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服娃娃
-
2 # 茶鑑
茶馬古道簡單的來講就是古代商人把茶葉等商品賣出國門所走的一條線路
在唐宋以來漢藏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的通道,它主要穿行於今滇、藏、川橫斷山脈地區和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
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的一條古代商道。他是中國藏區連線祖國內地並外延至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紐帶,是中國西南各民族自古以來交往、融合的走廊。
-
3 # 歷史研習社
茶馬古道,是指古代以漢民族為主的中原地區同以少數民族居住民為主的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因戰事的頻發而使雙方長期處於對峙與隔絕狀態)乃至延伸至整個印度洋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共有三條,分別為青藏線、滇藏線與川藏線)。其在唐宋興起而在明清時期達到一定的繁榮。但為何這條的通道要以茶馬來命名呢?這條通道又有著怎樣的特殊含義?從字面含義來看,這條通道自然與茶和馬這兩樣事物是分不開的,或者也可以說發端於“茶馬互市”的過程當中。在古代,馬憑藉著其高效率的運輸等優勢逐漸成為了人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樣工具;同時在戰爭中,被馴服的馬在士兵的駕馭下也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力量。如漢武帝在對匈奴實施漠北戰役中即一次性動用了數以十萬計的馬匹。民間的需求則更不用多提了。但是令中原漢人感到遺憾的是,中原地區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並不適宜優質馬的養殖(優質的馬多產於高海拔而低溫度的地帶);再加上馬匹養殖本身既需要佔用大量的耕地。因此對於馬匹需求極高的中原農耕文明區來說,其馬匹的來源顯然是極度依賴外部補給的(尤其在北宋時期喪失對西北產馬地區的有效控制後)。而多產良馬的西南地區顯然成為了這樣一個不可缺少的補給源。(漠北戰役中的漢軍鐵騎)農耕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同時也打動著無數少數民族的心。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中原地區的一樣東西對於他們的生活來說同樣不可缺少,這樣東西甚至決定了其“生命的質量”,那就是茶葉。(穿梭於西南地區的商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多以肉類為主要食物來源,但是大量的肉類的食用同時在他們的身體內產生了極高的膽固醇,由此而產生的各種疾病(高血壓等)讓這些少數民族傷透了腦筋。在他們生活的地方,蔬菜水果顯然是不易見到的,那怎樣才能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呢?經過其一段時間摸索,其發現了來自中原的茶葉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經茶葉泡成的茶水既可達到“養生”的功效,同時也成為了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如西藏的酥油茶即是這兩種作用的集中反映(既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同時也可用於招待客人或送禮)。但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變化無常並偏冷的氣候顯然是不適宜茶葉的生長的,因此中原地區得以透過其盛產茶葉的優勢而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們的聯絡日益緊密。在那個經濟並不發達的時代下,“以茶換馬”也幾乎成為了雙方貿易往來的主導模式。這也使得即使雙方暫時發生小規模的衝突(多以中原王朝獲勝而告終),但也並沒有影響到這種讓雙方習以為常的貿易往來的進行。中原地區居民與西南地區這些居民的“茶馬互市”也成為了茶馬古道的濫觴。隨著雙方貿易往來逐步的擴大,藉助這條通道,其它的商品貨物也得到了“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機會,甚至產生了一定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併為雙方更大程度上的認同與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天,它仍將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的引導下為區域發展轉型事業發揮更大的作用。
-
4 # 竹裡館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其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線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即青藏線(唐蕃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青藏線興起於唐朝時期,發展較早;而川藏線在後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這三條道路都與昌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滇藏線和川藏線必須經過昌都,它們的發展是與茶馬貿易密切相關的。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線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陝甘茶馬古道,由明代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而此時所謂的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裡的茶和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駱駝是因為明朝時要有數百萬斤茶葉要販運(從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時達到了數千噸,馬不能勝任,所以用駱駝。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割槽域,因此陝甘茶馬古道是當時唯一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
川藏茶馬古道始於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絡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茶馬古道”的命名人木霽弘以及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重林,聯名發表文章,《茶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義》,他們以為:
第一、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上地勢最高的貿易通道。
第二、茶馬古道從來都是民族融合與和諧之道,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詩《格薩爾》說“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是我們這裡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人民對茶以及茶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遊牧民族同樣如此。
第三、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發源於青海的瀾滄江,流經西藏,入雲南,經緬甸、寮國、泰國、高棉,最後從越南奔向南海。正是在瀾滄江流域出產的雲南大葉種茶葉的遠征,聯動了中外民族之間的經濟以及文化交流,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諸多文化的淵源。儘管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茶馬古道上有眾多的民族,但這些民族的第二語言統一在西南官話下,這是世界文明傳播史上罕見的例項,無疑是茶馬古道又一大貢獻。
第四、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商品承載著文化,茶馬古道同時也是一條宗教道路,教徒與商人相伴而行,為這些區域帶來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透過藏傳佛教在滇西北的傳播,進一步促進了納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增進了幾個民族之間的友誼。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 其中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劍川縣的沙溪古鎮、祥雲縣的雲南驛、普洱市的那柯里是儲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裡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幹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幹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範圍內。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確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並不處於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說明兩者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歷史發展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透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從唐代開始,歷代統治者都積極採取控制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時代,茶馬交易主要在陝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就地取於川蜀,並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復了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曆年間,則定上等馬一匹換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至清代,茶馬治邊政策有所鬆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終止。
茶馬交易治邊制度從隋唐始,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裡,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佈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闢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鍛鍊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闢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藉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
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廣泛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沿途上,一些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岩石和瑪尼堆繪製、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薩和高僧,還有神靈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藝術造型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種精神上的神聖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經歲月滄桑一千餘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線著沿途各個民族,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業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鬥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恆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長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宋代,“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開闢驛路、設定驛站。
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清朝將西藏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緻。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戰爭中後期,茶馬古道成為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為藏東的商貿中心。
茶馬古道歷史線路主要有三條:即青藏線(唐著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在唐朝時期,它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從今雲南大理出發,北上至
-
5 # 義芳君說茶
在古代,中國還處於農耕社會時期,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不僅自然環境惡劣,而且道路基礎設施不全,尤其是青藏、雲貴高原及周邊偏遠地區。於是,形成了,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歷史上稱為“茶馬古道”。
在茶馬古道上,以普洱茶、藏茶為主體的茶葉成了貿易往來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僅是一條具體的線路,也是一個巨大的貿易網路,更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堪稱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進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主要是把中國內地茶葉流轉至南亞、西亞等國家,換取該地區的馬匹、植物油等生活物資。
茶馬古道,始於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全長四千多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時至如今,仍有堅守的馬幫在這條茶馬古道上默默地行走,長長的馬隊,成箱包裝的茶葉,茶人們的吆喝聲,悠遠的馬鈴聲,歷歷在目的馬蹄印,屹立在溪流中的廓橋……這些具有時代印記的記憶見證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交融。
對於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中國茶人來說,這一路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風光卻也激發出了茶人內心深處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以及潛在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
-
6 # 一盞茶社
但凡是茶客就聽說過茶馬古道
尤其是去雲南走一圈,就能看到各處都掛著有茶馬古道的字樣
茶馬古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是茶馬呢?
盞茶君今日就來和茶友們聊聊這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唐宋王朝與當時高原之上的吐蕃締結通商條約,在兩國交界地區設立茶馬互市,唐宋王朝在北方邊境均苦受遊牧民族侵擾,蒙古人韃靼人騎兵來去如風,一如秋冬即跨入唐宋國土燒殺掠奪,而唐宋將士苦於無馬可用,抵抗甚是辛苦,於是唐宋對戰馬的需求可以說是極其迫切的
據《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秦蜀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思藏,五千餘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無此”。
有了茶馬互市,漢藏兩族就有大批的商人販馬收茶,藏人們趕著精壯的戰馬,而川滇商販則肩挑手抗,帶著採摘的新茶,最終在茶馬互市完成交易,各取所需,
商隊川流不息,川藏地區地形險峻,道路狹窄,漸漸的,兩條茶馬古商道就形成了,一條是滇藏道,起點是雲南洱海一帶的產紅茶區途徑麗江、中甸後抵達德欽、昌都。另一條是川藏道,起點是從四川雅安一帶的綠茶產區途徑康定、甘孜抵達昌都
茶馬古道抵達昌都之後,並沒有到達終點,藏民商人們又會帶著茶葉往更遠的南亞和西亞販賣,最終抵達遙遠的西亞和西非紅海
康定,元朝時為一片荒涼原野,茶馬互市就設定在此處,初來此地的漢藏商販們不得不以帳篷居住,埋鍋造飯,作為權宜之所,“鍋莊”文化就此而成,到了明代,康定就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大村落,這裡變成了整個茶馬古道的最中心之處,大量漢人藏人定居於此,為古道的茶馬貿易提供著便利和安全,“鍋莊”也就成了貿易的媒介,到了今日,康定也就變成了茶馬文化的重要見證者
自唐宋開始,直至清朝,茶隊與馬隊就在這條蜿蜒崎嶇的古道上絡繹不絕的行走了數千年,馬鈴和茶香在這條道路上水乳交融,悠悠茶香也在川、藏、滇三地凝而不散,滇人的紅茶和川人的綠茶在這裡形成了獨特的融合,普洱的醇厚,綠茶的清香,在這片崇山峻嶺之中也顯得如此和諧,途中相遇,藏人拿出酥油茶,甜膩順滑,川滇商人則是清茶一盞以會友人,茶文化就這樣在這裡愈久彌香
普洱、酥油、毛尖,數千年的茶馬文化就這樣溶於其中
數千年來古道上的愛怨情仇,數千年來的充斥著血與火的茶馬歷史,明代大家湯顯祖曾在《茶馬》一詩中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
而今,這些故事一盞素茶輕帶而過,茶香依舊,人事已非
(圖片摘自網路)
-
7 # 夢歸秦淮
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漢藏和西部地區往來的重要通道。茶馬古道在北方主要是遊牧民族獲取茶鹽的通道,連線西南和西北,是一條重要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之路。
一、半月文化的傳播帶早在新時期時代,就形成了從東北到西南邊陲的縱橫山脈組成了中國地形地勢圖上的半月形地帶,在這個半月形地帶中,有很多原始的遺物遺存,如古代建築,石刀和一些原始的飾品。從考古發現的一些石刀,骨抿,以及鹿形青銅貼金車飾件,可以看出在很早的時期,這一地區就有文化和經濟貿易的往來。
二、漢唐古道通陸海張騫通西域以後,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緊密,漢王朝也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開發。魏晉隋唐“河南道”“唐蕃古道”興起和發展,西北與西南的聯絡更加緊密,從河西走廊到南海之濱,貫穿中國西部的交通孔道通達順暢。唐朝時期世人喜歡飲茶,這一時期茶文化得以廣泛傳播。
三、茶風盛行,茶馬互市宋元時期,茶風流行於民間。從考古學發現的宋代壁畫磚中有“備茶圖”中,可以看到不少的茶具和飲器。宋王朝為了應對戰爭的需要,用遊牧民族喜愛的茶葉,來換取重要的戰略物資——戰馬,從而形成了茶馬互市之風。
四、民族融合明清兩朝開始,貿易的種類不斷增加,除了茶馬互市以外,還有絲綢,瓷器等。茶馬古道沿岸的人們不斷在這條線上進行貿易往來,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在語言和文化上也相互融合,最終推動了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共同發展。
五、古道擷珍在長達一千多年漫長歲月中,茶馬古道蜿蜒在崎嶇冰冷的雪山、依傍著洶湧的河流,馬鈴聲迴盪在雪山深谷,承載著沿線各地人們的寄予和希望,傳遞著人類文明的星火。一杯茶裡,沉澱著陸地和海洋、東方和西方的碰撞與融合,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程序。
回覆列表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線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
中國茶馬古道分為: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始於漢代,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割槽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3] 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絡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喜歡國學的可以關注我,歡迎大家前來溝通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