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隊長曆史
-
2 # SJY大柚子
新三國裡漢獻帝后,曹丕的姐姐罵他說曹操一生功業尚不敢篡漢,你繼位不久何德何能敢取漢自立,真是無恥。曹丕答道我所做的事情遠遠高於廉恥。
這就他的功業,開創曹魏一代。實際上當時正統已經屬魏,曹操的魏武帝也是曹丕追封的。
-
3 # 應作如是觀
魏文帝也好,建安七子也罷
曹丕生前治邦理國,行文作賦,都不如死前規定自己葬禮從簡,並說“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
我死之後,葬禮從簡,如果有人妄加改動,到了地下,我也會殺了你,鞭屍一百次。
這就是曹丕關於自己死後葬禮的遺囑!仁義,霸氣!
曹丕一生功績甚多,<軍師聯盟>中提到的九品中正制便是其一,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世家大族籠絡人才進舉的局面,給讀書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曹丕在位期間重修曆書,平定叛亂,發展經濟,維護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對於一個皇帝而言,不需要立功立言立德,只需要讓自己的臣民過上好日子,就是最大的功績。曹丕,在位期間恰恰做的最多的事情便在於此。
-
4 # 千年歷史千面遊
曹丕作為曹魏實際上的第二位君主,可以說前有像曹操那樣高山一樣的父親,後有篡漢自立、收納父親後宮那樣如淵似海的罪孽,確實讓很多人所詬病。確實,要是論起才能來,曹丕不如父親曹操,不如兄弟曹植,甚至連10歲時的曹衝都不如。但是,也不能說曹丕就一無是處。他在位期間,曹魏的國土面積、政治制度和文化,還都是有所發展的。下面我們來分開說一下。
拓展國土:收復西域
東漢末年,西北軍閥分崩離析,導致西域地區的全面失控。後來,這裡成了地方軍閥和羌族勢力的天下。後來曹操雖然打敗了馬超等地方軍閥,卻無力控制涼州全境,只能將西域四郡合併為雍州。但是雍州治所被設在關內,所以對西域的控制有限,地方少數民族勢力仍然猖獗。
曹丕登上帝位之後,將西域四郡重新設定為涼州,並且由中央派遣官員管理。這一舉動,引起了涼州軍閥的不滿,因此再度反叛。曹丕派遣張恭、蘇則等人出兵,剿滅了當地最大的漢人勢力黃華。之後又派大將張既,在姑臧城下擊敗了數倍於己的胡人部隊。魏軍軍威大盛,其餘的胡人紛紛投降,西域隨即平定。這之後,曹丕又設定了西域長史府,恢復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這一點,算是曹丕在位期間的一大功績。
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
西漢和東漢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和薦舉制並存的。官員的選拔,幾乎全部靠地方名士的推薦。雖然也有“舉孝廉”之類的社會制度和“月旦評”的風氣,但是這是一個非常鬆散、沒有具體標準、沒有操作規範的選官制度。從東漢末年開始,察舉和薦舉之權,逐漸被氏族所壟斷,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曹丕登基之後,採用尚書陳群的方法,由中央在地方選出德高望重之人,專門負責選拔官員。這種人,被稱作“中正”。而中正所選出來的官,到了中央還會進一步選拔,填報人才調查表。然後,朝廷再根據填表的情況,決定這個官員的品級。如果該官員出了問題,薦舉之人會相應受罰。這種選官制度,便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雖然無法杜絕世家大族把持官場的情況,但是至少定下了規矩,也定下了選拔的框架。比起那種廣泛的察舉和薦舉,還是有一定進步性的。而且,九品中正制後來繼續發展,成就了盛行中國上一千多年的科舉制。這無論如何,都應該算是曹丕的一大功績。
文化貢獻:最早的七言詩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被後世稱為“三曹”,算是三國時代最為頂級的詩人。後世為了紀念這三人,曾經專門出過《三曹詩選》。三人中若以才華而論,曹植無疑是最高的。西晉文學家謝靈運曾說曹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由此可見曹植的才華之蓋世無雙。同樣的,曹操雖然詩作不多,但每一首都是耳熟能詳、膾炙人口。
只有曹丕,雖然也有二十一首詩作傳世,但是質量比起父親和兄弟來,確實要差上一些。不過,才華不夠創新來湊,曹丕獨闢蹊徑,也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他看四言詩寫不過父親,五言詩寫不過弟弟,便創新性地寫起了七言詩!雖然七言詩在歷史上早就有,但是並非是格律詩,而更多的應該算作“歌”。到了曹丕的《燕歌行》這裡,七言詩才算有了自己的格律。也因此,曹丕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寫七言詩的人。曹丕的七言詩不僅進一步拓展了詩的表現形式,還為日後輝煌的唐詩打下了基礎。這個文化貢獻,也應該算在曹丕的身上。
曹丕確實並非一個強橫的英主,但是在守成方面,他還算是有所作為的。他的才能,應該不止歷史上所看到的那些。可惜的是,老天只給了曹丕7年的時間。如果能多給他十個念頭,說不定曹丕會有一番大的作為。
回覆列表
魏文帝曹丕,魏朝 開國 皇帝。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者之一。是三國時代第一位皇帝,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
魏文帝曹丕(遊戲《三國志12》形象)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 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庚子年)),魏武帝 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對外平定武威三種胡 、酒泉和張掖的叛亂,從劉備集團手裡收復上庸三郡 ;對內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援,為稱帝奠定基礎。當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大魏皇帝。定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力;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提倡節儉、薄葬,預作《終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三次率大軍南下伐吳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學有相當高的成就。是中國三國時代第一位傑出的偉大詩人。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總體來說,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 ,多次擊敗羌胡、鮮卑等族的進犯。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陽後一病不起,臨終前託付曹叡於陳群、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
曹丕死後諡曰“文皇帝”,廟號“高祖”,葬“首陽陵”(《資治通鑑》作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