法。當孩子常常因為愛玩而不做作業時,家長可以採用“寓教於樂”的“妙方”。家長先陪孩子去玩個夠,透過踢球、遊戲、爬山、唱歌、下棋等娛樂活動,在玩的過程中,找機會跟孩子講些古今中外名人用功讀書的故事,激勵孩子向名人學習,學好知識本領,才能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在孩子玩的高興時,比較容易聽得進去道理,採用“寓教於樂”的“妙方”,使孩子明白學習和做作業的意義。之後,家長不妨給孩子固定學習的地方,幫孩子制定學習時間表,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數量一定的作業,完成後允許去看電視或到戶外玩耍。同時,還能激發孩子在課堂上專心聽講,從而達到讓孩子從內心意識到要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三)家校的”秘方“。因為孩子通常在改正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覆,家長要與學校構建家校聯絡網,聯合教師協同作戰,只有這樣才形成教育合力,讓孩子不願寫作業的想法” 無處藏身“、”原形畢露“。
1、欲擒故縱法。當孩子不願寫作業,而沉迷於遊戲、踢球、上網等娛樂活動中去時。家長可以與教師取得聯絡,故意讓孩子不做作業。透過一天、兩天,不超過三天,孩子就會覺得受不了,家長和老師採用“欲擒故縱法”,都不理他時,孩子就會與家長和老師提要求。這時,家長和老師再對孩子說些要求,孩子就會答應,也就達到相應的教育“藥效”了。
2、勞逸結合法。當孩子手腦的協調性比較差,想是一回事,手上動作又是另外一回事時,寫的字筆順顛倒、計算粗心、寫字出格,往往不愛做作業的原因。這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家長或老師可以幫助孩子改善大腦中樞神經的調節功能,讓孩子先伏在桌上閉目養神大約三分鐘,再引導小孩朝著需要寫的作業方面發展,期間要注意勞逸結合,當孩子做完作業之後最好能及時批改或指正,達到要求時給予讚賞,如果在家裡可以帶出去活動,讓孩子對完成作業後的活動充滿期待,使孩子抱著一種愉快的心情去專心地完成作業。
總之,孩子不願意寫作業是有原因的,我們要尋找症狀“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問題。同時,學校教師也要改革佈置作業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多設計一些開放性、操作性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