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樣都是寫愛情故事,她倆之間有什麼相似性呢?
23
回覆列表
  • 1 # 竹裡館

    今天是簡·奧斯汀逝世200週年紀念日,兩個世紀所沉澱的、未曾改變的,或許並不僅僅是愛情故事,而是對美好結局的一再追尋和失落,一再剋制,又一再渴望。

    簡·奧斯汀(英語: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19世紀英國小說家,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文學家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傲慢與偏見》和《理智與情感》。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她在後期著名作品有三部:《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和《勸導》,都是作者遷居喬頓以後所作。前兩部先後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勸導》,因為作者對原來的結局不滿意,要重寫,沒有出版過。她病逝以後,哥哥亨利·奧斯丁負責出版了《諾桑覺寺》和《勸導》,並且第一次用了簡·奧斯丁這個真名。2017年起將取代生物學家達爾文,成為10英鎊新鈔的肖像人物。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式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汀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她的作品往往透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奧斯汀的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視窗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 2 # 娛樂小傻喵

    她們相似之處,首先是都採取旁觀者式的客觀的寫作角度,她們描寫的一般都是生活環境相對穩定且優裕的社會群體,所以對人物描寫都能把握住,對情節的發展變化也能有所控制,在她們不攙雜個人好惡的寫作態度下,她們的作品基本上生動翔實地展現了真實的生活。不過,她們對小說結局的處理是不同的,也許與她們的人生經歷有關吧,簡·奧斯汀雖然一生未婚,但是生活一直很平穩,所以她的作品結局大都完美;張愛玲則經歷婚變,所以後期作品的結局一般都很悲涼無奈,即使結局相對較好的《小艾》,氣氛也很悲涼。  

    其次是她們的對筆下人物的客觀態度,寫作態度與寫作角度是不同的,客觀的寫作態度要求寫作者對人物不攙雜個人的好惡,同樣作為大師級的作家,簡·奧斯汀做到這一點比較容易,因為她所處的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她本人與她筆下的人物也處於尊奉當時社會規則的階層,所以不至於引起爭議;而張愛玲則就不同了,即使她採取以個人為中心的人生觀和避世的生活態度,即使她筆下的人物大都處於相對安穩的避風港,在那個充滿社會矛盾和鉅變的時代,是沒有一個社會角落不受衝擊、或不會永遠不受衝擊的,所以張愛玲要做到客觀的寫作態度相對較難,所以她由於生活和社會環境所迫,也許還有個人社會觀點的原因吧,寫過兩部大陸稱為“反動”的作品,不過我認為雖然《赤地之戀》寫的確實不象話,但是《秧歌》還是寫的比較客觀的,她本人也因為這兩部作品寫的不是她熟悉的生活而對其評價甚低,並一再檢討,這體現了一個真正作家對作品的誠實客觀的態度。我們大陸,當然也加上港臺的作家中,為什麼半個多世紀都出不了大家呢?除了社會環境的原因,難道就沒有缺乏作家所應具備的客觀誠實的寫作態度方面的原因嗎?連一些不入流的垃圾作品都能獲得文學大獎,一些不入流的垃圾作家都被大學教授尊為大師或什麼新星新秀,不知道是中國文化的笑話,還是中國文化的悲哀呢?  

    最後,是她們作品中相似的文化和生活氛圍。她們筆下的人物大多屬於文化和生活層次相對較高的社會群體,所以也就體現了她們所處社會中比較高階的文化和生活氛圍,從廣義的角度來講,高階的文化和生活雖然不一定都是高尚的和正確的,但是總是一個社會及其文化方向和高度的體現,不高尚和不正確的東西我們可以糾正,但不能因為存在這些成分就徹底否定,更不能以處於文化和生活低層的群體所持的文化和生活觀點和方式取代,因為處於文化和生活低層的群體所持的文化和生活觀點也是基本上基於本群體的文化和生活觀點的,是因不具備必要條件而處於比較落後層次的。

  • 3 # 徐鵬遠

    首先必須說明,我覺得這樣的類比是沒有意義的。兩個時代、國籍、語言都不同的作家,除了共同的女性作家身份,並沒有任何可以相提並論的地方,而且兩人之間也沒有存在明顯的影響關係。這樣的類比就像把先秦諸子比作東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把湯顯祖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實際上背後主要是西方中心主義的意識作祟,從自己的文化中找到和西方文化存在表面相似性的東西,以證明自己的文化也是相當偉大的。但這麼做的一開始,其實就默認了某種自卑,只有依靠對方的參照物才能獲得自我的價值。這種類比是不是真的成立,只需要看看國外的論述就可以證明了,看看能不能找到類似於把契訶夫稱作西方的魯迅這樣的說法。

    所以關於簡·奧斯汀與張愛玲,只能嘗試列出一些相似點或非相似點,算是一種比較視角。

    兩人最大的相似之處是作品基本都是以愛情故事為基礎內容的小說,面貌上都呈現出“小”的特點,奧斯汀的作品被比喻為“兩寸象牙雕”,張愛玲則自己承認過“只是寫男女之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但與此同時,二人都沒有囿於這種“小”,反而都是以小見大,從小愛情中折射社會百態,從日常生活中看透人性。

    第二個相似性是,奧斯汀與張愛玲的作品都在兼具文學性的同時擁有相當高的大眾知名度。奧斯汀在世時已經獲得了大量讀者,連當時的英國攝政王喬治四世都痴迷於她的作品;張愛玲的作品在彼時的上海灘可以算得上暢銷書,柯靈、胡蘭成、傅雷、胡適等一眾名家都對她讚賞有加。而兩人於今世的熱潮也幾乎開始於同一時期,1995年BBC拍攝的6集電視劇《傲慢與偏見》在英國造成轟動,成就了新一輪“奧斯汀熱”,而張愛玲在中國大陸的閱讀也是在她1995年去世之後才逐漸流行的。

    第三個相似性在於,兩人都是依靠市場進行寫作和傳播的。1775年出生的奧斯丁,正處於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出版業得到快速發展,女性也因為社會大變革而獲得一定話語權和職業寫作的機會。奧斯丁名作《傲慢與偏見》,原本題為《最初的印象》,但出版商並未予以出版,後來經過改寫、換名才得以面市。另一名作《理智與情感》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原本名為《埃莉諾與瑪麗安》的小說改寫、更名之後,又自費才得到出版,後因銷量可觀,才以賣斷版權的方式繼續出版。而《蘇珊》在奧斯丁生前沒能出版也是因為市場原因,作品對哥特小說的諷刺被出版商認為有損主流市場的利益。1920年出生的張愛玲則身處資本主義文化、經濟迅速發展的民國,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爐香》正式發表在上海灘知名的都市時尚類通俗文學期刊《紫羅蘭》,此後也依託《雜誌》、《永珍》、《古今》等刊物發表作品。1944年12月,舞臺劇《傾城之戀》上演,改編的正是她的同名小說。張愛玲還曾寫過電影劇本《不了情》、《太太萬歲》。

    相似性之四是兩人的作品都比較受影視改編的青睞,相關劇目在此就不詳細列舉了。值得一提的是,導演李安1995年指導了奧斯丁的《理智與情感》,2007年又拍攝了張愛玲的《色·戒》。

    兩位女作家的家庭出身和情感狀態也擁有部分相似性。奧斯丁的父親是學問淵博的牧師,母親出身於富有家庭,奧斯丁的成長環境相當優渥;張愛玲則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母親與姑姑曾在歐洲遊學,雖然張愛玲的童年不怎麼幸福,但生活條件絕對不算差的。奧斯丁20歲的時候與一位愛爾蘭年輕律師一見鍾情,但未成眷侶,此後終生未婚。張愛玲則在24歲時與胡蘭成結婚,三年後分手,雖然之後還與美國劇作家賴雅有過一段婚姻,但感情世界已不復從前,晚年更是進入了一種幽居狀態。

    雖然有著以上種種,但兩人也存在許多明顯差別。比如張愛玲除了小說,還有許多散文、戲劇作品,奧斯丁則只有小說。再比如,奧斯丁的故事結局大多是圓滿的、美好的,張愛玲則充滿蒼涼的味道。又比如,奧斯丁的小說是反對彼時英國文壇勢頭正盛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的,她直接回溯到18世紀的現實主義傳統,客觀上為19世紀的現實主義高峰做了鋪墊和準備,因此奧斯丁是具有承上啟下的文學史意義的;張愛玲顯然缺少這種文學史意義,雖然1961年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對張愛玲倍加推崇,但大多數批評家仍將她視為通俗小說家,她的寫作也確實繼承的是《金瓶梅》《紅樓夢》《海上花列傳》的傳統,和同時期的鴛鴦蝴蝶派關係頗近,與20世紀中國文學特別是五四之後的白話文學的主流發展方向明顯迥異。

  • 4 # 胡哲

    這兩位都是我喜歡的女作家,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我都看過很多遍,把奧斯汀跟張愛玲類比應該是從二人分別在英中兩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上來說的,下面說說我認為的兩位女作家的相似和不同之處。

    相似點:首先,二人都是以女性的視角來寫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並且都以精細刻畫小場景見長,日常小事在她倆筆下都立體生動。其次,由於所處時代的原因,二人的小說裡都有明顯的階級意識,並且筆下的愛情都以“女性必須依靠婚姻改變生存狀態”為起點的,因為在兩位作者所處的年代女性地位都很低,奧斯汀甚至必須用化名才敢出版自己的作品。

    不同點:雖然兩位女作家都筆觸細膩,不管是對人物還是事件的描述都有著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銳觸覺,但張愛玲的寫作手法明顯受紅樓夢的影響較大,有時隱晦有時通透,裡面不乏對愛情對生活一針見血的洞見,但總體的調子還是略悲的。而奧斯汀筆下的愛情故事雖然總帶有諷刺意味,但比張多了一些俏皮,結局也往往比較圓滿,並且奧斯汀的小說另一個受歡迎的原因受當時女權運動萌芽影響而隱約可見的倡導女性獨立的思想,最明顯的是“傲慢與偏見”,女主伊麗莎白並沒有驚人的美貌,但飽讀詩書、思想獨立,與男主雖然階級地位不平等,但卻算三觀一致的靈魂伴侶。

    這種橫向比較沒有多大實際價值,但是透過比較可以看出,文學確實是無國界的,都是一種對當時所處時代人類生存狀況的記錄,透過作家作品窺見當時的人間百態、並反思當今所處時代的種種觀念,才是讀書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寶男”“媽寶女”為什麼習慣於聽從父母的安排而從不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