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深夜讀完這本小說,剛開始接觸到這個人物形象是驚喜的,就好像是很多人想要,卻沒能成為的自己。隨著情節的推進,覺得這個人物形象越來越複雜,(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感覺情節的推進像交響),不知道應該以怎樣的一個視角來看待這個形象。純粹。還是什麼?那麼斯特里克蘭的行為是“自私”還是“忘我”?
5
回覆列表
  • 1 # 北海圖

    正在讀這本書的英文原版,意外地讀起來很流暢,談談自己對Strickland這個人物的感受。

    這個人物一出場其實並不引人注目,如果不是提前知道《月亮和六便士》的故事梗概,可能會覺得他就是一個走過場的角色,社交場合得體女主人的丈夫,穩妥的證券經紀人,兩個孩子的父親,富足生活的中年男子,他的面貌在一開始是模糊的,一閃而過的,文中的“我”對將自己引入斯特里克蘭夫人party的那位女子的描述,都比對斯特里克蘭著墨地多。

    伴隨情節的展開,作者描述了斯特里克蘭之後的生活選擇,拋妻棄子,像“被魔鬼附身”一般瘋狂學習繪畫,一心追求藝術的至高境界,常人重視的名利、社會地位和感情生活在他這兒都嗤之以鼻。

    對斯特里克蘭來說,表達自己的作畫慾望是最重要的,其他都無所謂。自私並不能概括他的狀態,因為描繪一個人自私,必定是對“私”有明確定義的。自私的人也一定是為自身利益而竭力爭取,殫精竭慮,不惜以損毀他人利益為代價。但斯特里克蘭並非如此,他只是對作畫之外的所有事情不屑一顧,他的畫賣不賣的出去,他的才華會不會被世人所理解,這些正常的問題在斯特里克蘭看來都是瑣碎、無聊之事,都不值得花費精力。

    所以,在我看來,忘我更適合來形容他,他沉迷於作畫,像魔鬼附身一般,不去想也不會想作畫之外的事情,全身心無保留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中。

  • 2 # 溫柔的風穿堂過

    滿地的六便士,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話是這本書的精髓所在。

    在小說的開始,思特里克蘭德就像是活在現實中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一個:有著體面地工作,美麗優雅的妻子,兩個能讓自己炫耀的孩子。他贏得別人的尊重,卻又讓人覺得古板教條,少了一些討喜的氣質,難以讓人產生與他交往的衝動。不過幸好他有一個聰明優雅的妻子,她是一個喜好風雅的人,有了她的經營,他的房子才不至於顯得太過冷清。與藝術家,作家及上層人物的交往,她感覺到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是一個上流社會的人。如果這樣的生活繼續下去,他們會看著孩子長大,成家生子,他們將見證人類的傳承,會驕傲於自己充實忙綠、受人尊敬的一生。可是,生活遠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就像昆德拉所說:“年輕無知時結了婚,有了第一個孩子、選擇了自己的職業。後來有一天,發現、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遲了,因為人的整個一生已經在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年代被決定了”。已是中年人斯特里克蘭德並不覺得遲了,他拋棄妻子,遠走他鄉去做了一個畫家。直到這時,他終於把自己的本來面目顯露了出來。他脫離社會,自私不近人情,絲毫不考慮社會對他的看法,對於勸告他嗤之以鼻,面對善意的幫助他冷嘲熱諷。最為可恨的是,面對為數不多能夠欣賞他的、並且救他性命的恩人施特略夫,在被其好心收留的時候,為了一己慾望不負責任地橫刀奪愛,勾引了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在慾望過後便拋棄了她,使一生坎坷又不喜平淡的勃朗什飽受打擊,在絕望中喝毒藥自殺,雖得到搶救但由於中毒太深最後在痛苦地死去。施特略夫也因此心灰意冷,放棄了一生的摯愛——繪畫,最後失意返回了家鄉。儘管如此,他仍毫不吝惜對思特里克蘭德天才的讚美。而這些悲劇的締造者——斯特里克蘭德,卻對這一切毫不在意,他眼裡只有自己的那個小世界,現實的世界彷彿與他絕緣。他是一個很無恥的人,他也是一個天才。朱熹認為萬物中皆有太極,事物中存在著這世間的理。斯特里克蘭德好像看透了萬物之間的屏障,看到了事物的本質,他眼中的世界與別人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他渴望將這一切表現出來,讓他內心的世界出現在畫板上——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心與心間的距離有時可以隔著一個星系,別人不懂他的世界,他是孤獨的。他心中有著一個魔鬼,極力想把它的世界、它的發現付諸畫布,以至於其他的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金錢只是提供溫飽的工具,支撐他進行繪畫的軀體;女人只是洩慾的工具,他本身甚至厭惡這種影響他思想的本能慾望。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時時刻刻都在他自己的星空中漫步,這裡空寂遼闊,大到可以將整個世界包裹進去。月亮永遠也不會落下,泛著銀光溫暖他的心靈。這個世界裡,現實中的熙熙攘攘顯得可笑幼稚,所謂的優雅、體面也變得虛偽、虛榮。如果他的世界是一面鏡子,那麼現實世界在鏡中就是一個荒謬、虛偽、充滿亂撞的無頭蒼蠅的大劇院。如果現實世界是一面鏡子,鏡中的他則是一個無可救藥、不近人情的無恥瘋子。生活在荒謬世界中的人,要勇敢地、頑強地生活下去(卡繆)。

    有些諷刺的是,在遠離文明社會、原始陌生的塔希提島,他找到了自己的故鄉。他得到人們的理解尊重,雖然他並不在乎著這些。如果所謂的文明社會就是一個個圓形的槽口組成的世界,每個人都得努力改變自己才能適應這個條條框框包裹的世界,那麼塔希提島,就充滿了各種形狀的插口,每個人的插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槽口,每個人都能夠因仗著自己的本性活著。這裡沒有瘋子,這裡有各色各樣的人。也是在這個島上,思特里克蘭德最終將他的世界表現了出來。在惡病纏身行將就木的時候,他在他居住的木屋上面創造出了不朽之作。這個木屋後來根據他的遺囑,最後被付之一炬。

    雖然對於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現在已經無人否認,但是他的人品,也已經差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峰。他的人品一度讓我對此人感到厭惡,但是讀完此書後,我感到自己已經不能用現實世界中的倫理觀來評論思特里克蘭德,我甚至有點喜歡他,因為他的可愛之處與他的可恨之處一樣令人著迷。雅斯貝爾斯哀嘆在20世紀的西方世界,由於技術進入大量生產時代,人的生活僅僅是坐公事房,強制勞動和有組織的休閒,這就使人性被埋沒,自由遭到淪喪。我們每個人,無論出身什麼階層,無論貧窮、富有,無論快樂或者悲傷,都生活在這樣一個牢房裡,都心向往自由而又不自由。每個人都想過逃避,卻又因為種種羈絆繼續堅持下去。如果一個牢房和世界一樣大,那麼它和這個世界又有什麼區別?一個安心的囚犯,是不會受到懲罰的,甚至還會成為所有囚犯的榜樣。思特里克蘭德是這個牢房的越獄者,社會的倫理道德、法律都束縛不了他,作為代價,他得到的是整個世界的厭惡和拋棄。芸芸眾生,雖然都有依照本心生活的渴望,但是誰又敢冒這麼大的風險!畢竟唱著“當我和世界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堅持對我來說,就是以剛克剛”的歌手,也在迎合大眾的趣味。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說,思特里克蘭德是真正的勇士。

    月亮和六便士,一個是心中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心中世界是由自我意識將所有感知編織而成,註定與現實世界不一樣。是聽從內心的指引,還是聽從世界的勸告,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比較輕鬆的做法是自己接受現實世界的觀點,壓制自我意識,自己的思想來自別人的思想。這樣,可以得到別人的肯定,讓人感到踏實,減少生存的壓力。可是,當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必然與他人的思想產生衝突,於是人開始感到迷惘,無助和痛苦。在這之後,有人開始反思,有人自暴自棄,也有人又回到原來的狀態。大學生在結束灌輸式的初中等教育後,進入色彩繽紛的大學,感到迷惘、無助是正常的,毫無改變才讓人感到可怕。因此曾經成績優秀思想單純的學生,在大學出現了分水嶺。各種選擇孰優孰劣,我仍身在此山中,自然不好評論。我追求內心的自由,也希望我生存的世界是美好的。我想不明白自由為什麼是善的,也迷惑於自由與責任的關係。我在沒有羅盤的大海里航行著,不知道自己將走向哪個方向,也不知道何時能找到自己的塔希提島。

    唯一確定的,我仍堅信著內心的自由和世界的美好。

  • 3 # 在路上長大

    他不是自私,他是“忘我”,忘我的追逐和堅持自己的夢想。

    我不知道大家把他理解為自私的原因是什麼?難道一個人一輩子都得活在他人的眼中,過他人眼中的生活,一輩子為了老婆、孩子、社會地位而活(當然也排除這樣的生活也是他的夢想)嗎?但至少斯特里克蘭的前半輩子是在為他人為家庭為所謂的社會地位而活啊。

    但後半輩子得為自己為自己的理想和夢想而活了吧,一個有夢想的人是偉大的人,是因為他知道他該怎麼做,該如何有價值的過好這一生。斯特里克蘭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因為他明確的知道:

    塵世的偏見絲毫阻止不了他蔑視陳規的偏見,舒適與溫馨不曾誘惑那顆執拗頑固的心。斯特里克蘭是這樣的令人費解,當他用後半生的天馬行空去張揚創作的慾望與創造美的靈魂信條時,人們都報以其“怪物”的稱謂,直到一幅幅原本送都送不出去的畫作登上文明的巔峰,一個靈魂在一瞬間拋卻了原先所有的藉口,他感受到本能與上帝的召喚轉身踏入顯然瘋狂的藝術苦旅。

    整本書讀下來,沒有覺得他自私,只是敬佩他的勇氣為了夢想而堅持的勇氣,我想我是羨慕和妒忌他的,多少人窮其一生夢想只是掛在嘴邊而已。

  • 4 # 迪迪乾貨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苟且

    01.

    最近在重溫《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故事很俗:一個四十幾歲的老頭,在金融行業工作,有一份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水,有老婆有孩子,在外人眼中是幸福完美的家庭。

    突然,這老頭想要當畫畫,於是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飯準備好了”紙條,離開自己17年的妻子和孩子,全身上下只有100元,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開始學習畫畫。

    為了追求藝術理想,他飽嘗貧窮與飢餓的煎熬,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最終遁跡與世隔絕的塔西提島,在他死後,他的畫才被世人所關注,欣賞,成為一個著名的畫家。

    我看到這個故事,腦海裡立馬想到一部電影《肖申克救贖》,影片裡有一段經典臺詞:“這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在沒有離家出走之前,難道你不覺得《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人公查爾斯就生活在體制內,按部就班的生活。

    我查了毛姆在寫這部文學作品的時間,是在1919年,1919年世界是怎麼樣的?戰爭,工業革命,改革,各種運動。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絕大數人都選擇體制化,追求物質,安穩,只要住在高強裡邊,這就是好的生活。而這個時候查爾斯跳出來了, 他不想呆在體制內,不想被高牆困住,想要出去看看。

    難道你不覺得他挺牛逼嗎?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道上,他選擇抬頭看月亮。

    就像書中一段經典的話語:“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

    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他就是一個渣男,但是從獨立的人來講,他是一個勇士,一個英雄,因為他選擇詩和遠方。

    這個故事放在21世紀,不值得讚揚,歌頌,我反而會問:“早幹嘛去了?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資源這麼多,渠道這麼多,你40幾歲才想到要學畫畫,談夢想,那你前40年是在睡覺嗎?”

    但是放在當時那個時代,大家都渾渾噩噩的過著日子,幾乎沒有人會思考,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嗎?沒有其他可能性嗎?

    當大家都笑查爾斯瘋了,其實查爾斯也在笑他們看不穿。活了一輩子,還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沒有夢想,沒有值得追求的東西。

    用盡一生,過著平庸的生活。

    02.

    毛姆筆下的查爾斯選擇離家出走,拋家棄子,嫁給藝術。當他走出去的那一步,註定跟其他人不一樣,大家都醉生夢死,唯獨他與眾不同。

    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想要畫畫,想要藝術,這是他的唯一。

    就像書中寫到:

    “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裡,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沒關係,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小說主人公查爾斯來源於梵高這個人物,我也查了梵高這個人物,想知道為什麼在他死後這麼多年,他的畫才受到大家認可,人們才尊稱他為“畫家”。看法有很多,有說死後的傳播手段,有說是朋友的幫忙。但其中有一條是大家都認可的,那就是:他的作品太超前,當時的人接受不了。

    當時的梵高很像《奇葩說》半決賽辯題的主人公,在糾結要不要喝下這杯水。

    他慫,喝下這杯水,迴歸家庭,說堅持不住了,還是別搞什麼藝術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回家,求妻子原諒,然後平穩度過後半生。我想她的妻子願意原諒她,周圍人也會擺出一副孺子可教也,很欣慰他想明白了,不會有太多人指責他,只會把他當成一時衝動,有點想不開罷了。

    但是,他選擇不喝,眾人皆醉,他不想讓自己醉。這條路難走多了,在當時那個時代,有99%的機率是沒有結果。小說結尾也是悲劇,直到死後才出名。

    這樣值得嗎?我想是值得的。

    如果他慫了,喝下這杯水,他沒有任何希望,也許直到他死也沒有人知道,他還有一個藝術夢,因為沒有任何作品。

    他不喝這杯水,還有1%的希望,哪怕這1%希望要很久很久以後才能實現,甚至他都等不到了,那又如何?至少有作品在手啊。

    有一種信念叫堅持,有一種神聖叫希望。

    03

    但我總覺得這本書還有比夢想更重要的東西,是“我”。

    我是誰?

    我很喜歡昨天董婧說的一句話:“我們追其一生都是在尋找我是誰。”

    剛出去時,我們就是一個人,後來,父母取了名字。隨著長大,你名字後面貼了很多標籤,有孩子,孫女,妻子,丈夫,同事,經理。你的標籤越來越多,外界對每個標籤都有不同的規則,你的束縛越來越多,你越來越不快樂。

    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你想要什麼?你在尋找什麼?你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我”。

    《華嚴經》裡有一句話叫做:“所見諸佛,皆由自心。”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佛,都從自心中來。

    我想做人也是如此,你想要走什麼路,問問你內心的聲音。

  • 5 # 得娛忘筌

    發揮才智,則鋒芒畢露。憑藉感情,則流於俗世。堅持己見,則多方制肘。總之,人世難居。――夏目漱石

    毛姆是一個故事人,他的文字從容不迫,看似只是想將一個故事向你娓娓道來,你可以亦步亦趨地跟隨,也可以責無旁貸地躍進,無論你走到了他所經營的哪一個場景,都會情不自禁地沉湎,繼而感知到前所未有的觸動,如此,方覺這才是人性的如如本然。

    如果我將《月亮與六便士》定義為一個殉道者的追夢歷程,可能一不小心就落入俗套。因為如今夢想這個詞早已不再新鮮,甚至提起都會招來言不由衷的哂笑,人們早已讀過氾濫的雞湯,懂得所有的道理,只能比以往更加清醒更加現實地生活。

    現實的眼光攛掇我們相信,富甲一方是成功,清貧如洗即失敗,正是這種看似清醒的理智,卻在用條條框框的標準來束縛住思想的自由。若你逾越,將被視為異類,若你妥協,將無以完滿。當越來越多的人以對錯定義人間百態,用好壞來衡量多元人性時,我們將看到這個社會正以千篇一律的機制運轉,所謂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標準不必清明,成敗自有定論,混沌之中,方見篇章。

    思特里克蘭徳無疑是一位顛覆常規的殉道者,他將社會的條條框框踐踏得一文不值,卻心甘情願地為藝術殞身不復。他迎著質疑和嘲笑走過的路,充斥著自我毀滅性質的絕望,曾經所有的人以為他已經跌入命運的深淵,事實上,那是常人從未感知到的天堂。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他只是看到了別人察覺不到的風景,得到了世俗不容的天才之覺醒,卻要以餘生為注,萬劫不復。

    起初我不喜歡思特里克蘭徳,我苟同所有世俗的眼光,並視思特里克蘭徳為道德的叛徒,每個人都有追求夢想的權利,可他卻偏偏以踐踏別人的感情為代價,無論他得到怎樣的後果和結果,我以為自己都可以無動於衷毫不憐憫。

    可到終了,思特里克蘭徳以一種自我毀滅式的悲壯平息了我所有的不忿,原來他連自己都不愛了,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苛求他去愛別人。他不愛世人卻深愛世界,他留下絕唱卻不屑留名。他照亮了藝術的聖地,卻以燃燒自己為代價,向死而生。

    他不崇高,但偉大。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設計了一個悲壯的洞穴寓言。有一批人猶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個洞穴之中,被鎖鏈和鐐銬禁錮,卻安於生息無所作為。直到有一天,一個人意外掙脫鎖鏈並離開了洞穴,從而看見了刺眼的Sunny,自此念念不忘。因為心裡有了更光亮的世界,這個人開始渴望分享他的快樂,可是人們視他為異類,甚至想將他殺死。

    我們無從指摘,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洞穴裡無知且悲哀的囚徒,只看得到滿地的六便士,卻從未抬頭看一眼月亮的溫潤光華。思特里克蘭徳何其幸運,他活著因為他真正活過。當我們都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輾轉生活時,他踩過一地破碎的六便士,向著幽冷的月光踽踽獨行。

    他一次都沒有回頭,至死。

    無論我們如何揣測思特里克蘭徳的人生意義,都不過是局外人的一種主觀臆測。對於思特里克蘭徳而言,或許無所謂理想無所謂現實。他只是一心善待自己內心恆久的熱望,除此之外的世界都是礙手礙腳的無關緊要,包括親情,包括善意。他活得純粹。

    理想本該純粹。

    因此,若我們只洞悉了他活得深刻,便開始對理想歌功頌德,對現實嗤之以鼻,那麼我們不幸正在與理想脫節,走向妄想的偏執與虛無。因為我們看不清自己的渴望,我們甚至連自己都不瞭解,望眼欲穿是豐滿的理想,在劫難逃是橫亙的自我。相比,理想家不擅著眼於他人的意志,他們只靠自己而活。不回頭也不害怕,那麼孤獨也說,一個人真好。

    人世難居,也易居。你愛月便伸手摘月,失敗了。

    仍與星辰同在。

  • 6 # 網際網路張大嘴

    總被知乎的朋友推薦這本書,此前嘗試幾次,卻總因為瑣碎和緩慢的開頭而放棄,直到昨天才一氣呵成讀完了這部小說,還是很有感觸。1,捫心自問,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歸處?大家也都知道,《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的原型是法國後印象主義畫家保羅-高更,與梵高齊名。保羅-高更有部知名的畫作名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毛姆這部小說的主題其實就是這個。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本來是位彬彬有禮、工作穩定、家庭幸福、年近四十的證券經紀人,但內心總有股力量在拉扯著他,“必須去畫畫兒”,毅然拋妻棄子去追尋自己的魂安歸處,不惜流落街頭,直至客死荒島,竟也從未不安和後悔。中國詩人白居易曾有詩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毛姆在小說中說,“一般人都不是他們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其實我相信,在都市忙碌生活的每個人是偶爾也都會靜下來,捫心自問,我的心安歸處在哪?我的所處所為是自己內心喜歡的、追求的、擅長的嗎?內心是否有個聲音一直在召喚自己?這部小說如果能激發讀者有此一問,就具有非常價值了。“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2,你敢於逃脫幾千年來形成的社會桎梏嗎?社會中總有各種牽絆拉扯著我們,把我們的稜角磨平。親情,愛情,友情,人情世故,禮尚往來,倫理道德,這些是我們無法逃離的,尤其是國內更倡導孔聖人的儒家哲學,讓我們大多數人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宿命,“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你敢逃離這些嗎?你能逃離這些嗎?思特里克蘭德就這麼做了,而且如此地決絕。我們雖不敢為之,但不免心嚮往之。3,你被這個無情的世界磨平了嗎?小說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只憑一封書信就離開了妻子和孩子,不需愛情,不顧友情,不顧恩情,不管他人世俗的眼光,不在乎物質生活的窘迫,是因為有個強大的精神和信仰追求,他幾乎可以完全不依賴他人而存在。你可以說他自私,說他冷酷,說他無恥,可以唾棄他,鄙視他,憎恨他,但卻無法忽視他,因為他的精神力量實在強大。其實他離開了溫暖的家庭和穩定的工作之後,受了許多苦,街頭流落N多年,幾乎餓死、病死、被人打死。你無法同情他,因為這是他主動放棄舒適生活而自找的。你無法嘲笑他,因為他從未後悔,從未回頭。書中還有個人物性格鮮明,施特略夫,與思特里克蘭德對比鮮明。施特略夫,是一個矮胖的、善良但言行滑稽的、生活溫飽的但樂善好施的、沒有多高藝術造詣但藝術品鑑能力一流的人,一度是思特里克蘭德的朋友、恩人,也是首個對思特里克蘭德藝術能力大加讚賞的人。施特略夫與思特里克蘭德的交往是這樣的:施特略夫對思特里克蘭德讚賞有加,借錢借物,但思特里克蘭德對他卻從來都是無情的嘲諷和鄙視。在思特里克蘭德病得快要死的時候,是施特略夫給他看病花錢,甚至讓其到自己家裡養病。但病好之後,思特里克蘭德毫不感恩,不僅霸佔他的畫室,還帶走了他的妻子。施特略夫這都能忍!他妻子與思特里克蘭德相處絕望後服毒自殺,施特略夫萬念俱灰要回荷蘭老家,即使這時候還仍想著照顧沒吃沒喝的思特里克蘭德,要帶他也回自己老家!很多讀者覺得毛姆塑造這個“老好人”,是為了反襯思特里克蘭德為了追求的無情無義。但不止如此,我認為毛姆是哀其不爭,施特略夫的精神力量實在太弱小了,對比思特里克蘭德更是如此。施特略夫面對嘲笑,不懂反抗。估計最初是有個精神的依靠,他擁有一個值得驕傲的妻子;在他妻子棄他而去之後,精神上難以獨立,只能去乞求她的迴歸;妻子死去之後,他的世界幾乎坍塌,只能返回老家,精神上尋找另一個依靠,他的父母。從始至終,施特略夫就沒有強大的和獨立的精神支撐力。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他無力招架,只能龜縮起來。“世界是無情的,殘酷的。我們生到人世間沒有人知道為了什麼,我們死後沒有人知道到何處去。我們自甘卑屈。我們必須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出風頭、露頭角,惹起命運對我們注目。讓我們去尋求那些淳樸、敦厚的人的愛情吧。他們的愚昧遠比我們的知識更為可貴。讓我們保持著沉默,滿足於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們一樣平易溫順吧。這就是生活的智慧。”與此相比,敢於掙脫、敢於抗爭的思特里克蘭德,雖然自私無恥,但在精神力上又是多麼偉岸。4,不媚俗。這部小說無論主題還是手法,都不媚俗。沒有殺父之仇,沒有刀光劍影,只是一個平凡人追求藝術上的形而上的故事。這種主題鮮有作品提及,更不是型別片。毛姆也並沒有刻意為了凸顯主人公,而去製造情節上的矛盾點。“如果我是在寫一部小說,而不是敘述我知道的一個性格怪異的人的真人真事,我就會編造一些原因,解釋他生活上的這一突變。”但事實是,毛姆並沒有人為地編纂所謂的弗洛伊德的童年故事分析,家庭愛情的不幸福事件等等。正是這種不刻意不媚俗,反而更有動人之處。毛姆對人性、人情的精準描寫與含蓄的諷刺,也就只有在張愛玲、錢鍾書的作品裡能感受一二,妥帖之處大慰人心。

  • 7 # 拾書小記

    不得不說,題主是個熱愛學習的好孩子,提出的問題也比較深刻。《月亮和六便士》是我3年前看的書,也是近年來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甚至間接推動了我個人事業的發展,至於題主提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所凸顯的個人特色的確是毛姆很想要傳達給讀者的部分。至於,斯特里克蘭德是自私還是忘我?我覺得可以區別分析。對於不同的物件,它是不同的。

    對於周遭,包括妻兒、公司以及社會關係而言,他是自私的。

    因為他沒有肩負起一個男人的社會責任,這一點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嚴重的,一個男人拋棄妻子去追求夢想?沒準還能是一條熱點新聞。因為這種情況是違背正常倫理道德的,是被社會的大趨勢所唾棄的。因此,從這個層面來分析的話,他是自私的。

    對於夢想、對於內心深處自我的探尋來說,他又是忘我的。

    如果你認真看書的話,你就會知道,斯特里克蘭德對畫畫是有著一種非常深層的需求的,也就是它內心深處在保護的東西,它在小時候沒能得到發芽,卻在數十年後突然綻放,這個綻放是一個男人的出逃,這個綻放也是一個為理想死而後已的人物形象的崛起。

  • 8 # aaq呀

    他只是掙脫了很多的束縛,而這些束縛,我們大多數人掙脫不了,還用道德束縛別人。

    《月亮與六便士》,斯特里克蘭是一個讓人羨慕而又嫉妒的人。他有一個美麗優雅的妻子,但是他在自己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時候,拋下這一切。這個人跑到巴黎畫畫。這一份勇氣,真的讓我羨慕了好久。

    毛姆選的視角很好——他就像我們世俗生活中,被道德綁架的一個個普通人。我們透過他的眼睛來看待他,情緒也隨著他的轉換而轉變。我個人覺得,有點兒像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手法。

    斯特里克蘭,一千個讀者一千個他的形象。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是真的很佩服他。

    雖然我不懂欣賞高更的畫

  • 9 # 快樂的小企鵝72066340

    這正是斯特里克蘭的偉大之處,跳出世俗對於我們,如同天方夜譚。而他,卻棄滿地的六便士於不顧,忘我的抬頭望向了明月,他的靈魂所追求的,是那些被名利所困的人無法理解的,他沒有了道德倫常的束縛,心無旁騖,隨心所欲,忘我的追尋真正的自由。正因他的格格不入,心無旁騖,他才會傷害到身邊的‘普通人’

  • 10 # 知鴉
    ▲保羅·高更(1848~1903)

    在小說中,對於離家這件事,思特里克蘭德在平靜的日子裡早已經深思熟慮,他「永遠不會回來了」 。

    在他看來,只有將自己的全部身心傾注在畫畫上面,他才能心安。一開始,他住在巴黎破爛的閣樓裡,後來又到了荒涼的小島。他活著的時候,一張畫都賣不出去,死後對別人的盛譽也無從得知。

    可是,他絲毫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只是畫畫。

    思特里克蘭德拋妻棄子前往巴黎之時,已結婚十多年,兩人生活平靜美好。以至於妻子收到丈夫的訣別信時,整個人都懵了。她以為丈夫在外面有了情人,幻想著他能回來。直到她得知丈夫是為了畫畫時,才終於徹底死心。

    相反,思特里克蘭德對這段感情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眷戀,對自己的兒女也沒有不捨。一走了之,然後杳無音信。

    在處理家庭關係以及親情倫理方面問題,思特里克蘭德多麼的簡單粗暴。他對於藝術的篤定和專注,某種程度上轉變成了自我中心主義。

    這種自我中心主義,還體現在他對於女性的態度。他在巴黎病重時,被施特略夫一家救濟。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在照顧過程中愛上了他,死心塌地,甚至不惜和丈夫施特略夫決裂。這一幕,竟和思特里克蘭德曾經離家有所相似。

    但在思特里克蘭德心中,沒有什麼比畫畫更為重要,哪怕是愛情。勃朗什是悲慘的,因為思特里克蘭德根本沒對她產生過愛情,只是把她作為自己情慾滿足的物件。

    「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慾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

    勃朗什被拋棄後選擇自殺,思特里克蘭德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愧疚或是自責。他在感情和家庭方面的傲慢和冷漠,也讓人們看到他天才形象背後的一面。

    ▲高更筆下的塔希提婦女,作於1899年

    這樣的人物,也讓讀者困惑,有人覺得他就是一個混蛋,根本不值得同情;也有人認為,他的離家出走根本毫無意義,因為無論在巴黎還是塔希提,他和自己的畫作都沒能在身前取得人們的認可。

    不過,思特里克蘭德的畫作,並非完全沒有價值,他的夢想,最終是實現了的。

    毛姆在敘事上,為讀者引入了另一個敘述者庫特拉斯醫生。「我」是從醫生口中得知了思特里克蘭德在塔希提最後的歲月。

    醫生跟隨著一個當地的少女,去為她的丈夫看病。當醫生終於來到了一座破敗的木房子時,他震驚了。他彷彿置身在神奇的世界:

    「……使你感到空間的無限和時間的永恆……那些赤身裸體的男男女女,他們既都是塵寰的、是他們捏揉而成的塵土,又都是神靈。人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地呈現在你眼前,你看到的時候不由得感到恐懼,因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965)

    他是自私的,也同樣忘我著。

  • 11 # 書影生香

    評判他自私還是忘我,關鍵看從哪個角度分析。做人應該無私地取悅世俗,還是忘我地取悅自我,這是作者毛姆拋給讀者的問題。

    01自私

    要說思特里克蘭德自私,那倒也沒冤枉他。

    他只留下一封不到十行的家書,就斷然結束了十七年的婚姻生活。不僅在一夜之間拋棄了妻子兒女,還把大部分錢財都帶走了。他把一個家庭的重擔全部拋給了自己的老婆,一個人為了理想逍遙去了。當然,倒黴的還有他的事業合夥人。

    再後來,在對待施特略夫和勃朗什的事情上,他的做法更是讓人無法忍受。施特略夫救了他,不顧妻子的反對把他帶回家裡悉心照料,可是他是怎麼回報救命恩人的呢?他不僅把施特略夫從人家自己的畫室裡趕了出去,為了釋放情慾還和勃朗什發生了關係,事後又將其拋棄,致使勃朗什自殺。

    思特里克蘭德的自私冷漠已經到了極致,對妻子兒女和施特略夫以及勃朗什沒有一絲一毫的歉疚和不安。

    02忘我

    毛姆刻畫的人性是誇張狀態下的極盡真實。思特里克蘭德對理想的狂熱、堅定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在到達巴黎以後沒多久,所帶的錢就花的差不多了。他在巴黎窮困潦倒,常常忍飢挨餓,但從來沒有想過中途放棄。只要他一轉念,返回倫敦,他又可以很快過上安逸的生活,但他沒有。

    只要他還活著,還有力氣,還能搞到畫筆和顏料,繪畫就是他生命裡最重要的事,是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完全不在意別人的指指點點,也不在意生活裡的艱難困苦,只要還能畫畫,他就甘之如飴。

    故事的最後,他在塔希提島和一位土著女人結婚生子,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這是他的心靈家園,他能專心繪畫,在染病之後也沒有停止創作,終於在生命的最後描繪出內心的場景,找到了精神上的安寧。

    03取悅世俗,還是取悅自我

    思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實際上是在破解每個人都逃不過的中年危機。面對危機,他選擇自私地忠於內心,忘我地追尋精神安寧。他的前半生都在取悅世俗,取悅妻兒父母,後半生他決定取悅自我。

    就像卡耐基曾經說的一樣:做一件事想讓所有人都滿意,那根本就是不可能。

    世俗和自我通常就像魚和熊掌,想要兼得實在太難。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也就是我想怎麼樣,我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但大多數人最終都屈從於世俗的意志,那就是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到了合適的年紀談個差不多的物件,然後生兒育女,一天天老去。

    就像毛姆寫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滿足於做平常之事。於是,我們輕而易舉地活成了別人的翻版,過著一眼望到頭的人生。

    雖然思特里克蘭德自私冷漠,但對於世俗的挑戰,對於理想的狂熱和堅定,已足以使這個人物綻放光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在減脂階段,減脂到什麼程度後再開始增肌最理想?