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源頭的風景

    討好型人格是沒有自我的,他的精神依存只能透過他人的認同來獲取自我存在的價值。並不存在什麼錯誤的心理邏輯。只能說他缺乏對自我的認知和認同。

  • 2 # 李士豪

    前段時間網路上出了一個段子,總結了一下華人活的憋屈的方面,稱為“華人的八大委屈”。

    以下就是偉大的網友歸納出的8條華人常見委屈,對照自檢,看看你中槍了幾條?

    都不容易

    你喜歡就好,隨便吧

    別管我了

    忍一忍就過去了

    別傷和氣

    那好吧

    可以,沒問題,再晚我也會做完

    習慣就好

    翻譯成今天心理學的話就是“一個人應該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即便本心上做不到以別人為中心,也要假裝能做到”。

    總而言之,就是要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委屈自己,悅納別人,如此行為上才能貼合一個主流並正常的人際行為標準。

    在長期這樣的文化要求下,華人容易出現兩種傾向。

    一種是變得虛偽,所謂心口不一。

    表面上處處為別人著想,實際上卻十分的、處處的自私自利,外在的好人形象成為一種表演和扮演,俗稱“會做人”;

    但還有後一種人,是真的變成了中國式的老好人。

    這種人真的會處處犧牲自己,成全別人,一切圍繞著別人的需求轉,一切看別人的眼色行事,特別委屈自己,不敢表達意見,活的特別苦逼。

    當後一種人發展到極端,就容易出現所謂的“討好型”的人。

    即把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自己,表達自己,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

    與他們表面總是在人表現出來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裡,他們其實內心衝突很多。

    正是因為解決不了這些內心衝突,他們活的很累,很壓抑,很委屈、很抑鬱、生命很萎縮,甚至很憤怒。

    我今天想說的主題是:

    如果把時間、精力及人生目標浪費在博得別人的喜愛上,你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受愛戴的死人!

    一個人不能做自己,處處取悅別人,以別人為中心,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

    2.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有著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會具有如下典型特徵:

    (1)“都是我的錯。” | 對別人的感受過度敏感

    討好型的人通常都對別人的情緒非常的敏感,別人有任何一絲不悅或者心情陰雲,他們都能快速而又及時的捕捉到,有時這種覺察甚至到了“自以為覺察”的地步。

    遺憾的是,他們之所以這樣,通常是因為內心有一個不好的假設,即他們會認為別人的情緒變化跟自己息息相關。

    他們有義務讓別人高興,似乎別人不高興就是他們表現不好造成的,他們非常害怕別人對他們有不好的評價,為了維持住別人對他們好的評價,他們必須深刻提高警惕,關注著別人,為的是趕在別人指責自己時,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對自己滿意。

    因為這一點,他們會自動的在與別人的關係裡,把自己放在滿足別人的位置上,類似於奴隸,而別人是他們的主人,一個奴隸必須時刻討好主人,也許就是討好者內心和行為的最真實描寫。

    儘管有時候他們意識不到這種荒謬的邏輯,卻按照這樣邏輯規則在指導自己的行動。

    (2)“我決定不了任何事。” |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討好型的人對於別人的負面反饋往往吸收消化很快,他們一貫的會採用別人都很強,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來解釋一切事情。

    所以在討好型人格的內心裡會認為:“我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事情,而必須依賴別人的判斷和對我的評價才行”。

    本質上,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是把自己放在一種弱者的位置上來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因為在討好者的內心裡,他們會認為“我都這麼弱了,我都這麼自我貶低了,我不會攻擊你,只會捧著你。你也就不好再來攻擊我,嫉妒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他們害怕自己表現的強大和美好時,會引發別人的攻擊性。為了避免衝突,他們提前繳槍投降。

    (3)“我害怕說不。” | 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特徵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因為他們有很深的不配得感,即會認為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是件很過意不去、很愧疚的事。

    當他們獲得幫助時,往往會表現的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別人的幫助和恩惠。

    與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討好型人格的人在面對別人的要求時,很難拒絕別人,即便當他們意識到別人的需求可能會不合理,他們也拒絕不掉,因為他們害怕一旦拒絕掉別人,別人會對他們不滿,對他們有很差的評價。

    即便他們做出了拒絕別人的行動,也會反覆的給別人道歉,為的是試圖消滅掉別人的差評和不滿。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裡有這麼一段話,可謂是對這種心理的形象寫照: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4)“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 缺乏界限和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害怕別人的不滿和差評,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原則,在交往中也喪失界限。

    一方面他們會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則,任憑別人無限制的對自己違矩而做不出任何反抗,比如有的討好者任憑別人跑到自己的生活裡來指手畫腳,對自己指指點點,即便內心不舒服卻做不出任何反抗。

    另一方面他們也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希冀著別人為他們過度的負責,期待建立過度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常常因為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而受傷。

    討好型的人的這種缺乏界限,主要是因為他們自身沒有界限感造成的,因為自己界限缺乏,想當然的也會認為別人界限也缺乏,所以會引發各種人際痛苦。

    3.哪兩類父母,

    容易塑造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討好背後的本質是一個人的低自尊。

    有兩種型別的父母容易塑造討好型的孩子。

    一類是父母本身就是討好者人格,自尊和價值感都很低。

    他們一方面會不停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討好別人獲取生存,一方面又言傳身教許多討好的模式。

    甚至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就會在對待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時,犧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滿足別人家孩子的需求,捧著別人家的孩子,照顧別人家父母的臉色,而委屈自己,犧牲自己。

    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自我感覺就低人一等,不自覺的就容易討好別人。

    一個家族在傳遞討好的時候,它一定會傳遞與之匹配的抱怨。

    在外人眼裡,討好型的家庭似乎與世無爭,對外總是在示好。但是就像一個人一樣,過度的討好會引發人性的失衡。在討好者家庭的內部,也會有更多的抱怨和負能量釋放的方式。

    除非發現這種模式的不合理,才會嘗試去改變,不然的話,他們就會一直討好下去,甚至把這種討好模式傳遞給後代。

    另一類出現討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著控制慾過強的父母。

    在這種家庭裡,孩子的一切必須圍著父母的需求轉,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見和自我,孩子必須孝順,一旦孩子做不到這些,這些父母就會透過指責、批評、打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漸漸的,孩子內心的聲音被完全泯滅,而成為只依賴大人評價的傀儡,孩子變的膽怯畏縮,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覺得自己必須討好父母,因為只有討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過。

    當他們長大後,討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不管在哪種養育模式裡,我們都可以看到,討好型的孩子從小就缺乏自我價值感,或者被剝奪了自我價值感,而“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為了獲得這種自我價值感,他們才會不惜自我犧牲、自我壓抑、自我委屈、自我矮化,努力努力的去滿足別人,以交換到別人對自己的滿意和好評。

    4.長大後,如何走出討好型的人際模式?

    要走出討好型的人際模式,可能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1)首先,要有站起來的意識

    外界在評價對一個人友好不友好,佩服不佩服時,更多的是考量這個人的能力因素和對他人的價值。

    如果你不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把精力用在討好別人上,時間久了,別人都會容易看不起你,忽視你,因為你對別人會越來越沒有價值。

    改變討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有站起來的意識。

    站起來就意味著要尊重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意願。

    在合理的情況下,別人應該尊重自己有這些渴望和要求,因為自己配。

    你要勇於捍衛自己的這種權利,而不是把這種權利拱手讓給別人。

    (2)站起來的下一步是有膽量和勇氣為自己負責

    討好型的人之所以甘於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就是因為他們想拋棄或者逃避自我負責的部分,他們不想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也不想冒險,他們只想依賴強者。

    然而這個世界的真相是,沒人可以為別人的人生負責,也無所謂強者弱者,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是每個人逃脫不掉的責任。

    既然逃脫不掉,不如直面責任和挑戰,去承擔它,而一個人的能力和勇氣也會在這種承擔中得到鍛鍊而一步步強大。

    (3)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禁錮和塑造

    好多人的人生都活在原生家庭帶來的慣性行為模式裡,討好者也不例外。

    一個被否定過多的人需要重新去看待自己的早年模式,重新去看待自己內心那種求認可的模式更多的是由早年不良的教育模式引發的。

    早年沒有獲得認可,所以對認可有著貪婪的渴求,不過是在彌補早年的缺失,而生命如果一直被這種缺失捆綁,就會嚴重影響自己的成長和外部關係。

    走出原生家庭對自己的禁錮,就要擺脫原來塑造的一些舒適區,突破自己的恐懼區,比如原來覺得一旦有人對我不滿或者差評,自己就感覺天要塌了,要有災難發生了。

    現在不妨嘗試著去做一做,看看即便以為引發了別人不滿或者差評的情況下,天有沒有塌,災難化的後果有沒有發生?

    我們的那些恐懼更多的是父母行為導致的結果,但現在我們面對的物件是世界上的其他人,並不是人人都像自己的父母,一旦不符合他們的需求或評價時,就會嚴厲斥責自己。

    即便遇到嚴厲斥責自己的人,也要意識到,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不再是個孩子,你完全有力氣捍衛自己的觀點和利益。

    (4)別人對你的喜歡和接納並不是建立在你必須做些什麼的基礎上

    討好者一般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模式,那就是我必須做些什麼,別人才會喜歡我,或者我必須不能表達出什麼,別人才會接納我。如果我自己什麼也不做,是沒有人喜歡我,接納我的。

    其背後是自己無法接納自己,愛自己。必須不停的去獲取肯定。

    其實生活的一個真相是,你無需去追求別人喜不喜歡你,接納不接納你,只要你自己喜歡自己了,接納自己了,你會發現全世界也都會接納和喜歡你,因為即便世界上還存在一些不接納或不喜歡,也無所謂了。

    因為,只要我自己喜歡自己,接納自己就好了啊。

    我就是我的世界,我就是我的一切。

    討好的行為越多,自我被殺死的也就越多,可以說每一次討好,都是對自己自我的踐踏和凌辱,以至於最後即便獲得了全世界的“愛戴”又怎麼樣?

    你真實的自我已經成為一個死人。

    所以當你再試圖討好別人時,不妨看一下自己,朝著那個關係看一看,你會發現,這時的自己正在踐踏貶低弱化著自己,這種時刻,你是否有勇氣提醒自己:

  • 3 # 臭花

    一般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有“好人癮”。個性基本是沒什麼底線跟原則,常常寧願委屈求全,拼盡全力演個“好人”有些人;甚至有些人,不惜把委屈,傷害強加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只為在外人眼裡營造一個完美好人的形象。

    討好型人格的人,不願意跟任何人有衝突,特別能剋制壓抑自己。看起來沒什麼主見,只要別人有要求,他們就會呈妥協隨從狀態。在面對選擇上,只要有對立的觀點想法存在,他們就不會顧及自己的真實想法跟感受去成全對方。

    看起來是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但壓抑下來的這些情緒,很容易導致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網上之前不是流行一句話嗎:千萬不要把老好人惹急了,不然真不一定會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

    他們,往往看起來很會做人,但相處久了,會讓人不舒服。因為人是相互感應,同化,情緒傳染的。

    一旦你跟討好人型人格的人成為了朋友,難免會考慮到他們的感受,想法。但是他們從不輕易透露真實的自己,往往讓你察覺到他們的心口不一。

    最可怕的是,你們成為了朋友。就要跟著他一起扮演“老好人”

    一旦你與其它人發生衝突,他們不會站在任何人的一邊,即便對錯是非很明顯,他們仍會選擇和稀泥。比如,做一些拱火的行為,勸大家,算了吧,都不容易,忍一忍就好了,犯不上相互計較....總之,他們會把雙方的怒火,升級成一種無法說出口的內傷。

    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容易遷就別人,有時還會扮演有求必應的角色。即便他們偶爾也會感覺到心很累,壓抑委屈,難過,但面對外界的要求,他們學不會拒絕。

    他們的內心,實際上很寂寞孤獨,但是他們很害怕找人傾訴,怕不被需要,所以面對內心衝突的時候回選擇一忍再忍,甚至,別人會認為他們沒有忍無可忍的時候。

    他們所有的感受都藏在別人之後,而想法過於依附他人,所有出發點都是以取悅別人為主。

    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很細膩,還很敏感,善於觀察周圍人的情緒起伏。會跟著別人的起伏而干擾自己的情緒變化。他們常常會給自己不好的暗示,造成自己的危機感。覺得,如果自己不怎麼怎麼樣,就會怎麼樣怎麼樣。甚至,他們覺得,討好別人是自己與生俱來的義務—通常這樣的人,在原生家庭裡都會擁有一位,過度嚴厲,專制,控制慾特別強的直系親屬。或者是,直系親人很暴躁,他們不被直系親屬關注,愛護。

    討好型人格,還缺乏對界限感的認知,他們認為,很多人都可以幫自己拿主意,控制左右自己。同樣,他們的另一面,也會發揮強勢專制,控制慾強烈的一面,尤其是在擁有親密關係之後,顯露的特別明顯,完全複製他們的體驗施加給親密的人。

    參考人物《我的前半生》裡面的老金,就是討好型人格其中的一種。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下,會歇斯底里,不惜口不擇言詆譭謾罵。跟這樣的人在一起,經常會有被老好人踹一腳的感覺。你沒有辦法說,因為大家都認為他是好人。這個形象根深蒂固。所以,一旦你們之間發生了任何,錯的一定是你,背鍋的也必須是你。

    討好型人格也是分很多種類的,但我們日常所見的,普遍都是以取悅別人而營造自己美好形象的人。

    總之,無論是哪一種,討好型人格都是二元對立式的,他有多討好,就有多壓抑;他的壓抑就會轉化成沉重的負面情緒。

    總結幾點關鍵錯誤的邏輯:

    1.別人一旦不高興,或無法取悅對方時,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沒用。

    2.依靠外界認可,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只要能證明自己是需要的就不會拒絕。

    3.以別人的喜好為自己的喜好,以別人的需要當做自己的需要,完全不顧及自己的感受,甚至故意忽略自己。

    4.無法接受自己真實的一面,如果脫掉老好人的喬裝,就會崩潰。

    5.對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認知模糊,甚至無知。常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其實,這也是強權,控制慾的一種表現。

    6.認為別人的不迴應就是瞧不起,常在別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尊嚴。

    如果你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一定很不快樂吧。希望有一天,你能面對真實的自己,去用敞開的心感受自己真實的一面,學會減少自我壓抑。

    個人觀點:犯不上討好任何一個人,尤其是不喜歡自己的。有時候,人類相互討厭是沒有理由的,很多人討厭你,很可能就是因為你長的就讓他討厭~

  • 4 # 暖心理

    很高興在此討論這個問題。在你的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總在刻意揣摩別人的心思和感受,並努力在思想和行為上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他們總是更多的為別人考慮,而較少考慮自己,而且傾向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他們最在意的就是自己是否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這就是討好型人格。

    按照薩提亞“自我——情景——他人”三個維度的溝通結構模型,討好型人格屬於在溝通中只有“他人”和“情景”,而沒有“自我”的人。因為缺少了“自我”的存在,所以討好型人格的人對於安全感和來自他人的認可、關注特別渴望,他們的種種討好式人際表現從根本來上說通常基於這樣幾個錯誤的心理邏輯:

    1、“我很弱,他人很強”——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概念就是一個敏感又脆弱的毫無力量的小孩,所以總是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2、“我需要別人的認可和肯定來證明自己”——無法從內部獲得自我肯定,習慣於藉助他人的評價來求證自己的存在感。

    3、“我必須要對別人好,別人才會愛我”——看不到自身的獨立價值,甘願附庸。

    4、“我沒有資格提出自己的要求”——自我價值感超低,低自尊,很難對他人說“不”。

    5、“都怪我”——特別敏感與別人的感受,把別人的不適歸咎於自己,人際界限模糊。

    討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害怕別人的不滿和差評,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原則,喪失界限。一方面他們會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則,任憑別人插手自己的生活,即便內心不舒服卻做不出任何反抗;另一方面他們也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希望別人為他們過度的負責,期待與別人建立過度親密的關係,又常常因為這種期待得不能滿足而受傷,所以討好型人格的人在生活中的感受總是比較苦逼的。

    如果探討討好型人格的成因,會發現,他們一般來自兩類家庭,一種是父母本身也是討好型人格,二是父母對孩子屬於過度控制的型別。

    討好型人格自我成長和改變的關鍵是尋找自我,發展內在的自我力量,看到自身的存在價值,提高自尊,最終擺脫對他人的依附,勇敢的站起來。

  • 5 # Miss張小豆

    常常有人認為討好性人格是一種在中國社會才會有的個性特徵,在西方社會很少見,似乎外華人不會為了討好別人而做事,或者委屈自己,其實不是如此,國外的知名測評機構Hogan的個性測驗HDS,就明確的指出了取悅他人這個維度來定義什麼事討好型人格,這個討好型人格其實不是一個準確的描述,太過於通俗了,很多心理學的測驗將這類人格描述為取悅迎合。他的含義是過分迎合他人的所求,甚至主動做一些傷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來取悅別人。那麼這類人有設麼錯誤的心理邏輯,或者說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這類人往往有幾個初衷,其一是希望自己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所以盡力去改變自己的這樣的生活狀態,力圖讓周圍的人都喜歡,認可自己,但他們忘掉了自己的欣慰別人不一定領情,因此他們常常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來獲得支援。另一類是很難接受自己受到攻擊,因此為了不被別人打擊或者傷害,而儘量配合他們的行為,甚至不惜噁心自己也要讓別人高興。還有一類是天生願意為了別人付出,但他們付出的方式顯得有些像拍馬屁而導致有些人認為他們在取悅迎合,他們自己的內心初衷可能不是如此。他們的邏輯問題在於,認為付出既有彙報,但其實對方並不一定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大部分這類人格的個體都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有回報的,他們並不是真的處於無私的考慮而對別人好,而更多的是希望獲得別人的支援認可,配合,甚至同樣的付出。

  • 6 # 唐若心學

    我認識身邊討好型人格,他們之所以喜歡討好別人,是基於這幾種心理的:

    1、總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看不到自己價值

    討好型人格骨子裡是自卑的,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所以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他們希望透過討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理由,也希望透過討好他人和他人建立一種連線,因為他們不能忍受孤獨與寂寞,內心裡面其實是非常空虛的,所以沒有辦法建立起內在的自信。

    2,害怕出錯,非常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中

    討好型人格第二個邏輯是害怕犯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犯錯就會遭到他人的譴責與批評,所以他們反相對保守,而且也相對較為被動。所謂不敢越雷池一步強調就是這個意思。他們骨子裡缺乏安全感,所以希望透過少犯錯來建立自我安全空間。但是殊不知,人生本就是犯錯,世上本無絕對的真理,越是害怕出錯,越不敢嘗試,就越封閉,從而容易陷入惡性迴圈中。

    3、討好型人格總是希望得到別人認可

    討好型人格最本質的邏輯是自己不認可自己,所以極力希望從別人認可中去認可自己。他們之所以會去討好他人,因為這是他們認為認可自己的方式。

    看到別人高興,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價值原來在這裡。他們是非常容易受他人佐佑的,所以失去了一種自我成長的力量,在討好中蹉跎年華,最終失去自我,痛苦不已。

    我是唐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行專家與教練,專攻自我成長與精進,婚戀心理疏導,已累計諮詢超過200小時,目前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願和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 7 # 小棉司吉寶寶

    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會具有如下典型特徵:

    (1)都是我的錯。

    對別人的感受過度敏感,覺得別人不高興都是自己表現不好導致的,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他們會時刻關注著別人,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滿意。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所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裡都會認為:“我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事情,而必須依賴別人的判斷和對我的評價才行”。

    (3)不敢發出請求,同時也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不敢開口尋求幫助,因為怕被拒絕。同時,如果有別人想他尋求幫助的時候,即使是比較不合理的需求,討好型人格也會選擇接受。

    (4)沒有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情主要是以取悅別人為目的,特別害怕別人的不滿和抱怨,這樣就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原則,任憑別人對自己無限制的違矩但是卻不敢做出反抗。

    以下是網友們歸納出的8條華人常見委屈,看看你中了幾條?

    都不容易你喜歡就好,隨便吧別管我了忍一忍就過去了別傷和氣那好吧可以,沒問題,再晚我也會做完習慣就好
  • 8 # 螞蟻科學

    討好型人格的人,會有幾種情況:

    情況一:自我認知的偏差

    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往往是“我不行,我沒有別人好”

    由於自我認知偏差出現的錯誤的心理邏輯大致有:(前面已有答者提到)

    1.失敗了都是我的錯,成功了都是他們的好

    自我認知的偏差,尤其是當自我評價出現偏差的時候,他們往往出現錯誤的“自我歸因”。當與他人的合作失敗的時候,由於他們不能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無法認清自己在該過程中的角色及作用,在歸咎原因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將失敗歸於自己,成功歸於他人;

    2.不敢拒絕別人,不敢向他人提出合理請求

    人,是一種群體性動物。獲得群體性認同,是人的需求。這種對群體認同的需求,表現之一就是對自尊的維護。

    當前面所說的自我認知中的自我評價出現了問題,即會習慣性地貶低自己的時候,他們會將接受別人的請求,幫助他人做事,作為一種獲得他人認同的手段,更有甚者,會主動幫助他人做事,以此來尋求認同。

    此外,在他們自己本身有需求需要幫助的時候,由於他們自我評價為“我沒有別人好,我很差”,為了獲得認同,維護自尊,他們又不得不裝作“我可以的,我很行”。這時候,就會出現一種很矛盾的情況:明明他們很需要幫助,卻死活不肯向別人求助。

    (此圖是反例)

    這樣的錯誤的自我認知如果不能被糾正,他們錯誤的認知會在自己的行為及他人反饋,中一步步被強化,最後完全失去自信。

    當然,這個糾正可以是自己來完成,也可以在他人幫助下來完成。

    情況二:偽裝的“討好型”人格

    當個體有某種特殊動機,為了實現某種目的,會偽裝出此類“人格”。但是,與其親密的人有時候會發現他們矛盾的一面。

  • 9 # 最好實名制

    說實在的,討好型人格其實很讓人心疼。一般這種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環境有一定關係。

    嚴厲型,否定型的家教。以及寄人籬下和缺愛的孩子更容易有這種心態,不自覺的配合別人說話和行動,沒有自我意識。甚至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達。害怕遭到反對和排斥,當這種行為成為慣性的時候。也就造成了討好型的人格。

    這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後天的“老好人”型。 誰說什麼都隨聲附和。沒有個人觀點,表面上和所有人打成一片,實際上是最不被重視的人群。之所以有討好型人格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幾點:

    1.缺乏自信和安全感,過高評估了別人,過低估計了自己。害怕發聲害怕出錯。

    2.順從的態度試圖以心換心,以情動人。得到大家的贊同和認可。

    3.凡事看的太明白,也做的很明瞭。事不關己的事情漠不關心,也沒必要參與。只要不影響個人利益。

    討好型人格的人大都敏感細膩,很容易覺察到別人細微的情緒波動。善於反省,處處小心翼翼,看別人臉色行事。實際上是活的很辛苦的人群,給自己的壓力也比較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往往更重視自我意識強,個性鮮明的人群。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雖然無害,但普遍被認為可利用價值不大。應該試著調整一下個人的心態,不要擔心不同的觀點,更無需看誰的臉色。你才是自己的主人。相信你有了大無畏的精神,也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存在感。

  • 10 # 青音約

    “討好型人格”其實說的是這麼種行為和這樣的思考方式,我認為上升不到人格的高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討好的穩定心理狀況,人格這個用詞不準確,而不準確的認知,是誰多有的,所以不必對討好行為或者這樣的人過於特殊對待。

    “討好型人格”的人認為,每個人,不管地位高低,能力是不是比自己強,即使是完全不存在評價性的陌生人,都會評價自己,而自己表現好和讓他們開心很重要,因為想得到這樣的表揚或者肯定。但是其實我們就是自己,而無論我們多好都會有人以各種理由討厭你,討厭你的人的理由和愛你的人的理由是一樣的。即使去討好,只是在你心理覺得自己做好了,對方不會有任何的好的感受。

    反過來,“討好型人格”的人怕被別人批評,怕讓別人失望。因為覺得每個人都在評價自己,所以自己做不好,不讓他們開心就會受到批評,遭受挫折。討好型人格的人為了讓每個人滿意自己,就討好別人,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都犧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去滿足別人。但是其實,懂得拒絕,會說不的人,才是更有價值。不懂得拒絕別人,就沒有自己的底線與原則,什麼都是跟著別人的腳步走,這樣的人,雖然行動上是討好,但是卻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因為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樣的價值體現在哪呢?

    這些原因主要因為小時候我們受的教育,就要做一個好孩子,聽老師家長的話,但是沒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聽話,所以這種思維方式長大了還繼續保持,即使沒了老師家長對我們的影響,我們還是會找人去討好,認識到這個根源,不把別人當做評價我們的人,慢慢訓練,就會改變這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了。

  • 11 # 夯七婚戀指導

    討好型人格似乎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經歷的,雖然在心理學上沒有對其進行定義,但是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生活中這種例子真的是比比皆是。其中最主要的錯誤心理邏輯在於,錯誤地估計了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只有討好別人才能夠得到對方對自己積極的評價。而這其中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對自己的內在評價。

    我想你已經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行為方式,我就說一個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會的一個技能,對別人說“不”。有些時候如果對方盛情難卻我們確實很難說不,這其中是我們對對方情緒的積極反饋,而任何時候只要別人對你有一點期望與要求,你都如果很難拒絕別人的話,那就需要警惕自己的討好型人格了。拒絕原來是一種本能,我們用“不”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在下次說“好的”的時候先問一下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騙得了別人,但是我們很難去騙子自己,沒有比自欺欺人更愚蠢的行為了。

    很多時候,不敢說不的這些人把“我不要”和“我不好”這兩個事情給搞混了,拒絕別人或許別人會對你產生某些想法,而如果你對這些想法望而生畏的話,那麼這個“不”字就很難說出口,原因在於自己擔心自己是不好的,我們的自尊來源於外在和內在兩個維度的評價,討好型的人往往太注重外在評價,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在評價。你要做一個好人,就不可以說不。

  • 12 # 鵜鶘心理

    嚴格來說,心理學上並沒有討好型人格這種概念,因為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獨特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人格是一個複雜的結構系統,它包含多種成分,例如氣質、性格等,這些成分的不同組合造就了一個人的複雜且獨特的人格,且人格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而討好只是一種行為模式,並沒有人格那麼多複雜的成分,所以很難成其為單獨的一種人格型別。

    具有討好行為特徵的人一般表現的敏感、多疑、脆弱、害怕別人拒絕等,在他們眼中只有討好別人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討好行為可以說是他們的生存之道。所以這類人一般具有以下心理邏輯:

    l 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因為敏感、多疑的性格,他們總能第一時間察覺到別人的情緒或態度的改變,並把這些改變的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以為是自己哪方面做的不好導致別人的情緒或態度改變。他們會開始變得沮喪、焦慮,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自己哪句話或是哪個行為得罪了別人。甚至很多時候明明不是自己錯,也要硬往自己身上安一個罪過。為了表示“歉意”,怕對方生自己的氣,他們會用各種方式討好對方,祈求得到對方的“原諒”。

    l 符合他人期望

    討好別人的本質是放低自己的姿態,一切行為都是為符合他人期望,以獲得別人的保護、支援或是避免傷害等。這可以歸結於小時候的經歷。一般有這種行為的人其父母是比較強勢的,總是要求孩子的行為符合他們的期望,否則就會懲罰孩子。所以為避免傷害,這類人通常會放棄自主選擇權力,聽從父母的安排。長大以後,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依然會保持與強勢父母相處的原則,放棄自主選擇權,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使自己的行為儘量符合他人期望。

    瞭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後就要有意識地改正,討好別人的行為是可以透過自身努力改變的。希望有此類行為的人可以意識到人生是為自己而活,不是為他人。

  • 13 # 心夥伴

    討好型人格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老好人”,這種性格特徵的人常常取悅別人,甚至有的時候自己覺得很勉強,也會將他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那麼,“老好人”們有那些常犯的錯誤心理邏輯呢?一、傾向於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

    用心理學術語來說,這是一種歸因方式的傾向,當我們凡事都把原因歸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就容易覺得是自己的責任與過失,會感到更大的心理負擔。

    所以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責任範圍誇大了,覺得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責任,比如自己有義務幫助朋友做一些事情,這是有義氣的體現。其實不然,不是所有來自朋友的請求都要鼎力相助的,不要忘了量力而行。二、過度在意他人的感受、不善於拒絕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很在意他人的感受、情緒和想法。比如當別人想請自己幫忙時,雖然自己可能忙的抽不開身,但是會想“要是我不答應他,他會不會因此感到難過?這會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他沒有我的幫助,會不會一籌莫展?”其實很多擔心都是沒必要的,別人往往不會有你想象中的那麼情緒敏感。並且,當這種人自己想請求別人幫助時,又會表現的不好意思提出請求,生怕自己會麻煩到別人。

    這種對他人想法、感受的過度在意,很可能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對於自己和他人是否有良好關係的不自信,會讓其沒有足夠安全感,生怕做錯或者說錯什麼,而破壞了這種關係。

  • 14 # 三清山居士

    謝謝邀請!討好型的人,經常討好於別人。是錯誤的心裡邏輯所致。這類人認為:一,人和動物一樣——都喜歡被順著毛摸。孰不知有一種“驢”,甭管怎麼摸都會尥蹶子。老虎更是不讓摸。二,順情說好話,耿直討人嫌。不論何事都都順著、讚許當事者,孰不知在眾人眼裡,是個是非不明的人。三,自己低調地討好別人,就會博得對方好感、同情、支援。孰不知物件錯誤,會收效不佳,甚至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四,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穫。孰不知,世上尚有“包拯”之流,其下場是弄巧成拙。【山人】拙見,僅供參考。

  • 15 # 果超超

    討好型人格的思維其實是一種沒有邏輯的思維方式:

    1.用自己的想法想別人,一廂情願。覺得我只要討好對方了,對方就能按照我想要的狀態表現。問題在於對方不可控,想控制不可控的是錯誤的。

    2,缺乏安全感,本能認為只要一直滿足別人的需求,只要沒有爭執,這就是安全的。害怕我表明立場態度,或者拒絕對方,會出現可怕的局面。錯誤在於外界給的安全感不可控。

    3.自欺欺人,覺得只要讓人家覺得舒服,就一切事情都沒有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人本性是貪婪的,有了一個要求還會有更多,直到像嬰兒般的要求的程度,所以是永遠無法滿足人性的慾望的。這個錯誤在於無法認知人性的弱點。

    4.沒有主見,無法正確思考。別人是否一定對,自己是否一定就是錯的?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做能達到嗎?

    5.自我價值感低下。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好好地對待,不會愛自己。其實是無法客觀看待自己,無法客觀看待別人,和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鐵血丹心》這首歌運用了什麼作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