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孔子的友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酒肉朋友。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友就是有著共同的志向,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觀相同的人。

    “無友不如己者。”論語中出現過兩次,這句話的解釋也有大致兩種:一種把“友”當動詞交朋友解釋,“無”當通假字“毋”,不要的意思,連起來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也是生活中的一個現象和一種思想,這種解釋很有市場。

    第二種解釋為沒有朋友不如自己。這應該比較符合孔子的為人和性格,孔子謙虛好學,拜師學習的物件很多,人各有所長,師其長處,每個朋友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 2 # 路上有心人

    孔子所說的“無友不如己者”的意思和你所說的意思正好相反,也就是,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一個“無”字,一個“不”字,否定之否定,正解就是,每個朋友都比自己強。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孔子在交友方面很謹慎,他的朋友大多是德才兼備,至少也是在某個方面有比孔子強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孔子為人謙虛,就像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樣,是對別人的尊重。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

  • 3 # 喬鞅人物誌

    首先指出,題主這句話都弄錯了,應該是“無友不如己者”(是己,不是已)。

    “無友不如己者”是孔子說過的話,在《論語·學而第一》中的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在《論語·子罕第九》中的原文是——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歷來有多種不同的解釋,由於跟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相隔太遙遠,到底哪種解釋更能準確表達出孔子的本意,現在也無從得知。筆者所要強調的是,哪種解釋更合乎情理,更能指導我們的人生,就採用哪種解釋,這才是傳統文化給我們的指導和借鑑意義所在。

    1、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的解釋

    南懷瑾認為千萬不要依古人的解釋,認為交朋友一定選比自己好的,那就錯了。要尊敬每個人,認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他認為,初交友,擇善為之。自己修養好了,可以泛交,學人所長。

    南懷瑾認為,孔子是教育我們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人不如自己。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

    李澤厚、陳志歲的觀點和南懷瑾類似。

    李澤厚在《論語今讀》裡提出,“無友不如己者”,應該解釋為,自己應看到朋友的長處,即別人總有優於自己的地方,並非真正不去交結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過自己。如是後者,在現實上不可能,在邏輯上作為普遍原則,任何人將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種勸勉之辭。

    陳志歲《載敬堂集·讀書體義·〈論語〉參解》:“〈論語·學而〉記子曰:‘ 無友不如己者。’ 謂沒有朋友不有長處,定有逾己者。人各有其長,堪資取補,誨人謙虛砥益爾。〈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旨別白也。”

    南懷瑾、李澤厚、陳志歲的觀點是比較合乎情理的,任何人都有勝過別人的長處所在,也有不如別人的不足之處,一個人的優缺點不應該成為交友的首要原則。

    所以,交朋友的原則應該是“擇其善者”,也就是說,交朋友的首要標準是品行,只和品行端正的人交朋友,一定不要和品行不端的人交朋友;而不是把別人的優缺點作為交朋友的首要原則和標準。

    2、楊伯峻在《論語譯註》裡的解釋

    楊伯峻認為就應該直截了當保留地取字面意思,譯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李零也持類似觀點,他旗幟鮮明地說,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是孔子的意思,很清楚,用不著拐彎抹角。

    錢穆也這樣認為。

    如果這樣理解這句話,那就完全違背常理了。孔子能提出“有教無類的”劃時代的教育思想,竟然還會如此狹隘地認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其一,試問,如果每個人都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就會陷入悖論。比如,百萬富翁只和千萬富翁交朋友,但千萬富翁看不上百萬富翁,他要和億萬富翁交朋友,那百萬富翁到頭來還是交不到朋友啊!

    其二,試問,誰敢說自己比別人任何方面都更強?別人任何方面都不如自己?這樣絕對化的觀點同樣是十分荒謬,經不起實踐檢驗的。比如,愛因斯坦大科學家,厲害不?但他打架打得過拳王泰森嗎?任何人都是有長處,也有不足。

    怎麼可能只選擇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

    一方面,你想選擇比自己好的人做朋友,人家未必看得上你,接受你交朋友的請求呢!那些百萬富翁豈不是要淪為孤家寡人了?更何況還有太多太多不如百萬富翁的人呢?他們都要淪為孤家寡人嗎?

    另一方面,有誰是全能的?有誰是完美無缺的?可以說,世界上再偉大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如果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意味著,任何人都無朋友可交了!

    所以,這個結論很荒唐,因為這種觀點太荒唐了!

    3、錢遜和蕭民元的解釋

    錢遜覺得把意思整個翻轉,有點不落忍。他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較合孔子原意。所以譯為: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蕭民元在《論語辨惑》中提出,要正確理解這句話,就要先把“主忠信”連上去,應合解“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就是說,君子以忠信為重,不要與不重視忠信的人交朋友。在這裡,“不如”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而是不像自己一樣很重視忠信的意思。因為忠信這種品德,小而言之,是忠於事而信於人;大而言之,則是忠於國而信於民;皆君子立身行事的要素。

    錢遜和蕭民元的解釋乍一看似乎比較合理。因為他們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志氣相投的人才能成為朋友,事實上,的確有不少人是秉持這種原則來交朋友的。這也能解釋我們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現象。

    但這種觀點還是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世界上的人都秉持這種觀點和原則來交朋友,那麼,很容易造成人與人、行業與行業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就會人為地割裂很多東西。所以,這種觀點和原則在現實生活中只能是區域性存在,而不能成為普世價值,因為難以普及。

    難道音樂家只能和音樂家交朋友?音樂家就不能和裝修工交朋友?縣長只能和縣長交朋友?就不能和農民交朋友?所謂的“道”是個人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但不應該成為交朋友的首要標準。

    在追求“道”方面,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在交朋友上,則應該開放式的,廣泛的,只要對方品行端正,就可以交朋友。這也正是“統一戰線”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 4 # 車一進二

    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說:主張忠、信待人,則友人都會與自己一樣。即所謂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者也。知過錯要勇於改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孩子好好吃飯有什麼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